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新课导入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学习目标
1、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掌握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了解他们改革的成就与局限,能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
3、懂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但并不是社会主主义制度的失败。
4、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新兴社会主义国家
(1)东欧: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
(2)亚洲:中国、朝鲜、越南
(3)拉丁美洲:古巴
问题思考:观察地图,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从数量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影响: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力量逐渐壮大
问题思考:面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何反应?
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标志着冷战开始。
1947年,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1949年,美、英等12国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冷战
马歇尔计划
北约组织
杜鲁门主义
(1947年)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
华约组织
(1955年)
经济
军事
政治
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问题思考:为了对抗以美国为首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采取什么措施?
2.经互会
背景:
目的:
成立:
作用:
实质:
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1949年,苏联+东欧七国
①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
②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③苏共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经济互助委员会
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3.政治:建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
时间:
实质:
1947年
苏共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社会主义改造。
1947年,苏联坚持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苏联代表日丹诺夫提出世界已经分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通过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要求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苏联还在东欧各国进行了无情的大清洗,将包括共产党著名领导人在内的几十万人清除出党,以保证苏联政治路线和外交政策的执行。
4.中苏建交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交;
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国内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
1953—1957年,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访问苏联
影响: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回顾苏联(俄)的发展历程
苏联模
式形成
新经济
政策
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
1917
1928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苏俄建立
苏联模式
?
?
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
1936
1921
1953
2016
?
1917
1918
1921
1928
1936
1953
列宁探索
斯大林探索
苏联模式特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改革苏联模式的弊端!
目标导学二·苏联改革与发展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
参加斯大林追悼会的人们
——他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的、落后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苏联!
留下了世界一流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
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1.背景
材料一:“苏联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缺少民主,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1926到1940年,苏联重工业年均增速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为1.5%。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米的住房。
①苏联模式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
②苏联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经济发展不均衡 ,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why
2.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时间
内容 政治
经济
评价
1953年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该行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被遗弃在布达佩斯街头的斯大林头像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广种玉米宣传画
推广种植玉米
改革重点:农业
问题思考:赫鲁晓夫改革存在的严重偏差?
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
如何理解材料中的“掘墓人”和“守墓人”?
改革并未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1)掘墓人: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守墓人:
材料: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3.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时间
内容
表现
评价
1965年
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跛脚的巨人
改革重点:重工业
经济痼疾: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
勃列日涅夫时期,军备上赶上美国,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
常规武器力量对比
战略核武器对比
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在内容上都涉及经济领域,结果都失败,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都加剧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此时的苏联已经病入膏肓。政治极度腐败,经济大幅下滑,民族矛盾公开,已经到了不改革就难以为继的历史关头。戈尔巴乔夫借鉴和吸收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经验和教训,开始对苏联社会进行一场艰难而又雄心勃勃的改革。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改革重点:前期-经济
后期-政治体制
时间
内容 经济
政治
结果
评价
1985年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归纳
启示1: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启示2: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从苏联改革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由于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苏联的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民族分离主义倾向也不断增强。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之后许多加盟国家也宣布独立,联盟的权威和完整性受到严重侵蚀,各地局势动荡,苏联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倒退。为了遏制独立势头,1991年8月14日,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预定20日签署.
1991年8月19日凌晨,正当新联盟即将签署之际,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副总统宣布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权,总统职务由其代为行使,军队开入莫斯科。在西方国家支持下,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宣布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军,指责副总统等违背宪法,并要求军民反对政变。在国内外压力之下,历时不到60个小时,政变遂告失败。但此后,苏联形势却急转直下,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国家大权直至苏联完全解体。
目标导学三·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
(1)原因:
内部:①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外部:①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历史
外部:②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和平演变”战略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根本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2)表现:
①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导致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
②经济上:实行私有化的市场经济。
(3)实质:社会制度的改变(由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推倒柏林墙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东欧剧变:波兰
1989年罗马尼亚发生政变
2.苏联解体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2)过程:
819事件
1991.12.8《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
1991.12.25
《阿拉木图宣言》
叶利钦
控制全局
1991年年底
苏联解体
(3)导火线:
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苏联政府内部一些强硬派官员发动政变,企图废除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挽救苏联,防止苏联解体。此次政变在短短三天内便瓦解,戈尔巴乔夫其后恢复权力。此事件本为挽救苏联的运动,但最终效果则是粉碎了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可在松散体制下维持一体的希望,实际上加速苏联的解体,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叶利钦控制了全局,加速了苏联解体。
1991年8月19日,苏共高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
(4)实质:
①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②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影响:
对社会主义运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
对世界格局:标志着两极格局(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瓦解,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但这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经互会成立—按苏联模式改革东欧
苏联的发
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与
苏联解体
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工业)
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军事)
戈尔巴乔夫改革
没有取得成效
八一九事件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社会制度变更
社会主义受挫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中国、苏联的改革却导致了怎样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改革,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苏联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认识:
1.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加强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4.改革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要坚定信念
5.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