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解题指导
信息类阅读的核心是信息的检索和处理。要“快且准”地检索出关键信息,首先要对“信息”的知识、类型和检索方法有所准备,目的是落实比照检索的基本意识。
对于“信息类”材料相关知识的建构,一般从三个方面梳理:①信息的类型;②主次信息的区分;③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一般是从文本的整体出发,表明一种见解、立场或态度。文章往往就是围绕这一中心来展开论证或表明态度的。
如《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文本的最后一段:“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这就是作者的主要观点。
分论点
作者对文中某一事物、某一方面的看法或态度,要在筛选、整合信息的基础上辨析和概括。
如2018年全国Ⅰ卷第3题B项:“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原文第3段对此进行了阐述。
引述观点
作者往往通过对不同人的观点做求同或求异的分析,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需要通过对比或类比,才能更好地辨析。
如《“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第2段中:“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作者引述其他概念或观点,做类比,对自己的观点做概念上的分析。
对“信息”检索和概括能力的考查,在高考中,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判断选项对文本信息的转述(选择题);一是定向概括(简答题)。考查的实质:能够准确把握和概括作者的观点及态度,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思维逻辑,审视支撑观点的理由(事实、依据)。
1选择题
题干表述多是“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而选项的表述往往是对文本中有关“信息”的转述或概述。具体可参见表4:
选择题的考题分析
对应文句
例1:2022年
新高考Ⅰ卷
第1题
D. 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但其弊病是……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解析:检索选项指向的内容是材料二的第4段。文中作者阐释了中西方诗论的优缺点,强调“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但并未涉及两者“生命力”强弱的比较。题项偷换了“优缺点”和“生命力强弱”两个概念的含义,理解不正确。
例2:2021年
新高考Ⅰ卷
第1题
A. 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解析:检索比对后会发现,“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说法有误,是他的著作使人们从“相信诗画同质”到明白诗画不同质,但没有证据证明他是“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选项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是不正确的。
例3:2020年
新高考Ⅰ卷
第3题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
A. 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
B. 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 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
D. 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解析:本题考查对概念“沿革地理”范畴的理解和辨析。材料一第5段中说:就研究内容而言,沿革地理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历史地理学要寻找地理现象变化发展的原因。A项,是疆域的变迁;B项,是地名的变迁;C项,是水道的变迁。这三项都属于沿革地理研究的范畴。D项,是对地理现象变化发展原因的研究,属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范畴。
设题注重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选项一般不会抄录原文语句,而是对原文语句或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进行转述。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命题者往往会采用删词、添词、改换说法的方式来命制选项,由此设置“谬误”,即干扰项或答案项(如例1、例2)。
改造的方式有“删”“添”“调”“改”“漏”“凑”。经过这些方式测评对信息的检索和理解(如表5所示)。
(2) 选项指向的内容注重考查对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分析理解,也考查核心概念与文章其他材料间的关系。
2简答题
简答题,不仅立足于概括提炼信息,还要求能够对有效信息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即根据题目要求,对信息进行整合、提要、分析、加工,然后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富有条理地表达。简答题考查的是清晰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简答题的考题分析
例1:2022年
新高考Ⅰ卷
第5题
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①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论的挖掘与阐发,发扬中国古典诗论以富有内涵与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向读者传递人文情致、暖意、活力的智慧,用它的智慧来协同解决当代中国新诗面临的问题,发挥其当代价值,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②扩大视野,吸收西方诗论逻辑剖析的优点,使具有民族性的中国古典诗论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要求。(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在谈到如何推动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时,材料一主要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二是要在比较、批判的基础上适当地吸收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
对于中国古典诗论,材料二主要指出:其价值被忽略的现实,并将其与西方文论进行对比,阐述了其优点。强调了师洋师古应同时进行,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的观点。
解析:解答此题,要整体把握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以及两则材料之间的内在关系。材料一对于如何推动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答题时应以材料一的观点为理论依据,结合材料二中国古典诗论面临的问题及其特点来分析。比对给出的参考答案,发现其答案要点的关键词,都是从文中检索整合而来的。
例2:2020年
新高考Ⅰ卷
第4题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答案: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四个要点,每点1分)
材料一第5-6段和材料二的第2段,关键信息有: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
解析:本题是以“下定义”的形式,阐释重要概念的含义。不仅要求能够检索、整合信息,还要能够对信息的属性(认识到什么是定义的外延和内涵)进行辨析区分。同时也须调用相关知识或常识,如某门学科,一般该如何定义、从哪些角度定义等。
综合新高考全国卷,以及各省市的高考题来看,“信息类阅读”的简答题,题干的设问一般有三种变式:
(1) 用材料中的观点或内容来阐释现象。如近两年新高考Ⅰ卷的简答题,都是这种类型。阐释时,要求分析概括某种事物、现象或结论本身所产生的原因,或是某种事物、观点所带来的结果等。如2018年江苏卷第17题: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出现的原因。(6分)(《中国建筑的希望》)
(2) 辨析区分,要求回答两种事物、情况、形式或内容的异同。如2019年江苏卷第17题:书家和善书者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6分)(《书家和善书者》)
(3) 归纳概括,要求回答概念、观点、见解的具体内容。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第4题: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4分)(《后真相时代》)
1选择题
选择题的本质是辨析、判断,解答路径为排除干扰,认清本质。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切分选项,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本中搜索与之照应的词语、文句,据此确定选项的对应“区域”。
先要排除干扰,干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观上,即文章里专业内容的干扰;另一方面是主观上研读习惯的干扰。这两方面很可能导致恶性循环。越是艰涩的文章,越是认真的考生,越是容易陷得深。因此,特别提醒:要认清本质,高考是考查信息检索的能力,并非文章的专业内容。
所谓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一是指句中的陈述主体(阐述的对象,一般是主语或宾语);二是指主体或客体前面的修饰与限制词(形容词或副词),或概念阐释用语的“近义词”转述。
另外,还要辨清选项中表明“关系”的标识词,区分逻辑形式和逻辑内容。然后检索定位其在原文中的对应论述,验证其观点和依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二,对照选项和对应句,检索、比较二者有差异的表述,可以理解的是正确选项,反之则是错误选项。判定过程中,需调动语文学习中的知识储备,运用联想和推断能力,快速、准确判定选项的误点。
2简答题
第一,检索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在文本中择定重点阅读区域,提取承载答案信息的词句。
“信息类”文本材料的语言,往往是陈述或介绍相关的规则与原理,因此会有很多术语以及对术语的解释性阐述。检索时,要有分类意识:区分哪些是内涵,哪些是外延;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
第二,加工信息。按照题目要求,对检索出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即分类、删减、提炼、转化。去伪存真,删除那些非本质的次要信息,然后将关键信息有条理、有逻辑地进行阐述。
特别提醒:清晰、准确地辨析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仅可以准确提炼出主要信息,更能够准确地理解文本所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论证方法,为后面的论证分析和推理判断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