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第十八中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七 年 级 历 史 质 量 抽 测 试 卷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开卷考试)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各题前的正确选项代号填入下列表格,2×20,共40分)
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对哪项工程的历史功绩的赞颂
A.长城 B.都江堰 C.大运河 D.赵州桥
2、在古代,“状元、榜眼、探花”这些称号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取得
A.皇帝御赐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考试制 D.察举制
3、科举制的殿试开始于
A、武则天时期 B、隋文帝时期 C、隋炀帝时期 D、唐玄宗时期
4、唐朝长安城内繁华的商业区叫做
A、坊 B、市 C、瓦肆 D、勾栏
5、“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首诗描 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盛况
A.唐高祖统治时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前期
6、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措施中其共同点是
A.抗击突厥 B.提升有军功的士兵地位 C.创自荐为官的制度 D.重用人才
7、下列关于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B、唐玄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吐蕃赞普上书唐皇帝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合同为一家”
D、唐玄宗册封过回纥、南诏和粟末靺鞨的首领
8、北宋、辽、夏、金四个政权从建立的时间排列顺序是
A、北宋、辽、夏、金 B、辽、金、北宋、夏
C、北宋、辽、金、夏 D、辽、北宋、夏、金
9、下列搭配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A、阿保机——契丹 B、赵匡胤 ——北宋
C、元昊——西夏 D、阿骨打——后金
10、澶渊之盟签订双方是
A、南宋与金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西夏 D、北宋与西夏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和议”共同点的是
A、缓解了双方的战争状态 B、宋朝都需交纳“岁币”
C、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
12、下列关于纸币出现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宋朝的造纸业发达 B、纸币的制造比铁钱制造方便
C、由于商业发展很快,携带铁钱不方便 D、对外贸易中,对方不使用铁钱
13、下列对唐都长安和北宋东京相同点叙述,不对的是
A、有“市”、有“坊”,界限分明 B、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热闹非凡
C、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 D、都居住着大量人口
14、行省制度即今天的地方行政区划——省的前身产生于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5、一位生活在元朝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经历 是
A、去江南贩运棉布 B、经运河到杭州游览
C、读《马可 波罗行纪》,了解意大利商人经商的情况 D、购买景德镇瓷器
16、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一时期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
A、 彝族 B、 汉族 C、 女真族 D、 回族
17、我国历史曾出现过几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实现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是
A、封建统治者采取促进民族融合政策 B、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C、经济繁荣,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 D、少数民族大量的内迁
18、唐朝被称为“诗仙”、“诗圣”和“画圣”的是
①李白 ②阎立本 ③杜甫 ④白居易 ⑤吴道子 ⑥柳公权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9、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被应用于航海实在
A、战国时期 B、 三国时期 C、 唐朝 D、 北宋
20、“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首诗描写的是宋代的什么节日
A、元旦 B、中秋 C、春节 D、寒食
二、判断改错题(2×10,共20分)
21、唐朝时候,天竺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来学习交流。 ( )
改错:
22、科举制度创立于隋唐时期,直到明朝末年才被废除。 ( )
改错:
23、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了大运河。 ( )
改错:
24、占城稻是11世纪由福建最早从美洲引种的农作物。 ( )
改错:
25、宋代南方人的主食以稻米为主,肉类以羊肉为主。 ( )
改错:
26、1271年,蒙古大汗成吉思汗正式定国号为“大元”。 ( )
改错:
27、北宋丞相文天祥坚持抗元,他坚守民族气节,宁死不屈,慷慨就义。 ( )
改错:
28、唐玄宗统治前期,由于其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各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
改错:
29、宋元时期苏轼、黄庭坚、赵孟頫、蔡襄因书法各有新意,被人称为“宋四家”。()
改错:
30、我国最早的一部活字印刷作品《金刚经》诞生于唐朝时期。()
改错:
三、列举题(13分)
31、请你写出隋朝大运河的三点、四段以及它所沟通连接的五条河流。(6分)
32、请你写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对人类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7分)
四、材料题(27分)
33、材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二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唐太宗
材料三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摭言》
(1)材料一中的“长策”指的是什么制度 这种制度创立于什么朝代 这种制度
的最大获益者是谁 (6分)
答:
(2)对这种制度起着发展和完善作用的关键人物有哪些 (6分)
答:
(3)这种制度有什么影响 (6分)
答:
34、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2分)这一变化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