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二中 2023 级高一 12 月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作答时,请将选择题答案按要求涂写在答题卡上,其他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
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文为词”是后人对辛弃疾的重要评价,相关研究已非常深入。学者普遍注意到辛弃
疾词具有熔铸经史、善发议论、融入散文章法句法等特点。不过据笔者管见,对辛词与四六
文的关系似乎研究不多。
辛弃疾虽以词最为著名,但其实著述颇多,诸体兼备。只可惜其《稼轩集》早佚,文章
留存有限。今所见者,散文有大名鼎鼎的《美芹十论》《九议》,骈文则有《贺叶留守启》《新
居上梁文》等数篇。骈体文章,宋人通称为“四六”。宋代骈散分流,散体多用以著述,骈
体多施于朝廷文书及士人交际日用。南宋时期,骈体书启的写作日益普遍,诸家文集多有留
存。辛弃疾的四六文创作亦应不少,而且享有一定的时誉,一些篇章被纳入选本,一些名句
亦为他人借鉴。今存四六虽不多,但章句文辞颇耐细品。如《新居上梁文》云:“青山屋上,
古木千章;白水田头,新荷十顷。亦将东阡西陌,混渔樵以交欢;稚子佳人,共团栾而一笑。”
想象新居落成后的优美风景和居处其中的悠然生活,骈对工稳,文气秀逸。
这篇《新居上梁文》既体现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还体现出辛弃疾化用前人成
句的做法。文中有云:“望物外逍遥之趣,吾亦爱吾庐;语人间奔竞之流,卿自用卿法。”“吾
亦爱吾庐”是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句子,“卿自用卿法”乃《世说新语》中庾敳对王衍
说过的话。二者放在一起,不但是天然佳对,而且鲜明展现出辛弃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
官场奔竞的蔑视,算得上四六文中的俊句。此种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正是辛弃疾词中的拿
手好戏。其《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作于将迁新居不成之际,上片末尾直用孟郊《借车》
中的“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两句,下片末尾直用陶渊明《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
吾亦爱吾庐”,呼应将迁新居,化用自然,前后照应,呈现出与《新居上梁文》相似的艺术
技巧。
直接移用诗句,只是辛词化用成句的一种,更为多见的,是其对散文成句的化用。最能
突出展现这一点的是《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集句是宋代兴盛的一种创作方式,将前人
诸家诗句汇聚为一首新的作品,能够展现创作者的敏捷才思。不过前人集句多从诗词中取材,
句式的选择较为容易,而辛弃疾此词专从儒家经典中集句,必然要面临剪裁转换的问题,因
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集句,更接近于四六中的化用成句。此词首三句云:“进退存亡,行
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进退存亡”来自《易·乾·文言》;“行藏用舍”是对《论语·述
第 一 页 共 八 页
{#{QQABAYYQogAgAABAABhCAQEoCEGQkBGACAoOhAAIoAIBQAFABAA=}#}
而》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概括;“小人请学樊须稼”更见剪裁工夫,《论语·子路》
载“樊迟请学稼”,待樊迟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孔子认为稼穑之事只是末端,
不如礼义仁信重要。而辛弃疾不为朝廷所用,只能营建“稼轩”,自甘与“小人”为伍,其
实是一种自我调侃。辛弃疾特意强调此词专集经句,而主旨却在说归隐,在对立冲突中表达
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从艺术技巧上说,与诗词集句颇为不同,而与宋四六化用成句同一机
杼。
在化用成句之外,辛弃疾词还有着好用长句的特点。好用长句同样是宋四六特色之一。
就体式而言,词与四六文显然不同,不过一些词调中会包含连续几个短句,辛弃疾常常将这
样的短句贯通起来、形成长句。这一做法在长调慢词中较为常见,《水龙吟》是其中一例。
此调上下片第三句至第八句例作四字句,诸家多用独立短句,或稍加勾连,成为一组复句,
意思上虽是一个整体,但小句也可以单独拎出。而辛弃疾常将小句打通,如“割肉怀归,先
生自笑,又何廉也”“更想隆中,卧龙千尺,高吟才罢”(《水龙吟·用瓢泉韵戏陈仁和,兼
简诸葛元亮,且督和词》),无论从句意上看还是从语法上看,都不能轻易抽出其中的小句。
传统的表现方式,更倚重物象的描摹与铺排,借以传达绵密的思绪。辛弃疾将其作为长句来
处理,往其中注入了更明晰的逻辑线索与文章气势,因而更容易形成气脉贯通、纵横捭阖的
格局。
在一些词中,辛弃疾甚至会顺势融入骈句。这类情况以《沁园春》最为典型。此调上下
片第三句至第六句,实由一个领字带出四个四字句,四句的安排,有前两句、后两句各自对
仗者,也有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者。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者,与四六文最为接近。
辛弃疾的《沁园春》以这种方式最多,有意用四六法加以安排,如形容山峰“似谢家子弟,
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前二句与后二
句分别将山峰比喻为谢家子弟、司马相如,直接从词中抽出,便是上好的四六对句。
化用成句,好用长句,都参与着辛弃疾笔下的风云变幻。越是对宋四六的发展走向与行
文风格有所了解,越能感受到辛词背后的四六笔意。对于兼善各体的创作者而言,一种文体
的创作技巧,常常会或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另一种文体的创作。这是创作技巧在文体间的迁移,
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能促成文体的发展革新。宋人常常破体为文——或以文为诗,或以诗为词,
又或以论为记、以赋为记等。这样的文学景观体现着宋代文学的集成性与丰富性。辛弃疾以
四六法为词,正是此类文学景观中别具风采的一种。
(摘编自周剑之《辛弃疾“以四六法为词”浅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词熔铸经史、善发议论等突出特点,引发了学者普遍而深入的研究。
B.《新居上梁文》作为四六实用性强,写于辛弃疾新居即将落成时,耐人寻味。
C.辛弃疾的集句方式不同于前人,他专从儒家经典化用成句,因此句式处理难度很大。
D.《沁园春》刻意用四字句形成对仗,安排灵活,可以单独抽出,非常接近四六文。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作品众多、文体丰富,汇集散文、骈文等文体的《稼轩集》尽管早佚,依然享有
第 二 页 共 八 页
{#{QQABAYYQogAgAABAABhCAQEoCEGQkBGACAoOhAAIoAIBQAFABAA=}#}
时誉。
B.辛弃疾创作技巧在《新居上梁文》《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间迁移,使两文有异曲同
工之效。
C.当前对辛词与四六文研究不多的现象,与学者不了解宋四六发展的整体背景有密切关联。
D.宋代文学集成发展,出现以文为诗等文体革新现象,是由于宋代文学家兼善各体破体为
文。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用来支撑文中下划线句子的一项是( )
A.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储光羲《咏山泉》)
B.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D.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钱珝《未展芭蕉》)
4.为什么《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专门从儒家经典中集句,请简要概括其原因。(4 分)
5.请结合材料中辛弃疾词的特点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下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扬州的夏日
朱自清
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得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
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
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
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但在一个久住扬州像我的人,他却没有那么
多美丽的幻想。他的憎恶也许掩住了他的爱好;他也许离开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若是想呢
——你说他想什么?女人;不错,这似乎也有名,但怕不是现在的女人吧?——他也只会想
着扬州的夏日,虽然与女人仍然不无关系的。
北方和南方一个大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无水而南方有。诚然,北方今年大雨,永定
河、大清河甚至决了堤防。但这并不能算是有水;北平的三海和颐和园虽然有点儿水,但太
平衍了,一览而尽,船又那么笨头笨脑的。有水的仍然是南方。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
水上——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
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
是你们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杈杈桠桠的支流。这条河其实也没有顶大的
好处,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静,和别处不同。
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们是知道
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
“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
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但还有一桩,
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
第 三 页 共 八 页
{#{QQABAYYQogAgAABAABhCAQEoCEGQkBGACAoOhAAIoAIBQAFABAA=}#}
吃着,倒也不坏的。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有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
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
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
好处,并不算错。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从天宁
门或北门下船。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
没有似的。
船有三种,大船专供宴游之用。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谋得利洋行的唱片。
现在这样乘船的大概少了吧?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
撑着。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来又有一
种“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洋划”渐渐地多,大
船渐渐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一个
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
而有些好事的少年,愿意自己撑船,也非“小划子”不行。“小划子”虽然便宜,却也有些
分别。譬如说,你们也可想到的,女人撑船总要贵些;姑娘撑的自然更要贵啰。这些撑船的
女子,便是有人说过的“瘦西湖上的船娘”。船娘们的故事大概不少,但我不很知道。据说
以乱头粗服、风趣天然为胜;中年而有风趣,也仍然算好。可是起初原是逢场作戏,或尚不
伤廉惠;以后居然有了价格,便觉意味索然了。
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
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
喝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撑船的都与茶
馆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
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
有好的。如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
上,随风飘展,使人想起“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里面还有小池、丛竹、茅亭,景物最
幽。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历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
“下河”总是下午。傍晚回来,在暮霭朦胧中上了岸,将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
摇着扇子;这样进了北门或天宁门走回家中。这时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有改动)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因为曾经久居在扬州,对这座城市的“憎恶”掩住了“爱好”,除了扬州的夏日,朱
自清对那里已没了眷恋。
B. 文章第二段围绕瘦西湖和护城河写扬州的水。根据其中描述可知,作者喜欢护城河的水
胜过了瘦西湖的水。
C. 文章从第三段到第五段,虽不是重点写水,但又处处围绕着水选取风景人情展开画卷,
遵循了扬州的特点。
D. 文中对扬州夏日的描写,虽然也着墨于市井人情,但更着意于自然风景,风景因人情而
第 四 页 共 八 页
{#{QQABAYYQogAgAABAABhCAQEoCEGQkBGACAoOhAAIoAIBQAFABAA=}#}
更显美丽,自然切题。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文士往往喜欢称道扬州,而久住扬州的我却只记得扬州的夏日,在对比中引起读者
的阅读兴趣。
B. 文章写到法海寺时,把法海寺的塔和红烧猪头对举,看似很突兀,实则暗含作者对法海
的憎恶与嘲弄。
C. 文章写扬州的夏日,追求一个“真”字—绘实景、讲真话、写真情,体现了朱自清散文
的艺术特点。
D. 文章语言平易明净,不事雕琢,叙述轻缓自如,在悠然洒脱的笔调中含蓄蕴藉地寓托了
自己的情感。
8. 文中末段“这样”写出了作者什么心境?结尾同是写回家,本文与《荷塘月色》中的“猛
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在作用上有何不同?请分析。(4 分)
9. “浮生半日闲,记忆多蜿蜒”是扬州宣传片主题曲《扬州的夏日》中的一句歌词。有人
说其恰合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
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
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节选自《中庸》)
材料二: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
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
矣。学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教以六行,教以六艺;三教
备而人道毕矣。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
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
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
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倚立而思远,不
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
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是以情性合人,而德
音相继也。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子夏曰:“日
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
(节选自《申鉴·中论·治学》,有删节)
第 五 页 共 八 页
{#{QQABAYYQogAgAABAABhCAQEoCEGQkBGACAoOhAAIoAIBQAFABAA=}#}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学也□A 者□B 所以□C 疏神□D 达思□E 怡情□F 理性□G 圣人之上□H 务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审:详细地。 弗:不,无。
B.措:措施,方法。 明:聪明。
C.没:通“殁”,死。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D.懿:美好的。 被: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强调既要广泛学习又要脚踏实地,不断反思自我,明辨是非,笃行不怠,持之以
恒。
B.君子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高尚道德和卓越品行,“知明而行无过矣”,从而名传千古。
C.从前帝王通过对公卿大夫子弟进行三教教育,从而习得完备的人类社会道德规范。
D.材料二用登山和睡眠举例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即通过学习消除困惑提升自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4 分)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4分)
14.材料二和《劝学》都善用比喻阐述道理,请在材料二中找出并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
①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的爱国词人。本词是作者在建炎三年避金兵流寓湖南、
湖北一带,逢端午感怀而作。②楚词:亦作“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创作的
一种新的诗歌体裁。③午日:端午节。④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征。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一开头,透露了词人在节日中的感时心绪和壮阔胸襟。他高昂地吟咏楚辞度过端午节,
深感天涯流落,时光之速。
B. 五月的榴花触动了词人,让他回忆起过去酒宴高会、观舞听歌的情景,榴花与舞裙的对
比中,突显了江湖流徙的感伤。
C. “戎葵凝笑墙东”借戎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凝笑”二字,正
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
D.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是将酒浇到水中,让凭吊之意随水流入湘江,这一行为与
“一尊还酹江月”相同。
第 六 页 共 八 页
{#{QQABAYYQogAgAABAABhCAQEoCEGQkBGACAoOhAAIoAIBQAFABAA=}#}
16. 本词中的“万事一身伤老矣”与辛弃疾词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内容
上和情感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言名句默写(本小题 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君子为例说明人天性并无二致,
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2)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用屈原的“美人”意
象,借歌声表达了作者政治理想破灭的无限伤感之情。
(3)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绘了山、
雪、天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到贵州的地形,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地无三里平”。的确,贵州是著名的“山
地王国”,中国众多的成语之中,贵州人最熟悉的一句恐怕就是开门见山了。按照研究者的
统计,贵州全省全地面积 17.61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1.8%。然而山地要占去贵
州全省总面积的 87%,如果再加上 10%的丘陵,总共就占了 97%。① ,多是山间
盆地和河谷平地,古籍上一般称“溪侗”,当地人称为“坝子”。
贵州作为行政区划,在元代还并不存在;到明朝,为了巩固云南,才从元代的湖广、云
南和四川三个行省里各挖了一块来, ② 。交通一直到现在也不太发达,在贵州
境内穿行会有非常奇特的感觉:好像越过一个又一个的岛屿,但岛屿之间不是大海,而是大
山。
宋时贵州的很多地方对于中央政府而言,仍然是“羁縻州”,所以保存了更多的化外之
地的文化。此地更多的是少数民族土司们的天下,哪怕是靠近川西一带汉化强烈的地带,也
大有山寨大王遗风,在靠近遵义的地方有曾经的播州土司的堡垒。乌蒙山巅有个叫作“韭菜
坪”的地方,名字并不豪迈,却是西南小国夜郎的“殷墟”。
而贵州的饮食,更是五方杂成。同一条街上,很有可能同时有苗侗热爱的酸汤、黔西大
山里彝族的牛肉干巴、黔北毕节的肉汤圆,也有黔西的羊肉汤锅,还有山东大饼和水饺、无
锡灌汤包子。只不过下江人和后来的三线移民带来的食物,到最后总会被加上辣椒蘸水,于
是一下子剽.悍.了起来,也贵州了起来。
18.结合语境,分析文中加点字“剽悍”一词的表达效果。(3 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20.文中“韭菜坪”、“殷墟”都使用了引号,分别指出其作用。(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 七 页 共 八 页
{#{QQABAYYQogAgAABAABhCAQEoCEGQkBGACAoOhAAIoAIBQAFABAA=}#}
这趟开往太行山深处的绿皮慢火车,时速不到 45 公里,大约 10 分钟就停靠一次,貌似与
追求高速度、高效率的“高铁时代”格格不入 。①但在山高路险的偏远山区,却是当地不可
或缺的交通工具。这趟火车每逢村庄必作停靠,②又允许乘客先上车后买票,③所以被村民们
亲切地称之为“铁公交”。村民只要花费很少的钱,就可以把大山里的蔬果、家禽等运到大山
外的集市,④既开阔了眼界,又增加了收入。
慢火车所经之处山清水秀,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孔庄本是一座默默无闻的小村
庄,以前很少人知道。慢火车开通后,乘车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⑤由于高涨的旅游热使得
外出务工青年纷纷回乡创业,推广农家乐,推销农产品……日子越过越红火。孔庄的变化仅仅
是个缩影,沿途的上党、后寨等村子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⑥昔日闭塞的小村庄如今成了
游人如织的网红景点。
这一抹悠然前行的绿色,将继续把“人民铁路为人民”的不变情怀,书写在广袤的神州大
地上。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找出来进行修改。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
得改变原义。(6分)
22.请为这则新闻拟写标题,要求使用对偶或比喻的修辞手法。(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疏密有致”的布局与草书之美息息相关,是草书内在美学本质之一。书法家根据汉
宇的笔画结拘,在草书创作中恰当安排疏密关系,达到“疏”处可跑马、“密”处不透风的
效果。只有在当“疏”处留白、简要,当“密”处紧凑、繁复,才能使草书作品具有奇妙的
视觉张力与表现力。书法如此,万事亦然。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和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
第 八 页 共 八 页
{#{QQABAYYQogAgAABAABhCAQEoCEGQkBGACAoOhAAIoAIBQA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