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日本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武士道吸收了某些儒教精神,但其内涵也是不断变化的,恰恰是这种"日本固有的精神",在二战中被军国主义分子利用,堕落为军国主义的杀人工具。
那么诞生出这种既不屈不挠却又残忍非常的武士道精神的古代日本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通过本课来深入探究。
第十一课
古代日本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能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社会状况
能掌握大化改新的背景、时间、内容及其影响
能掌握武士集团与幕府统治形成的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1
2
3
探究一:大化改新前的日本
情景1: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乐浪海(日本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后汉书 东夷列传》
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
——《三国志 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问题:你能根据所学知识总结一下统一日本之后的大和政权是如何管理国家的吗?
结论:
①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②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被编入锦织部、锻治部等。
③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情景1: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探究二:大化改新
公元7-9世纪,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7世纪中叶,日本由大奴隶主贵族苏我氏父子实行专制统治,天皇无实权,各种矛盾空前激化。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结论:
问题1:你能根据情景中的信息推断出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吗?
国际:
①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先进的文化制度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②日本周边朝鲜半岛国家的崛起给予日本很大压力;
国内:
①由于旧体制的禁锢,日本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
②权臣势力过大,压制天皇,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乙巳之变”,天皇一派重新掌权。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情景2
视频: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问题2:大化改新是日本仿效唐朝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你能说出改革的内容有哪些吗?这些改革的措施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结论:
①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作用:中央集权的建立有利于统治根基和国内局势的稳定。
c.统一赋税。
作用:不仅充实了国库,也提升了日本政府的综合实力。
②经济上:
a.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作用:抑制了土地兼并,减少了剥削,使得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有了保障。
b.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
作用:让所有的公民都有田可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就不会出现部民起义那样的动乱,从而稳固了统治根基。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结论: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繁荣奠定了基础。
问题3:大化改新除了上述的现实作用之外,还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结论:
问题4:大家分组讨论,结合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说一说大化改新的政策是对于中国哪些制度的学习?大化改新对于我们又有着怎样的启示呢?
大化改新时的日本 中国隋唐
政治 中央 二官八省 三省六部制
地方 设立国、郡、里 郡县制
经济 班田收授法 均田制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
启示: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锐意改革,重视教育,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情景1:
探究三:武士与幕府
为了刺激大家积极性天皇改变了想法,日本土地私有化开始
10世纪左右经过100多年土地私有化各地出现了不同规模的庄园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问题1:你知道日本武士是怎样产生的吗?
结论:
①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
②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成为“武士”。
③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问题2:幕府产生的标志是什么?在古代日本,幕府的地位又是怎样的呢?
武士与幕府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结论:
12世纪晚期,源氏击败平氏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武士不效忠于国家或天皇,只效忠于自己的主人,而幕府就是日本最大的武士集团,幕府通过武士来进行统治,武士效忠于幕府而得到土地,渐渐地武士形成了幕府统治下一个固有的阶级。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情景3:
樱花是日本文化的图腾,日本人的骨子里认为樱花是其生命最重要的象征,“宁愿短暂,只要灿烂”是日本人将武士比做樱花所取的原意,因为樱花在最美的时候,也就是它将要凋谢的时候。因此,日本人把樱花与大和民族的武士道精神相连,樱花的瞬间开放,瞬间凋零,就如同武士最光彩的时候,也就是他抛洒热血效命疆场的时候。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问题3:你能总结出武士道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吗?这样的武士道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结论:
内涵:忠义节烈、忠诚无畏。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
积极影响:武士道精神成为了日本文化不可磨灭的一部分,武士道中所谓的“根性”即坚忍不拔的品质成为了日本人所追求的国民性格,这种精神使得日本在近现代成为了不可被忽视的强国;
消极影响:在19世纪末开始经历了一次畸变,被利用成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成为了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以至于受害人民听见这个名词,就像吞了苍蝇一样感到恶心和心有余悸。
选择题请使用DCF课件作答,能更好的进行数据统计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冰在《作坊里的日本》一书中写道:“中古时期,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后来,日本就向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侵略战争,同老师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
材料二 日本地方豪强崛起,他们占有大片土地,建起庄园,为保护自己的庄园和统治,豪强建立军事集团,特殊的武士阶层逐渐形成。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道是日本军事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对以后日本的发展影响深远。
材料三 幕府政治始于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中间经过室町幕府及分裂的战国时代,到1603 年,德川家康重新建立了统一的武家政权江户幕府。1867年,幕府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时代宣告结束。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向他的“第一位老师”学习并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这次改革是什么?这次改革对日本有何影响?
答案:
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武士效忠的对象。
答案:
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3)材料三中的“幕府政治”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古代日本
6世纪前的日本
日本的地理位置
日本的统一
大化改新
背景、时间、人物
内容
意义
武士和武士集团
形成原因
幕府统治的建立
武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