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爬天都峰》一文编排在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学习作者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按事前、事中、事后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作方法。如课文的第2自然段至第7自然段,作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把“我”从不敢爬天都峰到最后爬上天都峰的过程清楚地写了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8个字,会写“假日、云彩”等词语。
2.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都峰的特点及拳爬的限险,以及掌握通过描绘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关注文中对天都峰的描绘以及主人公的内心变化,让他们体会到攀登的艰难和人生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直奔主题,揭示课题
1. 读准课题,走进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齐读课题。
生:(齐)《爬天都峰》。
师:这里有一个多音字,发现了吗?
生:“都”,在这里读dū。
师:是的,再读一遍。课题的标准读法是———
生:《爬天都峰》。
2. 谈天都峰,明确目标。
师:预习课文后,天都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很高,很陡峭。
生:很雄伟,很壮观。
师:(出示图片)这就是天都峰,简直是与天同高。再看,这是沿路上的黄山奇松,黄山有三绝,一是石头绝,二是松树绝,三是云海绝。那么文中提到天都峰的峰顶在云彩上面,你们相不相信?
生:相信。
师:还真有可能,你们看。(指图片)这就是传说中的、真实存在的天都峰。我们已经看了图片,如果你爬上了天都峰,想要写一篇小文章,你会写些什么?
生:我会写爬上峰顶后看到的云海。
生:我会写爬的过程中看到的陡峭的山峰,还有松树。
生:我会写自己是如何爬上去的,我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写出自己的心理。
生:我觉得还可以写写石头的特点。
师:如果要把自己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你会按照什么顺序?
生:时间顺序。早上在山脚下,中午到了半山腰,晚上爬到了山顶。
生:我会按照空间顺序。
师:何老师要表扬大家,不管是什么顺序,都是清晰、明白、有条理的。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
(出示,生齐读)
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师:关键词是———
生:“写清楚”。
师:这个单元我们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学习怎样把事情写清楚。
评析:学习内容的安排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特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教师在新课伊始让学生先借助预习谈感受,随后出示图片,加深印象。教师抓住记叙文两大要素,一是写作内容,二是写作顺序,让学生习得记叙文写作的精髓。紧接着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再读课文,感知内容。学生自读课文,思考:爬天都峰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爬天都峰这件事情中都有哪些人物?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学习的《麻雀》一课是写事的文章,今天我们学习的《爬天都峰》这一篇文章也是写事的文章,所以,在概括梳理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关注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而且,在我们写一件事的时候,也要注意写清楚这几个要素。
3.默读课文,寻找依据。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怎么样的顺序来把这件事情写清楚的?(指名让学生回答,并引导学生答出相关依据)
设计意图:迁移学生在《麻雀》一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能够迅速地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为梳理文章的脉络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进行铺垫。
三、走进文本,学习方法
1.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透过文字,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你看到的吗?(出示:天都峰真____!__________!)
2.生读书体会。
3.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点拨理解词语“挂”“发颤”。
(1)这个“挂”字让你体会到什么?请把你的体会朗读出来。
(2)“发颤”就是———“我”此时会想什么?
4.生读书,师生共同评价,看看谁的朗读能把山峰的高、陡、险表现出来。
5.如此高、陡、险的天都峰,最终“我”和老爷爷都爬上去了,他们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出示)
(1)画出老爷爷和“我”爬山前、爬山中、爬山后的语言、动作,读一读,揣摩当时的心理活动。
(2)生自读、自悟,填写表格。
(3)反馈。
预设一:
A.老爷爷说:“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也”写出了他当时非常疑惑,非常震撼,心想这么小的孩子也来爬天都峰,自己也应该能爬上去。
B.“我”说:“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也”说明“我”当时非常震撼也非常受鼓舞,这么老的老爷爷都敢爬,自己也一定能爬上去。
预设二:
“终于”说明他们爬得非常不容易,“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说明他们都在想,对方能爬,自己一定也能爬上去。
预设三:
“居然”说明老爷爷当初就没想到自己能爬上来,他是受到“我”的鼓舞才爬上来的。
6.再次观察表格。(出示)
(1)你从他们心理活动的变化中发现了什么?受到什么启发?
(2)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聚焦老爷爷和“我”爬山前、爬山中、爬山后的语言、动作,通过表格支架的搭建,让学生在默读、标画、填表、比较、朗读的系列实践中揣摩人物当时的心情,从而体会文章想揭示的道理。)
四、尝试习作,共同评价
1.指导习作。教师结合《擦玻璃》的三格连环画,提出要求:回顾家人或自己擦玻璃的过程,用一段话把擦玻璃这个过程写下来,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教师提示:擦玻璃的过程我们可以分为几个步骤来写?(擦玻璃前、擦玻璃时、擦玻璃后)哪一个步骤我们要作为重点来写?(擦玻璃时)同学们在写的时候要按照擦玻璃的顺序来写,还要重点写清“怎么擦”,要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出示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供学生选择)
2.共同评价。学生小练笔后首先同桌互评,然后教师指名让学生展示,教师学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小练笔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的习作方法,把图画中的事情按照顺序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清楚地把擦玻璃的过程写出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