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你们知道
谁给我起的
名字吗?
印第安人
你们知道又是
谁给我起的
名字吗?
太平洋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能掌握各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过程
能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1
2
探究一:新航路的开辟
情景1:
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恩格斯
1453年,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
《马可·波罗行纪》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问题1:为什么15-16世纪时的欧洲人热衷于开辟新航路?
答案:
1.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马可·波罗行记》引发“寻金热”
3.传统商路不畅
4.去东方传播天主教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问题2: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航海家,具备怎样的条件,你才能够远航呢?
答案:
客观条件:地理知识的进步
欧洲航海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指南针用于航海
主观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情景2: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问题3:新航路是由哪些航海家开辟的?包括哪些航线?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下表。
答案:
支持国 航海家 时间 新航路 方向
葡萄牙
西班牙
非洲南端好望角
绕过非洲通往亚洲
从海上直通印度
东
迪亚士
达·伽马
1487年
1497-1498年
发现美洲新大陆
环球航行
哥伦布
麦哲伦
1492年
1519-1522年
西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情景3:
1992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法律系对哥伦布举行了一次审判。身着15世纪服装的陪审团进行审理后一致裁定:被告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现年541岁,意大利人,在500年发现美洲新大陆期间犯下了谋杀、剥削奴隶、专职、灭绝种族的屠杀、给未成年者定罪、强奸及搞国际恐怖主义等7大罪行,判哥伦布350年“监禁”。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欧洲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为其立碑,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一条标语上写道:“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问题4:新航路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人们对新航路众说纷纭,你是怎么看待新航路的开辟的?
答案:
对欧洲: 资本主义发展之路 :促进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对世界: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促进了人类不同区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对亚非拉:殖民掠夺之路:殖民掠夺造成殖民地极端贫困和落后
进步之路:客观上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选择题请使用DCF课件作答,能更好的进行数据统计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材料一 “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但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引自《中世纪晚期的欧洲》
材料二 “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陛下最好不采用捕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污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进入陛下的财库中。”
——引自《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30年)》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1)材料一中哥伦布为什么要走“尚无人走过”的“向西的海路”?
答案:
传统的东西方商路受阻;哥伦布相信地圆学说,认为向西航行也可到达东方。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2)据材料二分析,西班牙国王派哥伦布前往“印度”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哥伦布西行能否真正采用“公平交易方式”?
答案:
真实目的:实行殖民统治(建立殖民地);掠夺黄金(财富),不能真正采用“公平交易方式”。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3)综合上述材料和课文知识,简要说明哥伦布航海活动的历史影响。
答案:
给美洲人民带来灾难(造成当地长期贫困落后);有利于世界连为一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探寻新航路
探寻新航路热潮
探寻新航路的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
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积极、消极
探寻新航路的可能性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