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让心灵静置,让灵魂飞扬(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让心灵静置,让灵魂飞扬(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2 14:5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让心灵静置,让灵魂飞扬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昭德新编》有言:“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诸葛亮《诫子书》亦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寂静并非是声响全无。声响全无是死,不是静;所以但丁说,在地狱里,连太阳都是静悄悄的。寂静可以说是听觉方面的透明状态,正好像空明可以说是视觉方面的静穆。寂静能使人听见平常所听不到的声息,使道德家听见了良心的微语,使诗人们听见了暮色移动的潜息或青草萌芽的幽响。
——钱锺书《一个偏见》
一杯混浊的水放着不动,沙石就会逐渐沉淀下去;一个家庭可能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而会沟通的家庭往往是安静的,家庭成员是心平气和的。
——《人民日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
自然有声,人世喧闹,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品读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昭德新编》有言:“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诸葛亮《诫子书》亦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材料二:沈忠芳,我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他曾目睹日军轰炸家园,于是报考飞行设计专业,渴望报效祖国;毕业后,他投身导弹设计,从此隐姓埋名60余载。他潜心导弹研究,在寂静的时空里竭尽自己的智慧,终于让地空导弹“红旗一号”横空出世。今天,后辈们终于能听到他的传奇,隐秘而伟大,平静而神圣。
新华中学将举行“时代青年,‘静’中成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请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道出了自古以来的圣贤之人,都是有“静气”之人。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在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发生时,不紧张慌乱,不手足无措,不面如土色,不自乱阵脚,往往沉着镇定,从容应对,从而化险为夷。这也就是古人所说,在山崩地裂面前,面不改色,心静如水,谈笑自若。这种境界,常人尽管难达到,但在失意迷茫时,静心,聚气,慎对,细味,还是会有所得。
静气是一份胆略、智慧与勇气,生活的海洋波澜起伏,风急浪高,“静气”是我们心中的定海神针。
你如何理解“静气”这个词?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让心灵静置,让灵魂飞扬
自然界中,昙花用一年的静待,默默酝酿,才换来一夜的风姿绰约;珍珠用三年的静待,日积月累,才换来永世的耀眼璀璨;蝉虫用四年的静待,地下修练,才换来肆意的放声高歌……而人世中“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等诸多名言,更是向我们透示着一个哲理:静,是心灵的沉淀,是一种清净的人生姿态。喧嚣的尘世中,人心往往浮躁。唯有让你的心灵静下来,才能从无声的寂静之中,参悟过往,从而更好地创造未来。
将心灵沉淀,学得前人精华,方能成为大方之家。
那静坐在大英图书馆的一角的身影,沉默而踏实,一本本大部头巨著,一页页泛黄的书页,马克思在这里,孜孜不倦地吸收前人精华。他的身影如此沉默,头脑却飞速地转动。他的脚印,见证了他安静而隐忍的坚持。这就是心灵的静置,心中无他物,才可获得那灵光一闪,才可悟出旁人所不能及的大智慧。马克思主义横空出世,令世人赞叹,令天地仰慕。静置,引导人们走向更美好的世界。
将心灵安静,悟出清净之思,方可造就淡泊宁静的情怀。
那厌弃官场,躬耕于南山下的隐者,他摒弃了这尘世的繁华,远离了趋炎附势的官场,高吟归去来兮,将身影留在南山下,留在后人心中。在田中,在山下,在菊前,他沉吟着,将一杯杯酒倾尽,在这远离尘嚣的一隅。陶潜静置了自己的心灵,从而得到了苍山的清净与菊花的高洁,在污浊世间寻到了一个清雅高傲的姿态。心灵的沉淀,使他看透一切,也使他懂得放下一切。安静之后,方得人生之大悟。
将心灵静置,悟出人生真谛,方可前行不辍。
年轻时,爱因斯坦在家中墙上悬挂着麦克斯韦和牛顿的画像,凭着两位偶像的鼓励和追求科学进步的动力,他终于创立了相对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然而,当步入晚年时,他却将这两位领路人的画像换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印度圣雄”甘地和“非洲圣人”史怀哲的画像。他说:“年轻时应该追求成功,而年老时,就应该谋求服务。”如同他的两位晚年偶像一样,晚年的爱因斯坦静置内心,关注人类的前途,终于升华了自己的人生,成了一位绝对的人道主义者。“只有为他人而活着的一生,才是有价值的一生。”当相对论的光荣环绕他左右,他没有停步不前,而是静置人生,开始关注人类的前途,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
心灵的静置,是对万物的思考,是对生命的叩问,经历静置,心灵才会得到升华。淡泊无为的庄子,不屑于做官享禄,而甘愿做一只自由曳尾的“乌龟”。他的静置,像蝴蝶的一双翅膀,使其得以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自由飞翔。
静是参悟的前提。佛家弟子佛前打坐,心无它念,参悟佛理,看透红尘也看透了自己。静是一种人生姿态,修身养性,清净心灵。时代青年,“静”中成长,将心灵静置吧,让灵魂高高飞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两句经典名言,一句是《昭德新编》中的“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此句用类比方式,由“水静”则“象明”,导出“心静”则“慧生”。强调宁静的心境对于锤炼自我的重要性。第二句是《诫子书》中的名句,强调“静”对于磨砺心性、沉淀自我的重要意义。两则名言的核心指向明确,都在引导考生思考“静”对于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
材料引导考生不仅要甘于寂寞、潜沉心性,从而积淀自己,找到真正能奉献青春的方向所在。就材料的内涵指向而言,“静”的意义生发有两个大方向,其一是“静”中修养心性,纯净内心世界,少受世俗干扰,成为谦谦君子;其二是在“静”中锤炼自己,实现理想,服务社会。当下社会,信息庞杂,价值观念多样,浮躁之风甚嚣尘上,甘于寂寞、愿意沉潜下来的人越来越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人静心求学者少,渴望网红成名一夜暴富者多,本试题聚焦“静”这一核心话题,借传统文化之精华加以阐释,以当代榜样为引领,引导学生思考“静”对于修身养性、成就自我的重大意义,有效落实立德树人与语文素养培育紧密融合的教育目标。
试题要求写作议论文,行文时,可以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展开思考,比如,可以先思考材料中“静”的内涵是什么?与“安静”“平静”有什么区别?此后,结合上述对“静”的理解,思考“静”是不是意味着不要奋斗,躺平摆烂,不思进取?此后,则可对“静”的意义展开分析,说明它对学习、生活、工作有什么意义?它与修养心性、成就自我有何关系?最后,再次结合当今社会浮躁之风甚嚣尘上的现状展开分析,说明在当前浮躁之风甚嚣尘上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潜沉自我,守静笃志。
立意:
1.沉潜“静”境,笃行致远。
2.不忘初心,回归宁静。
3.守静笃志,心向远方。
4.“静”中生慧,厚积薄发。
5.在“静”中成就大我。
2.例文:
若无境静,但求心静
佛经云:“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不起一念。”当岁月静好、万物和谐之时,我们往往能保持内心的和谐与安定,而一旦环境变化,内心的和谐与宁静立即会被打破。此时,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才会令自己坚不可摧,笑着与这个纷繁万变的世界周旋下去。
身逢太平盛世,生于小康之家,内心之静固然易得,然而若是不幸遭遇黑暗的时代,仿佛革命才是主流。梁实秋在动荡的时代中,顶着写有“资本主义的走狗”的帽子和一身病痛,始终坚持着在追溯传统文化中,重拾温暖的记忆。他是温和的文人,信奉和谐中正才是他的本心,才是真正的自我。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有的文字中见出淡淡的血痕,也有的文字中孕育着如岩浆般涌动的力量。他却始终在文字中编织着闲庭落花,云彩似梦,在风雨中寻找到了内心之“静”。
可是太多人却没有这般境界,多少人被外界的风雨折断了羽翼。那些没能逃过文革浩劫的文人,在文革之前,能“春时赏盛花,秋而观落叶”,风度翩翩地把玩人间风景,拥有内心之“静”。而一旦风雨来临,这些平素柔弱善良的知识分子被打压得无处容身,尽管内心仍然相信未来,却早已难抵御眼前风雨,最终被灾难吞噬,更枉谈内心的安宁了!
导致他们的悲剧,固然是外界的摧折,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自我的灵魂不够强大。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能在苦难中被训练成黑暗中的猫头鹰,而一颗富有热情而生动的心灵也可能因内心的软弱而在苦难中变得或痛苦或麻木。孤独的波德莱尔生活在巴黎的底层,那里混乱、脏、世故,却让他浇灌出了恶之花。他保持着他的孤独,但同时也持有了一份心静。女性主义作家伍尔芙,却在二战中因为精神崩溃而投入了塞纳河。
人生充满未知,境静可遇而不可求。若无“境静”,便只能选择“心静”。放眼如今,繁弦管急,繁华竞逐,人们缺少积淀,内心本就难以平静,而一旦遭遇挫折苦难,更是容易乱了阵脚,全然失去自我之静。如此,我们就更需要历练自我,不断修心,读书行路,安守好内心之静。正如王阳明所说,历事才能练心,在事上磨练,内心才会拥有强大力量,个人才能真正成长。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太多的人执着于街上熙来攘往,而我宁愿安于书房一隅,独拥一方阳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共三则,中心话题是“静”。第一则材料是钱锺书关于“寂静”的阐述和理解,第二则是《人民日报》关于家庭“安静”的阐述,第三则是陶渊明《饮酒》诗中关于“心远而静”的表达。
第一则材料钱锺书先生所说的“寂静”不是单纯自然界当中没有任何声响,而是指内心的一种真正的“静”,这种静是心无旁骛,是内心的澄明。真正做到这种“静”的人是不受外界干扰的,会真正保持内心的平静,宠辱不惊的。第二则材料是关于家庭“安静”的阐述,家庭成员要心平气和,不要总是争吵,只有心平气和才会让家庭安静。第三则材料的是重点是“心远”,何谓“心远”?指的就是远离世上的喧嚣,保持内心的安宁和平静,这样才能品味到真正的“静”。自然有声,人世喧闹,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也就是说,我们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才会听到声音。
三则材料都在谈“静”,但侧重点不同。第一则和第三则侧重心静,第二则侧重环境的安静。
在立意的时候,可以把“心静”作为重点进行写作。材料三中蕴含着“境静”与“心静”的辩证关系,一般认为“境静”自然能让“心静”,但不曾想一味依赖“境静”反而会丧失“心静”,因为缺乏修心的机会。所以反过来适度的“动境”反而能通过量变到质变,使得内心不断强大,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保持“心静”,这才是至高境界。从这个角度写作比较具有深度。
写作时,我们可以先表明观点:静置内心,升华人生。主体采用论据并列的形式。第一则论据选择陶渊明,第二则选择歌德,第三则选择爱因斯坦等。最后,总结上文,重申观点:唯有静置内心,才造就了淡泊名利的陶渊明;唯有静置内心,才塑造了璀璨耀眼的歌德;唯有静置内心,才转折了爱因斯坦的别样人生。
立意:
1.静置内心,升华人生。
2.静中悟道。
3.宁静才能致远。
3.例文:
让心灵静置,让灵魂飞扬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时代青年,‘静’中成长”。
昙花用一年的静待,默默酝酿,才换来一夜的风姿绰约;珍珠用三年的静待,日积月累,才换来永世的耀眼璀璨;蝉虫用四年的静待,地下修练,才换来四周的放声高歌……自然现象向我们透示着一个哲理:静,是心灵的沉淀,是一种清净的人生姿态。喧嚣的尘世中,人心往往浮躁。唯有让你的心灵静下来,才能从无声的寂静之中,参悟过往,从而更好地创造未来。
将心灵沉淀,学得前人精华,方能成为大方之家。
那静坐在大英图书馆的一角的身影,沉默而踏实,一本本大部头巨著,一页页泛黄的书页,马克思在这里,孜孜不倦地吸收前人精华。他的身影如此沉默,头脑却飞速地转动。他的脚印,见证了他安静而隐忍的坚持。这就是心灵的静置,心中无他物,才可获得那灵光一闪,才可悟出旁人所不能及的大智慧。马克思主义横空出世,令世人赞叹,令天地仰慕。静置,引导人们走向更美好的世界。
将心灵安静,悟出清净之思,方可造就淡泊宁静的情怀。
那厌弃官场,躬耕于南山下的隐者,他摒弃了这尘世的繁华,远离了趋炎附势的官场,高吟归去来兮,将身影留在南山下,留在后人心中。在田中,在山下,在菊前,他沉吟着,将一杯杯酒倾尽,在这远离尘嚣的一隅。陶潜静置了自己的心灵,从而得到了苍山的清净与菊花的高洁,在污浊世间寻到了一个清雅高傲的姿态。心灵的沉淀,使他看透一切,也使他懂得放下一切。安静之后,方得人生之大悟。
将心灵静置,悟出人生真谛,方可前行不辍。
年轻时,爱因斯坦在家中墙上悬挂着麦克斯韦和牛顿的画像,凭着两位偶像的鼓励和追求科学进步的动力,他终于创立了相对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然而,当步入晚年时,他却将这两位领路人的画像换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印度圣雄”甘地和“非洲圣人”史怀哲的画像。他说:“年轻时应该追求成功,而年老时,就应该谋求服务。”如同他的两位晚年偶像一样,晚年的爱因斯坦静置内心,关注人类的前途,终于升华了自己的人生,成了一位绝对的人道主义者。“只有为他人而活着的一生,才是有价值的一生。”当相对论的光荣环绕他左右,他没有停步不前,而是静置人生,开始关注人类的前途,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
心灵的静置,是对万物的思考,是对生命的叩问,经历静置,心灵才会得到升华。淡薄无为的庄子,不屑于做官享禄,而甘愿做一只自由曳尾的“乌龟”。他的静置,像蝴蝶的一双翅膀,使其得以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自由飞翔。
静是参悟的前提。佛家弟子佛前打坐,心无它念,参悟佛理,看透红尘也看透了自己。静是一种人生姿态,修身养性,清净心灵。时代青年,“静”中成长,将心灵静置吧,让灵魂高高飞翔。
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试题由两则材料构成,读懂两则材料的内涵,把握其中的逻辑关联以及材料的核心指向是立意的关键。
材料一引用了两句经典名言,一句是《昭德新编》中的“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此句用类比方式,由“水静”则“象明”,导出“心静”则“慧生”。强调宁静的心境对于锤炼自我的重要性。第二句是《诫子书》中的名句,强调“静”对于磨砺心性、沉淀自我的重要意义。两则名言的核心指向明确,都在引导考生思考“静”对于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
材料二选用的是202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沈忠芳的事迹。他之所以能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因为他隐姓埋名60余载,在守静笃志中以祖国国防事业的发展振兴为使命,志存高远,心怀祖国,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伟大的事业。他在坚守中“静”中生“慧”,让“红旗一号”横空出世。沈忠芳甘于忍受寂寞,生命中最美好的岁月都在寂寞地坚持和努力,终于,实现了理想,完成了使命。
材料一是抽象的概括,材料二是具象的例举,都旨在引导考生不仅要甘于寂寞、潜沉心性,更要心向远方,立志家国,奉献青春。就材料的内涵指向而言,“静”的意义生发有两个大方向,其一是“静”中修养心性,纯净内心世界,少受世俗干扰,成为谦谦君子;其二是在“静”中锤炼自己,实现理想,服务社会。当下社会,信息庞杂,价值观念多样,浮躁之风甚嚣尘上,甘于寂寞、愿意沉潜下来的人越来越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人静心求学者少,渴望网红成名一夜暴富者多,本试题聚焦“静”这一核心话题,借传统文化之精华加以阐释,以当代榜样为引领,引导学生思考“静”对于修身养性、成就自我的重大意义,同时从个人成长延伸到家国情怀,有效落实立德树人与语文素养培育紧密融合的教育目标。
作文的任务要求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以“时代青年,‘静’中成长”为主题,这是对学生写作的方向性提示,说明写作的内容应紧扣青年的自我成长之上,写作的重心和导向不可出错。“演讲稿”是文体要求,考生要注意演讲稿的基本格式。因此,写作时,可以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展开思考,比如,可以先思考材料中“静”的内涵是什么?与“安静”“平静”有什么区别?此后,结合上述对“静”的理解,思考“静”是不是意味着不要奋斗,躺平摆烂,不思进取?此后,则可对“静”的意义展开分析,说明它对学习、生活、工作有什么意义?它与修养心性、成就自我有何关系?最后,再次结合当今社会浮躁之风甚嚣尘上的现状展开分析,说明在当前浮躁之风甚嚣尘上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潜沉自我,守静笃志。
立意:
1.沉潜“静”境,笃行致远。
2.不忘初心,回归宁静。
3.守静笃志,心向远方。
4.“静”中生慧,厚积薄发。
5.在“静”中成就大我。
4.例文:
人生难得有静气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是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的一副对联。他认为,古今圣贤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重大事件,越是能沉着淡定,举重若轻,应付自如。
《晋书·谢安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淝水之战,坐镇指挥的谢安与客人下棋,等待自己八万军队与前秦八十万军队作战的消息。棋局进行中,前线派来的信使到了,书中这样描述:“谢安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面对危险处变不惊,镇定自若,面对惊喜能掩饰自己的情绪不至于人前失态。一个“小儿辈遂已破贼”,把谢安的从容不迫刻画得淋漓尽致。
静气是一种修养。人一旦有了这种气度,心静下来了,喧嚣远了,内心的本真就显现出来了,也就跳出名、利、欲的诱惑,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心怀坦荡,兰心傲骨。
杨绛先生在她100岁生日那天说道:“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杨绛一生经历风浪与波折,却总能给世界以温暖、以感动。无论时光流逝,人事变迁,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聆听先生淡而有味的话语,给人一种领悟生命的智慧和充满内涵的悠远。
静气更是一种境界。只有静气,才能让人认知健全,明白事理,知荣明辱,演好角色,心无旁骛,追求卓越。因此,静气是一种自我的跨越,一种精神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生命历程里为平庸的生活增添亮色。
静气还与治国理政思维有着莫大的关联。胸怀静气,才不会得意忘形,被胜利冲昏头脑。朱元璋曾征求学士朱升对他平定天下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反观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外患未除,内部就开始忙着贪图享受,忙着争权夺利。不能守静,目光看不远,结果天京很快陷落,真所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面对各种喧嚣忙碌、纷繁复杂的人事,心浮气躁非但不能解决问题,通常会把事情弄成一团糟,唯有静气方能让人拥有一份从容淡定,唯有静气方能让人实现精神的升华,唯有静气方能让人获得深远的目光。
人生难得有静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你如何理解‘静气’这个词”是题干的核心要求,以此为中心展开合理议论就能切合题旨。关于“静气”,简单来说,它可以是一种处事的智慧,也可以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更可以是一份修养与气质。面对逆境,静气让你从容不迫,沉着应对;面对顺境,静气让你不骄不躁,举重若轻。所以,同学们只要对静气有自己的理解,重在写好人自身的状态而非外界环境,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就会是优秀作文。
写作时,我们可以围绕“静气”这个关键词,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个角度来写:
一、“是什么”的角度。何为静气?静气就是“能沉得住气”;静气是个人内心宁静,平心静气;静气就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静气是一种应急的态度,也就是说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不是紧张慌乱或自乱阵脚,而是情急智生或从容应对;所以说,静气是一种主观性极强的态度。
二、“为什么”的角度。可重点论述“我们为什么需要静气”或“静气有何作用”的问题,这又有以下几个可供参考的论证角度:①宁静才能致远,平心才能静气,静气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②胸怀静气,才能保持清醒头脑,深谋远虑,鉴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胸怀静气,才能真正淡泊名利,心态平衡,不为进退滋扰,宠辱不惊;胸怀静气,才能做到志存高远,心忧天下,不为成绩骄傲,不为挫折沮丧;胸怀静气,才能拥有健康心理,明白事理,可以知荣明辱,可以心无旁骛;胸怀静气,才能勇于不计名利,追求卓越,居高时不孤芳自赏,处低时不自暴自弃。③养一点静气,我们遇事时从容不迫,举重若轻;养一点静气,我们无事平和,超越自我。
三、“怎么办”的角度。写作时可论述培养“静气”的具体途径。“静气”不可强求,“静气”源于定力,凡大事面前有静气者,反映出其修炼道行的深邃,大事且能以静制动,小事更是拿得起放得下。“静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静气”需要修养,需要自己去历练和积累,“静气”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每个人后天成长的产物。不歪不斜,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偏不倚,杂气自去,静气自来。涵养静气的过程,就是在追求一种平衡,营造一种和谐,积蓄一种底蕴,成就一种境界。
立意:
1.独守一缕“静”气。
2.静以修身,气以立己。
3.静气是顶级的智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