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艺论文 悟写作方法——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文艺论文 悟写作方法——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3 13:4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文艺论文 悟写作方法——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议论文单元,围绕人文主题“读书鉴赏”选编了五篇既富有思想性又蕴含艺术美的文章:有从宏观视角谈论读书求知话题的《谈读书》,有从微观角度探讨欣赏艺术作品方法的《不求甚解》《驱遣我们的想象》,有侧重阐释美学观念的《无言之美》,有着重探讨意境问题的《山水画的意境》。从教材的内部编排结构来看,初中学段的三个议论文单元虽然结构一致,但因针对学生不同能力的提升而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学生在之前的议论文教学中,已积累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等相关知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在综合训练阅读一般议论性文章的基础上,了解建构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并将其迁移运用到其他议论性文章的鉴赏及议论文写作中。
  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围绕核心任务“结合文艺论文阅读策略带来的写作启示,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议论文”,设计了四个子任务:一是借助思维导图和表格,梳理《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文章结构并对比两篇文章的异同;二是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实例对比和仿写实例明晰《不求甚解》与《山水画的意境》的异同,了解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三是通过对比图画与照片之美,完成“学习日记”,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四是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文艺论文知识完成一篇议论文的写作。其中,第一个任务是基础,第二个任务是建构文艺论文阅读策略的关键,第三个任务是基于前两个任务的归纳及训练,第四个任务是迁移运用和能力提升。
  本设计的实施共分四个课段。第一课段以两篇精读课文《谈读书》《不求甚解》为范本,先引导学生运用前两个议论文单元所学知识画思维导图,明晰两篇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思路,然后通过补充表格内容比较这两篇文章在主题及论述方面的异同,从而对一般议论性文章的阅读策略进行综合性训练。第二课段教读《山水画的意境》,先利用思维导图理清文章结构,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修改思维导图了解文艺论文中核心概念(如“意境”)与其他相关概念(如“景”“情”“意匠”)之间的关系,接着通过实例对比《不求甚解》与《山水画的意境》及仿写实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艺论文中观点与实例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一般议论性文章与文艺论文的共性与个性,建构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最后是请学生谈文艺论文阅读策略对自己写作的启示。第三课段以绘制思维导图、补充话题素材、自主完成“学习日记”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上一课段所学巩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第四课段设计了两个任务:任务一是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综合训练材料,引导学生横向勾连本单元知识,写一个鉴赏文段;任务二是请学生结合文艺论文阅读策略带给写作的启示,撰写一篇议论文。
  第一课段 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结构
  【核心任务:画出《谈读书》《不求甚解》的思维导图,指出二者的异同。】
  一、学习任务
  1.精读《谈读书》《不求甚解》两篇文章,梳理文章结构,自主绘制思维导图。
  2.明晰《谈读书》《不求甚解》在主题和论述方面的异同,补充表格内容。
  3.阅读《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与《不求甚解》中的读书方法进行对比,撰写300字以上的读书感悟。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学习资源
  1.核心资源:《谈读书》《不求甚解》
  2.推荐资源:《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
  四、完成任务
  1.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主要观点。
  (1)在《谈读书》中,作者是如何论述“读书”问题的?请在文中找出标志其论述思路的关键语句,补充下面思维导图。
  (2)某同学非常善于思考,阅读完《不求甚解》后,他奇思妙想绘制了一幅鱼骨图来帮助自己梳理课文结构。请指出该图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2.归纳概括,梳理两篇文章的异同。
  请结合对《谈读书》《不求甚解》的理解,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填写下面表格。
  3.在《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一文中,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读书方法。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对比《不求甚解》中谈到的读书方法,撰写一篇300字以上的读书感悟。
  第二课段 对比探究建构策略
  【核心任务:建构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一、学习任务
  1.精读《山水画的意境》,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核心概念“意境”与其他相关概念“景”“情”“意匠”之间的关系,绘制并完善思维导图。
  2.对比《山水画的意境》与《不求甚解》中的实例,理解文艺论文中观点与实例的关系,并为《山水画的意境》中“深入认识对象”的观点补充实例充当论据。
  3.结合课文至少写出三条写作启示。
  二、课时安排:2课时+1机动课时
  三、学习资源:《山水画的意境》《不求甚解》
  四、完成任务
  1.绘制思维导图,理清文章结构。
  认真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在文中找出标示其论述思路的关键语句,绘制思维导图,理清全文结构。
  2.辨析概念关系,完善思维导图。
  读完全文后,同学A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论证思路,绘制了如下思维导图。同学B认为该思维导图虽理清了文章的整体结构,但对“意境”与“景”“情”“意匠”等概念之间的关系的梳理还不够明晰。请在深入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微妙关系,进一步完善思维导图。
  3.为观点补充实例,把握观点与实例的关系。
  (1)议论文提出观点后,需要借助一些典型材料来阐发、论证,才能使观点立得住,让人信服。比较《不求甚解》与《山水画中的意境》中的实例想一想,如果删掉这些实例对理解观点有何影响?
  小结:一般议论性文章与文艺论文中的实例都具有支撑观点的作用。但文艺论文中的实例不仅仅是材料,更是作者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刻认知。因而它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作者在整体论述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山水画的意境》中,作者在论证“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的观点时,引用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小婷同学认为下列材料也可以证明文中观点,请选出你认为最适合充当论据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B.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C.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D.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对雪》)
  4.借鉴阅读策略,归纳写作启示。
  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学习完《山水画的意境》后,你在写作方面获得了哪些启示?请至少写出三条启示。
  第三课段 学以致用巩固方法
  【核心任务:运用所学文艺论文阅读策略自读《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绘制思维导图,补充话题素材,完成学习日记。】
  一、学习任务
  1.运用思维导图理清《无言之美》的论证思路。
  2.辨析《驱遣我们的想象》中核心概念“想象”与相关概念“文字”“文艺”“读者”之间的关系。
  3.对比图画与照片之美,明晰文艺论文中观点与实例的关系,并为其他艺术类型(如雕塑、音乐等)补充素材。
  4.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获得独立见解,发现疑难问题,自主完成学习日记。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学习资源:《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
  四、完成任务
  1.绘制思维导图,理清论证思路。
  《山水画的意境》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证思路,由现象到原因再到应用探究,层层阐发,条理清晰。小婷同学认为《无言之美》与《山水画的意境》的论证思路相同。她的同桌则认为《无言之美》是以问题为导向,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论证思路。你认为谁的看法更加合理,请绘制思维导图加以说明。
  2.圈点重要概念,梳理概念关系。
  根据课文阅读提示,《驱遣我们的想象》这篇文章,侧重以“一诗一文”为例引导读者驱遣想象欣赏文艺作品,可作者为何花大量笔墨谈文艺起源、文字等知识呢?请用○标出这些重要概念,并梳理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3.补充话题素材,把握观点与实例的关系。
  在《无言之美》中,作者分别从绘画、文学、音乐、雕塑四种艺术类型阐述了“无言之美”的含义。班上一位热爱摄影的同学想通过对比法帮助同学深入理解绘画的“无言之美”“和自然逼真”。于是,他将自己五一假期在黄山拍摄的《迎客松》与人民大会堂的铁画《迎客松》进行了对比(材料一),并上网搜集了一些资料(材料二)来帮助理解。你能仿照他的做法,为理解其他艺术类型(如文学作品、音乐、雕刻)的“无言之美”补充相关素材吗?
  五、学习评价
  文艺论文的学习,不仅能丰富知识储备,还可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自读完《无言之美》和《驱遣我们的想象》之后,请根据理解完成下面的学习日记。
  第四课段 触类旁通巧运用
  【核心任务:迁移运用文艺论文阅读策略带给写作的启示,撰写一篇500字的议论文。
  一、学习任务
  1.横向勾连本单元所学知识,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一个200字左右的鉴赏片段。
  2.结合文艺论文阅读策略带给写作的启示,撰写一篇题为“学习当温故知新”的议论文,500字左右。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学习资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完成任务
  1.横向勾连单元知识,撰写鉴赏文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无言之地,有时正是作者有情之处,若此时读者只拘泥于文字的表层含义,往往难以真正进入作品,获得美感体验;若读者能够驱遣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透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便可探寻作者的精神世界。请欣赏材料一中的古诗,结合材料二,尝试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意境”“无言”“想象”等,为这首诗写一段鉴赏文字,不少于200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艺术是复杂的、丰富的,有时也并不徒然转折,而是神情的持续,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艺术的微妙:一在孤帆的“孤”,于长江众多船只只见友人之帆;二在远影之“尽”,帆影消失,目光追踪仍然不舍;三在“天际流”,无帆,无影,仍然目不转睛,持续凝望。
  2.列出思维导图,完成议论文写作。
  学习完本单元的知识之后,如果请你写一篇题为“学习当温故知新”的议论文,你会如何构思?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列出写作提纲,再完成写作。
  1.思维导图要包含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部分。
  2.议论要紧贴论点对论据进行深入分析,不可以只是围绕观点简单罗列论据。
  3.按要求撰写议论文,不少于500字。
  单元整体评价
  一、单元设计反思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一个文艺论文阅读单元,选编的都是有关读书求知、艺术鉴赏方面的文章。本单元的核心学习内容是:了解作者观点,学习思辨方法,发现疑难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学习文艺欣赏方法并迁移运用。开展整体教学以思维导图为支架引导学生梳理论证思路,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补充相关主题素材和表格内容进行对比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艺论文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观点与实例的关系,而且能够让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撰写鉴赏片段及议论文,则可以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及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由于议论文没有小说、戏剧丰富的故事情节,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兴趣本就不高,而文艺论文涉及许多专业术语和概念,无疑又进一步加大了九年级学生学习议论文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学习文艺论文的抓手。首先,就学生对论证思路不清晰的问题,教师应提供思维支架范例,确保学生有例可循,并鼓励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其次,就学生对文艺论文核心概念与相关概念之间关系不清晰的问题,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化抽象、艰涩的理论知识为具体、可理解的知识,调动学生阅读文艺论文的兴趣,并理清各概念之间的关系;最后,就学生难以理解的观点与实例关系的问题,教师可补充相关素材,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明白文艺论文实例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