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先锋】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第1课时 课件(共29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先锋】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第1课时 课件(共29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2 14:49:24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新课导入
从这些画中,你能体会到山水画的意境吗?什么是意境?如何才能获得意境呢?
让我们走进李可染的《山水画的意境》来找找答案吧!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山水画。
山水画的意境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领略文章以古诗词为例指导读者鉴赏山水画的写法。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现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李可染画作欣赏
https://www.21cnjy.com/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李可染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略有改动。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到“写意”,由“写生”到“创作”,由“写境”到“造境”的发展历程。1954年,李可染开始了写生之路,为变革山水画而进行探索。他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主张,这里的“魂”就是他在《山水画的意境》中所强调的意境。课文节选自《漫谈山水画》一文。该文是孙美兰(李可染的弟子)根据李可染的讲课笔记整理的,最初发表于《美术》1959年第5期。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文学常识
山水画
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文体知识
文艺评论文属于特殊议论文,它既有普通议论文的论说性,又有艺术性。作者的观点、结论,往往是在对实例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的。这些实例不同于议论文的论据,它不仅仅是佐证观点的材料,更是作者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刻认知,起到揭示观点、完善观点、丰富观点、呈现思路等作用,加深我们对其文艺观点的理解。
字音字形
惆怅( ) 真挚( )
暮霭( ) 朝朝暮暮( )
浮光掠影( ) 渲染( )
夔门( ) 气概( )
颐和园( ) 惨淡( )
chóu chàng
zhì
ǎi
zhāo
lüè
xuàn
kuí
ɡài

cǎn
多音字
( )一知半解
( )押解
( )浑身解数

( )柏树
( )柏林

jiě
jiè
xiè
bǎi

指全身所有的本领。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浑身解数如花锦;双手腾那似辘轳(lù lu)。”
理解词语
A.浮光掠影
B.富丽堂皇
C.金碧辉煌
D.身临其境
E.胸有成竹
F.朝朝暮暮
G.惆怅
伤感,失意。( )
亲身到了那个境地。( )
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
本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后指从早到晚,整天。( )
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
形容场面、建筑或陈设等宏伟华丽、气势盛大。( )
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
G
D
E
F
A
B
C
多含贬义。有时也用于自谦。
也形容诗文辞藻华丽。
也说“成竹在胸”。
色彩庄重,用于书面语。
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1.了解文章内容,划分文章段落
2.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找出文章所用到的论证方法。
4.感受山水画的意境美,并根据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学会赏析古诗词。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1)
提出观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第二部分
(2-4)
以具体诗词为例,阐释什么是意境及为什么画山水最重要的是意境。
第三部分
(5-8)
以作诗、画画为例,阐述要深刻认识对象,并融入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才能获得意境。
第四部分
(9、10)
阐述画山水画不仅需要意境,还需要意匠。
1.本文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第1段)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阐释意境的概念的?
意境
写景就是写情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作者通过例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第2段)
①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②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4.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5.本文谈论的是山水画的意境问题,从整体看,作者写作的思路是怎样的?
不仅要有意境,还要讲究意匠,即不仅要具有思想感情,还要有加工手段。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利用古诗词论述
一是要深刻认识对象。
二是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论述获得意境的两个要素
新课精讲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意境”比作“灵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意境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点明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总领全文。
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1段)原文: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课文2、3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从正面论述山水画为什么要讲究意境。
正面论证
运用假设,从反面论述,进一步说明意境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
反面论证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举例论证
以李太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引用全诗,证明了古诗中有很好的意境。
引用论证
作者谈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却引用了大量的诗词?
(中考真题)
文中多次引用诗词,强调画和诗是相通的,都要创设意境;以广大读者熟悉的诗词的意境来论述其不太熟悉的山水画的意境,便于读者理解,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还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气息,使行文更加典雅。
既能提醒读者注意,引导思考,又能使文章过渡自然,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第5段的设问句有什么作用?
(第5段)原文: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强调“长期观察、全面认识”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使论证具体、有说服力。
4.第6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5.第7段“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艺术作品往往融合了创作者自身的情感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
这就是说,不论是写诗还是绘画,要站得高于现实,才会拥有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才能全面深入观察、认识现实。
论证方法
具体阐释
观点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①列举中国画家观察松树没有特定的时间的事例;②列举五代画家荆浩画松树的正面事例。
列举五代画家荆浩画松树的正面事例和一位作者出外写生的反面事例,对比鲜明。
只有长期观察,把握事物的精神实质,才能创造意境。
6.第8段是如何论证“精神实质”与“意境”的关系的?
论证方法
具体阐释
观点
举例论证
列举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
画家观察它的精神实质,再加以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
道理论证
引用四川人的话“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
作画时要观察风景的特色,形成深刻感受,画出其实质。
论证方法
具体阐释
观点
对比论证
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正面)
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反面)
画画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表现出对象的精神实质,才能获得独特的意境。
https://www.21cnjy.com/
7.结合第5至8段,说说作者认为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①长期观察,深入全面认识客观事物,赋予对象以生命。
②观察、认识现实要带着感情,要高于现实。
③画画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思想感情,要表现出对象的精神实质。
谢谢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