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级、链”等6个生字,能读准“颤”“相”两个多音字,会写“颤、攀、猴”等9个字。
2.了解课文大意,从人物对话中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揭示的道理。
3.知道写一件事要根据写作目的进行选材,并按一定的顺序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是按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写
爬天都峰这件事的。
难点:学习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过程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预习反馈
1.汇报预习单中第一大项的第2小题。
(1)同桌互相考一考自己觉得最容易读错的词语,如果有错为对方纠正。
(2)出示词语,指读:
第一行:小辫子、辨别(说说怎么区分“辫”和“辨”)
第二行:发颤(chàn)、打颤(zhàn)
第三行:相(xiàng)片、相(xiāng)处
2.指导识写“链”字。
(1)写字指导:
出示“链”。师范写,提醒学生:中间的走之在金字旁第二笔的位置起笔,缩在当中,“车”和金字旁等高。
(2)生练写生字。
(3)展示学生习字作业,点评。
(设计意图:课前根据预习单内容自学,课始进行预习反馈是班级学习常规形式,新授课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提升学生预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学习活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读书的效果怎么样呢?
(出示,生读)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师:读得还不错。我更喜欢声音响亮的孩子,请把“小喇叭”打开喽。
(生响亮又清晰地读)
师:读得响亮了,但有一个地方读错了,跟着老师读“笔陡的石级(jí)”。(生正确跟读)“笔陡的石级”是指山陡得像笔竖在那里一样。(用笔同步演示)大家一起读这几句话,读准读通。
(生齐读,比较流利)
师:大家真棒。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到了什么?(没人举手,师声情并茂地读)大家体会到了什么?
生:(恍然大悟)天都峰很高。
师:是的,很高很陡。还读到了什么?
生:“我”不敢爬。
师:对,“我”想退却。这句话谁来读?
(出示,生读)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师:一起把含有生字的内容读准。
生:(读)攀着铁链、像小猴子一样。
师:这句话你读到了什么?
生:“我”用劲往上爬。
师:对。起初“我”不敢,感觉爬不上去,为什么之后奋力向上爬呢?(生沉思)课文最后一句话清楚地告诉了我们。
(出示,生读)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师:读得太好了!我还想听你读一遍。
(生再读,更加入情入境)
师:一老一小,老的是老爷爷,小的是谁呢?
生:是“我”。
师:什么叫“汲取力量”呢?
生:就是受到别人的鼓舞。
师:读书情况不错。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生:先写了爬山前,再写了爬山时,最后写了爬上峰顶后。
师:你预习了“交流平台”的内容,这是个好习惯。“爬上峰顶后”可以改为哪三个字呢?
生:登顶后。
师:对!(板书:爬山前—爬山时—登顶后)作者写《爬天都峰》,先写了爬山前,一开始不敢爬,后来跟老爷爷约定爬山;再写了爬山时,写“我们”奋力爬山;最后写登顶后,“我们”俩互相感谢。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几句话,达到了两个教学目的:一是检查学生是否读准了课文。二是引导学生读懂爬山前、爬山时和登顶后的情况,感知了课文内容,水到渠成地厘清课文顺序。“爬山前—爬山时—登顶后”是课文的整体框架。
学习活动三:细读探究,体悟情感
1.爬山前,怎么想。学生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
(1)说一说。天都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陡)
(2)想一想。面对这样的山高路陡的天都峰,文中的“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关注语气词的使用,以读代讲,在朗读指导中让学生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同时关注到作者的写作方法是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结合起来写,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2.爬山前,怎么说。
(1)师生合作读课文中“我”和“老爷爷”在爬山前的对话。提问:在两人的对话中,都含有一个“也”字。他们互相看着对方,心里是怎么想的?
(2)学生回答。小姑娘会想……老爷爷会想……
(3)指导学生对话,分角色朗读课文。
3.爬山时,怎么做。学生自读课文第7自然段,把表示动作的词语画出来。
(1)说一说。他们是怎么爬天都峰的?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们爬山的不易?(奋力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
(3)指导朗读。
(4)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结合情景进行补充。
当我攀着铁链快要抓不住了,看见旁边的老爷爷汗流浃背正在奋力向上爬,我想:……
当老爷爷累得气喘吁吁快要走不动了,看见我正在手脚并用向上爬,他想:……
当我和老爷爷都累得双腿打战,走不动的时候,我对老爷爷说:……
当我和老爷爷都累得双腿打战,走不动的时候,老爷爷对我说:……
(5)仿照课文的句式说一说老爷爷是怎么爬山的。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描写动作的词语,让学生在学习作者描写“怎么做”的同时链接作者在前一个部分描写爬山前“怎么想”“怎么说”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表达训练,并仿照文中句式的进行拓展练习,降低学生表达的难度,注重方法的引导。
4.爬山后,怎么说。
(1)引读———“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2)引导学生体会“终于”一词,感受爬山的不易。
(3)指名让学生读“我”与“老爷爷”的对话。
5.小结。(出示登山过程图)这么险峻的高山,作者是怎样把“我”和“老爷爷”的爬山过程写清楚的呢?作者按照爬山前、爬山时、登顶后的顺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写了出来,在描写爬山的过程中作者抓住事情发展过程中人物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来进行描写,这样就把整件事情写清楚了。我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作者这样的写作方法,把一件事情或者一个重要场景写清楚。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忘关注表达方法的教学,在梳理文章的过程中不忘表达方法的小结,引导学生由学习阅读逐渐向学习表达过渡。
学习活动四:聚焦对话,探寻写清楚的原因
师: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汲取力量”,大家觉得课文会把什么写清楚呢?
生:主要写怎么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
生:主要写“我们”之间鼓励性的对话。
师:“我”与老爷爷的对话有几次?
生:写了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是第3~5自然段,第二次对话是第8~9自然段。
师:谁来读第一次对话?(生读)读得不错。我很想跟大家合作读一读。
(师读老爷爷的话,生读“我”的话)
师:(模仿老爷爷一脸不相信的样子)“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模仿“我”仰起脸惊讶)“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从对话中,大家读出了什么?
生:惊叹。
师:对,他们互相不相信啊!“我”在想,老爷爷年纪这么大也来爬,“我”是不是也要爬。老爷爷会怎么想呢?
生:这么小的小朋友都来爬了,为什么“我”就不能爬呢?
师:真好。作者写对话时,一个人的话独占一个自然段,写得非常清楚。但是,写“我”奋力爬时,只有短短一句话。这么陡的山,很难爬,可以写很多内容,为什么写得这么简短呢?
生:为了强调老爷爷和小朋友相互鼓励。
师:把掌声送给她。想不想知道文章的作者是怎么想的?
生:想。
师:作者这样说———爬天都峰是很难的,我没有具体介绍有多难,只写了几句话就“终于”爬上了天都峰,而在爬之前写了“我”和老爷爷的对话,爬上去后拍照、谈话,在这些地方用了很多笔墨,意在突出主题。大家明白了什么呢?
生:作者为了写他们的对话,所以把爬山的过程进行了简略的叙述。
师:对话才是———
生:主要写的内容。
师:对话能很好地表现出他们之间的相互鼓励。再来看第二次对话,请两个同学读一读。(生读)读得不错,掌声送给他们。男生扮演老爷爷,女生扮演“我”,一起读一读对话。
(男女生合作朗读对话)
师:你感谢我,我感谢你,总之一句话就是从对方那里———
生:汲取了力量。
师:对。作者写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模仿着轻轻拉了拉一个女生的辫子,生会意而笑),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生又笑)“我”也会有表情或动作,你会不会添上去,然后读给大家听呢?
(出示)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我____。
生:握着老爷爷的手充满感激地说。
师:真棒!
生:拉了拉老爷爷的衣角笑呵呵地说。
师:太好了!作者没有写,因为他觉得———
生:只要把对话写清楚就可以了。
师:好啊!两次对话,一次是爬山前的———
生:相互鼓励。
师:一次是登顶后的———
生:相互感谢。
师:这样,我们就非常清楚他们如何从对方身上汲取到力量。我们知道为了写清楚这件事情的经过,作者先写了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时的心理感受,也就是“想的”;再写了“我”怎么努力爬的,也就是“做的”;不惜笔墨地写了两次对话,也就是“说
的”。(板书:想的、做的、说的)
评析:课文不仅按照“爬山前—爬山时—登顶后”的顺序来写,而且在表达上有独特之处———两处对话写得特别清楚。教师紧扣两次对话,巧妙引导学生读懂作者是怎么写清楚对话的以及为什么写得这么清楚,从而真正达成“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这一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五:对比阅读,揣摩选材
1.出示表格:对比阅读。
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写“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很详细,写“我们”爬山的过程一笔带过。)
2.思考:既然文章的题目叫“爬天都峰”,可为什么写“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很详细,写“我们”爬山的过程却一笔带过呢?
(1)自读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
预设:这篇文章想表达的就是“我”和老爷爷彼此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因此,能充分表达中心的就详写,而爬山的过程就一笔带过。
3.总结:我们在决定选材详略的时候,要首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我究竟想表达什么?然后根据写作的目的选择材料,能充分表达中心的就详写,不能充分表达中心的就略写或不写。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通过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描写对话的句子和描写爬山的句子,引发学生思考。在对比、质疑、思考的过程中发现文章的写作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