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一中12月份阶段性检测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蜘蛛是许多农林业害虫的天敌,某兴趣小组针对蜘蛛种群进行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块农田里所有蜘蛛的种群数量就是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B. 可以通过五点取样法调查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C. 该地区某蜘蛛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无关
D. 某种蜘蛛成群成簇地密集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 鼠类繁殖次数多,孕期短,产仔率高,性成熟快,数量能在短期内急剧增加,常对农业生产酿成巨大灾害。某生物实验小组调查了某地小鼠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并绘制了如下曲线(AE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小鼠种群数量达到DE段时,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 AB段小鼠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环境阻力逐渐增大
C. 该生物种群发生传染病而出现了C段变化,传染病对该生物的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无关
D. 在小鼠种群数量达到K2前防治效果不一定好
3.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采用了下图1所示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mm×0.1mm,计数室为16中格 小格型)进行计数,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后绘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如下图2所示。图2中在a点对应的时间,将培养液稀释了100倍,经过一系列操作,检测四角上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22、26、24、2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培养液中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统计
B.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先滴加一滴稀释后的培养液于玻片中央,再从一侧缓缓盖上盖玻片,避免气泡产生
C. 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密度约为:8×108个/mL
D. 图2中a点酵母菌种群增长率最大,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4. 柑橘木虱是靠吸取柑橘嫩梢汁液为生的昆虫,柑橘木虱的卵可被胡瓜顿绥螨捕食,白僵菌能感染柑橘木虱的若虫和成虫并在其体内生长繁殖致其死亡,果园内通常利用胡瓜顿绥螨携带白僵菌孢子控制柑橘木虱的数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为确定胡瓜顿绥螨的投放数量,可先用样方法调查柑橘木虱的卵的密度
B. 胡瓜顿绥螨与白僵菌的种间关系是寄生
C. 柑橘木虱和胡瓜顿绥螨为消费者,白僵菌为分解者
D. 胡瓜顿绥螨和白僵菌的引入提高了柑橘园的抵抗力稳定性
5. 如图表示生物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间分配四种情况:①用于产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②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③用于避免捕食者捕食所消耗的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当下可能是优势物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 乙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较大,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小
C. 引入鼠的天敌可使鼠的能量分配从情况甲向情况丙转变,并且改变了鼠的环境容纳量
D. 图中反映出净同化量的去向有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6. 某科研人员调查某森林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关于该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衣阶段时,该群落组成过于简单,不存在垂直结构
B.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C. 演替时,优势种对环境的适应性越来越强,从而占据有利地位
D. 群落演替过程会伴随着群落中物种的竞争和生态位的改变
7. 生物群落内的生物是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爬行动物的表皮往往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
B. 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抵抗干旱
C. 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体积小数量多,适合弱光生存
D.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在夜间吸收 CO2,有助于减少水分散失
8. 下图是某岩底潮间带群落中一些重要的生物种类及其食物联系,海星以藤壶、贻贝、石鳖等为食。科学家在一个8 m长,2 m宽的实验样地中进行生态模拟实验,每年把所有海星去除掉,几个月后,样地中藤壶成了优势种,以后藤壶又被贻贝所排挤,贻贝成为稳定的优势种,样地变成了“单种养殖”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荔枝螺与海星之间为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藤壶和贻贝之间可能是种间竞争关系
B. 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了岩底潮间带群落,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共同构成小型生态系统
C. 本实验证明了捕食对形成群落的作用,顶级食肉动物成为决定该群落结构的关键种
D. 海星的存在有利于石鳖、帽贝等生物的生存,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9. 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践行生态理念,各地积极探索“稻虾”、“稻鳖”、“稻鱼”等“稻+N”综合种养新模式。如稻鳖共生的稻田里不能打农药也不能施化肥,鳖主要以稻田里的虫、草等为食,排泄物又可以增强土壤肥力,因其24小时不间断活动,干扰了害虫的繁殖,有效提升了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鳖在该生态系统中至少占有2个营养级
B. 稻田养鳖,降低了害虫的环境容纳量
C. 鳖的排泄物为微生物和水稻提供物质和能量
D. 稻鳖共生模式能实现高产的原因之一是鳖吃草减少了草与水稻的竞争
10. 某浅水泉微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情况如表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产者固定 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 初级消费者摄入 初级消费者同化 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
能量[105J/(m2 a)] 90 42 84 135 3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90×105J/(m2·a)
B. 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15%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C. 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0.5×105J/(m2 a)
D. 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70.5×105J/(m2·a),该能量由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
11.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不需要外来能量的输入
B. 铅、汞等重金属与碳元素一样,能较快地通过食物链回归非生物环境
C. 利用黑光灯诱捕害虫属于机械防治
D. 具有捕食、寄生关系的生物,它们种群数量的变化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12. 脑脊液(CSF)是充满于脑室系统、脊髓中央管和蛛网膜下隙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内含无机盐离子、葡萄糖和少量蛋白质,含有少量淋巴细胞,其成分与功能类似于淋巴液,包围和支持着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维持正常颅内压的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CSF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的含量有关
B. CSF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其含有的缓冲对有关
C. CSF产生量过多或循环通路受阻会导致颅内压降低
D. 细菌性脑膜炎会导致脑脊液中的淋巴细胞数目增多
13. 皮肤冷觉感受器受到非伤害性冷刺激会引起Aδ类神经纤维兴奋,皮肤热觉感受器受到非伤害热刺激会引起无髓鞘C类神经纤维兴奋。兴奋传递至脊髓神经元并上行至下丘脑POA区,进而通过传出神经元调控相关效应器的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兴奋由两类神经纤维传至下丘脑POA区的形式是电信号
B. Aδ类神经纤维兴奋后,最终会在机体的大脑皮层产生冷觉
C. C 类神经纤维兴奋后,会导致汗腺分泌活动增强和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D. 下丘脑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速度慢于POA区调节效应器活动的速度
14. 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发生下图所示免疫反应(X为有关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示过程依靠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X保证对该病毒的特异性
B. 靶细胞解体后释放的病毒全部与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进行结合
C. 细胞毒性T细胞是在胸腺内生成、分化、发育、成熟的
D. 抗原刺激机体后,细胞毒性T细胞和B细胞会分化,但不会增殖
15. 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微量且能调节自身生理过程的有机物。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脱落酸和赤霉素含量比值会影响黄瓜花的雌雄比例
B. 生长素促进根、茎两种器官生长时,茎对生长素更敏感
C. 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可以得到多倍体西瓜
D. 种子基因突变导致脱落酸受体与脱落酸亲和力降低时,其休眠时间比野生型种子的更长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下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总面积为10000m2)能量流动部分简图,I、II、III代表该生态系统的三个营养级,括号中数值表示一年内的能量转化值(单位:百万千焦/平方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是1.176×106百万千焦
B. 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3%
C. 调查该群落中浮游生物的数量一般用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D. 如果被重金属污染,图中I的生物体内重金属浓度最高
17. 某岛上甲、乙两个不同物种连续四年的λ值(λ=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变化如下图。下列关于四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种群的增长速率一直不变
B. 乙种群的数量在第2年末仍在增长
C. 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在4年内有两次相等
D. 乙种群的年龄结构在第3年末一定为衰退型
18. 二化螟以水稻茎秆纤维为食,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二者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害虫,在水稻上寄生后导致水稻产生的防御性挥发物发生变化,“气味”有所不同。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得到了稻螟赤眼蜂被吸引至A、B两侧不同“气味”的水稻的百分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种间竞争并不激烈
B. 褐飞虱的存在降低了二化螟虫卵被稻螟赤眼蜂寄生的风险
C. 该实验说明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D. 稻螟赤眼蜂与二化螟之间是寄生关系,对彼此而言互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19. 生态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下列有关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增加物种丰富度和食物网复杂程度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B. 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破坏后,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需要较短时间
C. 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等特征
D. 封山育林,合理开发利用,缩短食物链长度均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20.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患者甲状腺细胞增生,体内甲状腺激素比正常人的分泌量多。临床80%以上的甲亢都由该病引起。其致病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患者TSH受体可接受TSH或抗体X的刺激
B. 抗体X可促进患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
C. 患者甲状腺激素增多不能抑制抗体X的分泌
D. 与健康人相比,Graves病患者TSH含量较多
三、非选择题(55分)
21. 2020年起源于东非的蝗灾数月就席卷了东非、西非的10多个国家,此后蝗虫群又进入亚洲的部分国家。根据媒体报道,当时蝗虫的数量已经达到4000亿只。这次蝗灾的主角沙漠蝗虫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迁徙性害虫,严重威胁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计。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有效治理蝗灾,可以通过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来为蝗灾的治理提供依据。调查跳的密度时,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为减小调查误差,应注意______________(答一点)。
(2)面对蝗灾,人们想出了很多灭蝗办法,我国科研人员在研究“牧鸭治蝗”时构建的鸭一蝗虫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该模型中,蝗虫数量由N1变为N3的过程中,鸭的数量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_,治理蝗虫的最佳时机为图中的______________点,这种引入鸭治理蝗虫的方法属于____________防治,请再提出一种属于该方法治蝗的措施:_____________。
(3)蝗虫群经过某地区时遇到秋天过早降温,许多蝗虫在产卵前死亡,导致该地区次年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2. 某鱼塘养殖户在鱼塘中放养了经济价值较高的鲈鱼,在没有人为继续干预的情况下,该鱼塘各种鱼类的数量占比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以及生活的水层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物种 生活的水层 放养鲈鱼苗前所占数量比例/% 放养鲈鱼苗后所占数量比例/%
0年 5年 10年 15年 20年
鲈鱼 底层 0 75 50 35 17 10
鲢鱼 上层 23 6 12 15 19 21
鳙鱼 中上层 28 7 13 16 21 24
草鱼 中下层 33 8 18 24 28 31
青鱼 底层 16 4 7 10 15 14
(1)要认识鱼塘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_________。放养鲈鱼苗5年和15年后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鱼类分别是___________。在该鱼塘不同的水层分布着不同的鱼类,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青鱼以蚌、蚬、螺蛳、蛤蜊等软体动物为主要食物,也食虾和昆虫幼体。鲈鱼主要吃小虾、甲壳类以及水生昆虫和浮游生物。青鱼和鲈鱼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若要研究该鱼塘中草鱼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
23. 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区别即可)
(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
(4)该农田退耕前后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___________。
24. 下图是某地生态鱼塘的物质循环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同一个自然生态鱼塘中的所有草食性鱼___________________(填“组成种群”、“组成生物群落”或“属于第二营养级”)。
(2)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能量流入第一营养级后,除了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外,另一部分能量的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鱼塘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沉水植物的同化量为M,草食性鱼类的同化量为N,则N/M的值___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10,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利用有机废弃物养螺蛳,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25. 某小型湖泊中存在如下图甲所示的营养结构,图乙表示不同体长露斯塔野鲮鱼的食性相对值,图丙表示绿藻和蓝细菌对水体中N、P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量。请回答:
(1)露斯塔野鲮鱼位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
(2)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若标记个体更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3)科研小组对罗氏沼虾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cm-2·a-1)。由表中结果分析可知,罗氏沼虾同化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kJ·cm-2·a-1。罗氏虾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除去传递给露斯塔野鲮鱼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其余的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摄入食物中的能量 粪便中的能量 用于生长、 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57.6 27.0 7.5 23.1
(4)同样增重2kg,体长为2.8cm的露斯塔野鲮鱼至少需要藻类的量是体长为4.2cm的露斯塔野鲮鱼的___________________倍。
滕州一中12月份阶段性检测生物试卷
简要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A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题答案】
【答案】BD
【17题答案】
【答案】B
【18题答案】
【答案】ABC
【19题答案】
【答案】ABD
【20题答案】
【答案】ABC
三、非选择题(55分)
【21题答案】
【答案】(1) ①. 样方法 ②. 随机取样
(2) ①. 先减少后增多 ②. N1 ③. 生物 ④. 利用化学物质诱杀蝗虫的雄性个体,改变蝗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蝗虫种群的出生率
(3)由于蝗虫的产卵数量大量少,导致其出生率下降
【22题答案】
【答案】22. ①. 物种组成 ②. 鲈鱼、草鱼 ③. 垂直
23. ①. 种间竞争 ②. 该水草在该鱼塘中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
【23题答案】
【答案】(1)时间短,速度较快
(2)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3) ①. 不能确定 ②. 由于30-50年丙的相对多度在增加,故无法确定该群落总的植物个体数的变化,相应的,虽然乙植物占比(相对多度)在减小,但无法确定其具体的种群密度在减小,可能只是丙个体数目增加的更快,占比更多,优势取代
(4)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24题答案】
【答案】(1)属于第二营养级
(2)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3) ①. 小于 ②. 传递效率是指相邻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沉水植物处于第一营养级,但处于第二营养级的不只有草食性鱼类
(4)实现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
【25题答案】
【答案】(1)二、三 (2) ①. 标记重捕法 ②.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③. 偏高
(3) ①. 30.6 ②. 未被利用 ③. 逐级递减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