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高三级教学质量监测考试(12月)
地
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湘教必修第一册、选择性必修1。
如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号称“千岛之国”的马尔代夫是驰名世界的度假天堂。上海的张先生一家于某日乘坐
MU235航班于北京时间12:30从浦东机场起飞,于当地时间17:40到达马累机场,进行为期两
周的度假和潜水游。张先生一家游玩期间发现当地正午时头顶的太阳先后出现在正南、正北天
空。下图为马尔代夫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一2题。
73.5E
0马累
4N
0500
⊙城市
衣珊瑚岛
1.张先生一家抵达马尔代夫的日期最可能是
A.2月18日
B.4月1日
C.6月12日
D.9月5日
2.游玩期间,张先生了解到马尔代夫的海岸类型与上海的海岸类型差异较大。马尔代夫和上海
的海岸类型分别属于
A.基岩海岸、生物海岸
B.淤泥质海岸、砂质海岸
C.砂质海岸、基岩海岸
D.生物海岸、淤泥质海岸
【高三级质量监测考试·地理第1页(共6页)】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地质剖面。据此完成3~5题。
地层年代
O奥陶纪
250m
C石炭纪
卫□二叠纪早期
P
0
P二叠纪中期
0
断层
P二叠纪晚期
不整合接触面
T三叠纪
*
N□新近纪
岩浆岩
[Q]第四纪
3.图中甲地地质地貌为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山
C.背斜成谷
D.向斜成谷
4.适宜在乙地开展的活动是
A.开凿水井
B.开采石料
C.开采石油
D.修建隧道
5.图中岩浆岩可能形成于
A.寒武纪
B.侏罗纪
C.石炭纪
D.第四纪
蜂窝状洞穴是丹霞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示意我国东南地区某地丹霞地貌景观,该地
年均降水量约1650mm,山体以红色砾岩为主,局部有较大的砾石,多含易溶于水的钙质和易吸
水膨胀的黏土矿物,表面多蜂窝状洞穴(如图2所示)。据此完成6~8题。
图1
图2
6.图1所示山体主要岩石
A.抗侵蚀能力强
B.多片理构造
C.胶结程度低
D.矿物结晶颗粒大
7.图2所示蜂窝状洞穴最可能位于
①甲处②乙处
③迎风坡、阳坡
④背风坡、阴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推测与该蜂窝状洞穴外部相比,洞穴内部
A.昼夜温差较大
B.化学风化较弱
C空气湿度较大
几气候环培名亦2023~2024学年度高三级教学质量监测考试(12月)·地埋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根据材料中“张先生一家游玩期间发现当地正午时头顶的太阳先后出现在正南、正北天空”可知,游玩期
间当地正午经历了太阳直射。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约8°/月的规律可知,当地若出现太阳直射,必然为4月5
日或9月8日前后。张先生旅游期间,正午太阳先位于正南,说明此时直射点位于其南侧,之后位于正北,说
明太阳直射点北移,故张先生到达马累最可能在4月5日之前。
2.D据图可知,马尔代夫的岛屿基本为珊瑚岛,其形成的海岸类型属于生物海岸;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是由
泥沙沉积而形成的,故其海岸类型属于淤泥质海岸。
3.C根据图中岩层形态及新老关系,以及地表形态,可以判断出甲处为背斜成谷。
4.A根据图中岩层形态及新老关系可以判断出乙处为向斜,有利于存储地下水;修建隧道、开采石料、开采石
油适合在背斜部位进行。
5.B据图可知,岩浆岩与新近纪(N)地层存在不整合接触面,说明其形成在新近纪(N)地层之前;岩浆岩侵人
二叠纪晚期(P)与三叠纪(T)地层之间,说明其形成必然较T:地层晚。故岩浆岩的形成年代在三叠纪
(T)至新近纪(N)之间。根据地质年代历史可知,侏罗纪位于该时间段。
6.C由题干可知,图1所示山体以红色砾岩为主,砾岩为沉积岩,多层理构造,片理构造是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矿物结晶颗粒大是侵人型岩浆岩的主要特征:山体以红色砾岩为主,局部有较大的砾石,多含易溶于水的钙
质和易吸水膨胀的黏土矿物,说明岩石胶结程度低,抗侵蚀能力弱。
7.A结合题干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丹霞地貌上的蜂窝状洞穴主要是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图1中,与乙地相比,甲地地形陡峭,岩石裸露,风化和流水作用强烈:同时,迎风坡降水量大,流水侵蚀作用
强;阳坡,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
8.C由上题分析可知,图2所示蜂窝状洞穴最可能位于陡峭的迎风坡、阳坡,洞穴外部昼夜温差大、气候环境
多变,物理风化作用强;洞穴内部岩石孔隙大,易于流水下渗,故洞穴内湿度较大,化学风化作用强,利于岩石
内部物质溶解和膨胀脱落,同时气候环境稳定,利于延长岩石内部物质溶解和膨胀脱落时间,这样的环境利
于蜂窝状洞穴的形成。
9.B根据材料中“是在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之间的赤道槽内由南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或变向信风
(季风)汇合而形成”可知,热带辐合带的南北移动主要受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影响。与乙图相比,甲图热
带辐合带位置偏南,为北半球冬季,此时①地受东北信风带控制,降水少;②地受来自海洋的气流影响,位于
热带辐合带前,气流上升易形成降水。
10.D根据材料中所给的热带辐合带定义判断,北半球冬季时,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地转偏向力作用变成
西北风,西北风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辐合形成热带辐合带,而甲图中热带辐合带位于北半球的原因主要是
儿几内亚季风势力强,甲图所示是北半球冬季,南半球海洋温度相对较低形成高压,因此非洲大陆上形成热低
压中心,从而使几内亚季风势力增强,阻挡了东北信风带的南移。
11.D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海域位于黄河入海口南侧,且海域相对封闭,】月受偏北风吹拂影响,沿岸水在此
积累较多,海水盐度较低:该海域盐度较低,海水结冰较多:该地不是位于河流人海口,黄河入海口没有形成
低值中心:海水蒸发不是影响近岸海域盐度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