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小说新题型突破指导
高考小说命题特点:
首先,注重教材篇目的学习及迁移。《课程标准》中设置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等任务群都有与小说阅读密切相关的内容,加大对这些任务群作品及其衍生物的研读力度,可以在提升阅读品质的同时,对作品思想整体把控大有裨益。如我们研读《哦,香雪》可以了解改革开放初期山村的巨变,了解人物看似平静而又波澜起伏的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再去阅读《表妹》,其主题思想、心理变化也就不言而明了。再如我们研读《老人与海》,充分理解海明威的“冰山理论”,那么再去分析《越野滑雪》中提到的“冰山理论”也就手到擒来了。
其次,注重对文化、社会、自然、人性四大母题的研读与思考。从近三年的阅读选文不难看出命题者对以,上四大母题的关注与青睐。当然,这四大母题并非独立存在,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如《秦琼卖马》《书匠(节选)》关乎文化传承和人性良善,《表妹》《少男》关乎社会变迁与人性心理。对于四大母题的挖掘与思考,不仅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适应社会发展、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需要。
最后,以分析要素为解读作品的关键。抓住作品的内容要素和结构要素,对分析文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阅读理解受阻时,要素分析便成为突破理解的关键之处。以2020年《越野滑雪》为例,其情节要素线索为热爱滑雪一酒馆话别一相约滑雪,而“滑雪”这贯串文章始终的一个事件恰恰是“冰山理论”中那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透过“滑雪”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生活、对友情的思考。
【小说反套路考情分析】
反套路题型多样,形式新颖。反套路是建立在套路基础之上,没有套路,何来反套路?反套路是给考生答题设置难度,但反套路并不是说让题目超越考生答题能力范围。题目形式不管怎么变,答案内容都不会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简单解释:题目没见过,但是背后的知识点“我”学过。这就是“以生考熟”。在近年的高考题中,小说阅读主要考查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考生和老师也总结出了“3+2”(即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旨、读者)的答题套路,行之有效。
但近几年反押题反套路思路明显,因此,考生需要学会如何破解反套路的小说阅读题。“反套路”既是为了防止考生押题、套路答题,更是为了让考生能真正读懂文本,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同时,也是为了向新高考过渡,侧重学科的情境化命题。
套路:
1.《祝福》:社会环境描写、倒叙、标题含义和作用、肖像描写、次要人物作用;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明暗双线结构、自然环境描写、伏笔与铺垫、人物心理变化;
3.《装在套子里的人》:漫画式夸张笔法、比喻与象征。
反套路:
【2022新高考1卷】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题的基本思路:
一是审题,问什么,答什么,找到答题方向;
二是找知识点,题目考察哪一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体系要牢固掌握(必备知识);
三是认真分析文本,对照知识点来做分析解读(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反套路题有本质也就是高考由“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
常考点
1 历史小说(历史与现实)
历史小说通过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发展趋势,使读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历史并得到某种启示。它容许适当虚构,但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应有历史根据。历史小说的创作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统一;二是还原历史的情境;三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统一
历史小说创作要以历史事实为骨架,以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为血肉,从而使作品所写的人与事既符合历史的真实,又符合文学的要求。也就是既有“历史感”,又有“文学味”,能够让读者在强烈的文学趣味引导下加深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理解。
还原历史的情境
历史小说创作要让作品中的人物活动于其生活的特定时代环境中,他们所做的事与所见到的人,即使于史无据,也应该合情合理,而不能跨越其生活时代的范围。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历史小说在语言表达上既要浅显易懂,又要不失简洁优雅。历史小说的创作涉及历史上的人与事,因此无论是叙事语言,还是人物对话语言,适当地运用古语词(文言词),往往能形成一种浓浓的历史韵味。但历史小说面对的是普通大众,语言又不能太过于难懂,所以在语言表达上最好是走中间路线,即“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2 红色小说(革命与文学)
红色小说呈现了社会政治的变革和变革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并通过人物塑造来完成革命历史的讲述,揭示现代民族国家的艰难孕育过程,彰显人格典范,起到了将革命历史经典化,整合思想,统一认识和树立新生共和国威信的作用。典型作品:反映土地革命战争的《浴血罗霄》《碧血黄沙》;反映抗日战争的《西征记》《青春之歌》,反映解放战争的《保卫延安》《红岩》,反映抗美援朝的《东方》《黑雪》,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创业史》《暴风骤雨》。
红色小说阅读要点
1.了解革命斗争发生的具体时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历史很长,自从它诞生至今,前后百年。阅读红色小说首先要了解清楚小说反映的革命斗争发生在哪个时期或哪个地域(地方)。主要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
2.把握革命人物的类型与品质
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始终是小说阅读的重心,红色小说也不例外。阅读时要善于对文中的人物分类,尤其要把握住他们身上的革命精神与品质,这是有别于其他小说的显著特征。革命志士包括将领、战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
3.领悟主旨内涵
领悟红色小说的主旨内涵:(1)要了解革命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相互结合;(2)要体会军民融合、鱼水情深的革命情谊;(3)革命的人情等。除了要结合革命时代精神外,还要从主要情节和革命人物入手,红色小说的主旨内涵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这一点需要根据具体小说而定。
3 科幻小说(科学与幻想)
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
中文最早也有译作科学小说。虽然从科幻史的角度来看,暂时还没有一个能被所有研究者所公认的定义标准。在科幻爱好者中盛传的一则“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是这样的:“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这时响起了敲门声……”可以说,这比一个精确的定义更能概括科幻小说的特质。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布哈伊·哈桑曾说:“科幻小说可能在哲学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简单的,在美学上是有些主观的,或粗糙的,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解放出我们人类这具机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
4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代表作家有陈忠实、贾平凹、张炜、韩少功等。
(一)关系类特征
1.虚构性与真实性
虚构是小说的本质特征,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所展示出的内容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有别于我们触手可及的现实世界。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固然与生活的真实有关,但艺术的真实绝不等于生活的真实。
2.真实性与文学性
社会生活是小说创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小说要表达的是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而不是单纯呈现他所目睹的事实。因此,文学的真实、小说的真实不只是生活的真实,更是加工、提炼过的艺术真实。文学性是指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曲折的情节等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也包括作家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的其他手法,如典型化等。
3.科学性与文学性
科幻小说的科学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内容、题材有关科学问题;二是以科学事实和预见为基础,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科幻小说的文学性一是指有较强的文学思维,如注重场景设计、想象奇幻;二是指有丰富的文学手法、方法,如精巧的构思、出彩的叙事、精彩的描写等;三是指表达目的不只是表现科学原理、发现等,更是科学幻想背后的人情、人文、文化和文明因素。
4.魔幻性与真实性
魔幻性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所具有的特征,在小说中主要指:①题材内容远离现实生活,或者用神话故事形式;②情节荒诞、离奇;③笔法荒诞离奇的描写、意识流手法、时空穿梭的构思等。魔幻是现实的变形,魔幻中既有生活真实,更有艺术真实,如人物真实、情节合乎逻辑,反映的内容和主题都符合生活的本质。
(二)个性类特征
1.穿插新闻报道、地方志、访谈
添加这些内容,可以补充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真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传奇
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小说可以通过强烈的反差,详写其行为(叙述过程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
3.从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现象挖掘深刻的社会内涵
即以小见大,强调琐碎与深刻的鲜明对比,一般要充分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去思考。
4.突出群体、淡化个体
塑造群像,渲染出一种普遍存在的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这种写法使小说在叙述语言上有散文化倾向,带有一种恬淡闲远的韵味。
5.对话体小说
小说以对话为主体,使情节更加紧凑;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通过对话,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人物的论调隐含了作者的意图,易引发读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