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期末复习基础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期末复习基础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02 11:5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 燃烧与燃料 期末复习基础题附答案
鲁教版第6单元 燃烧与燃料
一、选择题。(16题)
1、下列灭火的方法,不恰当的是(  )
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电器自燃用水泼灭
C.酒精洒出失火用湿抹布盖灭 D.汽车自燃用灭火器灭火
2、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能火焰会更旺,其原理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3、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
B.锅里的油着火时可以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C.用扇子扇煤炉火焰,越扇越旺,是因为提供了更充足的氧气
D.图书馆内图书着火,立即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
4、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室内放置一大盆水,就可防止煤气中毒
B.古代字画能长期保存,是由于单质碳在常温下具有还原性
C.人们研究化学反应的目的之一是获取物质和能量
D.久未开启的地窖、窖井,可直接进入
5、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用途中,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是 (  )
A.用于灭火 B.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C.用于制碳酸饮料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6、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其中的错误有(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7、A、B、C、D四种常见物质相互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省略)。“—”表示物质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A、B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液体,C、D是两种常见的无色气体且C、D在空气中体积分数分别约为21%和0.03%,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体D可用于灭火 B.生活中往往将固体A称为冰
C.气体C具有可燃性 D.自然界中通过光合作用可将D转化为C
8、下列方法能区分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
A.闻气味 B.观察颜色
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D.倒入适量石灰水
9、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防止事故发生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下列安全措施中正确的是(  )
A.油锅中的有着火用锅盖盖灭 B.冬天用煤取暖时封闭门窗
C.到煤窖中挖煤用火把照明 D.厨房内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通风
10、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用木炭还原氧化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
B.反应中铁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
C.反应中消耗的氧化铁与碳的质量一定相等
D.反应后固体减轻的质量等于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
11、下列四个装置都能制取二氧化碳,其中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12、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是物质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新的状态。超临界二氧化碳可作为溶剂、发泡剂取代某些有机溶剂、氟利昂等。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超临界二氧化碳与其气态或液态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
B.超临界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替代氟利昂可减轻对臭氧层的破坏
D.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
13、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制备和用途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红色
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14、当人被困在火灾现场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自救措施,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拨打火警电话求救 B.直立身子朝有火光的方向逃生
C.用湿毛巾或口罩等捂住口鼻 D.蹲下或匍匐前行逃生
15、化学的学习使我们学会了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现象。下列对宏观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热胀冷缩﹣﹣温度升高,微粒变大;温度降低,微粒变小
B.电解水分子分解,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C.在一定条件下,CO2气体会变成固体﹣﹣﹣此时,CO2分子停止运动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存在很大差异是构成它们的原子不同
16、能证明某无色无味气体是CO2的操作及现象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 木条燃烧更旺
B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 木条复燃
C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D 将气体通入蒸馏水中 有气泡逸出
二、填空题。
17、火的利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观察图:
选择序号回答(1)~(3):①与氧气接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③有可燃物。
(1)图甲所示实验现象,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
(2)图乙烧杯中蜡烛渐渐熄灭,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3)图丙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
(4)图丙实验中所用药品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选填图丁中的序号)。
18、碳中和,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CO2排放,实现CO2“零排放”。
(1)化石燃料的燃烧是CO2排放的主要因素。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     和天然气。
(2)自然界有多种途径吸收CO2。
①绿色植物通过        吸收CO2。
②风化的岩石如CaCO3粉末可吸收空气中的CO2和H2O转化为Ca(HCO3)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9、自然界中有几千万种含碳物质,并在不断地循环转化,生命活动更离不开碳循环.
(1)自然界中无机碳(非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有机碳(有机物中的碳)的主要途径是:    。
(2)“碳捕捉技术”是一种人为干预碳循环的方法:它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并加以利用.某科研小组的同学设计用氢氧化钠溶液来“捕捉”二氧化碳,其基本过程如图(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①“捕捉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在整个“捕捉”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20、据新华网报道,南京某大学生因运动量大,一天喝了大瓶装的碳酸饮料6﹣7瓶,随后出现恶心、呕吐并昏迷症状等症状,后经抢救幸免于难.汽水是一种常见的碳酸饮料,家庭制备方法是:取一个干净汽水瓶,加入一定量冷开水(或冰水),再加入白糖及香精,然后加入2g碳酸氢钠(NaHCO3),搅拌溶解后,迅速加入适量柠檬酸(可用HA表示)并立即将瓶盖压紧即可。
(1)NaHCO3和柠檬酸反应产生CO2涉及的原理和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相似.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
(2)汽水中碳酸来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
(3)饮用汽水时,打开汽水瓶盖,立即冒出大量的气泡.为检验冒出的气泡中含大量CO2,可以采用的操作是_____ ,实验过程中将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
21、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气体的分子数与其体积成正比。相同体积的一氧化碳和甲烷完全燃烧消耗的氧气的质量比为______(填最简比)。
三、简答题。
22、有一口小水井中的水有异味,你有什么方法除去吗?
四、实验题。
23、能源的开发、储存和综合利用是世界各国科学家关注的重大课题。
(1)现用的汽油、航空煤油、柴油等是根据沸点不同从石油中分馏出来,石油分馏的过程属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化石燃料中主要含有碳、氢元素,还含有少量硫、氮等元素,燃烧时,这些元素常常转化为 等气体污染物。
(2)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常见形式,图A、B是关于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
①图A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由此现象能得出的结论是:

②图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破坏燃烧条件可以灭火,避免火灾。
①图C所示的“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可燃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火立熄”的灭火原理是 (填序号)。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②CO2用于扑灭一般可燃物引起的火灾,利用了它的 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24、资料: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五氧化二磷能污染空气,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在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课堂上,老师用甲图所示进行实验。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________
(2)小明同学设计了乙、丙2个对比实验,完成了探究过程。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 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入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入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的事实是 (填序号,下同);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_________
(3)结合老师与小明设计的实验,小强设计了实验装置丁。小明与小强的实验都比老师的实验有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________
2023—2024学年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 燃烧与燃料 期末复习基础题附答案
鲁教版第6单元 燃烧与燃料
一、选择题。(16题)
1、下列灭火的方法,不恰当的是(  )
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电器自燃用水泼灭
C.酒精洒出失火用湿抹布盖灭 D.汽车自燃用灭火器灭火
【答案】B 
2、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能火焰会更旺,其原理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D 
3、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
B.锅里的油着火时可以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C.用扇子扇煤炉火焰,越扇越旺,是因为提供了更充足的氧气
D.图书馆内图书着火,立即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
【答案】D
4、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室内放置一大盆水,就可防止煤气中毒
B.古代字画能长期保存,是由于单质碳在常温下具有还原性
C.人们研究化学反应的目的之一是获取物质和能量
D.久未开启的地窖、窖井,可直接进入
【答案】C
5、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用途中,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是 (  )
A.用于灭火 B.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C.用于制碳酸饮料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答案】D 
6、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其中的错误有(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答案】C
7、A、B、C、D四种常见物质相互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省略)。“—”表示物质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A、B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液体,C、D是两种常见的无色气体且C、D在空气中体积分数分别约为21%和0.03%,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体D可用于灭火 B.生活中往往将固体A称为冰
C.气体C具有可燃性 D.自然界中通过光合作用可将D转化为C
【答案】C
8、下列方法能区分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
A.闻气味 B.观察颜色
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D.倒入适量石灰水
【答案】C
9、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防止事故发生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下列安全措施中正确的是(  )
A.油锅中的有着火用锅盖盖灭 B.冬天用煤取暖时封闭门窗
C.到煤窖中挖煤用火把照明 D.厨房内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通风
【答案】A
10、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用木炭还原氧化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
B.反应中铁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
C.反应中消耗的氧化铁与碳的质量一定相等
D.反应后固体减轻的质量等于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
【答案】B
11、下列四个装置都能制取二氧化碳,其中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答案】D
12、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是物质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新的状态。超临界二氧化碳可作为溶剂、发泡剂取代某些有机溶剂、氟利昂等。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超临界二氧化碳与其气态或液态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
B.超临界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替代氟利昂可减轻对臭氧层的破坏
D.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
【答案】A
13、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制备和用途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红色
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答案】D
14、当人被困在火灾现场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自救措施,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拨打火警电话求救 B.直立身子朝有火光的方向逃生
C.用湿毛巾或口罩等捂住口鼻 D.蹲下或匍匐前行逃生
【答案】B
15、化学的学习使我们学会了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现象。下列对宏观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热胀冷缩﹣﹣温度升高,微粒变大;温度降低,微粒变小
B.电解水分子分解,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C.在一定条件下,CO2气体会变成固体﹣﹣﹣此时,CO2分子停止运动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存在很大差异是构成它们的原子不同
【答案】B
16、能证明某无色无味气体是CO2的操作及现象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 木条燃烧更旺
B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 木条复燃
C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D 将气体通入蒸馏水中 有气泡逸出
【答案】C
二、填空题。
17、火的利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观察图:
选择序号回答(1)~(3):①与氧气接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③有可燃物。
(1)图甲所示实验现象,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
(2)图乙烧杯中蜡烛渐渐熄灭,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3)图丙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
(4)图丙实验中所用药品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选填图丁中的序号)。
【答案】(1)③ (2)① (3)② (4)AB
18、碳中和,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CO2排放,实现CO2“零排放”。
(1)化石燃料的燃烧是CO2排放的主要因素。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     和天然气。
(2)自然界有多种途径吸收CO2。
①绿色植物通过        吸收CO2。
②风化的岩石如CaCO3粉末可吸收空气中的CO2和H2O转化为Ca(HCO3)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石油; (2)①光合作用; ②CaCO3+H2O+CO2=Ca(HCO3)2
19、自然界中有几千万种含碳物质,并在不断地循环转化,生命活动更离不开碳循环.
(1)自然界中无机碳(非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有机碳(有机物中的碳)的主要途径是:    。
(2)“碳捕捉技术”是一种人为干预碳循环的方法:它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并加以利用.某科研小组的同学设计用氢氧化钠溶液来“捕捉”二氧化碳,其基本过程如图(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①“捕捉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在整个“捕捉”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答案】(1)光合作用;
(2)①2NaOH+CO2=H2O+Na2CO3; ②NaOH或CaO。
20、据新华网报道,南京某大学生因运动量大,一天喝了大瓶装的碳酸饮料6﹣7瓶,随后出现恶心、呕吐并昏迷症状等症状,后经抢救幸免于难.汽水是一种常见的碳酸饮料,家庭制备方法是:取一个干净汽水瓶,加入一定量冷开水(或冰水),再加入白糖及香精,然后加入2g碳酸氢钠(NaHCO3),搅拌溶解后,迅速加入适量柠檬酸(可用HA表示)并立即将瓶盖压紧即可。
(1)NaHCO3和柠檬酸反应产生CO2涉及的原理和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相似.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
(2)汽水中碳酸来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
(3)饮用汽水时,打开汽水瓶盖,立即冒出大量的气泡.为检验冒出的气泡中含大量CO2,可以采用的操作是_____ ,实验过程中将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
【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
(2)CO2+H2O═H2CO3
(3)将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瓶口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1、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气体的分子数与其体积成正比。相同体积的一氧化碳和甲烷完全燃烧消耗的氧气的质量比为______(填最简比)。
【答案】 1:4
三、简答题。
22、有一口小水井中的水有异味,你有什么方法除去吗?
【答案】将活性炭用纱布包扎好放入水井,利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吸附水中的异味
四、实验题。
23、能源的开发、储存和综合利用是世界各国科学家关注的重大课题。
(1)现用的汽油、航空煤油、柴油等是根据沸点不同从石油中分馏出来,石油分馏的过程属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化石燃料中主要含有碳、氢元素,还含有少量硫、氮等元素,燃烧时,这些元素常常转化为 等气体污染物。
(2)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常见形式,图A、B是关于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
①图A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由此现象能得出的结论是:

②图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破坏燃烧条件可以灭火,避免火灾。
①图C所示的“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可燃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火立熄”的灭火原理是 (填序号)。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②CO2用于扑灭一般可燃物引起的火灾,利用了它的 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答案】(1)物理,SO2、NO2 (或氮氧化合物);
(2)①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②4P+5O22P2O5;
(3)①B;②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24、资料: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五氧化二磷能污染空气,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在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课堂上,老师用甲图所示进行实验。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________
(2)小明同学设计了乙、丙2个对比实验,完成了探究过程。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 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入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入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的事实是 (填序号,下同);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_________
(3)结合老师与小明设计的实验,小强设计了实验装置丁。小明与小强的实验都比老师的实验有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________
【答案】; 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②④; ③④; 防止污染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