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中学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试卷·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2.A3.A4.B5.A6.B7.C8.C9.C10.D11.C12.D13.A14.C15.B16.D
17.D18.D19.B20.C21.C22.B23.D24.A25.D26.D27.C28.D29.A30.B31.A
32.B33.D34.C35.A
36.(1)特点:深受传统儒家观念影响:以王朝兴替为中心;具有“天上国”的心态;缺乏对国家具体疆域的认知
和主权概念;对外强调宗藩体制(对外深受宗法理念影响)。(8分,任答四点即可)
(2)演变: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天朝上国”理念受到一定冲击;19世纪70年代,主权意识和民主平等思想逐
渐产生;戊戌变法时期,近代国家概念逐渐成型,建立君主立宪制度逐渐得到认可:辛亥革命后,建立资产阶
级民主共和国以及民族平等、民主共和,注重民生的理念逐渐深人人心。(4分)影响:推动了国人思想的不
断解放,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救亡图存和维护主权运动的兴起,一定程度
上打击了西方列强的器张气焰:有利于促进民族的平等和团结。(4分,任答两点即可)
37.(1)文献史料:材料一、材料五和材料六:实物史料:材料二和材料三:口述史料:材料四。(6分)
(2)材料五更可信。(1分)理由:因为材料五属于国防部在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战犯的判决书,具有权威性:
其内容由战犯供述罪行,可靠性高。(3分,言之有理即可)
(3)原则或方法:孤证不立原则,各种史料要相互印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手史料原则,在研究历史问题
时,要尽可能使用一手史料,这样才能让历史结论更具有可信性和说服力。(4分,言之有理即可)
【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试卷·历史参考答案】
241403Z府谷中学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试卷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八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有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这表明当时河姆渡人
A.已掌握制瓷技术 B.仍处于旧石器时代
C.具有尚武的精神 D.具有一定审美意识
2.春秋时期,有学者主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该学者所属学派应为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3.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取“尊崇儒术”。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国家政策因时而变 B.专制集权统治不断强化
C.行政体系日益完善 D.儒家伦理秩序遭到破坏
4.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其中,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所采取的措施是
A.确立察举制 B.设立刺史 C.推行郡县制 D.建立中朝
5.前赵皇帝刘曜曾在长安修建宗庙、宫殿,兴办太学和小学,努力提升民众的文化水平。北魏孝文帝时期颁布的均田制,大力推动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前秦统治者苻坚重用汉族士大夫王猛,在其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如“采纳和实施中国传统的国家礼仪”。这些做法
A.利于推动北方民族交融 B.消除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C.旨在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势
6.唐太宗晚年在谈到用人体会时说:“用人之道,尤为未易。己之所谓贤,未必尽善,众之所谓毁,未必全恶……又人才有长短,不必兼通……舍短取长,然后为美”。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
A.注重扩充国学规模 B.知人善任,各取所长
C.落实三权分立理念 D.改革吏治,发展生产
7.唐代门下省对于中书省拟定的文书不仅要检查文字、书写,还要对草拟的文书内容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文书当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门下省的这一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皇帝的意志不能脱离法律的界限。由此可推知,门下省的设置
A.体现出皇权受到削弱 B.表明唐代中央机构日益完善
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说明决策权与行政权的分离
【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试卷·历史 第1页(共6页)】 241403Z
8.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七首》中写道:“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戴叔伦在《塞上曲二首·其二》中写道:“但愿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主要体现了
A.战争的残酷场面 B.强烈的入仕意愿
C.深厚的家国情怀 D.对劳动者的同情
9.宋朝立国后,吸取汉唐时期地方监察官由于权力太大而变为割据势力的历史教训,采用了“分而察之,互相牵制”的统治政策。其中,为节制知州的权力,北宋创置了
A.郡县制度 B.刺史制度 C.通判制度 D.行省制度
10.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这反映出宋朝
A.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B.社会转型的步伐加快
C.经济发展的水平有限 D.商品经济的繁荣发达
11.据宋濂《元史》记载“国家疆理之大,东渐西被。凡在属国,皆置驿传。星罗棋布,脉络通通。朝令夕至,声闻必达。”这一现象反映了元朝
A.中央集权的日渐衰微 B.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C.驿路交通网较为发达 D.行政区划有重大的创新
12.在汉式官僚制度的框架之下,辽朝出于统治契丹等非汉族群的需要,又保留了许多传统的部族官,如南北府宰相、南北院大王、夷离毕等,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出一套北面官系统。这说明辽朝
A.重视南北权力的制衡 B.利用南北面官制消弭民族矛盾
C.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D.制度建设具有务实性和灵活性
13.明初规定,内阁大学士之下不得设置任何宫属僚佐,内阁大学士仅能遵命办事,不得干预各机关的事务,不得参署诏令,更不得以部门或个人的名义发出任何指示命令。由此可见,当时
A.内阁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C.内阁在行政办事时程序严密 D.官僚运行机制成熟
14.下表为明初倭寇侵扰的相关情况记载(部分)。据此可知,明初倭患
时间 概 况
洪武初年 “倭奴数掠海上,寇山东、直隶、浙东、福建沿海郡邑”
洪武二年正月 “倭寇山东滨海郡县,掠民男女而去”
洪武二年四月 “倭寇苏州、崇明等地”
洪武二年八月 “倭入寇淮安”
洪武三年六月 “倭入寇山东,转掠温州、台州、明州等地,又寇福建沿海郡县”
之后数十年间 “倭数寇海上,北抵辽,南讫浙、闽,濒海郡邑多被害”
A.侵占了中国东南沿海的大片领土 B.主要集中在福建沿海地区
C.威胁明朝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D.成为明朝最大的统治危机
15.雍正时期,密奏除中央的文武大臣外,各省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甚至经特许的道员、知府、个别知县以至通判等中下级官吏都可以上奏折,还规定同一部门和同一省区的官员彼此之间不许告知上奏及所得批示的情况。据此可知,奏折制度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行政执行力 B.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D.确保了朝廷和地方间政令畅通
16.有学者认为,明清中国社会,人均耕种面积不足,缺乏集约式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既不能为工业和城镇发展提供资金和食粮,也不能将多余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上解放出来而成为工业发展的劳力后备军。该学者意在强调明清时期
A.封建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走向瓦解
C.城镇兴起助推工业的发展 D.小农经济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17.雍正二年(1724年),清世宗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据此可推知清朝前期
A.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 B.经济结构已发生变化
C.工商业经济发展迅速 D.人地矛盾已充分显现
【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试卷·历史 第2页(共6页)】 241403Z
18.下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战役兵力表(单位:人)。据此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役 时间 英国 法国 英法联军 中国
第一次广州之战 1856年10 月 439 — 15 000 —
虎门之战 1856年 11月 1 380 — 1700 -
第一次大沽之战 1858年5月 660 518 1 178 10 000
八里桥之战 1860年9月 3 500 1 500 5 000 34 000
A.加速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B.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
C.冲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D.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19.下面为轮船招商局附属招商内河轮船公司面向社会发行的股票,上面写有:“招商内河轮船公司 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二月起,招股壹千股,每股规银壹佰两,官利按年八厘,闰月不计。”由此可推知,当时
A.军工企业的创办资金捉襟见肘 B.洋务民用企业经营方式具有近代特征
C.股份制企业成为社会主要模式 D.清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0.右面是西方报刊于 19 世纪 90 年代刊登的一幅名为《文明的胜利》的漫画。该漫画描绘了张牙舞爪的小龙手拿来复枪、尾巴卷着鱼雷正与手持双管火枪的巨龙缠斗;而头戴橄榄枝的西方女神则背靠机关枪和大炮,“优雅地”隔岸观火。该漫画描绘的战争
A.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B.使清廷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C.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标志清朝宗藩体制开始瓦解
21.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对孔子和经文的解读较为怪异,在很大程度上葬送了变法的前途。这一论述的主要依据是
A.维新思想不敢触及封建制度 B.维新变法没有得到皇帝的支持
C.改造后的儒学难以被人接受 D.康有为对儒家思想改造不彻底
22.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因此,它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蒋廷黻主要强调了义和团运动
A.具有空想性 B.指导思想不科学 C.目标不清晰 D.革命任务不明确
23.晚清名流孙宝瑄在日记中写道:“风气至今,可谓大转移。立宪也,议院也,公然不讳,昌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几等口头禅,视为绝不奇异之一名词。”该日记作为史料,可以用来研究
【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试卷·历史 第3页(共6 页)】 241403Z
A.《资政新篇》的颁行 B.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
C.清末“新政”的实施 D.预备立宪运动的推行
24.1912年2月12 日,清帝发表退位诏书。2月 13 日,孙中山实践诺言,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不过在附加条款中添加了“临时政府设在南京,不得更改”一条。孙中山此举旨在
A.维护民主革命成果 B.确保袁世凯的安全
C.加速清王朝的覆灭 D.缓和南北紧张局势
25.1913~1919年,我国年均注册工厂超70余家,年均工业增长率达13.8%(1912~1949年我国工业年均工业增长率为5.5%);期间还诞生了“面粉大王”荣氏兄弟、“化工巨子”范旭东、金融巨擘周作民和陈光甫、“火柴大王”刘鸿生等。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社会经济结构得到有效改善 B.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了独立自主
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前景良好 D.一战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26.梁启超认为,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学西方,第一阶段是学器物;第二阶段是学制度;第三阶段是学精神文化。以下各项中,属于第三阶段的代表性主张是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D.“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
27.1919年,中国参加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中国代表团期望而去,失望而归。中国代表团在会上的“失望”导致了
A.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B.二次革命的爆发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国民革命的高涨
28.中国的产业工人在 1913年只有60多万人,到“五四”之前,达到了200万人。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成长,并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表现出不可估量的阶级力量,产生其政治代表已是大势所趋。材料可用于说明
A.五四运动过程具有曲折性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符合中国的国情
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历史必然性
29.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由此可知
A.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 B.兴办实业成为当时中国的主流
C.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D.民族工业发展障碍逐步被扫除
30.1935年3月4 日,《红星报》发表社论指出:“我们发扬了运动战的特长,六天之内击败了二十余团敌人,这就说明了只要有正确的军事领导,只要不怕疲劳,勇敢作战,我们就能消灭和战败任何敌人”。材料表明当时
A.反“围剿”已取得了胜利 B.军事路线问题已得到正确解决
C.红军三大主力成功会师 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已正式确立
31.右图所示为某次学生运动中提出的一些要求。据此可推知,当时这一事件
A.推动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出现
B.标志着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2.下表是 1937年9月~11月的太原会战期间,中国军队的战略布防简况。这充分体现了
傅作义(国民党) 指挥4个军防守雁门关东西一线
朱德(共产党) 指挥119师、120师、129师驰援平型关、雁门关、五台山
A.日军侵华处于不利地位 B.国共军事合作,共同抗日
C.抗战进入战略决战阶段 D.中共是正面战场主力军
【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试卷·历史 第4页(共6页)】 2414037
33.下图为创作于 1943年的漫画作品《减租会》。画面中,一群农民与一个地主正在展开激烈的争论。画面中所呈现的史实出现的主要原因应是,这一时期
A.新型土地制度的建立 B.农民阶级的积极斗争
C.中共土地革命的影响 D.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34.在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他指出:我们党要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次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古田会议
35.“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共产党军队的规模已稳步地扩大……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下列属于这一“转折点”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行动是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 小题,第36 题16分,第37 题 14 分,共30分。)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一直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国置于个人和天下间的位置,在国之上还有天下。传统的中国是一个王朝接连一个王朝的延续,虽然随着一个王朝的毁灭,另一个新王朝开始建立,但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并没有覆灭,而是一直传承下来,以致于后来的我们一直喜欢向别的国家展现我们悠久的历史,喜欢以“天朝大国”的形象自居。传统中国没有用法律来规定自己的领土范围,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界定,与臣服于自己的周边国家的关系更像是一种伦理似的关系。
——摘编自田庆建《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变化研究》
材料二
1840 年后,林则徐等把视野从“皇朝”拓展至“海国”,通过编纂书籍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状况,客观上表达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念。19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民权平等思想的传入,无形中构成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尤其是国际公法的输入,不仅帮助国人认清列国并立的国际态势,也使废除领事裁判权、取消不平等条约的呼声此起彼伏。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志士在谋求国家变制的过程中不仅提出“国地”“国权”“国民”的理念,还发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的呐喊。20世纪初,孙中山则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完整地提出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构想,代表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国家观念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李华兴 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国家观念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8分)
【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试卷·历史 第5页(共6页)】 241403Z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
——摘自拉贝《拉贝日记》(1937年12 月 14 日)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周松涛口述证言:
三台洞的大屠杀是我在江这边亲眼所见。 虽然当时只有十几个日本鬼子,是从燕子矶过去的,但他们打死的人不计其数。这些日本鬼子先用机枪扫,接着又用刺刀戳……1938年,我有一次去下关卖柴,日本兵拿中国人开心,用刺刀戳我的头,我当时血流满面,到现在头上还留有伤疤。
材料五
在谷寿夫部队驻南京之期间内,计于中华门外花神庙、宝塔桥、石观音、下关草鞋山等处,我被俘军民遭日军用机枪集体射杀并焚尸灭迹者,有单耀亭等19万余人。此外零星屠杀,其尸体经慈善机关收埋者15 万余具,被害总数达30万人以上。
——摘自南京大屠杀主犯之一谷寿夫判决书
材料六
“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没有30万人”“埋葬数之多不过1300到1500具”“城内埋葬数至多为623 具”。
——摘自东中野修道《南京大屠杀的彻底见证》
(1)史料根据呈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请以此标准对上述史料进行分类。(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六的论定哪一个更可信,并说明理由。(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在史料运用中应坚持的原则或方法。(4分)
【高一年级第一次日考试卷·历史 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