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高二年级五校第一次调研考试·生物学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该同学体温维持在39℃时,体温不再变化,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长时间盖棉被会影响其机体的散热,不
利于身体健康,B错误;该同学鼻塞导致呼吸困难会使其内环境中CO2含量上升,C正确:该同学出现严重腹泻时,若失
水相对量大于丢失无机盐的相对量,则内环境渗透压会上升,D错误。
2.A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中的传出神经,A错误;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体内交感神经兴奋使其心跳加快、支气
管扩张,B正确:比赛结束后,运动员激动的心情逐渐平息,此过程中刷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使心跳减慢、支气管收缩
等,C正确: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通常是相反的,有利于机体对刺激作出精确反应,D正确。
3.C未受刺激时,坐骨神经处于静息状态,此时有K+外流,A错误:给予点适宜刺激,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控制右肌肉的
坐骨神经处,所以表乙指针不能发生偏转,B错误:刺激右肌肉,兴奋可传导至左肌肉,引起左肌肉收缩和表甲两次方向相
反的偏转,C正确;对S点给予适宜刺激,可引起右肌肉和左肌肉先后收缩,D错误。
4.D大脑皮层的H区受损的患者听不懂讲话,而不是听不见讲话,A错误:大多数人主导语言功能的区域在大脑的左半
球,B错误: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问的即时信息交流有关,C错误:学习与记忆并不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而是由多
个脑区和神经通路的参与,D正确。
5.D甲、乙两组实验为对比实验,不需要另设对照组,A错误;胰腺分泌物分泌到细胞外,不影响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
B错误;糖尿病狗血糖偏高可能是其胰岛B细胞功能损伤,C错误;甲、乙两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甲组提取物中含有
胰蛋白酶,将陝岛素分解,故甲组实验提取过程中加人胰蛋白酶抑制剂,两组实验结果相同,D正确。
6.C将病房空调温度调为22℃:将碎冰敷在患者身上,促进散热:用酒精棉球擦拭身体皮肤等都能够辅助病人降低体
温。加盖棉被,妨碍患者皮肤散热。故选C。
7.A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储存葡萄糖,皮下注人的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几乎作用于所有组织细胞,A错误;
根据激素的作用特点,由泵持续24h输人皮下的原因是胰岛素起作用后就失活,B正确:每小时胰岛素用量为0.2一2.0
U的原因是胰岛素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C正确;餐前追加注人的原因是患者用餐后血糖升高,需要加大胰岛素用
量,D正确。
8.B细胞B是辅助性T细胞,细胞C是B细胞,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以及辅助性T细胞表面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
接触是激活B细胞的两个信号,A正确;图示过程为体液免疫,发生在内环境中,B错误:细胞D为浆细胞,只有细胞D
才能分泌抗体,C正确:细胞E是记忆细胞,细跑D是浆细胞,当再次感染该病菌,则会发生细胞E快速分裂、分化为细
胞D,从而快速产生抗体进行免疫过程,D正确。
9.D感染HV初期,体内会发生免疫反应,清除部分HIV,A错误;HIV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B错误;艾滋病
的传染途径不包括唾液,C错误;感染HV后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会增加患肿瘤等其他疾病的风险,D正确。
10.A疫苗通常是由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A错误:注射的疫苗作为抗原进入机体,使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从而产生相
应抗体和记亿细胞,属于主动免疫的过程,B正确;类风湿关节炎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强造成,通常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
治疗,C正确: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即可进行器宫移植,D正确。
11.D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合成,实验在黑暗中进行是为了排除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A错误;该实验的对照组为①
⑤⑥,所用琼脂块大小应保持相同,排出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B错误;单侧光不会影响生长素在琼脂块的不均匀分
布,若将该实验放在单侧光下进行,②组依然会直立生长,C错误:单侧光与组别③④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都是
生长素在尖端以下部分分布不均匀,D正确」
12.B植物分泌脱落酸的部位主要是根冠和萎蔫的叶片,A正确:脱落酸具有促进种子休眠的作用,因此休眠的种子细胞
内脱落酸的含量比萌发中的种子高,B错误:脱落酸促进果实脱落时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脱落酸具有抑制
细胞分裂的作用,与细胞分裂茶(促进细胞分裂)在调节植物生长方面具有相抗衡作用,D正确。
13.C黄瓜茎端脱落酸与赤霉素比值较高有利于分化为雌花,比值较低有利于分化为雄花,A错误;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
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B错误:在你猴桃果实发有初期,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起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发有,C正
确:植物体内的乙烯是由自身合成的,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脱落酸具有促进果实脱落的作用,D错误。
14.B结合分析可知,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不影响M、H的变化,而二者分别引起种群密度增加、减少,因此分别指的是迁
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因此N表示出生率,G表示死亡率,A正确;种群
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当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时种群密度会增加,B错误:年龄结构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
内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因此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结构,C正确;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改变性别
比例,减少受精的机会,进而降低害虫种群密度,D正确。
15.C蝗蝻(跳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调查蝗蝻种群密度应该用样方法,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
【高二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生物学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榆林市高二年级五校第一次调研考试
生 物 学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 第1章~第2章。
一、选择题:本题共 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近期流感高发,某同学感染流感后出现发烧、鼻塞和腹泻等症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同学体温维持在 39 ℃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可以通过长时间盖棉被的方式使该同学的体温下降
C.该同学鼻塞导致呼吸困难会使其内环境中CO 含量上升
D.该同学出现严重腹泻的症状时一定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下降
2.2023年9月23 日至 10月8 日,第19届亚运会在中国杭州举办。在赛艇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项目决赛中,中国运动员邹佳琪和邱秀萍以绝对优势获得亚运会首金,两位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整个过程中体内自主神经系统参与了一系列反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自主神经系统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传出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
B.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体内交感神经兴奋使其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
C.比赛结束后,运动员激动的心情逐渐平息,此过程中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
D.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使运动员对外界刺激作出精确反应
3.肌肉受到刺激会产生收缩,肌肉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一样。取两个新鲜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按如图所示方式连接,图中①②指的分别是控制右肌肉和左肌肉的坐骨神经。对S点的适宜刺激可引起图中右肌肉收缩,左肌肉也会收缩。a点是表甲与神经接触的点,实验期间用细胞培养液湿润标本。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未受刺激时,坐骨神经保持静息状态,此时无阳离子进出细胞膜
B.给予a点适宜刺激,表乙将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刺激右肌肉,可引起左肌肉收缩和表甲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对S点给予适宜刺激,引起左、右肌肉发生收缩的时间相同
1.人的大脑有许多复杂的高级功能,能够使人类主动适应环境。下列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的 H 区受损的患者听不见讲话
B.大多数人主导语言功能的区域在大脑的右半球
C.长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的即时信息交流有关
D.学习与记忆需要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的参与
【高二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生物学 第1页(共6页)】
5.科学家用正常狗和糖尿病狗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甲、乙两组实验:甲组:将正常狗的胰腺提取物射到糖尿病狗体内,一段时间后,检测到狗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乙组:将正常狗结扎过胰腺导管(.腺萎缩丧失功能)、胰岛正常的胰腺提取物注射到糖尿病狗体内,一段时间后,狗的尿液中检测不到萄糖。根据两组实验结果,下列推测或叙述合理的是
A.该实验不够严谨,缺少对照组
B.胰腺分泌物可能影响胰岛 A 细胞合成胰岛素
C.糖尿病狗血糖偏高可能是其胰岛 A 细胞功能损伤
D.若甲组实验提取过程中加入胰蛋白酶抑制剂,两组实验结果相同
6.热射病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导致身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 40℃,并伴有皮肤灼热、意障碍等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下列关于降低该病患者体温的措施,不适宜的是
A.将病房空调温度调为 22 ℃ B.将碎冰敷在患者身上,促进散热
C.加盖棉被,促进汗腺分泌汗液 D.用酒精棉球擦拭身体皮肤
7.许多糖尿病患者利用胰岛素泵注射胰岛素。胰岛素的注射量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和饮食结构来确定一般以每日胰岛素总量的50%为基础值,由泵持续 24h输入皮下,每小时胰岛素用量为0.2~2.0U剩余的50%再按早餐前 20%,午餐前 15%,晚餐前 15%由泵追加注入皮下。下列关于胰岛素的叙错误的是
A.皮下注入的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只能作用于肝脏细胞
B.由泵持续24h输入皮下的原因是胰岛素起作用后就失活
C.每小时胰岛素用量为0.2~2.0 U 的原因是胰岛素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
D.餐前追加注入的原因是患者用餐后血糖升高,需要加大胰岛素用量
8.十月气温逐渐转凉,昼夜温差较大,流感等传染病高发,如图为某人感染流感后体内发生的部分免疫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 B与细胞C直接接触是激活细胞C 的信号之一
B.图示过程为体液免疫,发生在细胞内液中
C.细胞 D为浆细胞,只有细胞D能分泌抗体
D.若该患者再次感染该病菌,则会发生细胞E 分化为细胞D的过程
9.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 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感染 HIV初期,体内不会发生免疫反应
B. HIV 主要攻击人体的细胞毒性 T 细胞
C.艾滋病的传染途径包括血液、唾液和母婴
D.感染 HIV后会增加患肿瘤等其他疾病的风险
10.下列关于免疫学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疫苗都是由灭活的病毒所制成
B.注射疫苗的目的是使机体产生主动免疫
C.类风湿关节炎通常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D.供者与受者的主要 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即可进行器官移植
【高二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生物学 第2页(共6页)】
在生长素的发现历程中,科学家温特最终证明胚芽鞘尖端存在某种调节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如图是温特所做的部分实验,图中①~⑥组均是在黑暗中对去除尖端胚芽鞘所进行的处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在黑暗中进行是因为光照会影响生长素的合成
B.该实验的对照组仅为组别①,所用琼脂块大小应保持相同
C.若将该实验放在单侧光下进行,则②组胚芽鞘向光弯曲
D.单侧光照与组别③④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理相同
12.脱落酸不仅促进植物叶片的衰老与脱落,还调控植物对非生物因素的胁迫反应。下列关于脱落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分泌脱落酸的部位主要是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B.休眠的种子细胞内脱落酸的含量比萌发中的种子低
C.脱落酸促进果实脱落时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脱落酸与细胞分裂素在调节植物生长方面具有相抗衡作用
13.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需要多种激素共同调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黄瓜茎端脱落酸与赤霉素比值较高有利于分化为雄花
B.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抑制乙烯的合成
C.在猕猴桃果实发育初期,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起主要作用
D.植物体内的乙烯需从外界环境吸收,与脱落酸共同调节果实的成熟
14.如图是某种群的数量特征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M、N、G、H分别指的是迁入率、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随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C.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15.沙漠蝗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沙漠蝗灾大约每10~12年暴发一次。当雨量充沛时,沙漠蝗数量会迅速增长,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理,蝗虫种群数量和规模持续增加,最终导致蝗灾暴发,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沙漠蝗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通过标记重捕法调查蝗蝻(蝗虫的幼虫)的种群密度
B.沙漠蝗成灾时的种群数量,即为此环境下的 K 值
C.蝗灾发展期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应尽早防治
D.前 18个月沙漠蝗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近似“S”形
16.凡是影响种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A.蚊类等昆虫在冬季来临时死亡主要受水分不足的影响
B.春季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主要是光照这一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C.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D.非生物因素本身对种群数量具有反馈作用,可以通过反馈机制来调节种群数量
17.生态位与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有关。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B.同一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
【高二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生物学 第3页(共6页)】
C.桃树春天开花,秋天落叶是因为其生态位发生变化所引起
D.可以通过调查某动物的食物、天敌等研究该种动物的生态位
18.资料一:豚草是一种常见的入侵物种,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豚草生物量的积累。豚草的主要天敌是广聚萤叶甲,它可取食豚草叶片,并对豚草产生显著地抑制作用;
资料二:紫茎泽兰也是一种入侵植物,对我国草原生态系统构成很大破坏。本地物种对紫茎泽兰进行替代是一种较好的控制方法。为了筛选目标替代植物,科研人员选择不同的本地物种进行了相关研究。如图为紫茎泽兰单种和混种时的株高、生物量的研究结果。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豚草与广聚萤叶甲之间属于捕食关系,温度对豚草生物量的影响属于生物因素
B.豚草与紫茎泽兰在入侵初期种群数量可能呈现“J”形增长,增长速率不变
C.紫茎泽兰与图中的本地物种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假地豆是最好的替代植物
D.根据图示能够得出紫茎泽兰与南酸枣混种时,对南酸枣的生物量也有一定影响
19.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出现生物适应性不同的群落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动物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是适应干旱条件的特征
B.动植物种类较少、植物叶片狭窄、动物行动迟缓的群落为草原生物群落
C.我国东部湿润地区主要为森林生物群落,西部干旱区存在荒漠生物群落
D.具有众多的微小浮游植物和海带、裙带菜等藻类的群落为海洋生物群落
20.某实验小组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 mL 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某同学用血细胞计数板(样液稀释 100倍,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 1mm×1mm×0.1mm,含有 400个小方格)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果如图1。图2 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酵母菌培养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取样前应轻轻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计数误差
B.根据图1结果,计算试管中酵母菌数量总数约为6×10 个
C. B批次酵母菌的接种量可能高于 A 批次,但环境容纳量相同
D.若t 时间后继续培养,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有代谢产物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1.(10分)研究发现针刺激足三里(ST36)位置时,会激活一组Prokr2感觉神经元(主要存在于四肢节段),通过迷走神经一肾上腺轴,使肾上腺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A)等物质,激活免疫细胞,进而发挥抗炎作用,部分结构如图1 所示。为进一步验证针刺 ST36 的抗炎机制,科研人员通过遗传学手段获得在Prokr2神经元中特异性表达光敏蛋白C的小鼠,通过蓝光刺激激活该神经元,检测相关指标如图2(炎症因子具有促进发生炎症反应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高二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生物学 第4页(共6 页)】
(1)迷走神经是从脑干中的延髓发出支配 (填“躯体运动”或“内脏运动”)的神经,脑干中具有调节 (答两点)的基本活动中枢。
(2)图1中肾上腺素由肾上腺 分泌,在血液中能够检测到肾上腺素,说明激素调节的特点是 。
(3)光敏蛋白C为光敏感离子通道蛋白,接受蓝光刺激后,该蛋白离子通道打开,促进 ,从而促进 的分泌,抑制 含量增加,从而达到抗炎症效果。
22.(10分)不同的抗原进入机体可以刺激机体产生不同的抗体,对此种现象曾经有两种假说:“模板假说”认为抗体是在抗原进入机体后以抗原为模板设计出来的;“克隆选择假说”认为在抗原进入机体之前,体内就存在具有不同受体的B细胞。为了验证“克隆选择假说”是正确的,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已知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能够杀死全部具有与其互补受体的B细胞。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第一次注射 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注射 实验结果
① 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 适宜剂量的抗原X
② 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 适宜剂量的抗原Y
③ 高剂量的抗原X 适宜剂量的抗原Y 小鼠既能产生抗 X 抗体,也能产生抗 Y 抗体
(1)抗体是机体产生的非常重要的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活性物质还有 (举两例)。抗体参与的免疫过程为 (填“特异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该免疫过程的特点有 (答 点),抗体针对外来抗原进行免疫反应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 功能。
(2)该实验的对照组是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②利用的原理是 (填“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
(3)若组别①的实验结果是 ,组别②的实验结果是 ,则说明该实验结果支持“克隆选择假说”。
23.(10分)某实验小组发现了几株矮生突变体玉米,推测可能与赤霉素有关,但是不能确定是赤霉素合成缺陷型还是赤霉素不敏感突变型。回答下列问题:
(1)赤霉素是 种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指 。赤霉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 (答 点)。
(2)该实验小组利用矮生突变玉米和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清水进行了实验来判断矮生突变体的类型,其实验思路是: ;若通过上述实验过程,结果为 则表示该突变株为赤霉素不敏感型。
(3)某同学认为通过比较矮生突变株与正常玉米的内源赤霉素含量,也可判断出其矮生的原因。经检测后结果如图所示,说明该突变株属于 型,判断理由是 。
【高二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生物学 第5页(共6页)】
24.(10分)为防治鼠害研究人员做了相关调查。甲组研究人员调查了农场边界区域内田鼠的种群密度和年龄组成(体重≤40g的为幼龄鼠,体重≥90g的为老龄鼠,其余为中龄鼠),结果如下表所示。乙组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近、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体重(g) <1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10
数量(只) 32 57 102 72 61 71 79 68 102 112 85 95 31
(1)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 和 决定的。甲组研究人员选择“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牧场边界区域内的田鼠种群密度,是因为田鼠 。
(2)甲组认为要控制该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应捕杀体重大于90g的个体,而乙组认为这样做不正确。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你认为乙组的理由是 。
(3)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25.(10分)近日,旅美大熊猫“丫丫”的生活状况备受关注。岷山是大熊猫生活的主要栖息地之一,该地区的箭竹是大熊猫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大熊猫可消化75% ~ 90%的粗蛋白,但只能消化8%的粗纤维。某科研人员对箭竹开花前后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检测结果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岷山中所有的动植物 (填“能”或“不能”)构成 个群落,原因是 。
(2)据图分析大熊猫更适合食用 箭竹,原因是 。
(3)调查发现岷山山脉中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相比叶绿素含量较高,原因可能是 。
(4)某同学想要调查岷山山脉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查阅资料发现选取不同的样方面积对物种数量的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如图2柱形图,该同学应选取的面积为 ,其调查的具体方法和过程是 。
【高二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生物学 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