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故都的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古诗词里的秋天
一、知人论世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县人。他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至1922年曾留学日本,心灵上饱受“独在异国为异客”的痛苦煎熬,积攒着深深的耻辱抑郁。
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
创作风格:
流露忧郁伤感的情调,呈现颓废色彩。
知人论世
走近作者
早期:1920年-1933年。早期作品主要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见到满目疮痍的祖国后的失望感叹。
中期:1933年-1938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思想苦闷,写下了很多山水游记。
晚期:1938年-1945年。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的抗日宣传工作,写下了许多政论文来鼓舞人们战斗。
创作历程
写作背景
从1921年9月—1933年3月,郁达夫主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在此期间发生了许多令郁达夫伤心欲绝的事情:
①1926年6月其子龙儿在京死去
②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
③1933年2月,日军攻占承德,北平处在风雨飘摇中。
④国民党白色恐怖威胁,知识分子内心惶恐不安,时常处于漂泊之中。
在此背景下,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月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到北平后,对故乡的眷恋和国事的危急,使他触景伤情,1934年8月写下《故都的秋》。
文体常识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特点:形散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二、初读文本
读准字音,写对字形:
混混沌沌 ( ) 潭柘寺 ( ) 一椽破屋 ( )
潜意识 ( ) 着着单衣 ( ) 夹袄 ( )
廿四桥 ( ) 普陀山 ( ) xùn鸽 ( )
xiāo( ) 索 落 ruǐ ( ) 落mò ( )
平 zè ( ) tuí ( ) 废 qí ( ) 韵
hùndùn
zhè
chuán
萧
zhuó zhe
niàn
tuó
qián
jiá
蕊
寞
仄
颓
歧
驯
“故都”两字点明写作的地点,不说“北平”而说“故都”,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秋”字点明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解题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2)
写对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抒发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3-12)
庭院秋景(3)
秋槐落蕊(4)
秋蝉残声(5)
秋雨话凉(6-10)
秋果奇景(11)
记叙
赞美北国之秋(12)
议论
第三部分(13-14)
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胸臆
眷恋 忧郁 孤独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眼
表达特点:①排比手法,文气顺畅;②先用两个单音节词"清""静",又以一个双音节词"悲凉"结尾,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作用:概括全文主旨,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下文。
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的特点,但这些景物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点,这就是文章的“神聚”。
写作顺序
三、深入研读
秋景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声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
品秋味
自由诵读课文3-11段,抓住主要景物,概括作者是通过哪些画面或场景来写故都的秋味的。
庭院秋景图
自由品味,交流分享,这些画面是如何体现“清、净、悲凉”的特点的
庭院秋景图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颜色
视觉、听觉
物象组合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一椽破屋
破壁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秋草
品秋味
清澈
清闲
“清”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静谧
宁静
“静”
衰败
萧索
“悲凉”
秋槐落蕊图
秋槐落蕊图
“静”
◎“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清”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悲凉”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听觉形象、嗅觉形象;寂静无人,独自徘徊,只有与自然交融;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寂寞、凄凉意境,也流露了眷恋故都之秋的情怀。
秋蝉残声图
秋蝉残声图
“静”
◎“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悲凉”
◎秋蝉衰弱的蝉声、嘶叫 [来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雨霖铃》
几声秋虫的哀鸣,以动衬静(以声写静),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
秋雨话凉图
秋雨话凉图
“静”
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
“清”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悲凉”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
“忽而来一阵凉风”
“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都市闲人”( 这里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流露出了作者对“都市闲人”过着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秋果奇景图
秋果奇景图
“清”
◎“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悲凉”
◎“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
描写角度
观察角度
远近高低(远近结合、高低结合)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化静为动)
正侧面结合(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结合)
虚实结合(现实之景与想象之景结合)
描写手法
点面结合(粗线条勾勒多为面,细笔描写多为点)
描写景物的常见角度和手法
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定点观察(在某一固定点观察景物)
移步换景(随着观察点的变换而变换)
工笔描写(对事物进行雕刻的描写)
白描(用朴素、简练的文笔描摹事物)
第12段的大段议论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无论是传统的文人学士,还是外国的诗人,都有很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写秋的名篇特别的多,说明感秋处处有,但中国的文人最为突出。而秋的深味,又非北方莫属,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也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合作探究
文章所写秋景都是北方的秋,为什么在第2段和第13段要写南国之秋?
南国之秋:慢、润、淡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明确: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南”衬“北”,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
探缘由
郁达夫喜欢这“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郁达夫为什么喜欢秋的“悲凉”?
思考角度点拨(知人论世)
1.作家个人人生经历
2.时代特点
3.作家审美追求
探缘由
郁达夫为什么喜欢秋的“悲凉”?
①与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有关。当时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为了谋生,作者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
②与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这也影响了他的个性。
③与作者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④与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并未完全摆脱传统文人的积习,所以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1、烘托
2、对比
3、排比
4、整散结合,清新典雅、酣畅明快的语言风格
析手法
四、总结主旨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作者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赞美及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旧社会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