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第1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2.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3.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领略文章以古诗词为例指导读者鉴赏山水画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山水画。
从这些画中,你能体会到山水画的意境吗?什么是意境?如何才能获得意境呢?
让我们走进李可染的《山水画的意境》来找找答案吧!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现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李可染画作欣赏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李可染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略有改动。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到“写意”,由“写生”到“创作”,由“写境”到“造境”的发展历程。1954年,李可染开始了写生之路,为变革山水画而进行探索。他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主张,这里的“魂”就是他在《山水画的意境》中所强调的意境。课文节选自《漫谈山水画》一文。该文是孙美兰(李可染的弟子)根据李可染的讲课笔记整理的,最初发表于《美术》1959年第5期。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文学常识】
山水画
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文体知识】
文艺评论文属于特殊议论文,它既有普通议论文的论说性,又有艺术性。作者的观点、结论,往往是在对实例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的。这些实例不同于议论文的论据,它不仅仅是佐证观点的材料,更是作者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刻认知,起到揭示观点、完善观点、丰富观点、呈现思路等作用,加深我们对其文艺观点的理解。
【字音字形】
【多音字】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浑身解数如花锦;双手腾那似辘轳(lù lu)。”
【理解词语】
【初读课文】
播放音频
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1.了解文章内容,划分文章段落
2.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找出文章所用到的论证方法。
4.感受山水画的意境美,并根据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学会赏析古诗词。
【整体感知】
1.本文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1):提出观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第二部分(2-4):以具体诗词为例,阐释什么是意境及为什么画山水最重要的是意境。
第三部分(5-8):以作诗、画画为例,阐述要深刻认识对象,并融入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才能获得意境。
第四部分(9、10)阐述画山水画不仅需要意境,还需要意匠。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第1段)
3.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阐释意境的概念的?
意境: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写景就是写情
明确:作者通过例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第2段)
4.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①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②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5.本文谈论的是山水画的意境问题,从整体看,作者写作的思路是怎样的?
【新课精讲】
(第1段)原文: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意境”比作“灵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意境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点明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总领全文。
2.课文2、3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正面论证 从正面论述山水画为什么要讲究意境。
反面论证 运用假设,从反面论述,进一步说明意境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以李太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引用全诗,证明了古诗中有很好的意境。
中考真题:作者谈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却引用了大量的诗词?
文中多次引用诗词,强调画和诗是相通的,都要创设意境;以广大读者熟悉的诗词的意境来论述其不太熟悉的山水画的意境,便于读者理解,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还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气息,使行文更加典雅。
(第5段)原文: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3.第5段的设问句有什么作用?
既能提醒读者注意,引导思考,又能使文章过渡自然,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4.第6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强调“长期观察、全面认识”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使论证具体、有说服力。
5.第7段“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艺术作品往往融合了创作者自身的情感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
这就是说,不论是写诗还是绘画,要站得高于现实,才会拥有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才能全面深入观察、认识现实。
6.第8段是如何论证“精神实质”与“意境”的关系的?
7.结合第5至8段,说说作者认为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①长期观察,深入全面认识客观事物,赋予对象以生命。
②观察、认识现实要带着感情,要高于现实。
③画画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思想感情,要表现出对象的精神实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