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4 15:2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
一、选择题
1.唐朝诗人许浑作诗《汴河亭》:“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诗中的“帝”是指唐高祖 B.“禁兵”是宋朝编的禁军
C.“义师”指反抗暴隋的军队 D.“汴河”指宋朝汴京护城河
2.“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黄宗羲该段言论表明他( )
A.否定传统道德 B.抨击君主专制 C.主张工商皆本 D.提倡个性自由
3.下表所示是明清时期采取某一措施实施之后产生的影响( )
序号 影响
① 使得朝政进一步“暗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
② 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
③ 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皇帝有优先御览的特权
④ 广开言路,群臣可以直言进谏,使大臣们相互牵制
由表中信息可知,这一措施最有可能是( )
A.实施奏折制度 B.设立内阁制度 C.创设军机处 D.设立理藩院
4.论及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时期的君王对地方行政制度改革,以及行政管理权的划分,都离不开“中央集权”,从而维护国家统一。以下地方行政机构按其设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奴儿干都司 ②台湾行省 ③辽阳行省 ④新疆行省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5.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开始了辅助军事工业,以“求富”反哺“自强”,为军事工业提供燃料、运输、原料、资金等支持的行动。为此,洋务派创办了( )
①江南制造总局②上海机器织布局③开平煤矿④上海轮船招商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下表列举了部分朝代赋税制度相关内容。
时期 赋税制度 内容
魏晋 租调制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唐初 租庸调制 除租、调外,男子不服徭役可纳绢或布代役。
唐后期 两税法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分夏秋两次纳税。
据此可推知,赋税征收( )
A.皆以财产为主要标准 B.随社会发展进行调整
C.强化对农民人身控制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7.廷杖产生于东汉时期,但并非一种常规刑罚;到了明代,廷杖就变成了皇帝惩罚官员最常用的手段。明中期以前,“凡廷杖者不去衣,用厚棉底衣,重毡叠,示辱而已。然犹卧床数月,而后得愈。正德初年,逆瑾(官宦刘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廷杖的演变反映出明朝( )
A.不畏强权的文臣风骨 B.专制皇权的急剧膨胀
C.宦官专权的政治黑暗 D.司法体系的缺失不足
8.正式绘制于康熙年间的《皇舆全览图》是我国全国性实测地图的开端,这份地图不仅是当时亚洲最好的地图,也是全世界最好的一份地图。这主要反映了( )
A.政府重视边疆治理 B.近代地理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国家组织力量强大 D.西学东渐影响了清初测绘技术
9.1861年曾国藩在送呈的奏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对该奏折理解正确的是( )
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导致“和议既成”
②清政府当时面临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
③火轮船具有经济、军事上的双重功能
④曾国藩具有探索国家出路的忧患意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太平天国控制着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且太平天国不承认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使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兑现不了。据此推断,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 B.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C.阻碍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D.保护富饶地区的生产力
11.1871年,郭嵩焘为《中西闻见录选编》作序时写道:“西洋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具有本末,与辽金崛起一时,倏盛倏衰情形绝异”。这表明郭嵩焘( )
A.明辨华夷以振奋民族精神 B.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呼吁了解西方以挽救危局 D.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12.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实质 B.歪曲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C.点明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D.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13.下表所示为1843年与1858年中国部分产品出口税率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
货名 1843年出口税率 1858年出口税率
棉纱 6.94% 4.86%
印花布 14.25% 4.98%
茶叶 2.5% 2.3%
瓷器 0.9% 0.5%
A.导致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B.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产品出口
C.体现了列强商品输出要求 D.有利于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
14.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美订立《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将鸦片改称为洋药,规定:“向来洋药……等物,例皆不准通商,现定稍宽其禁,听商遵行纳税贸易,洋药准其进口。”不久,咸丰皇帝朱批“依议”。这一条约( )
A.作为《南京条约》附件存在 B.由此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C.成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D.与英、法等进一步侵华有关
15.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减少犁耕依赖 B.经营更趋市场化 C.注重精耕细作 D.生产日趋专业化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总分55分,16题14分,17题14分,18题15分,19题12分。
二、材料分析题
16.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历代统治者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材料中“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具体表现。(6分)
材料二:元朝在完成全国大统一以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固定为辽阳、陕西等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但仍是“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行省制度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行省制度一直为后世所沿行,其区划也基本上从元代开始确立。
——整编自周良霄等《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实行行省制的意义。(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唐代儒学,曾出现过两次复兴高潮。第一次是在唐初贞观年间。当时唐政权建立不久,隋弊未除.唐太宗听取魏征建议,推行重儒的政策,反对霸道实行王道,于是儒风大行。第二次是在唐中期贞元、元和年间。自安史之乱以后,由于藩镇割据,财赋不输中央,造成政府财政拮据。又因土地兼并加剧,农民大量逃亡,而寺院经济却得到了恶性发展,导致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加深,加之边疆多事,朝廷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因而急需整顿颓坏的封建统治秩序,强化社会纲纪,进而加强中央集权政治。这就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有力的思想武器……韩愈提出以儒家的“道统”对抗佛家的“法统”,开启了“道学”的先河;柳宗元等人则提出“统合释儒”,其目的是取佛教之长,补儒学之短,用以改造、丰富、振兴儒学。
——摘编自杨荫楼《试论唐代儒学的复兴》
材料二 程朱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表态,是继魏晋把儒学改造为玄学之后,对儒学的佛(佛教)老(道教)化改造,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是一种以儒学为主干,兼收佛教与道教,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其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新的思想内涵,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发愤图强等性格。同时应该看到程朱理学中的消极因素,即理学家重建礼制的努力也是对人性的泯灭。
——摘编自宋钦顺《浅谈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发展和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唐代两次儒学复兴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程朱理学的认识。(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以前,中国茶叶外销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主要销售对象是周边的朝鲜、日本等国及各少数民族政权,但外销数量有限。明代后期开始,中西海上交通连通,茶叶开始输往欧洲,只是数量有限。但是清中叶以后,伴随着国家政治局势的稳定,茶叶作为“战略物资”的政治性地位下降。政府逐步放松对茶叶“专营专卖”的垄断,开始允许部分个人性质的民间“资本”介入茶叶的销售与运输。茶叶贸易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茶叶商帮。于是,外销茶商迅速崛起,内销及边销茶商力量也得以快速壮大。各类茶商如鱼得水,驰骋于各种茶叶市场上,获取了丰厚利润。
——摘编自刘业翔、章传政《明清时期茶叶商帮的诞生》
材料二 明清时期出现的茶叶商帮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经营区域,而且大多以著名产茶省份为支撑。他们进行大规模长途贩运,拓宽了茶叶市场空间,满足了茶叶市场需求,推动了茶叶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陶德臣《中国茶叶商帮群体产生条件及其异同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明代后期至清朝中叶茶叶商帮兴起的条件。(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明代后期至清朝中叶茶叶商帮兴起的影响。(7分)
三、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中,隋唐文化犹如一座突兀的奇峰。与此相应,隋唐人的总体文化素质之高,在封建社会中,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有学者从五个角度对此进行了原因分析
一、与社会生产力相得益彰的文化素质。
二、宽松的文化氛围。
三、广开才路、奖励文化的统治政策。
四、发达的多元文化教育体系。
五、促使万众向学的科举制度。
——摘编自匀利军、汪润元《隋唐人文化素质高度发展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你认为合理的一个角度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扬州百花盛开隋炀帝御舟东游,先将发源昆仑的黄河凿渠分流。骁勇的御林军跟皇帝辞别京城,三千美丽的宫女登上了大龙舟。喧嚣的鼓声响遏行云星辰闪动,拂浪旌旗招展水中日月影漂浮。天下起义军归附了有道的大唐,迷楼倾覆王朝末日恰似景阳楼。”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隋炀帝乘龙舟沿大运河东游的事情,“义师”指反抗暴隋的军队,C项正确;游扬州为隋炀帝,排除A项;本诗为唐朝诗人所作,时间不符,排除B项;“汴河”指开封市汴河旁,隋炀帝行宫旧址,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明末清初(中国)。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是批判君主专制的,B项正确;其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不是否定传统道德,排除A项;工商皆本以及个性自由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中“暗箱”化、相互告密、优先御览、群臣可以直言进谏,可以看出该制度可以直接联系皇帝与朝臣,属于文书制度,符合奏折制度的特点,A项正确;内阁属行政中枢,没有相互告密的作用,排除B项;军机处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非文书系统,排除C项;理藩院为处理民族事务与宗教事务机构,排除D三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回事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奴儿干都司设立于明朝,台湾行省设立于1885年,辽阳行省设立于元朝,新疆行省设立于1884年。故时间排序是③①④②。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些民用工业来辅助军事工业,其中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上海轮船招商局都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②③④符合题意;江南制造总局是军事工业,而且创立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①。结合上述分析可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魏晋到唐后期,赋税制度的内容在不断调整,增加了可以“不服徭役可纳绢或布代役”的庸,又从租庸调制调整为两税法。由此说明赋税制度在随着社会发展进行调整,B项正确;租调制并不是以财产为主要标准征收赋税,排除A项;两税法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这些赋税制度都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时期廷杖成为皇帝惩罚官员的常用手段,而且由开始的“不去衣”廷杖发展到后期“去衣”廷杖,皇帝用廷杖打压文人士大夫,实现真正的“唯我独尊”,这是皇权急剧膨胀的显著表现,B项正确;材料仅反映文臣被廷杖,无法反映其不畏强权,排除A项;宦官专权的本质是皇权的强化,排除C项;皇帝使用廷杖惩罚官员是对司法制度的挑战与亵渎,但不能就此理解为明朝司法体系的缺失不足,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皇舆全览图》是我国全国性实测地图的开端,这份地图不仅是当时亚洲最好的地图,也是全世界最好的一份地图”及所学可知,《皇舆全览图》的绘制,需要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地理测量,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反映了国家组织力量的强大,C项正确;《皇舆全览图》的绘制是出于长治久安、治理水患、疆界界定等需要,不能说明“政府重视边疆治理”,排除A项;仅凭一幅《皇舆全览图》,不能得出“近代地理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西学东渐与清初测绘技术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861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861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列强侵略及剿灭国内农民运动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861年的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及西方列强的侵略危机,②项正确;曾国藩认为火轮船是中外官民通行的物品,具有军事和经济功能的价值,③项正确;曾国藩主张学习洋人技术然后仿造,目的是“自强”,剿发逆,勤远略,即对内镇压,对外御侮,体现了探索国家出路的忧患意识,④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①项错误。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太平天国时期(中国)。根据“太平天国控制着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且太平天国不承认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使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兑现不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阻碍了列强在华的特权攫取,素以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华的特权和既得利益,A项正确;列强是为了维护在华既得利益,而非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和阻碍中国近代化的步伐,排除BC项;列强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可能是为了保护富饶地区的生产力,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年(中国)。根据材料“政教修明,俱有本末”可知,郭嵩焘认为西方国家历史悠久,政治制度完善,崛起迅速,这说明郭嵩焘认为中国英国了解西方,学习西方,以挽救民族危机,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了解西方,不涉及华夷观念,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郭嵩焘赞扬西方政治制度,不能说明郭嵩焘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反思,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因为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这是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歪曲,B项正确;鸦片战争爆发的实质是对中国的殖民侵略战争,排除A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是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排除C项;费正清是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歪曲,而非正确分析,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843年至1858年(中国)。从表格可知,“棉纱、印花布、茶叶、瓷器”的税率在下降,再结合材料时间1843—1858年,说明中国经济受到英国经济入侵的影响,低税率有利于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D项正确;通过材料并不能看出中国和世界市场的关联,排除A项;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尚未出现,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出口税率,产品多为原料,并不能体现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内容可以判断,这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D项正确;《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不是《南京条约》的附件,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在此条约签订之前,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线是朝鲜东学党起义,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图表数据可知,明朝末期江南,农民几乎将全部家庭投资都投入了农业生产领域,且工具、播种等更是达到了70%以上,体现了农民在有限土地上投入众多生产资料,反映了江南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项正确;工具占比接近一半,且明清时期中国主要使用铁犁牛耕,“减少”说法错误,排除A项;家庭投资结构并未体现农产品投入市场交易,看不出经营的市场化,排除B项;材料未说明具体种植的东西是什么,无法看出生产的专业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夺其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进行监督;设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定期更换驻地。
(2)意义:①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②行省长官权力受中央节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行省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④行省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⑤行省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任意3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
夺其权:根据材料“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结合宋朝所学知识可知,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进行监督;设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制钱谷:根据材料“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结合宋朝所学知识可知,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收精兵:根据材料“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结合宋朝所学知识可知,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定期更换驻地。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中国)。
意义:根据材料“元朝在完成全国大统一以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固定为辽阳、陕西等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可知,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根据材料“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但仍是‘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可知,行省长官权力受中央节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行省制度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可知,行省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根据材料“行省制度一直为后世所沿行,其区划也基本上从元代开始确立”可知,行省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17.(1)原因:
第一次:统治者维护大一统政局的需要;佛教的发展威胁到封建统治;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
第二次: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佛教寺院经济恶性发展;儒学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士人阶层的推动。
(2)认识:程朱理学以儒学为主,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强调伦理道德,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理学的出现,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理学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的中国。第一次的原因:从大一统角度分析是统治者维护大一统政局的需要;从封建统治角度分析原因是佛教的发展威胁到封建统治;从科举制的角度分析原因是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第二次的原因:根据材料“自安史之乱以后,由于藩镇割据,财赋不输中央,造成政府财政拮据”和“强化社会纲纪,进而加强中央集权政治”可知原因是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根据材料“寺院经济却得到了恶性发展,导致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加深,加之边疆多事”可知原因是佛教寺院经济恶性发展;根据材料“因而急需整顿颓坏的封建统治秩序,强化社会纲纪,进而加强中央集权政治”可知原因是儒学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根据材料“韩愈提出以儒家的‘道统’对抗佛家的‘法统’,开启了‘道学’的先河;柳宗元等人则提出‘统合释儒’”可知原因是士人阶层的推动。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是一种以儒学为主干,兼收佛教与道教,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可知认识是程朱理学以儒学为主,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强调伦理道德,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根据材料“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发愤图强等性格”可知认识是理学的出现,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根据材料“同时应该看到程朱理学中的消极因素,即理学家重建礼制的努力也是对人性的泯灭”可知认识是理学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18.(1)条件:国家的统一,社会秩序的稳定;农产品(茶叶)商品化的发展;政府茶叶贸易政策的变化;海外贸易的扩展;交通条件的改善;长途贸易的发展。(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影响:促进了制茶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外经济联系;促进了长途贸易和区域贸易的发展。(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后期至清朝中叶。据材料“但是清中叶以后,伴随着国家政治局势的稳定”,可以得出条件一国家的统一,社会秩序的稳定;据材料“各类茶商如鱼得水,驰骋于各种茶叶市场上,获取了丰厚利润。”,可以得出条件二农产品(茶叶)商品化的发展;据材料“政府逐步放松对茶叶“专营专卖”的垄断,开始允许部分个人性质的民间“资本”介入茶叶的销售与运输。”,可以得出条件三政府茶叶贸易政策的变化;据材料“明代后期开始,中西海上交通连通,茶叶开始输往欧”,可以得出条件四海外贸易的扩展;条件五交通条件的改善;据材料“他们进行大规模长途贩运”,可以得出条件六长途贸易的发展。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后期至清朝中叶。据材料“明清时期出现的茶叶商帮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经营区域,而且大多以著名产茶省份为支撑。”,可以得出影响一促进了制茶业的发展;据材料“推动了茶叶商品经济的发展。”,可以得出影响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明代以前,中国茶叶外销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主要销售对象是周边的朝鲜、日本等国及各少数民族政权”,可以得出影响三密切了中外经济联系;据材料“他们进行大规模长途贩运,拓宽了茶叶市场空间”,可以得出影响四促进了长途贸易和区域贸易的发展。
19.示例促使万众向学的科举制度。
说明:科举制的创立,使庶族寒士、庠序学子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勤学奋读,进入仕途,这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此后,唐代社会万众向学、埋头苦读的社会风气形成。部分登第者的成功案例,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尝试、去拼搏,这在客观上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和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
(“示例”仅作为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
首先,阅读材料,确定角度。根据材料,从五个角度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证明。示例:促使万众向学的科举制度。
其次,根据隋唐科举制的相关史实,进行证明。主要证明过程中应当史论结合,要突出隋唐文化的特点并且符合所选角度进行证明,主要论述隋唐科举制带来的积极影响。示例:科举制的创立,使庶族寒士、庠序学子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勤学奋读,进入仕途,这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此后,唐代社会万众向学、埋头苦读的社会风气形成。部分登第者的成功案例,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尝试、去拼搏,这在客观上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和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
最后,进行总结,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向学风气,提高隋唐人的文化素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