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一中 2023-2024 学年上学期 12 月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 主观表述题必须分点作答,未分点作答者,该小题将被判定为零分,切记,切记!
2. 主观题答题必须字迹工整,书写潦草者,该小题将被另外扣分。
一、现代文阅读(26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4 分)
材料一:
要揭示艺术作品内在的奥秘,不是凭借现成的资料,而是把艺术形象的情感逻辑和现实的理性逻辑
加以对比。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
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可是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之所以艺术,就是
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歪曲”的。正是因为“歪曲”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
层情感乃至情结的一种可靠索引。
有些作品,尤其是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往往并不直接诉诸感觉,光用感觉还原就不够 了。例如“在
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两句 诗好在什么地方?它并
没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这时用感觉还原就文不对题了,应该使用的是情
感逻辑还原。诗的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理性逻辑是客观的、冷峻的,是排斥感彩的,对任何事物
都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理性逻辑的高级形态,即辩证逻辑,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不变的。把恋爱者的情
感看成超越时间、地点、条件的东西是无理的,但是,这种不合理之理,恰恰又符合强烈情感的特点。
清代诗话家吴乔把这叫做“无理而妙”。无理对于科学来说是糟糕的,是不妙的,可对艺 术、审美情
感来说则是妙极了。因为无理了,超越了理性了,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理性的一个特点是全面性,
不能片面、绝对化,而情感的一个特点恰是绝对化,不绝对化不过瘾。所以宋朝诗评家严羽才说:“诗有
别趣,非关理也。” 自然,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绝对化,而且可以违反矛盾规律、排中律、充足理由
律。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中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按通常的逻辑来说是绝对不通的,要避免
这样的自相矛盾,就要把他省略了的成分补充出来:“有的人死了,因为他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因而他
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很符合理性逻辑,但却不是诗了。越是到现代派诗歌中,扭曲的程度越大,现代
派诗人甚至喊出“扭曲逻辑的脖子”的口号。在小说中,情节是一种因果,一个情感原因导致层层放大的
结果,按理性逻辑来说,理由必须充分,这叫充足理由律。可是在情感方面充足了,在理性方面则不可
能充足。说贾宝玉因为林黛玉反抗封建秩序,思想一致才爱她,理由这么清楚,却一点感情也没有了。
在现代派小说中,恰恰有反逻辑因果的,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整个小说的情节的原因和
结果都是颠倒的,似乎是无理的。情节的发展好像和逻辑因果开玩笑,反因果性非常明显。种种荒谬的
情节,仔细研读,你会发现,在表面上绝对无理的情节中,包含着一种深邃的道理,当然,可能阐释的
空间是多元的。余华之所以不写鼻子打歪了的痛苦,是因为他要表现人生有一种特殊状态,是感觉不到
痛苦的痛苦,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痛苦不已,而在性命攸关的大事上麻木不仁。这是人生的荒谬,但人
们对之习以为常,非但没有痛感,反而乐在其中。这是现实的悲剧,然而在艺术上却是喜剧。
喜剧的超现实的荒诞,是一种扭曲的逻辑。然而这样的歪曲逻辑,启发读者想起许多深刻的悖谬的
现象,甚至可以说是哲学命题:为什么本来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被抢了你却感觉不到痛苦?为什么自己的
一大车子东西被抢了而无动于衷,却把别人的一个小背包抢走还沾沾自喜呢?缺乏自我保卫的自觉,未
经启蒙的麻木、愚昧,从现实的功利来说,是悲剧,从艺术哲学的高度来看,则是喜剧。从这个意义上
来说,在这最为荒诞的现象背后潜藏着深邃的睿智:没有痛苦的痛苦是最大的痛苦。
(摘编自孙绍振《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
材料二:
许多作家都在刻意追求人物性格的塑造,而成功者往往是少数。一般的写作书上说,这是因为作家
没有抓住人物的个性,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共性上,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是,如何才能抓住个性呢?
这是要进一步追究的问题。其实个性是一个有广泛概括性的概念,可以有思想的个性,也可以有民族的
个性,但这不是人物个性的焦点,人物个性的焦点是情感的个性,亦即情感的独特的逻辑性。
作家要服从人物,主要是服从人物的独特情感。这种情感有它独特的逻辑性,不但是作家不能任意
左右它,就是人物自己的意志和理性也不能随便改变它。
三明一中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试题 第 1页(共 10页)
{#{QQABQYSQogiAAAIAABgCAQFYCkKQkAEACCoOQBAAoAABQANABAA=}#}
鲁迅虽然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神化诸葛亮不满,但是,他对关云长的形象特别称赞。 这是因为,
关云长在理智上不是那么强大,时常感情用事。他的理智时时与感情矛盾,而且经常被感情所败。鲁迅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特别引用关公在华容道释放曹操那一段。这一段把关公放在理智与情感的尖
锐矛盾之中。在这以前,作者特别交代,诸葛亮不相信关公能够完成俘虏曹操的任务,而关公却主动要
求派遣他去,并且立下了军令状。这对关公的理性来说,已经到了别无选择的地步了,可是到了关键时
刻,作者却听任关公的感情选择了违背理性的行动。情感逻辑达到这样的一贯性和彻底性,人物性格就
达到了一定的饱和度。
(摘编自曹明海《语文教学解释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普遍的共性,这与艺术家的感觉恰恰是相反的。
B.鉴赏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应该要使用情感逻辑还原。理性逻辑排斥感彩,不符合情感特点。
C.小说的情节是一种因果,一般符合“充足理由律”,但从情感逻辑角度看,情节必须违反逻辑因果。
D.超现实荒诞喜剧是运用扭曲的逻辑,让读者在表面绝对无理的情节中,领悟其中包含的深邃 的道
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艺术欣赏和科学分析有着各自不同的追求,故而阅读文本时,不能同时运用这两种方法。
B.唐玄宗和杨贵妃死后化为比翼鸟,变为连理枝,不符合客观理性逻辑,却符合情感逻辑。
C.诗评家严羽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是对现代派诗人“扭曲逻辑的脖子”口号的注释。
D.人物情感的独特的逻辑性是成功塑造人物个性的关键,抓住这一点,就能创作出成功的作品。
3.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中人物性格相对没有达到饱和度的一项(2 分) ( )
A.小说《水浒传》中,醉闹五台山的鲁智深。
B.电视剧《红楼梦》中,怒摔宝玉的贾宝玉。
C.小说《三国演义》中,痛哭典韦的曹操。
D.电视剧《西游记》中,勤挑行李的沙和尚。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请运用文中“无理而妙”的观点分析《上邪》中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云
沈从文
青岛的五月,是个希奇古怪的时节,从二月起的交换季候风忽然一息后,阳光热力到了地面,天气
即刻暖和起来。树林深处,有了啄木鸟的踪迹和黄莺的鸣声。公园中梅花、桃花、玉兰、郁李、棣棠、
海棠和樱花,正像约好了日子,都一齐开放了花朵。
到处都聚集了些游人,穿起初上身的称身春服。携带酒食和糖果,坐在花木下边草地上赏花取乐。
就中有些从南北大都市来看樱花作短期旅行的,从外表上一望也可明白。这些人为表示当前为自然解放
三明一中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试题 第 2页(共 10页)
{#{QQABQYSQogiAAAIAABgCAQFYCkKQkAEACCoOQBAAoAABQANABAA=}#}
后的从容和快乐,多仰卧在草地上,用手枕着头,被天上云影、压枝繁花弄得发迷。口中还轻轻吹着唿
哨,学林中鸣禽唤春。女人多站在草地上为孩子们照相,孩子们却在花树间各处乱跑。
就在这种阳春烟景中,我偶然看到一个人的一首小诗,大意说,地上一切花果都从阳光取得生命的
芳馥,人在自然秩序中,也只是一种生物,还待从阳光中取得营养和教育。因此常常欢喜孤独伶俜的,
带了几个硬绿苹果,带了两本书,向阳光较多无人注意的海边走去。走过了浴场,走过了炮台,走过了
那个建筑在海湾石堆上俄国什么公爵的大房子……一直到太平角凸出海中那个黛色大石堆上,方不再向
前进。
这个地方前面已是一片碧绿大海,远远可看见灵山岛的灰色圆影,和海上船只驶过时在浅紫色天末
留下那一缕淡烟。我身背后是一片马尾松林,好像一个一个翠绿扫帚,归拂天云,矮矮的稀疏的马尾松
下,到处有一丛丛淡蓝色和黄白间杂野花在任意开放。花丛间常常可看到一对对小而伶俐的麻褐色野兔,
神气天真烂漫,在那里追逐游戏。这地方还无一座房子,游人稀少,本来应分算是这些小小生物的特别
区,所以与陌生人互相发现时,必不免抱有三分好奇,眼珠子骨碌碌的对人望望。望了好一会,似乎从
神情间看出了一点危险,或猜想到“人”是什么,方憬然惊悟,猛回头在草树间奔窜。逃走时恰恰如一
个毛团弹子一样迅速,也如一个弹子那么忽然触着树身而转折,更换个方向继续奔窜。这聪敏活泼生物,
终于在绿色马尾松和杂花间消失了。我于是好像有点抱歉,来估想它受惊以后跑回窠中的情形。它们照
便是用埋在地下的引水陶筒作家的,因为里面四通八达,合乎传说上的三窟意义。进去以后,必挤得紧
紧的,为求安全准备第二次逃奔,因为有时很可能是被一匹狗追逐,狗尚徘徊在水道口。过一会儿心定
了一点,小心谨慎从水道口露出那两个毛茸茸的小耳朵和光头来,听听远近风声,从经验明白“天下太
平”后,方重新到草树间来游戏。
我坐的地方八尺以外,便是一道陡峻的悬崖,向下直插入深海中。若想自杀,只要稍稍用力向前一
跃,就可坠崖而下,掉进海水里喂鱼吃。海水有时平静不波,如一片光滑的玻璃。有时可看到两三丈高
的大浪头,载着皱折的白帽子,排列成行成对,直向岩石下扑撞,结果这浪头却变成一片银白色的水沫,
一阵带咸味的雾雨。我一面让和暖阳光烘炙肩背手足,取得生命所需要的热和力,一面却用面前这片大
海教育我,淘深我的生命。时间长,次数多,天与树与海的形色气味,便静静的溶解到了我绝对单独的
灵魂里。我虽寂寞却并不悲伤。因为从默会遐想中,感觉到生命智慧和力量。心脏跳跃节奏中,即俨然
有形式完美韵律清新的诗歌,和调子柔软而充满青春纪念的音乐。
“名誉、金钱或爱情,什么都没有,这不算什么。我有一颗能为一切现世光影而跳跃的心,就很够
了。这颗心不仅能够梦想一切,而且可以完全实现它。一切花草既都能从阳光下得到生机,各自于阳春
烟景中芳菲一时,我的生命上的花朵,也待发展,待开放,必有惊人的美丽与芳香。”
我仰卧时那么打量。一起身,另外一种回答就起自中心深处。这正是想象碰着边际时所引起的一种
回音。回音中见出一点世故,一点冷嘲,一种受社会挫折蹂躏过的记号。
“一个人心情骄傲,性格孤僻,未必就能够作战士,应当时时刻刻记住,得谨慎小心,你到的原是
个深海边。身体纵不至于掉进海里去,一颗心若掉到梦想的幻异境界中去,也相当危险,挣扎出来并不
容易。”
这点世故对于当时的我并不需要,因此我重新躺下去,俨若表示业已心甘情愿受我选定的生活选定
的人所征服。我等待这种征服。
“为什么要挣扎?倘若那正是我要到的去处,用不着使力挣扎的。我一定放弃任何抵抗愿望。一直
向下沉。不管它是带咸味的海水,还是带苦味的人生,我要沉到底为上。这才像是生活,是生命。我是
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便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遍社会总是不合。一切来到我命运中的事事
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讨厌一般标准,尤其是伪思想家为扭曲
蠹蚀人性而定下的庸俗乡愿蠢事。”
三明一中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试题 第 3页(共 10页)
{#{QQABQYSQogiAAAIAABgCAQFYCkKQkAEACCoOQBAAoAABQANABAA=}#}
“好,你不妨试试看,能不能使用你自己那个尺和秤,去量量你和人的关系。”
“你难道不相信吗?”
“你应当自己有自信,不用担心别人不相信。一个人常常因为对自己缺少自信,才要从别人相信中
得到证明。政治上纠纠纷纷,以及在这种纠纷中的牺牲,使百万人在面前流血,流血的意义就为的是可
增加某种人自己那点自信。在普通人事关系上,且有人自信不过,又无从用牺牲他人得到证明。所以一
失了恋就自杀的,这种人做了一件其蠢无以复加的行为,还以为自己是在追求生命最高的意义,而且得
取了它。”
“我只为的是如你所谓灵魂上的骄傲,也要始终保留着那点自信!”
“那自然极好,因为凡真有自信的人,不问他的自信是从官能健康或观念顽固而来,都可望能够赢
得他人的承认。不过你得注意,风不常向一定方向吹。我们生活中到处是‘偶然’,生命中还有比理性
更具势力的‘情感’。一个人的一生可说即由偶然和情感乘除而来。你虽不迷信命运,新的偶然和情感,
可将形成你明天的命运,决定他后天的命运。”
“我自信我能得到我所要的,也能拒绝我不要的。”
辩论到这点时,仿佛自尊心起始受了点损害,躺着向天的那个我,沉默了。坐着望海的那个我,因
此也沉默了。
试看看面前的大海,海水明蓝而静寂,温厚而蕴藉。虽明知中途必有若干海岛,可供候鸟迁移时栖
息,且一直向前,终可到达一个绿芜无限的彼岸。但一个缺少航海经验的人,是无从用想象去证实的,
这也正与一个人的生命相似。再试抬头看看天空云影,并温习另外一时同样天空的云影,我便俨若有会
于心。因为海上的云彩实在丰富异常。有时五色相渲,千变万化,天空如张开一张锦毯。有时又素净纯
洁,天空但见一片绿玉,别无它物。这地方一年中有大半年天空中竟完全是一幅神奇的图画,有青春的
嘘息,触起人狂想和梦想,看来令人起轻快感、温柔感、音乐感。海市蜃楼就在这种天空中显现,它虽
不常在人眼底,却永远在人心中。秦皇汉武的事业,同样结束在一个长生不死青春常住的梦境里,不是
毫无道理的。
1942 年于昆明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阳春烟景中穿春服、吹口哨、仰观云天的游人从容快乐,反衬出作者的孤独悲伤。
B.文章写野兔在林间嬉戏、小心谨慎探出脑袋这一细节,意在表现作者生活的趣味。
C.结尾写大海明蓝静寂、天空云彩丰富异常,既照应标题,又意蕴丰富,令人回味。
D. 作者借对生活日常的记叙生发感悟,再现了他在不同时期的生命历程与心灵挣扎。
7.请简要概述问答中的两个“我”各自的特点,并分析他们先后沉默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校电视台拟拍摄“从文在青岛”纪录片,邀你拟写三个分镜头脚本。(6 分)
要求:①为每个分镜头拟写标题 ②用一句话概括分镜头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明一中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试题 第 4页(共 10页)
{#{QQABQYSQogiAAAIAABgCAQFYCkKQkAEACCoOQBAAoAABQANABA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51 分)
(一)文言文基础(本题共 6小题,12 分)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各不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A. 志:博闻强志. 亦各言其志.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B. 因:因.河为池 因.利乘便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C. 幸:幸.蒙大恩 幸.来告良 妇女无所幸.,财物无所取
D. 嫉:嫉.恶如仇 屈平既嫉.之 嫉.贤妒能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B. 之:晋王之.将终也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 而:及凯旋而.纳之 忠而.被谤
D. 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1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A. 合从缔交 赢粮而景从
B.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被发行吟泽畔
C. 屈平既绌 厚币委质事楚
D. 畔主背亲 临不测之渊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2分)( )
A.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B. 形.容.枯槁 人生如朝.露.
C. 及凯.旋.而纳之 颜.色.憔悴
D. 身客.死.于秦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1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以弱.天下之民 ③以愚.黔首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⑤函.梁君臣之首 ⑥外连衡而斗.
诸侯 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⑧会盟而谋弱.秦⑨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⑩负而前.驱 履.至尊而至六合
A.①⑤⑩/ /④⑥⑦/②③⑧⑨ B.①⑤⑥/⑨⑩/④⑦ /②③⑧
C.①⑤⑧⑨/④⑥⑦⑩/②③/ D.①⑨⑩/④⑥⑦/②③⑧/⑤
14.下列选项中,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④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⑤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⑥而告以成功 ⑦铸以为十二金人 ⑧子卿尚复谁为乎 ⑨上官大夫短屈原于
三明一中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试题 第 5页(共 10页)
{#{QQABQYSQogiAAAIAABgCAQFYCkKQkAEACCoOQBAAoAABQANABAA=}#}
顷襄王 ⑩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而自令见放为 此不知人之祸也 为天下笑 未之有
也 盛以锦囊
A. ①②④ /③/⑤⑥⑨⑩/⑦⑧ / B. ①② /③ /④⑤⑥⑨⑩ /⑦⑧/
C. ①②⑩ /③⑦/④⑤⑥⑨ /⑧ / D. ②④ /③⑦ /①⑤⑥⑨⑩ /⑧/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19题。
材料一
① ②
《传》 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 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
“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 然则圣人之意,盖
③
亦可见矣。《书》 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
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
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
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
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
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节选自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材料二
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
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
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
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 ”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
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
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节选自《韩非子·二柄》)
【注】①《传》:原书不详。②皋陶:舜的臣子,主管刑罚律令,苏轼在这里误用为尧之臣。③四岳:
主管四方诸侯的官员。④《书》:即《尚书》。
15.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仅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
黑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是故疑则举 A而归之 B于仁 C 以君子长者之道 D待天下 E 使天下相率 F 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 G 故
H 曰忠厚之至也。
1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所以,表示“用来……的”,与《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的用法一致。
B.“劝”在“爵禄不足以劝”“劝学”“惩恶劝善”“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意思不完全相同。
C.典冠,即掌管国君之冠;其中“典”字与苏武归汉后担任的官职“典属国”中“典”字用法一致。
D.畜,在这里是“养育”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俯不足以畜妻子”中的“畜”字意义完全一
致.
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苏轼对尧的这一举动表示认可,认为
其中体现了圣人的心意。
B.苏轼认为,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是因为用爵位俸禄行赏,用刀锯作刑具,
三明一中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试题 第 6页(共 10页)
{#{QQABQYSQogiAAAIAABgCAQFYCkKQkAEACCoOQBAAoAABQANABAA=}#}
对一切的劝善罚恶都没用。
C.韩非子主张,臣子如果取得的成绩和他的职事相当,并且完成职事的情况和他的话相符合,君主
就应该给予他奖赏。
D.韩非子用韩昭侯的例子说明,哪怕臣子做了让君主高兴的事,但是如果臣子做的事超越了他的职
责范围,也还是应该受惩罚。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根据文本推测,如果苏轼穿越成为韩昭侯的谏臣言官,他一定不会认可韩昭侯的奖惩方案。请结合
材料一,给出苏轼的奖惩方案并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题。
听 筝①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②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当时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陲海涯。
②啼鸟:这里指杜鹃鸟。古代常有“杜鹃啼血”之说。
20.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首联“抽弦促柱”展现弹筝者动作的娴熟,“悲怨”是诗人听筝时最突出的感受,奠定了诗歌基调。
B.颈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连连发问,较上联有参差变化之美,更能激起读者无限联想。
C.尾联以“离别恨”直抒胸臆,抒发了离别之苦,“江南歧路洛阳城”,写出了南北远离、两地之思。
三明一中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试题 第 7页(共 10页)
{#{QQABQYSQogiAAAIAABgCAQFYCkKQkAEACCoOQBAAoAABQANABAA=}#}
D.本诗重点写“声”,既直接写筝声,又着力刻画各种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
21.本诗的颔联在表达效果上和李贺《李凭箜篌引》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有何异同?
请分析。(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 1小题,12 分)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 分)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今天读来,依然在警示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力戒骄奢。
(2)贾谊的《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国只用了极小
的代价,就让其他诸侯陷入窘迫不堪的境地。
(3)《燕歌行》中通过写军情紧急和敌势盛大来表现战争迫在眉睫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刚临摹诸葛亮画像后,老师提醒他可以直接用古人成句题诗,“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5)空山凝云颓不流,____________________。
燎沉香,________________。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6)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山重叠金明灭,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4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小题。(6 分)
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
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出智慧与力量,往往能
达到__________的效果。
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能否激荡人心、引起共鸣的原因,
是由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___________。
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
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
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________,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
无法令人信服。
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
定而后辞畅”。( )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_________出直抵人心的力量。有了真情的贯
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三明一中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试题 第 8页(共 10页)
{#{QQABQYSQogiAAAIAABgCAQFYCkKQkAEACCoOQBAAoAABQANABAA=}#}
A.事半功倍 可信度 巧言令色 焕发
B.事倍功半 可信度 巧舌如簧 生发
C.事倍功半 说服力 巧言令色 焕发
D.事半功倍 说服力 巧舌如簧 生发
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个人的讲话能否激荡人心、引起共鸣,是由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
B.—个人的讲话能激荡人心、引起共鸣的原因,是由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
C.—个人的讲话能激荡人心、引起共鸣,是由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
D.—个人的讲话能否激荡人心、引起共鸣的原因,是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
2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语言的真义,又何尝不是行文的典范?
B.这不是行文的典范,而是语言的真义。
C.这既是语言的真义,又是行文的典范。
D.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
(二)根据要求完成 26、27 小题。(8 分)
26.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请参考示
例运用的归谬法,用一句话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
示例:李贺考进士,反对者说:他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按照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
士。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么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
反驳一: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
反驳:“如果这样的话,① ”
反驳二:有人说,很多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所以上大学是没用的。
反驳:“如果这样的话,② ”
2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4 分)
首先,现代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跨行业、跨领域的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社会要发展,只能
依靠能够迅速适应变化的人才。通才拥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掌握多种技能,他们必然能够迅速适应现代
社会的变化。只有成为通才,才能接受并理解新事物,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
其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越来越呈现出领域多元、分工细化的特点,不同分工之
间需要有效整合和协调沟通,现代社会要有效整合、协调不同分工,就需要拥有较强综合能力的人,通
才凭借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往往拥有比专才更强的综合能力。通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
会分工细化的特点,能够更有效整合、协调不同分工。因此,通才更有利于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
上述文字是辩题为“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还是专才”辩论赛正方一辩的部分辩稿,第 1 段有三处推断存
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①社会要发展并不只依靠能够迅速适应变化的人才。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明一中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试题 第 9页(共 10页)
{#{QQABQYSQogiAAAIAABgCAQFYCkKQkAEACCoOQBAAoAABQANABAA=}#}
四、写作(60 分)
2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Ⅱ《水云》告诉我们:一切来到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
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伶官传序》里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人的内心经常有两
个“我”在辩论,即便是在现在,仍然是众说纷纭,有人信人力,有人信天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涂改不得超过 3 处,超过 3 处或者以上,40 分以下。
三明一中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试题 第 10页(共 10页)
{#{QQABQYSQogiAAAIAABgCAQFYCkKQkAEACCoOQBAAoAABQANABAA=}#}三明一中 2023-2024 学年上学期 12 月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6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4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1.【答案】C【解析】“情节必须违反逻辑因果”中“必须”的说法过于绝对。
2.【答案】B【解析】 A“不能同时运用这两种方法”在文中并没有体现;C 不是注释关系,
二者本质一样;D“就能创作出成功的作品”过于绝对。
3.【答案】D【解析】原文提及“情感逻辑达到这样的一贯性和彻底性,人物性格就达到了
一定的饱和度”,电视中,沙和尚在取经路上,挑着担子一直默默付出,任劳任怨,没有太
多超越理性的行为,缺乏一定情感的独特的逻辑性,相对其他选项的人物,饱和度稍有欠缺。
4.【答案】(3 分)首先把情感逻辑和理性逻辑进行对比,(1 分)接着阐述情感逻辑的两大特点:
绝对化和反逻辑规律(或违反矛盾规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理性逻辑);(1分)最后
指出情感逻辑还原的意义,在于荒诞的现象背后潜藏着深邃的睿智。(1 分)
5.【答案】(5分)①无理而妙指的是,看似不合理性逻辑、不科学的艺术作品,超越了理性,使情
感充分自由。②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诗中说的五种不大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是不符合理
性逻辑的。③但这种缺乏理智、夸张怪诞的奇想,却能更充分表现了这位痴情女子对爱情的
生死不渝,充满了磐石般坚定的信念和火焰般炽热的激情,让情感表达更过瘾,更绝对化。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6.A(“反衬作者的悲伤”错)
7.【答案】①特点:一个“我”热爱生命、执着梦想,以心为尺丈量生命与万物,自由而浪漫,骄傲而
孤僻;另一个“我”关注现实,谨慎世故,相信“偶然”与“情感”的力量,又不失灵魂上的骄傲和自
信。
②原因:彼此双方都不能完全说服对方,但都引发思考:我们向理想进发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经验走向
成熟的过程;理想可能无法实现,但它会永存心中,永葆美好。(4分,每条 2 分)
8.【答案】①分镜头一:一个人的阳春烟景。以莺啼花开的五月青岛海边偶然相遇的从容快乐的游人群
像来凸显孤单穿行其中的沈从文;
②分镜头二:一个人的无声论辩。以大海、天空镜头的切换及“我”的背影特写来展现沈从文随性而起
的心灵思索;
③分镜头三:一个人的天光云影。以不断拉长的海天一色、云影变幻的空镜头象征生命中存在的“偶然”
与“情感”等不确定因素。
(每点 2 分,其他答案只要对应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50 分)
(一)文言文基础(本题共 6 小题,共 12 分)
9. C A.“志”:记忆,志向,志向。B.“因”:凭借,凭借,趁机。C.“幸”:有幸、幸运地,幸
亏,宠幸、宠爱。D.“嫉”:憎恨,憎恨,妒忌。
10. A A.两个“乎”意义和用法相同,相当于“于”,介词,在;B.第一个“之”,结构助词,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的;C.第一个“而”,连词,表承接;第二个“而”,
连词,表转折,但是,却;D.第一个“焉”,疑问代词,为什么;第二个“焉”,语气助词。
11. D A.“从”通“纵”,合纵;“景”通“影”,影子。B.“失”通“佚”,散佚;“被”通“披”,
披散。C.“绌”通“黜”,罢免官职;“质”通“贽”,见面礼;D.“畔”通“叛”,背叛
12. A A.“诡辩”,古义: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动词;“从容”,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B.“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
或性质加以描绘。“朝露”,古义今义均为:早上的露水。C.“凯旋”,古今同义,胜利归来;“颜色”,
三明一中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QQABQYSQogiAAAIAABgCAQFYCkKQkAEACCoOQBAAoAABQANABAA=}#}
古义:脸色;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D.“客死”,古今同义,“从事”,古义:官名,
泛指一般属官,今义:将某类事情当作职业般去做。
13.D ①⑨⑩为名词作状语,④⑥⑦为动词的使动用法,②③⑧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⑤ 为名词做动词。
14. C ①②⑩ 都是被动句,③⑦都是定后句,④⑤⑥⑨ 都是状后句,⑧ 都是宾前句, 是判断
句。
(二)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5.CEG(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
之至也。注意题干中有“仅有”二字,因此必须在非断不可的位置上才断句。)
16.D(畜,在这里是“驾驭统治”的意思,“畜妻子”中的“畜”才是“养育”的意思,两个意思之问存在某种引
申关系,但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17.B(“对一切的劝善罚恶都没用”夸大范围,过于绝对,苏轼认为只是对部分人有用。)
18.【答案】(1)(每个臣子)都在他的官职内恪守职责,所说的话与所做的事相当,那么群臣就不会结
党营私,胡作非为了。(得分点:守业、贞、朋党)(2)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用
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进入祖庙。(得分点:方、组、函)(3)(陈涉)置身于戍边队伍中,却
在田野间突然兴起,率领疲惫不堪的士卒,带领几百人的队伍,回过头来攻打秦国。(得分点:蹑足、行
伍、将)
19.【参考答案一】奖惩方案:不惩罚典衣者,奖赏典冠者。
理由:典衣者虽然没有及时加衣服,但是,并不是做了坏事,所以不惩罚他;典冠者虽然越职,但
是做了好事,所以奖赏他。
【参考答案二】奖惩方案:轻罚典衣者,奖赏典冠者。
理由:典衣者没有及时加衣服,理应受罚,但也不是大错,所以轻罚;典冠者虽然越权,但做了好
事,所以奖赏他。
【参考答案三】奖惩方案:对典衣者不惩罚,对典冠者也不奖赏。
理由:典冠者功过相抵,不奖赏;典衣者也没有犯重大过失,因此也不惩罚,这样既不会“过仁”,
也不会“过义”。(奖惩方案 1分,理由 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传》中说:“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就尽量给奖励,这可以用来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就尽量免
除刑罚,这是为了谨慎地使用刑法。”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
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所以天下人都畏惧皋陶执法的坚决,而喜欢帝尧用刑的宽大。四岳
说:“鲧可以任用。”尧说:“不可!鲧是违抗命令、毁坏同族之人。”不久,(尧)说“试用一下吧。”为什
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那么圣人的心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
《尚书》中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时,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
(的人),宁可犯(执法)没有根据的过失。”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
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出道义的标准了。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
道义的标准,就流为残忍的人了。所以,仁慈可以超过,道义的标准是不可超过的。
古时候,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用爵位、俸禄行赏,这赏赐的办法只对能得到爵位、
俸禄的人起作用,对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没有作用。用刀锯作刑具,这刑罚的威力只对受这种刑的
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没有作用。先王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并且用爵位俸禄不足以勉励
善行;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并且用刀锯不足以来制裁它们。所以当有所怀疑时,就用仁爱之心
来行事(执行赏罚之事)。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
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啊!
材料二
让做臣子的陈述他的意见,君主便根据他的意见交给他职事,然后专门根据他的职事来责求他的成
三明一中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
{#{QQABQYSQogiAAAIAABgCAQFYCkKQkAEACCoOQBAAoAABQANABAA=}#}
绩。如果取得的成绩和他的职事相当,完成职事的情况和他的话相符合,就给予奖赏;如果取得的功绩
和他的职事不相当,完成职事的情况和他的话不相符合,就加以惩罚。所以群臣之中那些话说大了而功
绩小的就要惩罚,这不是惩罚他取得的功绩小,而是惩罚他取得的功绩与他的言论不相当;群臣之中那
些话说小了而功绩大的也要惩罚,这并不是不喜欢大功,而是认为功绩与言论不相当的危害超过了他所
取得的大功,所以要惩罚。从前韩昭侯喝醉了酒睡着了,掌管君主帽子的侍从看见君主受寒了,所以把
衣服盖在君主的身上。韩昭侯睡醒后很高兴,问身边的侍从说:“盖衣服的是谁?”身边的侍从回答说:“是
掌管帽子的侍从。”韩昭侯因而同时惩处了掌管衣服的侍从和掌管帽子的侍从。他惩处掌管衣服的侍从,
是认为他没有尽到他应尽的职责;他惩处掌管帽子的侍从,是认为他超越了他的职责范围。韩昭侯并不
是不怕着凉,而是认为侵犯他人职权的危害比着凉更厉害。所以英明的君主驾驭管理臣下时,臣下不得
超越了职权去立功,也不可以说话与做事不相当。超越了职权就处死,言行不一致就治罪。(每个臣子)
都在他的官职内恪守职责,所说的话与所做的事相当,那么群臣就不会结党营私,胡作非为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7 分)
20.D【答案】“直接描写”错,诗中没有直接描写
21. 相同点:(1分)两首诗都运用通感(比喻)手法写声音,把听觉和视觉沟通起来,用视觉获得的形
象美来形容听觉所体会的音乐美,把无形的音乐描绘得有形可感。(手法 1 分)
不同点:(4分)①柳诗侧重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诗人想象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
杜鹃绕着落花,啁啾啼血,巧妙地将悲怨的乐声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渲染了筝声中传递的惜别伤春之
悲。②李诗侧重表现音乐的起伏多变,优美动听。“昆山”句写音乐时而清脆像玉碎,时而柔和像凤凰
鸣叫,以声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写乐声像带露的芙蓉像绽放的兰花,以形写声,渲
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四)名篇名句默写(12 分)
22.【答案】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3)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或者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
间(5)江娥啼竹素女愁 消溽暑(6)望帝春心托杜鹃 鬓云欲度香腮雪
三、语言文字运用(14 分)
23.D 事半功倍:形容花费的气力小,收到的成效大,褒义词。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气力大,收到的
成效小,贬义词。根据语境,强调好的效果,应用褒义词“事半功倍”。说服力:用理由充分的话使对
方心服的能力。可信度:值得信赖的程度。结合前文“言之成理”“无懈可击”,可知此处应用“说服
力”。
巧舌如簧: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也指讨好别人
的花言巧语和伪善态度。这里没有“讨好别人”的意思,应用“巧舌如簧”。
生发:滋生、发展。焕发:光彩四射、振作。根据语境,搭配“力量”,应用“生发”。
24.【答案】C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两面对一面,可将“能否”改为“能”,排除 AD;二是“……
的原因,是由于……”句式杂糅,可以去掉“的原因”或“由于”,排除 B。
25.【答案】D 结合语段的中心话题和上下文语境来看,括号前《文心雕龙》讲的是行文典范,括号后
讲的是“话语”,因此括号里的内容应该先说行文,后说语言,排除 A、C 两项。B项“不是行文的典范”
表述不合文意,选 D 项最恰当。
26.①那么谁也看不懂的作品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品吗? ②那么大学岂不是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27. 【答案】
1 . 通才虽然拥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掌握多种技能,但他们不一定能够迅速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
②. 不一定只有成为通才,才能接受并理解新事物。
四、写作(60 分)
28.审题指导:
只要能围绕“人事”(“人”、“人力”)、“天命”(“命””“命运”)两个核心词展开的都属于
符合题意,切入分 44 分。
三明一中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3
{#{QQABQYSQogiAAAIAABgCAQFYCkKQkAEACCoOQBAAoAABQANABAA=}#}
立意参考:
1、尽人事听天命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4、我命由我不由天
5、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6、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三明一中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4
{#{QQABQYSQogiAAAIAABgCAQFYCkKQkAEACCoOQBAAoAABQA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