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育才高级中学高一年级12月月考
高一 语文 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 题。
材料一: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 ”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
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 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
在现代说法中, “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 “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
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
材料二:
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 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
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 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
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 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
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
(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
材料三: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 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 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 靠恩赐, 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 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
B. 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
C. 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一种共同的情感,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
D.“为万世开太平” “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
B. 中国传统社会中“公” “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种礼治,人们之间讲信用,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
C. 费孝通运用比喻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
D. 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是很难去完全读懂的。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菜根谭》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
C.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旷怡亭口占》
D.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乡土中国》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任选两种,分点简要说明。 (4分)
请简要分析材料三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小题。
一把斧头的记忆
赵明山
改变我命运的人叫储国恩,是冀中抗日根据地文新县大队的大队长。他个子不高,方脸阔嘴,黝黑粗壮,不像个带兵的队长,倒像个卖苦力的。储国恩把我掂在手里,用大拇指试着我的舌刃,他的表情渐渐严肃起来,突然抡起我劈向一根木头。在我深深嵌进木头的那一刻,奇袭姜庄子的作战方案已经成竹在胸。
很快,我和另外 15 把斧子别在了16 名战士的腰里,这些战士来自县大队和二区小队,我们要去执行一项神圣的任务。文安城南姜庄子据点刚刚住进一群鬼子,我们要神不知鬼不觉地摸进村,给鬼子的脑袋搬搬家。大队长在动员会上说,论武器装备,论兵力部署,县大队都明显处于劣势,姜庄子据点不仅有25个日本鬼子,还有百十号伪军协防,硬拼代价太大,只能智取, 出奇制胜。
他们开会商量的时候,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时间是1942年阴历正月初八,春节刚过,天空像黑黢黢的锅底压下来,零零星星的雪花像锅里掉下来的米粒儿。他们开会的村子叫牛各庄,在文安城东北方向,距姜庄子30多里。16 名战士在夜色掩护下潜入姜庄子,伺机行动。
漆黑的夜,漆黑的路,寒风卷着雪花抽打在战士们的脸上,也打在我的身上。我躁动不安,内心有一种情绪在奔涌,大队长觉察到了,安抚着我,摸摸我的头,让我冷静。
我数了数,他们16个人除了每人一把斧子,只带了7支短枪。这不是去玩儿命吗 要知道姜庄子据点里有一门野炮、两挺机枪、30来支三八大盖儿和短枪,一屋子的弹药。这还不算伪军的装备。那天有个孩子送来情报,据点里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孩子是县大队的眼线,为据点里的鬼子扫地,把犄角旮旯都给扫描了。
研究作战计划时,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步棋太险,孤军深入,敌众我寡,恐有不测。储国恩马上接过话茬:我们唯一的胜算就在于冒险。如果连日本鬼子都认为我们不敢冒这个险,我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等出了正月,鬼子建了岗楼,挖了封锁沟,再想下手就难上加难了。大家心里明白,大队长也是被逼的,县委和县大队已经没有了退路,姜庄子据点像一根毒刺楔入了抗日根据地,建成半个月,县里的工作就受到很大影响,上下不通,左右不畅,不及时剔除这根毒刺,损失不可估量。
我们是正月初八前半夜进入的姜庄子。战士们头上冒着热气,嘴里吐着热气,我们身上闪着寒气。
我们杀进鬼子据点是正月初九的凌晨,天似亮非亮,站岗的哨兵偷偷回屋取暖,做早饭的伙夫刚刚打开门。战士们像从地底下突然冒出来,伙夫当时就晕成了一摊泥。日本鬼子睡觉很讲究,每人一个睡袋,三九天也脱光了,像头褪了毛的猪钻进去。我们的到来终结了他们的美梦。要不是有个鬼子开了枪,这场战斗会更漂亮,会成为一场更为经典的斧头战,不用一颗子弹就把鬼子们送上西天。伴随着鬼子的枪声,一名战士倒下了,他手里的斧子掉在了地上。即使最后是激烈的枪声为胜利画上句号,这场战斗仍被传颂为“姜庄子斧头战”,受到冀中军区司令员通令嘉奖。那是我第一次尝到血的滋味,侵略者的血。因为这场战斗,我被载入史册。时至今日,在华北地区一提起“姜庄子斧头战”几乎无人不晓,人们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
战斗结束后,大队长指挥打扫战场,我在他手里左顾右盼,生怕漏掉一个喘气的脑袋。院子里躺着21具鬼子的尸体,仓皇逃跑的4个鬼子也在村边被“报销”了。我一不留神碰到了那门三八野炮,发出响亮的金属之声。我的面前,横躺竖卧着缴获的武器,野炮、机枪、步枪、弹药。我在它们面前昂首阔步,它们向我低下了头,连那门向来仰着脖子不可一世的野炮,也跪在我的脚下。我轻轻敲击着它们,有几分胜利的快感。
从腊月二十三鬼子进驻,到正月初九被县大队一锅端,姜庄子据点只存在了短短半个月的时间,这大概是中国战场上最短命的日军据点了。鬼子万万没有料到,他们煞费苦心构筑的堡垒,连同他们的脑袋,被十几把斧子砍得七零八落,不到一个小时,灰飞烟灭。
当敌人的援军赶到时,县大队的战士们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连县委机关都转移了。鬼子也不是白跑一趟,收尸的活儿正等着他们呢。村边协防的伪军脚底下抹油,差不多跑光了。
一场战斗,让我名垂青史,但我不愿过多分享文新县大队的荣誉,我不能喧宾夺主,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战士张广寿,年轻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姜庄子。我没有走进历史博物馆,战争结束后,我悄悄回到农民家里,继续劈柴。(《小小说月刊》 2021年 11期)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小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冀中抗日根据地文新县大队一次奇袭日军据点姜庄子的行动。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态势中,战士们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B. 研究作战计划时,有人提出不同忘见,可是大队长储国恩并没有听从,一方面是出于对敌人心理的准确判断,另一方面也是因形势所迫,他的做法是英明果敢的。
C. 小说写到了战士张广寿的牺牲,要不是有个鬼子开了枪,也许他并不会死。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即便前期准备再充分,战斗也是残酷的。
D. 小说结尾写到了“我”的结局,没能走进历史博物馆,只能回到农民家里继续劈柴,流露出“我”无法继续发挥价值的遗憾。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小说以储国恩队长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开头,借助对“那一刻”情境式的刻画,树立起了一个强壮、果敢、坚毅的抗日队长形象。
B. 小说借助“黑黢黢的锅底”一样的天空、 “米粒儿”一样的雪花、 “漆黑的夜” “漆黑的路”等环境描写, 渲染出严酷紧张的战争气氛。
C. 小说善用对比。如把“战士们头上冒着热气”和“我们身上闪着寒气”相对比,既体现了战士们的战斗热情,也暗示了战斗的严酷性。
D. 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平实而生动。如把口语“犄角旮旯”等引入文章,风格诙谐幽默,富有情趣。
8. 小说以“一把斧头”的独特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有什么好处 (4分)
小说结尾对文新县大队的战士们予以了高度评价——“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应具备哪些品质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石璞,字仲玉,临漳人。永乐九年举于乡,入国学。选授御史。正统初,历任江西按察使。三年坐逸囚,降副使。璞善断疑狱。民娶妇,三日归宁,失之,妇翁讼婿杀女,诬服论死。璞祷于神,梦神示以麦字。璞曰:“麦者,两人夹一人也。”比明,械囚趣行刑。未出,一童子窥门屏间。捕入,则道士徒也。叱曰:“尔师令尔侦事乎?”童子首实,果二道士匿妇槁麦中。立捕,论如法。在江西数年,风纪整肃,虽妇竖无不知石宪使者。七年迁山西布政使、明年,以朝廷岁用物料,有司科派扰民,请于折粮银内岁存千两,令官买办,庶官用可完,民亦不扰。从之。已而景帝嗣位。论功,兼大理寺卿。寻出募天下义勇,还朝。会中官金英下狱,法司劾璞尝赂英,遂并下璞狱,当斩,特宥之,河决沙湾,命治之。
璞以决口未易塞,别浚渠。自黑洋山至徐州,以通漕艘,而决口如故。乃命内官黎贤等偕御史彭谊助之。于沙湾筑石堤以御决河,开月河二,引水益运河以杀水势,决乃塞。璞还言:“京师盗贼多出军伍。间有获者,辄云‘粮饷亏减,妻孥饥冻故’。又闻两畿、山东、河南被灾穷民多事剽掠,不及今拊循,恐方来之忧甚于边患。口外守军,夜行昼伏,艰苦万状。今边疆未靖宜增饷以作士气乃反减其月粮此实启盗误国之端非节财足用之术。”帝深纳其言。沙湾复决,璞再往治之。以母忧归,起复。六年改兵部尚书,与于谦协理部事。明年,湖广苗乱,命璞总督军务,与南和伯方瑛讨之。天顺元年以捷闻,召还,命致仕。既而论功,赐钞币,四年冬用李贤荐,召为南京左都御史。时璞已老聩,不能任事,归卒。
(节选自《明史·石璞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边疆未靖/宜增饷以作/士气乃反/减其月粮/此实启盗误国之端/非节财足用之术/
B.今边疆未靖/宜增饷以作士气/乃反减其月粮/此实启盗误国之端/非节财足用之术/
C.今边疆未靖/宜增饷以作/士气乃反/减其月粮此实/启盗误国之端/非节财足用之术/
D.今边疆未靖/宜增饷以作士气/乃反减其月粮此实/启盗误国之端/非节财足用之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学,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B.迁,古代指变动或调动官职,左迁指贬官,右迁是升官的意思,此文中指官职调动。
C.两畿,指两座都城及周边之地,明朝有北京和南京两座都城。畿,指京城周边之地。
D.文中“三年坐逸囚”的“坐”与《赤壁赋》中“正襟危坐”的“坐”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石璞为政江西数年,整顿社会秩序,成绩斐然,当地即使是妇女小孩都知道他。
B.石璞因为中官金英而被弹劾下狱,但因为需要他去治理沙湾,所以朝廷宽免了他。
C.为解决地方盗贼剽掠问题,石璞提出了许多建议,都被皇帝采纳。
D.退休之后,石璞又被李贤举荐而担任官职,但因为年老糊涂,不能胜任而回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民娶妇,三日归宁,失之,妇翁讼婿杀女,诬服论死。
(2)天顺元年以捷闻,召还,命致仕。既而论功,赐钞币。
为解决沙湾河决问题,石璞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鹧鸪天 贺 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③。旧栖新垅④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②梧桐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③此二句取典于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薤,植物名。④垅:坟墓。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鹧鸪天》一词,“同来何事不同归”劈头一问,看似无理,却极有情,道出了词人失去妻子后强烈的悲苦之情。
B.《鹧鸪天》下片,运用对比手法,“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词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
C.苏轼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
D.苏轼以“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词人的外部形象,在悼亡之中还带有岁月沧桑的慨叹。
16.两首词中画横线的句子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典范。请在两句中任选其一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6分)
(1)《赤壁赋》中,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指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I (共 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立春地生暖,晚秋心生安。天高云淡的晚秋,一切都裸露在空旷的原野。泥土是那么松松软软,你可踩在里面,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可以分享。抑或是倔强的蚯蚓,都眷恋着这片土地, 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秋的 ① 。环顾周围, 曾经② 的植被,像极了人们稀疏的头发,贴在秋的地面。只有秋播的麦苗,顺垄看去,刚刚离开地面,裸露着一垄垄单薄的绿意。
到了这个节点,一切都变得格外淡定,有条不紊,去留自如。晚秋,也因红叶的渲染,变得 ③ ,分外壮观。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它们历经风雨,不畏干早,以博大的胸襟反哺晚秋。岁月在盛衰中周而复始 ,所有的抵达,都会以另外一种模样重生;已经重生的又正在抵达的路上:一如这生生不息的晚秋。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整句,使之语序、句序合理,可增删少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阅读,不仅是市民文化生活的必需,也与城市竞争力息息相关。近年来,各地“枪人大战”渐趋白热化。站在人才个体角度来换位思考,选择扎根一座城市,必须考虑多种国素。一般来说,越是高层次人才,① 。一方面,这与个人生活习惯有关,闲暇时看看书,能愉悦身心,增加新知:另 方面,② 。2020年7月的 项报告将阅读指标单列出来,指出阅读数量与城市的创新能力呈“正相关”,进而言之,阅读是涵养创新能力的土壤,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知识升级以及产业转型。一座城市爱不爱阅读,在制造业为主的阶段,差别或许不太明显,但到了升技创新驱动阶段,③ 。
21.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C.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D.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22.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人格像“牛油果”,当你不断往下挖时,会发现一颗坚硬的内核。牛油果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
而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冲开堤坝,随物赋形,融江入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
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想拥有高质量青春的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B 2、B 3、B
4.(1)比喻论证,作者运用“柴”与“水的波纹”的比喻形象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2)对比论证,作者通过对中西方的对比来证明自己的观点。(3)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中国与西方对“家”的概念的不同理解来论证观点。(4)假设论证,作者运用假设,让自己的论证更严密。(能概括出一点并分析2分,答到两点并分析4分,不分点作答扣1分)
5.首先点明陈述对象为“天下情怀”(1分);接着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出“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1分)然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用范仲淹和张载的例子进行例证。(2分)最后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完成论证。(2分)
6、D 7、D
8. ①小说别具匠心地以“一把斧头”的独特视角,讲述见闻,叙述故事,寄寓情感,使故事更真实、自然、亲切,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小说以“一把斧头”的回忆为线索,以作战时间为序自然展开,情节结构清晰,叙事脉络分明;③让“一把斧头”讲述战斗经过,更能表现战士们在装备极端落后的情况下仍顽强杀敌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塑造了无所畏惧,英勇杀敌的英雄的形象。 (一点2分,答对三点可给满分5分)
9. ①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的卓越品质。当鬼子的“姜庄子据点像一根毒刺楔入了抗日根据地”,县委和县大队被逼得没有了退路,储国恩队长想敌人之不敢想,在仔细摸清敌情、认真研究作战计划后,果断采取了作战行动。
②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压倒敌人而不被敌人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征服的英雄气概。“论武器装备,论兵力部署,县大队都明显处于劣势”,在斧头的眼里这就是去玩命,但文新县的战士们却能不被敌人压倒,不被任何困难征服,通过智取,出奇制胜。
③英勇顽强,视死如归,为崇高理想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面对“漆黑的夜,漆黑的路,寒风卷着雪花”的恶劣环境,面对“孤军深入”生死未卜的战斗局势,文新县的战士们头上冒着热气,心里分外冷静,行动迅速敏捷,“战士张广寿,年轻的生命永远的定格”,为崇高理想而英勇献身,死得其所。
10、B 11、D 12、D
13.(1)一个村民娶媳妇,新媳妇婚后第三天回娘家看望父母,失踪了。她的父亲状告女婿杀害了自己的女儿,那村民被诬告服罪,被判处死刑。
(2)天顺元年以捷报上告皇帝。召回朝廷,命令他退休。随后评定功劳,被赐予钱钞锦帛。
14.从黑洋山到徐州另外开挖渠道;在沙湾修筑石堤;开凿两条偃月形河道用以减弱水势;引水增加运河水以削弱水势。
石璞,字仲玉,是临漳人。永乐九年在乡试中举,进入国学。(在朝廷)选拔中被授予御史的官职。正统初年,担任江西按察使。正统三年,因囚犯逃跑获罪,降职为按察副使。石璞善于判疑难狱件。一个村民娶媳妇,新媳妇婚后第三天回娘家看望父母,失踪了。她的父亲状告女婿杀害了自己的女儿,那村民被诬告服罪,被判处死刑。石璞向神祈祷,梦见神把“麦”字给他看。石璞说:“麦字,两人夹一人。”等到天明,给死囚戴上刑具催促执行。还没出发,一个小孩在门屏间偷看。把他抓进来,是道士的徒弟。石璞呵斥问他:“是你的师父让你来打探这件事吧?”小童告发了事实真相,果然是两个道士把新媳妇藏在干枯的麦草堆中。立即拘捕那两个道士,依法判罪。石璞在江西任职数年,风教纲纪严肃端庄,即使妇女儿童没有人不知道石宪使的。正统七年,石璞升迁为山西布政使。第二年,因为朝廷每年消耗物资,主管官吏摊派给百姓,严重扰民,石璞向朝廷请求从折合粮食的银钱中每年储存一千两,令官府购买置办,差不多朝廷用度可以支付,百姓也不会被困扰。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不久景帝继位(召他回朝)。评论功劳,石璞兼任大理寺卿。
不久,出朝招募天下忠义勇猛之士,回到朝廷。恰逢宦官金英被关进监狱,司法官揭发石璞曾经贿赂金英,于是一同把石璞关进监狱,判处斩刑,皇帝特地宽恕了他。黄河在沙湾决口,命石璞治理它。
石璞认为缺口不容易堵塞,另外开挖渠道。从黑洋山到徐州,以通行漕运的粮船,而缺口同原来一样。于是朝廷命令宦官黎贤等人偕同御史彭谊帮助他。在沙湾修筑石堤以抵挡决口的黄河,开凿用以减弱水势的偃月形河道两条,引水增加运河水以削弱水势,决口才堵塞。石璞回朝说:“京城的盗贼大多出身于军队。间或有被擒获的,就说造反是因为‘军饷不够,妻子儿女挨冻受饿”。又听说两京郊区、山东、河南遭灾害的穷困百姓多进行抢劫掠夺,不在现在安抚,恐怕以后的忧患胜于边疆的忧患。关外的守军,晚上活动白天隐藏,十分艰苦。如今边疆没有安定,应增加军饷以振作士气,却反而减少他们每月的军饷,这实际上是助长盗贼危害国家的祸端,不是节省资财满足开支的办法。”皇帝充分采纳了他的建议。黄河在沙湾再一次决口,石璞又一次前往治理它。后来因为母亲去世守孝暂时辞官,后来又被起用。景帝六年,改任兵部尚书,与于谦协助处理兵部事务。第二年,湖广苗族叛乱,命令石璞总管军队事务,与南和伯方瑛领兵讨伐。天顺元年以捷报上告皇帝。召回朝廷,命令他退休。随后评定功劳,被赐予钱钞锦帛。四年冬因李贤推荐,召任南京左都御史。当时石璞已经老得耳朵都聋了,不能担任职务,回家后去世。
15、B
16.示例一:“原上草,露初晞”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兴、用典的手法,(3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生命短暂的哀叹,也表达出对亡妻的思念。(3分) 示例二:“明月夜,短松冈”是对亡妻坟前景象的描写,(2分)词人推己至人,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4分)
17.(1)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8.①依依不舍;②郁郁葱葱;③绚丽多彩。
19.你可踩在松松软软的泥土里,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分享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结构1分,内容3分)
20.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被置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即使遇上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21、B
22.
①就越注重阅读
②这跟城市的创新能力有关
③差距就会迅速拉大
23.立意:
1.秉坚守之心,悟善变之道。
2.行若水,心益坚。
3.行若蒲苇,心若磐石。
4.坚定内心,审时度势。
5.坚守自我本心,灵活变通处事。
秉坚守之心,悟善变之道
芸芸众生,各有不同。“牛油果”式的人,坚守内心,愈挫愈坚;而“清水型”人格,则是随物赋形,不拘常态。故秉承坚守之心,且悟善变之道,方可助益人生。
其实,“牛油果”型和“清水型”,代表了两种人生境界和处世态度。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坚守内心就是守住了底线,不拘常态则是追求境界,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就会锻造高质量的青春。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坚守方显初心,坚守方见执着的追求。
纵览古今,一个个伟人用自己的坚守激扬起一簇簇时代的浪花。文天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选择,无不成为我们民族的丰碑。星空摄影师叶梓颐用相机记录星空,用行动践行初心。星辰点点浮沉聚往,这一路上遇到了太多困难,可她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在梦想的旅途中追寻着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松下幸之助说,“唯有信念与坚定,方能开辟出康庄大道。”吾辈青年,应坚守自我,构建内心的精神高地。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善变方显明智,灵动方见圆融。
古人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时光如梭,四季更迭,天地万象,岁月不居。面对日新月异的局面,与时俱进,随遇而安,既是生活的常态,更是处世的智慧。古今中外的圣贤先哲给我们留下了瑰丽的财富。诸葛亮面对孟获,七擒七纵,灵活多变方式成功化解了孟获心中的芥蒂,使其心悦诚服,从而谱写了民族融合的佳篇。周恩来总理在对外交往中,不仅看到矛盾的对立性,更看到发展中的统一性,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以超人的智慧和灵活的外交手段,在谈笑间使复杂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为新生的共和国迎来外交史上的黄金的时期。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以坚守之心,善变之道,打造高质量青春,助益成功人生。
坚守底线,是抓大;变通处事,是放小,坚守是变通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最真诚的信念,在岁月洗礼中历久弥坚,最伟大的事业经过时间的沉淀,方能感受澎湃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一心为民,在历史的波涛汹涌融通善变,方才有了百姓的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我辈欣逢盛世,海晏河清。唯秉持坚守之心,且悟善变之道,方可追寻那明烛天南,梦里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