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年级地理试题
满分:100;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3分/题,共45分)
读某地地层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①②③④⑤⑥几个地层中,形成最晚的最可能是( )
A.① B.② C.⑤ D.⑥
2.假如岩层④含三叶虫化石则该岩层可能形成于(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元古代 D.新生代
某款房车车顶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能向车身两侧调整倾斜方向。7月某日杨先生在新疆自驾该款房车沿着西南-东北走向的“独(山子)库(车)公路”某段笔直的路段(43°N,85°E)行驶,太阳能电池板向车身右侧倾斜。该地牧区夏季太阳能发电量大。下图为张先生房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在该路段,张先生将太阳能电池板调整为向车身右侧倾斜时的北京时间及行驶方向可能是( )
A.4时西南方向 B.6时西南方向
C.12时东北方向 D.20时东北方向
4.影响该牧区夏季太阳能发电量大的主要因素有( )
①昼夜长短②太阳高度③公转速度④太阳方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诗句和谚语里往往蕴含着深奥的地理原理。完成下面小题。
5.与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所描述现象最符合的是( )
A. B.
C. D.
6.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议语“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该现象发生时( )
A.天山雪线达到一年中最低 B.意大利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
C.长江流域限电指数最高 D.珠江口海水盐度一年中最大
7.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发生时气压变化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大气逆辐射 B.减弱了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9..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C.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雷暴一般是积雨云强烈发展的结果,常伴随着雷鸣、闪电、雨幡和巨大的云层。强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往往会引发各种自然灾害及次生灾害。根据年平均雷暴日的地理分布,我国雷暴分为四大地区(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推测雷暴的形成条件主要有( )
①稳定的大气结构②充沛的水汽③气流抬升触发机制④清洁的空气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1.我国西南地区雷暴天气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次生灾害是( )
A.地震 B.台风 C.洪水 D.寒潮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23:08,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41°N,100°E)成功发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开始了为期6个月的太空“出差”任务。完成下面小题。
12.中国空间站所在大气层的特点是( )
A.大气密度小、气压低 B.氧气、氮气含量高
C.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13.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太空“出差”期间( )
A.北京的日落先推迟后提前 B.海口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
C.乌鲁木齐的日出方位先偏南后偏北 D.堪培拉的夜先变长后变短
14.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时,与北京处于同一天的范围约是( )
A.2/3 B.3/4 C.11/12 D.7/8
15.在纽约(西五区)的留学生观看此次发射盛况的当地时间是( )
A.11月30日10:08 B.11月29日10:08
C.11月30日2:08 D.11月29日2:08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多年平均太阳年总辐射量(单位:108焦/平方米)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太阳能光伏电池是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有专家预测今后3—5年内,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市场前景相当广阔。
(1)说出图中等值线a所代表的数值大小 。(2分)
(2)描述我国北部季风区太阳年总辐射量分布的总体特点。(2分)
(3)简述图中P地太阳年总辐射量比Q地大的主要原因。(2分)
(4)分析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市场前景广阔的原因。(6分)
17.下图为2019年1月5日14时亚洲部分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气压分布状况来看,甲处为 ,其中心处垂直气流运动方向为 ,受其控制时多 天气。(4分)
(2)从气流运动状况来看,乙处为 ,受其控制时多 天气。(4分)
(3)P地此时的风向为 。与台北相比,P地风力 ,判断依据是 。(4分)
(4)北京此时正受 (天气系统)的影响,该天气系统过境后气压 、气温下降,天气转晴。(2分)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香坝河特大桥是成贵高铁的重点控制工程,位于云南省镇雄县,桥区属剥蚀低中山地貌,桥区跨越香坝河峡谷,桥址无公路通往。香坝河大桥桥长652.20米,最高的跨河两桥墩分别高107米和106米。下图为香坝河特大桥桥位所在区域示意图。
(1)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地质特点。(4分)
(2)在下图中绘制MN沿线地形垂直剖面,并计算河面距桥面的高差。(5分)
(3)图示区域高铁线为典型的桥隧结合方式修建,说明这样修建的优点。(8分)
19.读地球侧视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下列各题。
(1)图a中表示北半球的节气为 ,所示日期为 前后。(4分)
(2)图a中EF线是晨昏线中的 (晨线或昏线)。(2分)
(3)图中A点的地方时为 。(2分)
(4)若C所在经度为90°E,则E点所在的经线度数为 。(2分)
(5)B,C,D,E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2分)
答案第6页,共7页参考答案:
1.D 2.A
【解析】1.根据图中各岩层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判断,图中①、②、③、④成层分布,应为沉积岩层,①在这四个岩层的最上面,形成应最晚,⑤、⑥岩体侵入到各岩层之中,应为侵入岩,⑤岩体侵入至①岩层之中,表明⑤岩体形成晚于①岩层,图中⑥岩体切断了⑤岩体,表明⑥岩体形成晚于⑤岩体,因此①②③④⑤⑥几个地层中,形成最晚的最可能是⑥,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2.根据生物演化规律可知,三叶虫为古生代早期出现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并于古生代末期灭绝,若岩层④含三叶虫化石,则该岩层可能形成于古生代,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点睛】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当地层因为构造运动发生倾斜但未倒转时,地层层序律仍然适用,这时倾斜面以上的地层新,倾斜面以下的地层老。当地层经剧烈的构造运动,层序发生倒转时,上下关系正好颠倒。地层层序律三定律:一是叠层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上新下老;二是原始连续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横向连续延伸并逐渐尖灭;三是原始水平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水平状。
3.C 4.A
【解析】3.新疆所在经度为85°E,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20分钟,当北京时间为4时和6时,可算出新疆当地时间为1:40和3:40,此时新疆还未日出,排除AB;当北京时间为12时,新疆时间为9:40,太阳位于东南方向,车载太阳能电池板向车身右侧倾斜,则车辆向东北方向行驶,C正确;北京时间为20时,新疆时间为17:40,太阳位于西北方向,如果车辆向东北方向行驶,则车载太阳能电池板应向车身左侧倾斜,排除D。故选C。
4.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为维度位置,昼夜长短,海拔高低,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和天气状况。综上所述,该牧区夏季太阳能发电量大为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①②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为维度位置,昼夜长短,海拔高低,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和天气状况。
5.B 6.C 7.C
【解析】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诗句所描述现象是暖锋天气系统导致的,图A是冷锋,B是暖锋,C是反气旋,D是气旋。B正确,ACD错。故选B。
6.长江中下游地区“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时,应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季节,时间为7、8月份,长江流域限电指数最高,C正确。天山雪线达到一年中最低应该是冬季,意大利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应该是冬季,珠江口海水盐度一年中最大应该是冬季,ABD错误。故选C。
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冷锋造成的,冷锋过境后导致气压上升,③符合题意,C正确。①是气旋过境,②是反气旋过境,④是暖锋过境,ABD错误。故选C。
【点睛】我国雨带推移与“梅雨”“伏旱”的关系:首先,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为“南岭五,江淮六,两北七八,九回头”意思是正常年份下,每年五月前后,雨带登陆我国两广地区;六月,雨带继续北移到江淮地区,此时来自南方的暖气团和来自北方的冷气团在江淮一带势力相当,形成江淮准静止锋,天气连续阴雨,俗称“梅雨”七八月,雨带继续北移至东北、华北地区,此时,江淮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形成伏旱天气;九月,北方冷空气垫力加强,雨带退回长江以南地区,另外,若某年夏季风势力偏弱,则雨带停留在我国南方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少雨,“南涝北早”若某年夏手风势力偏强,则雨带停留在我国北方地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受到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而少雨,“北涝南旱”。
8.B 9.B
【解析】
5、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减弱了地面辐射造成的热量损失,并不是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B正确,D错误。减弱了大气逆辐射不利于地面保温,A错误;地膜不能增强太阳辐射,C错误。故选B。
6、果树在夏季枝叶繁茂,果实质量大下垂,被枝叶遮住了阳光,故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利于苹果着色,B正确;夏季气温高,地温合适,覆盖地膜不是为了保持或增加地温,AD错误;果树生长需要一定的热量条件,降低地温不是目的,C错误。故选B。
【点睛】农业中地膜的一般作用:①保温〈针对农作物生长期气温较低,以春播为主的地区)﹔②保湿(针对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的地区)﹔③保土(针对我国降水较少,风力作用较强的地区)。④抑制杂草生长(多为黑色地膜,有效削弱光照,杂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⑤反射阳光,使果品上色更均匀(多为白色地膜,铺于果树下部,反射阳光,使得果品着色更加均匀)。
10.A 11.C
【解析】10.雷暴是积雨云强烈发展的结果,云是由大气中的杂质作为凝结核使水汽冷却凝结而成的,清洁的空气不利于云的形成,②正确、④错误,CD错误;气流抬升过程中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海拔越高越有利于水汽冷凝,稳定的大气层结构不利于云的形成,③正确、①错误,A正确、B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雷暴往往伴随着强对流天气,多大风和短时强降水,我国西南地区多山,易引发洪水等次生灾害,C正确;地震是地质灾害,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A错误;台风是发源于热带洋面的气旋,B错误;寒潮是冬半年来自极地或寒带的寒冷空气,像潮水一样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地区的侵袭活动,D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形成雷暴的两个最基本要素为:水分和迅速爬升的暖空气。
12.A 13.C 14.D 15.B
【解析】1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空间站在地球大气的高层大气中运行,该层大气稀薄、密度小,气压低,A正确;对流层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氮氧含量高,B、D错误;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C错误。故选A。
13.由材料信息可知,神州十五号航天员在太空出差的时间为期6个月,大致从11月29日至5月29日。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移动至北半球,乌鲁木齐的日出方位由东南变为东北,C正确。航天员出差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向南移动至南回归线后,开始向北移动,春分后北移至北半球,并向海口移动,其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大,B错误。北京的昼长先变短后变长,日落先提前后推迟,A错误。堪培拉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在此期间,夜长先变短后变长,D错误。故选C。
14.火箭发射升空时北京时间东八区为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根据所学知识计算,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为133°E,则11月29日的范围为从东12区向东至东9区,所以全球处于11月29日的范围约占7/8,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纽约西五区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相差13个小时,且位于东八区西边,故用23时08分-13小时,为10时08分,日期不发生改变,因此在纽约(西五区)的留学生观看此次发射盛况的当地时间是11月29日10:08,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昼夜长短变化规律:①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②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则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③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④二分日时,全球昼夜等长。
16.(1)40
(2)我国北方季风区的太阳年总辐射量分布总体上是东部少,西部多;南部多,北部少。
(3)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两点)
(4)我国能源市场需求量大;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需要;太阳能是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我国的太阳能资源丰富;我国太阳能发电技术水平高。(答三点即可)
【分析】本题以我国多年平均太阳年总辐射量分布图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为材料,涉及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以及能源利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等值距为10,我国年太阳辐射的分布西多东少,可知a线的数值应小于50,为40。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我国北方纬度大致相同地区,从东向西受气候的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呈增多的趋势;不同纬度间,较低纬度年太阳辐射量高于较高纬度。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海拔、天气状况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P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属于高原山地气候,纬度低于P地,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较强;Q点位于蒙古高原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拔低于P地,P地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人口数量较多,产业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太阳能属于清洁、无污染能源,现阶段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较高,煤炭利用过程中污染物排放量多,为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我国对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有政策优惠;我国太阳能产业产业链较为完善,太阳能发电技术水平较高。
17.(1) 高气压(高压) 下沉 晴朗
(2) 气旋 阴雨
(3) 东北风 较大 P地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4) 冷锋 升高
【分析】本题以2019年1月5日14时亚洲部分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天气系统及其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从气压分布状况来说,甲处气压由中心向外递减,为高压中心;其中心处垂直气流运动方向为以下沉运动为主,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水汽不易凝结,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
(2)图中显示,乙处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为低气压中心,从气流运动状况来说,乙处名称为气旋,气旋中心气流为上升气流,容易成云致雨,受其控制时多阴雨天气。
(3)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近地面的风向斜穿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北半球向右偏。根据图示P地的等压线分布,P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应指向南,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30-60度左右,形成的风向为东北风。与台北相比,P地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风力较大。
(4)根据锋面符号可知,北京附近锋面为冷锋,此时正值冷锋过境,多阴天、大风、降温、雨雪天气。该天气系统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压上升、气温下降,天气转晴。
18.(1)山地、峡谷地貌,山高谷深,地形陡峭;岩层不稳定,多滑坡、危岩落石区、煤炭采空区,地质条件复杂。
(2)
高差:150米~200米。
(3)图示区域地势起伏大,桥隧结合能最大保持高铁线平直,保证通行安全;桥隧结合缩短距离,减少运行里程,节约通行时间;修隧道能减少对地表生态环境的破坏;沿线有落石区,陡坡等,修隧道可减少滑坡、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对高铁线的影响。
【分析】本题以香坝河特大桥等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区域的地形地质特点、地形垂直剖面的绘制、桥隧结合方式修建高铁的优点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详解】(1)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可知,该区域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且等高线较为密集,香坝河穿越该区域,且河谷处等高线密集,形成峡谷地貌,故该地地形为山地、峡谷地貌,山高谷深,地形陡峭;图中显示该区域多滑坡、煤矿采空区、危岩落石区等,故该地岩层不稳定,地质条件复杂。
(2)地形垂直剖面绘制:1. 定线: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剖面基线为MN一线。2. 找点:找出MN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这些点均为控制剖面图上相应地点高程的控制点,从M开始,依次出现1~15个点,最后在N点处终止。3. 取尺:水平比例尺与原等高线地形图的比例尺相同,故为1:35000;垂直比例尺一般是根据图幅(本题设定纸张高度为10厘米)和剖面图的垂直高差来确定,本题可以将垂直比例尺定为1:4500。4. 画矩形并作平行线与垂直虚线:平行线是在所要画的剖面图上按垂直高程(如图所示1050米、1100米、1150米……)引出来的,垂直虚线是从剖面图MN与等高线的每个交点上开始,向矩形底边(如图所示的MN)引出的垂线。5. 定位:依据原图中控制点的高程,确定剖面图中点位,M、N点及河谷高度可以根据其所在高度范围进行大致的标注。6. 点点相连:用平滑曲线从点M’一直连到点N’,即得MN剖面线的地形剖面图。7. 注意点:连接海拔相等的相邻两点时要注意分析等高线地形图上原两点间的地势高低走势及两点间的海拔高度,从而做到准确平滑过渡。本题中主要是河谷处(7’和8’之间)应为凹线,14’和15’之间应为凸线。连接所有点之后,最终形成一条平滑的曲线,并擦掉辅助线,得出图形如下图所示:
由等高线图可知,河面的高度范围是1050米~1100米的开区间,桥的端点位于等高线1250米上,故桥面高度为1250米,两者相减得出高差为150米~200米。
(3)高铁弯道少,弯道半径大,大量采用高架桥梁和隧道,来保证平顺性和缩短距离。该区域高铁经过山区峡谷,地势起伏大,多座桥梁和隧道可以降低坡度,保证高铁的平顺性,行车更安全;可以缩短距离,节省运输时间;沿线有落石区、陡坡区等,该地多滑坡、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对高铁建设造成威胁,修隧道可以减少对地表生态环境的破坏;修隧道可减少滑坡、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对高铁线的影响。
19.(1) 冬至日 12月22日
(2)晨线
(3)12:00
(4)150°E
(5)D、C、B、E(D>C>B>E)
【分析】本题以地球侧视图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运动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等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详解】(1)根据图a可知,图a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说明此时是正处于北半球的冬至节气,日期每年在12月22日前后。
(2)根据材料可知,图a中阴影部分为黑夜,EF线是白天与黑夜的分界线,且该线的西侧是黑夜,东侧是白天,因此EF线为晨线。
(3)根据图a可知,A点所在的经线正处于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上,因此A地的地方时为12:00。
(4)根据图a可知,图中经线将半个地球进行六等分,因此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相差30°,所以E点在C地东侧60°,而C地所在的经度为90°E,则E点所在的经线度数为150°E。
(5)根据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变化规律可知,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图a中D点位于赤道上,纬度最低,因此D点的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E点处于北极圈上,纬度最高,因此E点的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小;B、C两点中C点的纬度低于B点,故C点的地球自转线速度大于B点。综上所述,故B,C,D,E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D、C、B、E(D>C>B>E)。
【点睛】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一是纬度因素。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二是海拔因素。同一纬度地区,海拔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