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复习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2 10:1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中物理
八年级上册期末单元复习大串讲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一、单元时间脉络
1946年6月
1948年9月
重庆谈判
1949年4月
1945年8月
1946年
1月10日
1947年夏
1949年1月
1945年
10月10日
1947年3月
全面内战爆发
解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政治协商会议举行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刘邓大军
挺进大别山
南京解放
三大战役
二、单元知识建构
重庆谈判 背景 ①全国人民:抗战胜利后,渴望和平; ②中共: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③美国:扶蒋反共(二战后美国冷战政策在中国的体现); 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时间 1945年8-10月 主要人物 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 双方目的 (1)蒋介石: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主要目的);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2)中共: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主要矛盾 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毛泽东和蒋介石在
重庆谈判期间的合影
考点1.1:重庆谈判
三、单元知识梳理
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 签署 1945年10月10日,《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即“双十协定”)
内容 (1)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2)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撕毁 1946年6月,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
发动全面内战
影响 (1)中共:在全国人民面前表明和平诚意,占据了政治与舆论的主动
(2)蒋介石:被迫承认和平建国方针,政治上陷入被动
考点1.1:重庆谈判
史料实证
①时间:1945年8月
②关键词: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重庆
③蒋介石-为内战争取时间和欺骗人民(假和平真内战)
④毛泽东-为了共商和平建国大计和揭穿蒋介石的阴谋。
⑤结果: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⑥区分:人民解放战争开始的标志是1946年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而不是重庆谈判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
鄙人亟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晋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史料分析
内战爆发 标志
认识
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
暴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和建立专制独裁政府的本质
1946.6开始→→1946.10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最高峰)→→1947.3全面进攻被粉碎(自卫反击战)
陕北解放区
山东解放区
①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②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华东野战军 ——孟良崮战役
考点1.2:内战爆发和战略防御
三、单元知识梳理
链接中考
1、(2023年江苏镇江中考真题)1945年,文学家郑振铎写道:“从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开始会谈以后,我们哪一天不在探问着会谈进行的情形,不在关心着会谈进行得顺利与否?”这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C.“还我河山,守士抗战” D.“要和平,争民主"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重庆谈判,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关注重庆谈判,“要和平,争民主”的迫切愿望,故选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内容,排除A;B项是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提出的口号,排除;C项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排除。
链接中考
2、(2023年四川凉山中考真题)1947年3月,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是因为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A.陕北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东北解放区 D.华东解放区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25万人,进攻陕北解放区,解放军西北野战军部队只有2万人,处于劣势。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A正确;中原解放区属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排除B;东北解放区、华东解放区不是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排除CD。故选A。
解放 区的 土地 改革 背景 抗战胜利后,中共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纲领 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开展 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意义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考点2.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三、单元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华北有近百万农民参加解放军,东北解放区有160万人参军……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万农民支援前线……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有539万民工支前。并送了担架107700副,大车389820辆,牲畜1009300头,粮食95亿斤以及大量的其他物资。
地域:解放区
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
内容:耕者有其田政策
联系: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意义:人民群众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提供大量的物资。
启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走群众路线。
读图学史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土地政策、农村经济组织形式
知识拓展
链接中考
1、(2023年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解放战争期间,东北解放区有100多万农民参军,华北解放区有近100万农民参军;广大农民还积极参加民兵,民兵参战者200多万人,作战10多万次,共歼敌20多万人。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解放战争顺应民意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D.共产党的宣传动员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因此出现了广大农民积极参军参战的现象,主要是为了保卫革命的果实,B正确;ACD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影响因素,但是并非是根本因素,均排除。故选B。
链接中考
2、(2023年贵州铜仁)下列表格中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逐步壮大解放区军事实力
C.重视发挥农民的革命作用
D.巩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
【答案】C
【解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实行“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了争取农民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政策是为了团结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是为了争取农民支援解放战争,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重视发挥农民革命的作用,故C符合题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实行“打土豪,分田地”有利于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有利于壮大解放区军事实力,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政策有利于巩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可见ABD非共性所在,排除。故选C。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时间 1947年夏
概况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直插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影响 (1)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2)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考点3.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三、单元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刘伯承说∶"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 '把'……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
①1947年
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③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读图学史
易错易混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而不是三大战役。
拓展提示
1.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就是以解放区土地改革为主题创作的。
2.“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指的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3.“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材料反映了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三大战役 背景 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战略决战 的时机已经成熟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9月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战区 东北地区 华东地区 (以徐州为中心) 华北地区
指挥者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林彪、罗荣桓、
聂荣臻
考点3.2 三大战役
三、单元知识梳理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作战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 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东北人民解放军、华北人民解放军
方针特点 “关门打狗” “猛虎掏心” “瓮中捉鳖”
结果 解放了东北全境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作用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 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南京解放 时间
概况
影响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4月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发动渡江战役,占领南京,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宣告了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亡,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③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区分
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覆亡
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考点3.3 渡江战役
三、单元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相分离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东北(沈阳、长春)
淮海战役-淮海(徐州)
平津战役-平津(北平、天津、张家口)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加速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读图学史
毛泽东诗词蕴含的历史信息
知识拓展
易错易混
1.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2.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结束,而不是在全中国的统治结束。
3.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意义的区别:基本上消灭国民党主力的是“三大战役”,最终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是“渡江战役”。
4.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了国民党政权的垮台,但并不是人民解放战争的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没有结束。
5.北平和平解放是在平津战役中。
拓展提示
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诗句说的是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链接中考
1、(2023年黑龙江龙东)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符合其意义的是
A.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B.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标志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D.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D正确;三大改造的成功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A错误;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B错误;中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C错误。综上故选D。
链接中考
2、(2023年山东济宁中考真题)根据下图反映的史实,确定研究主题是
A.抗日烽火遍九州
B.三支大军逐中原
C.国军主力一扫光
D.百万雄师过大江
【答案】C
【详解】分析图片信息,根据锦州、北平、双堆集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主题是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歼敌150余万,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C正确;图片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抗日烽火遍九州”体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历史 ,与题不符。A错误;“三支大军逐中原”反映的是1947年6月底,三支大军挺进中原地区。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挺进豫陕鄂边地区;陈毅、粟裕率领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与题不符。B错误;“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的是渡江战役。D错误。综上故选C。
链接中考
3、(2023年江苏盐城中考真题)管玉泉在《亲历攻占总统府》中记载:“在俘虏兵的引领下,我们登上了总统府顶楼,……我换上一面红旗。这时正是民国38年4月23日上午8时。”材料中的“总统府”属于
A.晚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军阀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我换上一面红旗”“民国38年4月23日上午8时。”据所学,民国元年是1912年,民国38年即1912+38-1=1949年。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占领南京。南京总统府上插上了共产党解放军的红旗。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D正确;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晚晴统治结束,A排除;1912年4月袁世凯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BC排除;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