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拷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xì,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干涸 坍 塌 缝xì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文中加点的“生气”的意思是 ,“东倒西歪”的意思是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平时沉默寡言,此番石破天惊的话语,令人刮目相看。
B.为打通这条路,他将老树的树干砍伐后,刨根问底地挖掘起来。
C.随着网络文学影视化产业链的日趋成熟,更多制作精良的优质剧集正源源不断地在行业市场涌现。
D.撒哈拉沙漠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不毛之地,沙漠中的绿洲生机勃勃。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C.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D.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4.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关爱生命,杜绝校园欺凌”的主题班会,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自我保护。
C.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生动的展示了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这些都是专家们研发探索和首次尝试的结果。
D.“上海合作组织”的倡议得到各成员国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②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③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④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⑤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A.①⑤③②④ B.⑤④③①②
C.④①②⑤③ D.①④③②⑤
二、综合性学习
7.“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的美景会震撼人们的心灵,激发内心的情感。请参与以“爱自然,护自然”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认真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
材料二 敦煌壁画记载,北周的《福田经变》是一个独特的经变题材,其中包含了倡议人们安设桥梁便利行人、打井使渴乏者得饮、常施医药疗救病人、兴立堂阁、植树造园等社会慈善服务的珍贵画面。这是敦煌壁画中首次出现古人植树。
材料三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临近,武汉学院今年的植树节活动与往年有些不同,参加植树的师生不仅要种树,还要“养树”,种下的树木由种植人领养,学生在校期间要对树木进行维护,毕业了也应每年来“看望”一次自己种植的树木。
(2)品读下面的漫画,根据画面内容,解读其寓意。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法)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泉眼,已经干涸。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③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慵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④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⑤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屋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⑥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⑦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⑧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⑨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⑩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9.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10.第⑦段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1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 段画线句子。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1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被误读的林徽因
①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总有人热衷于把林徽因捧为唯美、浪漫的“民国女神”,其实,国难家愁、颠沛流离才是林徽因短暂人生的主要内容。在她短短51年人生历程中,这位中国的第一位女建筑师与丈夫梁思成在纷飞战火中潜心治学,又在病痛中殚精竭虑培养人才,竭尽一生献给挚爱的中国建筑与艺术事业,共同开创了中国古建研究体系。这才是真正的林徽因。
行万里路:发现中国最大的木结构寺庙
②1937年夏天,山西五台山区荒凉、崎岖的路上,出现了一对年轻的夫妻,33岁的林徽因和36岁的梁思成。经过上千年的朝代更迭与战火,学者们了解的唐代建筑实物只有砖塔结构。日本建筑学界甚至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代木结构建筑。这深深刺激了这对年轻夫妇,他们下决心要找到一处唐代的木结构建筑。
③他们从敦煌壁画中得到启示;唐代佛光寺或许存在于五台山地区。走了两天崎岖山路和陡峻山崖后,正值夕阳西下,他们终于收获了惊喜。
④测绘结束后,林徽因、梁思成夫妇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8年间,林徽因和梁思成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到处考察中国古建筑,不畏烈日苦寒走访乡野,不惧蚊虫瘟疫测量每一处幽古庙塔,不惜金钱精力甚至伤病缠身也要坚持到底,只为发现一处汉厥、一座宋寺、一家唐庙,只为中国能有自己完整的一部建筑史。8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纷飞战火:颠沛流离的人生
⑤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林徽因和梁思成连日清点、整理研究资料。为防止这些珍贵的资料落入日本人之手,他们将其存进天津英资麦加利银行。
⑥为了不做亡国奴,她同梁思成放弃北京优渥的生活,携家带口四处迁徙,避居云南的昆明、四川李庄。在李庄,居住的房间以木板和竹篾抹泥为墙,梁柱被烟熏得漆黑,房顶上有竹制顶蓬,老鼠和蛇常常出没其间,木床上的臭虫成群结队。面对战时大后方的艰苦,梁思成、林徽因从未有丝毫彷徨。在李庄的4年多时间,“妈妈开始很认真地阅读《史记》与《汉书》等古籍并做笔记、这是后来爹爹主持《中国建筑史》的写作不可或缺的。”梁再冰回忆说,“在李庄如豆的灯光下、爹爹和妈妈整理出了他们多年古建筑研究的资料,后来成为中英文版本的《图像中国建筑史》那是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换来的。
⑦这样流离的生活一过就是七八年,她所受的苦难以想象。而她的肺病也因为环境恶劣、过度劳累而到了沉疴难起的地步。
心血之作:“国徽的红色中也有妈妈的一小滴血”
⑧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迎来了一个忙碌的新时期,病情再重也压不住她的工作热情。国徽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讨论、修改。当时,“我家客厅好像变成了建筑系的国徽设计‘工作间’,沙发和桌椅上到处都摆满了金、红两色的国徽图案,妈妈全神贯注地埋头工作,完全忘记了她自己是一个病人。我常觉得,那红色中也有妈妈的一小滴血。”梁再冰说。
⑨1950年6月23日,在全国政协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主持通过决议,同意报送的国徽图案。林徽因作为国徽设计者代表应邀列席会议。当时,她体重只有50多斤,已经无法站起来了。
⑩即便在这样的身体条件下,林徽因还是和梁思成一起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座纹饰和花圈浮雕图案都是她的手作。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营建系的关肇邺回忆说:“林先生不能持笔,需要我帮助她绘图和跑腿。当时,林先生完全靠记忆列出了一个书目,令我去图书馆借来。林先生的学识极广,谈论问题总是旁征博引而且富有激情。”
短暂人生:“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走完了51年的人生路。梁思成亲自为妻子设计了墓碑。此时,人民英雄纪念碑尚在施工中,“碑建会”决定,将她亲手设计的一块纪念碑底座雕饰刻样放到她的墓上。追悼会上,两位挚友金岳霖和邓以蛰联名写了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1987年,林徽因、梁思成都已逝世多年,他们及助手的“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份迟到的荣誉,是对坚毅者的告慰。
(作者:王肖潇 田亮。有删改)
13.为了向读者展示“真正的林徽因”,作者记叙了林徽因一生中的哪几个事件?请简要概括。
14.阅读人物传记要学会关注细节,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8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从传记特点的角度赏析该句中数字的妙处。)
(2)追悼会上,两位挚友金岳霖和邓以蛰联名写了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结合课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说说该挽联有何深意。)。
15.阅读人物传记要关注引用的材料,作者在“心血之作”部分分别引用了梁再冰和关肇邺的话,其作用有何异同?
16.小博打算将本文推荐给校刊的传记栏目,你觉得本文最适合被收录进下面的哪个专辑?请说明理由。
A领袖风采 B.家国情怀 C.躬行典范
参考答案:
1. (1)hé tān 隙 (2)拷焦 烤焦 (3)活力生命力 形容行走、坐立时身体歪斜或摇晃不稳的样子
【详解】(1)注意“涸”“坍”字不要读半边。
(2)要结合语境,据义定形。“烤焦”指加热过头,被加热的物体碳化。因此应用“火”字旁的“烤”。
(3)一定要在具体的语境中解词。生气,既有发怒,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的意思,也指活力、生命力、生机。结合语境“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理解,这里指“活力、生命力”。东倒西歪:①形容行走、坐立时身体歪斜或摇晃不稳的样子。②形容物体杂乱地歪斜或倒下的样子。“风吹得人东倒西歪”意思是形容行走、坐立时身体歪斜或摇晃不稳的样子。
2.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A.沉默寡言:不声不响,很少说话。使用正确;
B.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此处不能形容他挖掘土地,望文生义;
C.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使用正确;
D.不毛之地: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使用正确;
故选B。
3.C
【详解】A项,比喻;B项,夸张;D项,比喻。
4.A
【详解】B.有误,两个顿号应改为逗号;
C.有误,最后一个逗号应改为顿号;
D.有误,第二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故选A。
5.D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D项没有语病。其他各项语病如下:A项句式杂糅,去掉“是因为”或“的缘故”。B项搭配不当,句尾加上“意识”。C项搭配不当,“发现”改为“成果”。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6.B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通读语段,由第⑤句的“那是”可知此句是领起句,总领下文的回忆,应放在第一位。第④句点明旅行的地点,应放在第二位。第③句的“光秃秃的山上”与第④句相接,应放在第三位。第②句的“倒塌的房屋”与第①句的“废弃的村庄”相接,第②句应放在最后。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应排序为⑤④③①②。故选B。
7.(1)①植树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②我们不但要植树,还要“养树”。
(2)【示例】一些人弄虚作假,把树枝“栽”在土里,蒙混领导,只是进行形式上的植树。讽刺了那些弄虚作假、应付了事的行为,倡导要将植树落到实处。
【详解】(1)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探究能力。对材料进行探究,关键是要读懂材料,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出关键词从而得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中“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国家公园”指出植树造林的意义;
材料二可依据“敦煌壁画”的内容,得出我国在植树造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材料三重点强调的是“不仅要种树,还要养树”;据此概括作答。
示例: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我们要继承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不但要植树,还要“养树”。
(2)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时要采用“析—联—解”三步。“析”即通过对漫画画面的观察,分析漫画的本意,说明漫画的寓意。“联”即联系生活实际,看看漫画反映的主题与生活中哪些社会现象相联系,找准切合点,找依据。“解”即根据以上的分析,恰当地结合漫画内容加以阐述。当然,对主观性试题作答时,还要紧扣主题、层次分明、简明扼要,组织答案时要注意逻辑清楚、语言规范等。作答本题要依据画面中两个正在植树的人之间的对话“这树枝能活吗?”“管他呢……等领导检查完了就全部拔掉”,从“弄虚作假”来应付上级检查的角度分析。
示例:在一堆树枝旁,一人边扶树苗边问:“这树枝能活吗 ”另一人边抽烟边培土,说:“管他呢……等领导检查完就全拔掉!”讽刺了弄虚作假巧立名目、敷衍了事的行为。
8.牧羊人(埃利泽 布菲)坚持30年种树,使荒原变成绿洲(沃土)(类似都行) 9.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牧羊人挑选橡子的过程,表现了他仔细(认真/一丝不苟)的样子,表现了我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 10.插叙,交代了牧羊人的个人生活经历(身世),揭示(交代)牧羊人来这里种树的原因,为下文荒漠变成绿洲做铺垫,表现牧羊人的坚毅、执著、无私、自信、果断。 11.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白桦树鲜嫩、挺拔的外形,还写出白桦树的勃勃生机(有活力、富有生机),侧面写出对牧羊人的赞美。 12.(1)环境描写。
(2)交代了环境的恶劣,渲染了荒芜的气氛,烘托了我绝望的心情。
(3)为后面写遇到牧羊人做铺垫。
(4)与后面绿洲(沃土)(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8.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根据第④段“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可知,文章的主人公是“孤独的牧羊人”;根据第⑥段“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和第⑦段“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可知经过是“牧羊人自己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种植树木”;根据第 段“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可知结果是“废墟焕发生机”,据此可概括:牧羊人坚持30年种树,使荒原变成绿洲。
9.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根据“拿”“倒”“挑选”等词可知,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牧羊人挑选橡子的情形,体现了牧羊人做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面对不知结果,在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种橡树的事情,牧羊人却依旧仔细认真地做着准备,赞美了牧羊人无私奉献、做事认真执着的品质。
10.本题考查记叙顺序。
结合上文第⑥段“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可知,前文在叙述“我”来到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跟随牧羊人种树;联系划线语句内容“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可知,这里讲到他以前的经历,属于插叙;“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交代了牧羊人植树的原因——生活无依无靠,这个地方缺少树,找一件重要的事情做,表现了牧羊人想要改变荒凉环境的宏愿,为下文荒漠变成绿洲做铺垫,侧面展现了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也丰富人物的形象,使故事波澜起伏,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这是比喻的修辞。联系句中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可知,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白桦树鲜嫩挺拔的特点。少年富有生机与活力,以此喻树,表现了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这些富有生机的树都是牧羊人一棵棵亲手种下,小心呵护,表现了作者对牧羊人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1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根据第②段“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可知,画线句是环境描写,主要描绘了“我”来到阿尔卑斯山地看到无边无际的荒野,人烟稀少,生气全无的景象,交代了环境的恶劣,渲染了荒芜的气氛;
联系第⑦段“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和“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可知,此段为遇到孤独的牧羊人种植树林做铺垫;
联系第 段“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可知,第②段中的环境描写为后文此地的绿色富饶、美丽多彩,人们欢乐地在此生活的图景做对比,表现牧羊人辛劳植树的收获颇丰,牧羊人的贡献巨大;表现了作者对牧羊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图回报精神的赞美。
13.(1)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行万里路、不畏艰险,找到中国最大的木结构寺庙;(2)战火纷飞中,林徽因和丈夫为了不做亡国奴,四处迁徙,并且阅读古籍做笔记,整理古建筑资料;(3)林徽因拖着病体参与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4)林徽因逝世,亲友为其设计墓碑、撰写挽联。 14.(1)“8年”具体写出了林徽因和丈夫搜集资料、勘探遗迹时间之长,“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这些数字具体写出勘探范围之广、勘探地点之多;这些数字具体准确,给人真实感,更令人信服,增强真实性,符合传记真实性的特点。
(2)该挽联赞美了林徽因作为诗人的才华,赞美林徽因是给人带来希望的“人间四月天”。 15.相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不同:梁再冰的话侧面展现了林徽因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学习、研究的精神,在身体生病的情况下无私忘我工作的精神;关肇邺的话展现了林徽因的学识渊博和工作热情。 16.示例:B家国情怀。林徽因为了中国能有自己完整的一部建筑史,和丈夫行走万里,奔波8年,实地勘探,积累资料;在战火纷飞中坚持学习、研究,积累资料;拖着病体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些伟大的举动背后有一个根本原因,为了国家,这体现了林徽因的家国情怀。所以应放到“家国情怀”栏目里。
【解析】13.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1)结合第②段“这深深刺激了这对年轻夫妇,他们下决心要找到一处唐代的木结构建筑”、第④段“8年间,林徽因和梁思成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到处考察中国古建筑,不畏烈日苦寒走访乡野,不惧蚊虫瘟疫测量每一处幽古庙塔,不惜金钱精力甚至伤病缠身也要坚持到底,只为发现一处汉厥、一座宋寺、一家唐庙,只为中国能有自己完整的一部建筑史”可概括: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行万里路、不畏艰险,找到中国最大的木结构寺庙,为中国能有自己完整的一部建筑史搜集资料;
(2)结合第⑥段“为了不做亡国奴,她同梁思成放弃北京优渥的生活,携家带口四处迁徙”“妈妈开始很认真地阅读《史记》与《汉书》等古籍并做笔记、这是后来爹爹主持《中国建筑史》的写作不可或缺的”可概括:战火纷飞中,林徽因和丈夫为了不做亡国奴,四处迁徙,并且阅读古籍做笔记,整理古建筑资料;
(3)结合第⑧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迎来了一个忙碌的新时期,病情再重也压不住她的工作热情。国徽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讨论、修改”、第⑩段“即便在这样的身体条件下,林徽因还是和梁思成一起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座纹饰和花圈浮雕图案都是她的手作”可概括:林徽因拖着病体参与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4)结合第 段“1955年4月1日,林徽因走完了51年的人生路。梁思成亲自为妻子设计了墓碑”、“追悼会上,两位挚友金岳霖和邓以蛰联名写了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可概括:林徽因逝世,亲友为其设计墓碑、撰写挽联。
1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的《学文》1卷1期上。这首诗是作者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这首诗首先是写出“四月天”这一意象,以春风轻灵、春光明媚、春色多变等四月天的季候特征展现四月天的美好;第二节至第四节则分别以四月天中各种不同的具象来比喻生活中的各种画面;最后诗人直抒情意,概言“你”就是“爱”,就是“暖”,就是“希望”。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上句意思是林徽因具有一身诗意,其诗意如同千丈的瀑布,写其诗意之多,写其才华指充沛、丰富;下句意思是林徽因是人间的四月天,而“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写作的,展现了四月天的明媚、轻灵、美好,流露出爱、希望、温暖等情感,这里则是借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的句子表达对林徽因的赞美,指出其给人间带来了希望、美,也流露出林徽因的尊重和爱。
15.本题考查引用作用。
结合第⑥段“妈妈开始很认真地阅读《史记》与《汉书》等古籍并做笔记、这是后来爹爹主持《中国建筑史》的写作不可或缺的”可知,梁再冰的话让读者看到林徽因在颠沛流离中依然不忘学习、研究,表现出她对学习、工作的坚持。
结合第⑧段“我家客厅好像变成了建筑系的国徽设计‘工作间’,沙发和桌椅上到处都摆满了金、红两色的国徽图案,妈妈全神贯注地埋头工作,完全忘记了她自己是一个病人。我常觉得,那红色中也有妈妈的一小滴血。”可知,通过梁再冰的话,我们看到了一个拖着病体、忘我工作的林徽因,展现了其无私、忘我的精神;
结合第⑩段“林先生不能持笔,需要我帮助她绘图和跑腿。当时,林先生完全靠记忆列出了一个书目,令我去图书馆借来。林先生的学识极广,谈论问题总是旁征博引而且富有激情。”可知,关肇邺的回忆一方面展现了林徽因学识的渊博、工作的热情,另一方面还是展现林徽因在身体极度不适的情况下坚持工作的可贵精神;
相同:梁再冰和关肇邺作为第三者,通过自己的回忆向读者再现了林徽因工作的画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信性,展现纪实文学的特点;
不同:梁再冰的话侧面展现了林徽因在艰苦条件中坚持学习、研究,拖着病体工作的忘我、无私;关肇邺的话则侧面烘托了林徽因学识的渊博、工作的热情。其所展现的形象稍有不同。
16.本题考查内容分析。从文章的内容来看,没有提到林徽因的领袖身份,所有“领袖风采”可以排除;“躬行典范”意思是亲自去践行,这里突出的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思想和行动的关系,文章主要写林徽因做了什么,没有提到其理论、思想方面的内容,所以不合适。应该选“家国情怀”,结合文章内容,给出理由即可。
示例:我选B家国情怀。林徽因胸中有祖国,有人民,所以她能够行万里路、用8年时间去四处搜集资料、实地考察,奔波在荒山野岭中;林徽因胸中有家国情怀,所以她在战火中放弃优渥的生活,避居乡野,并且潜心学习、研究;林徽因胸中有祖国人民,所以她能够拖着病体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她的一生都在为祖国、人民而奋斗着,所以应该放入“家国情怀”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