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案】
——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
【课程标准】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教材《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第2课,主要涉及两个学习要点:一是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第一子目探讨佛教传入和西学东渐对中华文化产生的影响;第二子目重点探讨中华文化对亚洲、欧洲及世界产生的影响。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一是两汉之际佛教文化的初传,由于佛教中的清规戒律与本土儒学思想碰撞、磨合再到二者的对话,后来,逐渐与儒、道文化相互融合与本土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二是始于明末时期的西学东渐,自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后,全面开始。西学东渐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随着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剧中国社会各阶层为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所进行的抗争、对国家出路的艰难探索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两汉之际印度佛教文化、明末清初、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欧洲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的呈现与解读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及其特点。
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认识不同历史时期外来文化传入的原因及其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博大的人文情怀,增强跨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学情分析】
作为2017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学生,他们对历史比较感兴趣,有较强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之前高中一年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一些学科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史料阅读、辨识判断和归纳总结能力,等等这些有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本课内容和第1课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优秀内涵和特点价值紧密相联,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并从古今中外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进行历史比较来理解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
难点: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概念解释】汉字文化圈:
又称为儒家文化圈,是指受汉语和儒家文化影响、曾经或至今仍然使用汉字的文化区域。主要包括汉字的诞生地中国以及周边的日本、朝鲜、韩国、蒙古、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以汉字作为主要交流媒介,从中国历代王朝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从而形成了相似的文化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2020年的春天,病毒肆虐下的神州大地上,不再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不再有锣鼓喧天的欢腾,留下一片沉寂。这场灾难的巨手撕碎了万物复苏的生机,但它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一个集体,面对灾难时的默契。千年以来,这份默契一直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翻开全球抗疫的地图,应对新冠疫情最好的是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而这些国家恰恰是东亚文化圈受中华儒家文化影响最大的区域。原因何在呢?我们一起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一同探讨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包容万象——在融合中发展创新
1.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中华文化融合佛教文化的历程
①两汉:初传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 2 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这则史料记载了西汉末年(公元前 2 年),大月氏王的使节伊存向当时的博士弟子景卢传授浮屠经的史实。浮屠为佛陀之异译,浮屠经即佛经。史料出自中国古代的正史《三国志》,其可信度非常高。可以证明佛教在西汉时期已经通过西域传入中国。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并在洛阳修建了白马寺。据此可知,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佛教的一些具体行为极易让中国人将之归结为反道德行为,如辞亲出家、独身无嗣、割绝所有社会关系,从剃发到遗身(自焚)的种种毁身方式。……道教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长生不死”和“得道成仙”,这与佛教以为人生是一大苦海、其解脱之道在于“觉悟”的主张根本上相悖。
——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任何外来文化与宗教,如果不能适应帝国政治,就不可能得到帝国的认可,其生存就会发生危机;如果不能认同中国文化并与其相整合,其传播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刘莘《论汉晋时期的佛教》
②魏晋南北朝:崛起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和动荡,促使上层统治者寻求安稳的社会局面,长期的战乱则导致下层民众饱受战乱痛苦,急需精神上的慰藉。而佛教宣传的三世因果报应和天堂地狱说,不仅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更适应了统治者麻痹民众、管控社会的现实需要。因此,佛教在这一时期得以广泛传播与发展。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
——叶洵灶 《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魏晋时期政治对思想的控制较为松弛,已经又受当朝政府的推崇,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已经出现宗派竞相发展的格局。另外,佛教的发展还推动了佛教石刻的兴盛,出现了几大著名的石窟,如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等。
③隋唐:极盛转衰
随着封建统一王朝的建立和寺院经济的充分发展,佛教各家各派得到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机会,顺应着思想文化大统一的趋势,一些学派在统一南北学风的基础上,通过“判教”而形成宗派。目前中国主流有佛教八大宗派,其中禅宗最为流行。
我国佛教史上一些有影响的教派,也大多数在隋唐时期形成。比如,隋朝时形成的天台宗,和唐朝形成的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密宗、净土宗、律宗等,皆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这些佛教宗派各有高僧,如天台宗的智颛;唯识宗的玄奘;禅宗的慧能;净土宗的善导;律宗的道宣、怀素、义净等等,皆是当时学问很高深的佛教大师,隋唐佛教的发展,对我国文化史有深远的影响。
唐太宗时期,最流行的佛教宗派是净土宗。净土宗认为人要成佛很容易,只要念一声“阿弥陀佛”,长则七天,短则一天,灵魂就可以升人“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成为共分十级的八级以上的菩萨。由于方法简捷,信奉的人极多,有些信徒竟至一天念佛一万声,或十万户,到了痴狂的程度。
武则天时期盛行的佛教宗派是禅宗。“禅”是静坐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改造了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从而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口味。
8到10世纪,印度佛教开始衰微,13世纪回教入侵,印度佛教文化遭到毁灭。但中国恰在7、8世纪,佛教得到长足发展,大量佛教译著和论著输出到东北亚、东南亚。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作为外来宗教,佛教是一种异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其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排斥甚至反对。比如,儒家文化是依托在宗法社会基础上建立的,强调的是“三纲五常”,核心要求是忠孝两全;而本土宗教道教不仅在教义上与佛教有矛盾,双方在统治者与民众之中争夺信仰主动权上更是竞争者。至南北隋唐时期,终于发生了“三武一宗之厄”极端事件,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先后开展的灭佛运动。
④两宋:融合新生——本土化生存
两宋时期,在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总趋势下,佛学通过对自身教义的调整,对佛典的删改、比附、衍生等多种方式,确保在阐述自身的宗教优越感的同时,也能充分肯定儒家的纲常伦理,进而寻求与儒家伦理思想的契合点。
不仅如此,宋代的儒家学者如张载、朱熹等人也尝试深入研究佛学,同时也正是这些人从更深的层面上吸取了佛学的思想营养。他们通过深入研究佛学而较好地掌握了佛学理论及其思考方法,然后又不露声色地用佛学理论和方法来构造儒学新的理论系统,使儒学得到了新鲜的血液而再次焕发活力。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后期思想精神支柱的理学,便是在佛学禅宗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同时,熔儒、释、道于一体的理学体系的建立,也意味着佛教中国化的彻底完成。
北方的华严、天台对宋元明思想的关系并不很大,而南方的禅宗则对宋元明文化思想关系很大,特别关于理论,虽然它对理学并非起直接的作用,但自另一面看,确是非常重要。
——汤用彤《隋唐佛学之特点》
(2)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①哲学观念、逻辑思维:佛教哲学本身蕴藏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启迪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②文学艺术:佛教内容及其理念体现和渗透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词、书法、绘画中,为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意境;
在绘画方面不仅在题材上,而且在绘画技巧和观念上,佛教的影响更大。尤其是禅宗带来了所谓的“禅画”,对唐宋以后的山水画及人物画影响极大。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诗,被称赞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禅意风格,王维诗中的画风与强调写实的“工笔画”画风是截然不同的。魏晋南北朝“竹林七贤”的文章更是把佛教的“空”与道家的“无”有机地融合,写出了空寂干净的文字并形成清新的文风。
③建筑:中国的建塔艺术受佛教影响,又融人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
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这是因为当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较多地保留了原貌,而且这些造像又在西北地区,受游牧文化和粗犷的民族性格影响较大;而时代较晚的龙门石窟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整齐,是因为这里地处中原腹地,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纲常伦理思想和尊卑有序观念根深蒂固,因而对石窟的造像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
④语言学:开阔了中国音韵学的视野,佛教丰富了汉语词汇为我国语言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词语
⑤生活:宽大的僧衣精美的素食以及各种各样的音乐和礼仪习俗,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佛教成为有影响的宗教之后,给社会一般民众的生活也带来了一些新的东西。时间既久,连人们的生活风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佛教信徒茹素的风气、民间中元节等风俗,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从印度输入的地狱观念,被普通百姓广泛地接受。印度的阎魔神,成为中国的阎王。阿弥陀佛、弥勒佛、观音菩萨的名字家喻户晓,成为一般民众崇拜祈求保佑的对象。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佛教传入我国经历了萌芽、发展、繁荣、衰落几个阶段,对我国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也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3)中国对佛教文化的贡献:
佛教虽起源于印度,后来却衰微至销声匿迹。相反,佛教传入中国后不断地与当地传统文化融合,并逐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形成了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三家鼎立的文化格局。此外,经过改造的佛教还进一步传播到东亚、东南亚地区,经历了“输入—吸收—又输出”的过程。这也显示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近代化的转型
美国的人类学家佛朗兹博厄斯说: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愈多。
西方文化的传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明末清初,一是近代以来。教师讲述: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了中国。
(1)明末清初:西学东渐
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来。他们在给中国人带来欧洲宗教神学的同时,也将近代的世界观以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于中国学术界,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李约瑟对“这种交流作为两大文明之间文化联系的最高范例,仍然是永垂不朽的”。
长期处于文化高地,中国人逐渐养成自足、自满的心理,形成自豪与自大相交织的心态。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担负着“宣教化与海外诸番国,导从礼义,变其夷习”的任务,就足以证明。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以及随之而来的西方科学文化传播,向长期封闭的中华帝国吹进了一股清新空气,让人们接触到了前所未闻的新思想、新事物,一些敏感的先进的知识人把耶稣会士看作自己的朋友和老师,如饥似渴地向他们学习,从他们那里汲取新的精神营养,从而改变了世界观和价值观。这种变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无论如何评价都不嫌过分。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从晚明时期到清朝中期,约有500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算术、天文、几何等西方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代化的机会。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在明末的西学东渐中,传教士利玛窦占据核心地位,此人适应中国文化的传教策略,使得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成为可能。同时留下了一系列科学著作,如《山海余地舆图》《几何原本》,在科学传播方面,西洋历法是利氏赖以在中国立足的重要工具,借助于传教士而得以传播的西学,可以说这是一次全方位的、和平平等的西学东渐。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史料阅读】
顺治帝十分钦佩汤若望的学识,他说:
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又能洁身持行,尽心乃事……俾知天生贤人,佐佑定历,补数千年之阙略,非偶然也。
——《清史稿 · 汤若望传》
阅读教材P9“史料阅读”,思考:该史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说明来自欧洲的汤若望精通天文历法,得到清政府的重用,为中国的天文事业作出了贡献,促进了中西方化的交流。
明清时期的耶稣会士来华是中西交流史上的大事,它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西学东渐”,给中国注入了新思想、新事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然而,中西方这一文化交流的成果仅存于少数士大夫阶层中的短暂流传,且大部分深藏于皇宫而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更没有起到改变中国自身发展轨迹的积极作用。换言之,中国的皇帝及少数士大夫仅仅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的知识,但思想基本没有受到质的影响。可以说,中国错失了一次追赶西方历史机遇。
(2)近代以来:千年变局的中国醒(“西化”→“化西”)——艰难的文化转型
明清两代,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巨变的重大时期,当中华帝国驱逐传教士,封闭国门时,欧亚大陆的西段,新兴的资本主义迎来了工业革命。工业先进的西方绝不肯放过如此巨大的一个商品销售地、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拒绝通商,使得中西方的冲突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入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
从鸦片战争开始,“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向“坚持农业和官僚政治的中国”发起全面挑战。就形式来说,有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而所有这些形式的挑战实际上都包含着西方的价值观向中国传统的价值观的挑战,由此就引起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危机,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危机。
“中国民族,从出世以来,轰轰烈烈,从未遇见敌手。现在他忽逢劲敌,对于他自己的前途,很无把握,所以急于把他自己既往的成绩,及他的敌人的既往的成绩,比较一下”(鲁迅)。
从林则徐、魏源开始的学习西方“活期、养兵、练兵”之法,到李鸿章等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民族文化的自大心理一目了然。
一些学者将秦以前称之为中国文化原生时的独立发展时期, 将汉至宋概括为中印文化的融合时期, 将近五百多年以来归之为中西文化的深刻交汇时期。
——戴逸.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序[J].历史教学,2001(01).
①器物层面: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
1840年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正是受到来自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传统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这“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中国人从“天朝上国”迷梦中苏醒,开始不断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以期挽救民族、国家危亡。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和交融。由此,引发近代中国社会的各种变革,中华传统文化本身也走上了艰难的转型之路。
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士大夫“开眼看世界”开始,中国人意识到中国军事技术的不足,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企图借助西方先进技术巩固政治制度,以及利用西方近代科技思想弥补儒学的不足。这场持续30余年的洋务运动虽冲击和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传统价值取向和思维习惯,但最终破产于甲午战争的失败。
②制度层面: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开始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主张君主立宪。但是,这种以西学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用“托古改制”方法来变革现实的主张,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学,且仍有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色彩。直到20世纪初,民主共和思潮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并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身体力行,旧制度最终为辛亥革命所推翻。
③思想层面:新文化运动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1919年李大钊把《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登了《马克思学说》、《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等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发表了他的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近代是中华文化一个巨大的转折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内外矛盾交织,引发激烈的矛盾与冲突。中华文化在一次次冲击和交融中实现转型,迈向新生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面向四方——在传播中和谐共生
1.中学东传——东亚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的地理范围,东边是朝鲜、日本,东南是越南及其以南、以东的东南亚国家,太平洋构成它的海洋界限;西南越过内、外蒙古大草原直达西伯利亚大森林,东北到达外兴安岭内外,高山大漠构成它的陆地界线。
——复旦大学吴松弟
(1)汉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谚文指朝鲜语(或韩国语)的表音文字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A1%A8%E9%9F%B3%E6%96%87%E5%AD%97 / 5688781 )。谚文是一种参考借鉴汉字方体形态的方块拼音文字,与拉丁文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8B%89%E4%B8%81%E6%96%87 / 360796 )、汉语拼音体系、日本假名(平假名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9%B3%E5%81%87%E5%90%8D / 8897387 )和片假名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9%87%E5%81%87%E5%90%8D / 1132594 ))等一样是表音文字。谚文,朝鲜称其为朝鲜字( ),韩国称其为韩字( )。15世纪,在朝鲜王朝(1392年-1910年) [2] 第四代君主世宗大王(1418年-1450年在位)的倡导下,由一批学者创造完成。世宗大王于1443年组织一批学者创造了适合标记朝鲜语语音的字母体系——谚文字母。这些字母当时被称作“训民正音”,意为“教老百姓以正确的字音( )”。于1443年正式创建,1446年颁布使用谚文在数世纪间未能成为主流文字,只起辅助作用(就如汉语拼音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B1%89%E8%AF%AD%E6%8B%BC%E9%9F%B3 / 454 )体系对于汉字起辅助作用)。谚文因识读和书写简单,多在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朝鲜人群中使用。
早期的日语没有文字系统,自汉字传入日本,日语开始用汉字来书写。当时的日语文字系统和当今的汉语文字系统一样是单一的,不过,日语的文字系统并没有停留在这一状态。约公元九世纪,日本出现了假名,假名假名,日语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7%A5%E8%AF%AD / 398720 )的表音文字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A1%A8%E9%9F%B3%E6%96%87%E5%AD%97 / 5688781 )。“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かな),而称汉字为真名(まな)。假名主要分为“平假名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9%B3%E5%81%87%E5%90%8D / 8897387 )”和“片假名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9%87%E5%81%87%E5%90%8D / 1132594 )”两种。平假名源于汉字草书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8D%89%E4%B9%A6 / 473235 ),正式使用约从公元九世纪起;片假名源于汉字楷书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A5%B7%E4%B9%A6 / 482941 ),
喃字,又称字喃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7%E5%96%83 ),指的是越南主体民族京族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A%AC%E6%97%8F / 160346 )曾经使用过的文字,是汉字型孳乳文字中的一种。越南在长期使用汉字的同时,假借汉字和仿效汉字结构原理和方法,依据京语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A%AC%E8%AF%AD / 9564579 )的读音,创造了这种文字。6世纪开始盛行。分为假借喃字、形声喃字和会意喃字。古代越南官方仅使用汉字,民间则有一种共同使用喃字与汉字标记越南语的方式,被称为汉喃文。
喃字复杂且过于依傍汉字,始终没有成为越南的正式文字。法国殖民越南时期,喃字地位直线下降。1945年越南独立之后,喃字彻底被拼音文字“国语字”正式取代。
(2)儒学: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从630年起日本开始更大规模地派出遣唐使,而且历经两百多年,到838年,共任命派遣19次,成行的有12次,且派遣人数不断增加,其构成也越发多样,最初每次大约有两百多人,到了后期人数最多时每次可以达到5000人至600人的规模。这些人中既有官吏,也有工匠、医生、艺人、僧侣、留学生等,而且其中还出现了一些中日古代交流史上的著名人物,如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空海和尚等。
——王秀丽、梁云祥《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3)佛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8到10世纪,印度佛教开始衰微,13世纪回教入侵,印度佛教文化遭到毁灭。但中国恰在7、8世纪,佛教得到长足发展。大量佛教译著和论著输出到东北亚、东南亚。
——冯天喻等《中华文化史》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被中华文化吸收融合后,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公元7、8世纪,佛教在中华大地上得到长足发展后,强势输出,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经艰难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日本、新罗等国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这些交流促使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4)制度:
社会制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
教育体制: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中琉两国在长达500年的交往中,明清两朝的册封使臣、闽人三十六姓及其后裔与琉球的贡使、留学生等穿梭于两国之间,把中国文化传播到琉球,对琉球民族文化的形成以及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这从文化传承来说,琉球应该是属于中华儒家文化,而不是属于日本文化,它是琉球不归属于日本的重要证据之一。
——李金明《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在琉球的传播》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琉球国中山王遣使来华,要求“给赐冠带”……明朝皇帝“命礼部图冠带之制示之”……另外,琉球国还仿照中国之制设立学校,“改粗鄙之俗为儒雅之风”,全国上下,“渐染华风,祀先圣,兴学校,家购儒书,人崇问学”,使得琉球国国内移风易俗,逐渐变化为“衣冠礼义之乡”。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
【学思之窗】
在古代朝鲜和日本有许多使用汉字的诗人,他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如:
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
——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
汉业乃公三尺剑,昭陵无骨一杯羹。元勋尽供菹醢(zū hǎi )肉,史册虚传带砺盟。久见中原争逐鹿,谁教四海始休兵。腐儒未解英雄志,却恨鸿沟不用诚。
——17世纪日本人那波守之《读汉高帝纪》
阅读上述诗句,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
【解题关键】读懂材料,抓住两则材料的共同特征:外国人使用汉字创作的文学作品、严格遵守律诗格律要求、诗句使用中国历史文化典故。
【思路引领】教科书正文提到汉字在周边国家的传播。作为思维的载体和工具,使用汉字本身即为接受中华文化的表现,而只有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才能创作格律要求严格的律诗,并使用典故扩充诗歌内涵。
【答案提示】
从公元前2世纪朝鲜归入西汉版图开始,中国文化就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源头和主体。从那时起朝鲜地区就直接采用汉字,即使是在制定了自己的文字后,汉字依然是官方的、正式的文字。朝鲜的主要制度、主流文化、伦理道德、学术文化,无不来自中国,或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日本最早的诗集是《汉诗集》,即按中文韵律,文字,语法,用中文标记书写而成的诗歌集。
2.中学西传——四大文明传入欧洲
西方并非是在没有东方帮助的情况下自主地开拓自身的发展,……如果没有更先进的东方在公元500年至1800年期间的帮助,西方无论如何难以率先进入现代化。
——[英]约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M]
与此同时,传教士也将汉学传回了欧洲,利玛窦翻译的《孔子四书》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1682年耶稣会士向教皇呈现了400多部中国典籍译本。欧洲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欧洲上空弥漫着进步的气息。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伏尔泰、莱布尼茨、狄德罗、卢梭、歌德等人都饶有兴趣地研究中国文化。伏尔泰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欧洲王公及商人们发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莱布尼茨说:“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文明,即欧洲及远东海岸的中国,现在是集合在一起了。”“我们从前谁也不信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美、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给我们一大觉醒。”
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
【史料阅读】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
【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中华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世界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更应该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把中华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传播到世界上,讲好中国故事,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他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教学反思】
本课利用了视频、图片、文献等多种形式的史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表现积极。在多媒体辅助下,引导学生将阅读课本与分析材料相结合,归纳概括所需信息并进一步进行思考探究。在探究过程中,采取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注重与学生间的思维对话和碰撞。老师点拨及时到位,很好的处理课堂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从课堂效果来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得到很好的体现,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各环节的活动和思考,学生表现令人满意。目标检测与目标设计吻合,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成长。
由于是新教材,个别知识点,点拨的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斟酌,个别细节需要进一步完善。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加大对新教材新课程标准,尤其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提高自身本领,用好新教材,充分备课,给学生更精彩的历史课堂。
【概念解释】琉球王国:
琉球王国是曾存在于琉球群岛的封建政权名,最初是指在琉球群岛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个国家。1429年,三国统一为琉球王国。 琉球王国位于中国台湾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蜿蜒1000公里,总面积3600平方公里。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著称,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1372年,琉球诸国成为中国明王朝的藩属国。1429年,统一后的琉球王国仍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宗藩关系。明亡后,琉球继续向清政府朝贡。1663年,琉球正式被清王朝册封,从此琉球使用清朝年号,向清朝纳贡,历代琉球王都向中国皇帝请求册封,从未间断。
【概念解释】东亚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是指历史上受中国及中华文化(或汉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受中华法系影响的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地域相近区域。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道教、中国化佛教(汉传佛教)。这些要素给东亚诸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深刻影响。其形成主要有地域、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东亚文化圈的地理范围,东边是朝鲜、日本,东南是越南及其以南、以东的东南亚国家,太平洋构成它的海洋界限;西南越过内、外蒙古大草原直达西伯利亚大森林,东北到达外兴安岭内外,高山大漠构成它的陆地界线。
【问题探究】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
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
——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3卷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看法。
【解题关键】读懂材料,能把握两则材料的关系。
【思路引领】教科书正文已提及中华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并列举了案例。这两则材料则是对这一现象的总结和深入阐释。
【答案提示】一方面要兼收并蓄,学习一切民族、国家的“长处”“好东西”;另一方面不能“无条件地照搬”,要独立思考判断,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符合中国的实际。
【学习拓展】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
结合所学,联系社会生活,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解题关键】说明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思路引领】
教科书已经列举了案例,说明中华文化在过去对人类文明发展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可以从社会生活的变化着手查找资料,发现中华文化在不同领域对当今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
【答案提示】科技方面:青蒿素、杂交水稻;国际关系方面: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