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1张PPT)
导入新课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苏轼
《赤壁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历史治水名人,眉州眉山(今四川)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豪放派开创者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北宋四大家”
绘画 “湖州竹派”代表人物
旷
世
奇
才
知人论世
乌台:即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的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了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作诗的由来和词中典故的出处。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
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
赋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
赋是中国古代兼备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它萌生于战国,经过汉代古赋、六朝骈赋、唐宋文赋这几个发展阶段。
课文解读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天干地支纪年法: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我国纪年法主要有5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帝王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
3.天干地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如《赤壁赋》“壬戌之秋”;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
5.公元纪年:1949年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清风徐徐吹来,江面上水波平静。我举起酒杯,劝客人共饮,吟诵着明月的诗篇,歌唱着窈窕的诗句。
既望:农历十六日。既,过了。
1.望: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2.晦朔huì shuò:晦是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是农历每月第一天。
游于赤壁之下: 于赤壁之下游 (状语后置)
徐:舒缓地。 兴:起。
属(zhǔ):通“嘱”,劝酒。
泛:飘浮。
互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zhǔ
①〈动词〉连接。《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引申〈动词〉跟着。《垓下之战》:“项王渡江,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②〈动词〉嘱,委托,交付。《史记.李斯列传》:“以兵~蒙恬。”困交给官吏治罪。《史记.高祖本纪》:“乃以秦王~吏。”
③〈动词〉通“嘱”。嘱托。《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又】劝;劝请。《赤壁赋》:“举酒属客。”
④〈动词〉通“嘱”,看。贾思勰《齐民要术·园篱》:“盘桓瞻属。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zhǔ
⑤〈动词〉(嘱)。聚集。《孟子.梁惠王下》:“乃~其耆老而告之。”
⑥倾注。《仪礼.士昏礼》:“酌玄酒,三~于尊。”
引申:专注。《国语.晋语五》:“则恐国人之一耳目于我也。”
⑦副词。适逢。《左传.成公二年》:“下臣不幸,~当戎行。”
引申:适才,刚刚。《史记.留侯世家》:“天下~安定,何故反乎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shǔ
①〈动词〉归属;隶属。《琵琶行》:“名属教坊第一部。”
引申:〈名词〉部属,官属。《陈涉世家》:“徒属皆曰:‘敬受命。’”
引申:〈动词〉管辖。《扁鹊见蔡桓公》:“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夸何也。
②〈名词〉家属,亲属。《狱中杂记》:“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
③〈名词〉类;辈。《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过秦论》:“于是六国之土,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少焉:不一会儿。
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状语后置)
白露:古义指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24节气之一
横:笼
纵:任凭。
一苇:一片苇叶,指小舟。
所:……的地方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纵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白茫茫的水气笼罩着江面,水上浮光远接天边。我们任凭小船随意漂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如:往,到……去 。
凌:越过。
万顷:指广阔无边的江面。
茫然:形容江面旷远迷茫。 今义:失意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临茫然之万顷(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如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如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多么辽阔啊,像是凌空乘风而行,不知将要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啊,像要脱离了尘世,升入仙境。
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冯虚:通“凭”凌空。虚:太空
暴虎冯河,读音bào hǔ píng hé,暴虎:徒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借助工具,即徒步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御:驾。
止:栖息、居住
遗世:离开人世。
羽化:道家认为成仙的人能升天。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那时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打着拍子唱起来。歌词说:“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我的内心想得很远很远啊, 眺望那个美人啊,她却在天的那一边。”
于是:在这时。
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
溯:逆流而上。
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清澈的江水。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予怀渺渺兮)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美人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客人中有位吹洞萧的,依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那箫声呜呜咽咽,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倾诉,余音婉转悠扬,像一缕不断的细丝。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倚:循、依。
和(hè):伴奏。
袅袅(niǎo):指洞箫声婉转悠扬。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幽壑(hè):深谷,这里指深渊。
嫠(lí)妇:寡妇。 潜蛟:潜伏的蛟龙。
舞、泣:使…起舞,使…哭泣。 (使动用法)
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
我不禁容色改变,理好衣服,端正坐姿,问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愀(qiǎ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整理。
危:端正。
正襟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
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危言危行:意思是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何为: “为何” (宾语前置)
(形用动)
此非:这里不是
西:向西,名作状
东:向东,名作状
缪:通“缭”,盘绕。
苍苍:深青色。
之:主谓间;困,围困;于,被
者乎:的地方吗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 向西可望见夏口,向东可望见武昌,山川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是曹操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
判断句,被动句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而今安在哉: 而今在安哉 (宾语前置)
当曹操夺取荆州,攻占江陵,顺长江而东下的时候,战船相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长江酌酒,横握长矛赋诗,本是一代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方其:当他
下:攻下,名作动
东:向东进军,名作动
舳(zhú)舻(lú):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蔽:遮蔽
酾(shī)酒:斟酒。
槊(shuò):像长矛的兵器。
固:本。固一世之雄也 (判断句)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何况我和你在江洲之上捕鱼砍柴,与鱼虾结伴,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只苇叶般的小船,举起匏樽互相劝饮。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颗米粒。
渚:江边。
况:何况
渔樵:打鱼砍柴,(名作动)
侣、友:意动用法,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意动用法
匏(páo) 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
以:用来
相属:互相劝酒。
蜉(fú)蝣(yóu):昆虫名,夏秋之交生在水边,朝生暮死。比喻人生短暂。于:在。
蜉蝣撼树:大蚂蚁(就想)摇动高大的树木,(真是)应该笑它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经常用来比喻人自不量力,做些力所不能的事。
渺:渺小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须臾:片刻。
挟:偕同,带。
长终:长存始终。
乎 : 用在句中表停顿。
骤得:迅速实现
遗响:余音,指箫声。
悲风:悲凉的秋风。
托遗响于悲风:把洞箫的余音寄托给悲凉的秋风。
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流水的无穷无尽。想与神仙一起邀游太空,同明月一样永世长存。我知道(这些想法)不可能很快实现,(只好把自己的无奈)通过箫声寄托在这悲凉的秋风中。”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逝者 : 逝,往。流去的水。
斯: 这,指水。
盈虚:盈,指月圆。
虚,指月缺。
卒:最终,到底。
消长:消减和增长。
我说:“客人你知道那江水和月亮吗 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江水总是不停的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盖:句首语气词。
将:表示假设。
曾:竟然。
以一瞬:通“已”停止;一眨眼。
则:那么 何羡: “羡何”, (宾语前置)
假若从它的变化的方面来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连一瞬间都没有停止变化;如果从不变的方面来看,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盖gài
①〈名词〉用草编的覆盖物。
【引】器物的盖子。《项脊轩志》:“庭有枇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又】特指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
②〈动词〉遮盖;掩盖。《孔雀东南飞》:“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敕勒川》:“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③〈动词〉胜过;超过。《垓下之战》:“力拔山兮气盖世。”《赤壁之战》:“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④〈副词〉表下而说的话带推测性,用在句首,相当于“推想”、“大概”。《游褒禅山记》:“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⑤〈副词〉大概;大约。用在句中,表示推测、推断。《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与妻书》:“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盖gài
⑥〈连词〉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解说原由。相当于“本来”、 “原来”。《出师表》:“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六国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⑦〈助词〉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hé
通“盍”。
①〈副词〉何;怎么。《庖丁解牛》:“技盖至此乎?”
②兼词,何不。《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
将(jiānɡ)
1、<用作动词>将:搀扶;扶持。例句——《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引申<用作动词>将:拿;持。例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果品酒馔只顾将来。”
2、<用作动词>将:带领;携带。例句——《塞翁失马》:“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3、<用作动词>将:将就;随顺。例句——《新婚别》:“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4、<用作副词>将:将要;就要。例句——《郑伯克段于鄢》:“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
5、、<用作连词>将:和;与。例句——李白《月下独酌》:“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6、<用作连词>将:且;又。表顺承。例句——李华《吊古战场文》:“人或有言,将信将疑。”
读音:jiàng
1、<用作动词>将:统率;率领。例句——《项羽本纪赞》:“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
2、<用作名词>将:将领;将帅。例句——《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3、<名使动>将:使……为将军。例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读音:qiāng
1、<用作动词>将:请,愿。例句——李白《将进酒》:“将进酒,杯莫停。”
2、将:通“锵”,见“将将”。
曾读音:zēng
zēng
①〈名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如“曾祖”、“曾孙”。《治平篇》:“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
②〈动词〉通“增”。增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副词〉竟然;连……都;甚至。《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读音:céng
①〈副词〉曾经。《陈情表》:“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往。”
②〈形容词〉通“层”。重叠的。陆机《园葵》:“曾云无温液,严霜有疑威。”
③〈副词〉乃;又。《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少:暂时,稍微。)
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至于天地之间,万物都有各自的主宰,假如不是我所有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敢取用。
且夫:况且那
苟:如果
虽:即使
惟:只有
得之:听到的
而为声:就是美妙的声音
遇之:看到的
而成色:就成为美丽的景色
是:这是
而:因而,因此
适:享有
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至于天地之间,万物都有各自的主宰,假如不是我所有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敢取用。 只有江上的秋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成为声音,眼睛看到的成为美景,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享用它们。”
得读音:dé
①〈动词〉获得;得到;取得。与“失”相对。《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垓下之战》:“汉皆已得楚乎?”
②〈动词〉贪求;贪得。《论语·季氏》:“戒之在得。”
③〈名词〉心得;收获。《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 得。”
④〈形容词〉得意;满足。《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⑤〈动词〉领会;理解。《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⑥〈形容词〉合适;恰当。《六国论》:“此言得之。”
得读音:dé
⑦〈动词〉实现;达到。《信陵君窍符救赵》:“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谏太宗十思疏》:“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⑧〈动词〉能;能够。《垓下之战》:“项王自度不得脱。”《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⑨〈副词〉应该;应当。《鸿六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⑩〈助词〉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琵琶行》:“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⑾〈副词〉必须。《红楼梦》:“这件事还得你去才弄的明白。”
【得非】同“得无”,莫不是。
【得无】副词。⒈莫非;该不会。⒉能不;怎么能不。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至于天地之间,万物都有各自的主宰,假如不是我所有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敢取用。 只有江上的秋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成为声音,眼睛看到的成为美景,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享用它们。”
造物者:大自然。
藏(zàng):宝藏 。
适:引申为享用。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客人高兴地笑起来,(于是)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光,酒杯盘碟杂乱地摆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舟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天亮了)。
肴核:菜肴和果品。
既:已经。
狼籍(jí): 纵横凌乱。
枕藉(jiè):互相枕着睡觉。
既白:已经发白,即天亮。
在第一段中作者“乐”何处?(分层)
(1)良辰:七月既望
(2)美景
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③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④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乐事: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4)赏心(感受)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乐
情 景 交 融
(1)幽咽箫声
(2)英雄落幕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3)自身渺小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人生短暂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4)理想难得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对比
对比、比喻
对比
对比
1、讨论:客人为何而“悲”?
悲
(2)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主问
客答
古人事迹
现实人生
孟德遗诗
孟德遗迹
渔樵江渚
蜉蝣天地
安在哉
平凡渺小人生苦短
悲之缘由
写景
议论
抒情
“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加见己身之渺小,引发了世间万事万物不过是过眼云烟,终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是抒情。
(怀古)
(伤今)
豁达乐观的人生哲学
1.“变与不变”:水月
2.“取与不取”: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
水 月 人
变
不变
逝者如斯
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
卒莫消长也
生老病死 人生短暂
代代相承 随遇而安
悲
喜
讨论:主人如何劝慰和说理的,让客人释怀而“喜”?
不取——非吾所有
取 ——与子共适
正视现实
把握当下
寄情山水
及时行乐
感情线索:
时间线索:
叙事线索:
乐——悲——喜
月初出——东方既白
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
总结本文线索
赤壁赋
写景
1
抒情
2--3
议论
4--5
景色
感受
主: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
客:洞箫和之 其声悲凉
主:愀然色变 正襟危坐
客:感慨人生 情绪悲观
主:丢开愁怀 豁达开朗
客:转悲为喜 畅饮酣睡
清风明月交织 露珠水珠辉映
冯虚御风 不知其所止
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乐
悲
喜
2.随堂检测
⑵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年全国II卷】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⑶ ,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
【2017年高考江苏卷】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⑴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2.随堂检测
⑶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 _______,
”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
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⑵“ , ”
用比拟的手法借箫声写愁情。
【2010四川卷】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⑴“桂棹兮兰桨, 。”
【2014四川卷】
击空明兮溯流光
2.随堂检测
①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014年高考新课标2卷】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②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2021·浙江卷)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苏轼《赤壁赋》)
【2013年高考】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⑵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
流去,“ ”;月亮时圆时缺,
“ ”。
【2020新课标Ⅱ】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 ;
盈虚者如彼, 。
(苏轼《赤壁赋》)
【2010全国Ⅱ卷】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⑶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013天津卷】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随堂检测
默写练习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的军容之盛。
2.苏轼《赤壁赋》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侧面写出琴声凄婉动人的句子是“ , 。”
3.苏轼在《赤壁赋》中阐述了“盈虚”与“水月”关系,从“变者”的角度看,两者关系应是 , 。”
4.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 。
5.苏轼在《赤壁赋》中,阐明从变动的一面看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的道理的句子是“ , ”。
6.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自己的神仙和明月同在的两句是“ , ”。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7.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和“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髓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 ”。
8.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 , ”。
9.苏轼《赤壁赋》 , 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的江面上。
10.诗人在饮酒后,唱出对远在天边的女子的思念: , 。
11.文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 , 。
12.描写诗人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上了翅膀:
, 。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1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
14.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 , 。
15.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子: , 。
16.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 , 。
17.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 。
18.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 , 。
19.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 , 。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1.水光接天:水的光色与天的光色相连接,比喻水域宽广。
2.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3.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4.余音袅袅:形容音乐婉转悠长,绵延不断。
5.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
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6.正襟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
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7.山川相缪:形容山与河流相互交错。
成语积累
8.旌旗蔽空:比喻军队阵容的盛大壮观。
9.横槊赋诗:横着长矛而赋诗。
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10.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
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11.逝者如斯:时间就像这奔腾的河水一样,不停地流逝,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12.明月清风:比喻超尘脱俗的悠闲生活。
13.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拿不完,用不尽。
形容非常丰富。
14.杯盘狼藉:杯子盘子乱七八糟地放着。
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知识归纳
1.通 假 字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5. 文言句式
6.成语积累
4.一词多义
1.通 假 字
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山川相缪
(“以”通“已”,停止)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尊”通“樽”酒杯)
(通“凭”,乘)
(通“嘱”,劝人饮酒)
(通“缭”,盘绕)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今义:
(2)白露横江
古义: 今义: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今义:
2.古今异义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一种游戏方式
白茫茫的水气
二十四节气之一
旷远的样子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词类活用
1、歌:歌窈窕之章(名作动,歌咏)
2、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
3、歌:扣舷而歌之(名作动,唱歌)
4、空明:击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
5、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6、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
7、正:正襟危坐(名作动,整理,端正)
8、南、西:乌鹊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
9、下:下江陵(名作动,攻下)
10、东: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向东进军)
11、渔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①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 ②可以认为无活用,渔、樵本身就为动词)
12、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13、白:不知东方之既白(形作动,天色发白,天亮)
14、尽:肴核既尽(副词作动词,用尽吃完)
五、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句)
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状语后置(被动句)
固一世之雄也 “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非”为标志的判断句
(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省略句
(其声)舞幽壑之潜蛟 省略句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②舞幽壑之潜蛟
③泣孤舟之嫠妇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⑤正襟危坐
3.词类活用
(名作状,向西;向东)
(动词使动用法,使……起舞)
(名词使动用法,使……哭泣)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形容词作动词,整理;端正)
⑧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⑨歌窈窕之章
(名作动,打鱼砍柴)
(名作动,朗诵)
扣舷而歌之
歌曰
倚歌而和之
七月既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纵一苇之所如
如泣如诉
4.一词多义
歌
望
下
如
(动词,唱)
(名词,歌唱)
(名词,歌声)
(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动词,眺望,远看)
(动词,攻占,打下)
(方位名词,下面)
(动词,往)
(动词,像)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
于
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2、何为其然也。
3、不以为然。
然
(于:介词,在)
(于:介词,被)
(于:介词,从)
(形容词尾,…… 的样子)
(代词,这样)
(动词,对)
(1)倒置句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托遗响于悲风。
而今安在哉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何为其然也?”
5. 文言句式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固一世之雄也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
判断句
被动句
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提示:第一自然段)
为何而“乐”
因何而“乐”
良辰:七月既望
美景:
豪情: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参 考 思 路 分 析
“悲”从何来
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 悲从何处来?第二段只是写作者的“乐”吗?
提示:第二段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我的内心想得很远很远啊, 眺望那个美人啊,她却在天的那一边。
“悲”从何来
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代表了对于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悲从何处来?
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整个人生的哀思来。
“悲”从何来
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 悲从何处来?第二段只是写作者的“乐”吗?
提示:第二段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先写歌声,后写箫声
乐
歌
箫声
怨 慕
泣 诉
——由乐转悲
因何而“悲”?
面对美景,客却借箫声奏出了不和谐的音响,并使“苏子愀然”。那么客人因何而悲呢?
悲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一世之雄今安在
人生短暂
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因何而“悲”?
怎么写悲?
对 比
曹操
宇宙无穷
现实
吾与子
人生短暂
理想
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 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悟“乐”之理
变与不变
取与不取
矛盾关系
变
不变
逝者如斯
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
卒莫消长也
生老病死,时刻在变
代代相承,无尽也
水
月
人
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
“取与不取”
清风明月,取无禁,用不竭,是无尽藏也,吾与子之所共适。
物各有主,非吾之所有
取
不取
悟“乐”之理
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 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悟“乐”之理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
(2)物个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处处照应了客的话: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
听任天命,随遇而安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说
悟“乐”之理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不要抱怨,让人生过得充实有意义。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悟“乐”之理
总结
写景 “乐”
(1.2段)夜游之乐
(3段)吊古伤今
抒情 “悲”
(4.5段)阐述哲理
议论 “乐”
艺术特色: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景 水月流光
感性的乐
乐
情:哀乐相生
体悟思考
悲
理:物我无尽
理性的乐
乐
有机结合
感情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