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莒南县新城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莒南县新城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统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4 19:08:21

文档简介

莒南新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1.C 2.B 3.C 4.D 5.B 6.C 7.C 8.B 9.D 10.A
11.A 12.C 13.D 14.B 15.C 16.B 17.C 18.A 19.A 20.D
21.D 22.B 23.B 24.A 25.B 26.D 27.B 28.B 29.C 30.B
31.D 32.C 33.A 34.D 35.B 36.A
37.(1)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细菌战;毒气战。(任意两个要,其他符合史实且合题意的同样给分)
(2)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38.(1)特点:按现居住地登记征税;以财产多少作为收税的主要标准;时间上分夏秋两季征税。
作用: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放松了人身控制;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2)现象: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原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一定条件;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提倡国货运动。(任答三点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莒南县新城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 12 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3.12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1—23 课;考试时间:9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6 小题,每题 2 分,共 72 分。)
1.《国史十六讲》写道:“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其中一个
重要特征就是农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一跃而为食物的生产者。”我国
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遗址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二里头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龙山文化
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枝繁叶茂时期。以下对该时期各
学术流派及其提出的思想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
①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法家——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③儒家——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④墨家——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历史学家钱穆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
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
奠定。这应是指( )
A.商周时期 B.明清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4.汉初,在黄老学说的指导下,统治者实施了“顺民之情,与之休息”的政策。
这一政策实施
A.清除秦朝暴政的影响 B.导致儒学地位的下降
C.汉承秦制的重要表现 D.有利于恢复社会生产
5.某同学在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课时,整理了如下
图表。结合所学,图中的①和②分别指代( )
A.赤壁之战、唐 B.淝水之战、隋 C.官渡之战、唐 D.官渡之战、隋
试卷第 1页,共 7页
{#{QQABAYYQggigAAJAARgCEQFoCAIQkAEAAAoOBFAIsAABAAFABAA=}#}
6.“中华”一词始见于西晋末年,是在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背景下,中原士人为
把中原的政治、文化与这些民族相区分而产生的自我称谓。入唐以后,“中华”一
词被广泛使用,不仅成为唐朝的别称,也成为中国的名号。这一进程反映出( )
A.民族矛盾和冲突逐步消弭 B.边疆与内地实行一体化的管理
C.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加深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7.这一制度“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规定“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十
一月纳毕”。该制度是( )
A.均田制 B.租调制 C.两税法 D.租庸调制
8.鉴于唐末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宋初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
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下列哪一项不是管理地方的措施( )
A.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 B.置二府三司 C.设通判 D.设转运使
9.唐诗中昂扬乐观的精神特点主要来自( )
A.知识分子的乐观和开朗 B.科举取士对下层知识分子的鼓舞
C.国家的开放和文化的多元 D.政治、经济空前繁盛的社会现实
10.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行省间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行省长官
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了地方政治实力
C.促进了各地经济发展 D.抑制了民族交融趋势
11.如果你生活在北宋末年,你有可能做到的事情有( )
A.欣赏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B.观看关汉卿的《窦娥冤》
C.吃番茄炒鸡蛋 D.阅读长篇小说《西游记》
12.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
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是( )
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 2000 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13.下列年代尺所列历史事件反映的主题是,清朝( )
A.强化地方吏治 B.抵御殖民侵略 C.完善法律建设 D.加强边疆治理
14.自明朝后期起,中国经济各领域都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下列选项中属于这
试卷第 2页,共 7页
{#{QQABAYYQggigAAJAARgCEQFoCAIQkAEAAAoOBFAIsAABAAFABAA=}#}
一时期经济“新现象”的是( )
A.玉米、棉花等作物开始在内地种植
B.部分地区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C.纸币出现并作为主币在全国范围内发行流通
D.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
15.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获得领事裁判权。对此,清政府
认为:“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据此可知清政府( )
A.实行妥协退让的外交 B.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C.缺乏近代司法主权意识 D.熟悉近代外交知识
16.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李鸿章有一句台词说:“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代人所行之事是
A.最早在中国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提出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D.在中国走民主共和制的道路
17.下图反映的内容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18.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的资产阶级政党
是( )
A.中国同盟会 B.兴中会 C.国民党 D.光复会
19.“辛亥革命的伟大在于它不仅推翻了一个王朝,而且也在于它使得一切恢复帝
制的尝试都只能成为昙花一现的闹剧。”这说明辛亥革命( )
A.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B.提出了科学的革命纲领
C.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任务
20.北洋军阀统治前六七年,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问题是( )
A.改良主义与暴力革命问题之争 B.责任内阁与总统权力之争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争 D.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之争
21.1912 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福新面粉厂,到 1921 年,荣氏兄弟经营的面
粉厂已达到 12 家,荣氏兄弟成为当时著名的“面粉大王”。关于荣氏面粉厂这一
时期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
①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试卷第 3页,共 7页
{#{QQABAYYQggigAAJAARgCEQFoCAIQkAEAAAoOBFAIsAABAAFABAA=}#}
②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2.新文化运动是从 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这场运
动(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推动了思想文化的革新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D.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
23.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①促使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发生变化
②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④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孙中山曾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要设法使他
不沉下去……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苏俄这根稻
草………我只好抓住他。”这段话的背景是( )
A.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后 B.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
C.中日签订“二十一条” D.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
25.“大会制定了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
政治,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大会还制定了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
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这次大会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
26.如图所示文字是江泽民的题词。该题词中的“地方”应是( )
A.南京 B.上海 C.瑞金 D.南昌
27.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会
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三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28.习近平曾用“五个创造性”总结毛泽东在党的历史上所做的重要贡献,强调毛
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这里的“中国革命道路”是指( )
试卷第 4页,共 7页
{#{QQABAYYQggigAAJAARgCEQFoCAIQkAEAAAoOBFAIsAABAAFABAA=}#}
A.城市领导农村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城市武装起义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9.美国记者索尔滋伯里在其作品中写道: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
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面进行的一次生
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场“战斗”( )
A.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B.成为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C.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D.开创了中国革命正确道路
30.1932 年 3 月,日本扶植清朝废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1939 年 9 月,日
本扶植的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在张家口成立;1940 年 3 月,在日本扶植下,汪精卫在
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这表明日本侵略者推行 ( )
A.“以战养战”的政策 B.“以华制华”的方针
C.“治安强化运动” D.“囚笼政策”
31.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精神和口号,以下不同时代的精神或口号,按其出现先
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②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③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④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④①③ D.①④②③
32.如表是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正面战场的四次战役,其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战役 意义
① 淞沪会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
② 武汉会战 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最激烈的战役
③ 台儿庄战役 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④ 第三次长沙会战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A.① B.② C.③ D.④
33.1938 年,丰子恺记述:“我从浙江通过江西、湖南,来到汉口,在沿途各地逗
留,抗战歌曲不绝于耳……‘有人烟处,皆有抗战歌曲’。”这折射出当时( )
A.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增强 B.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C.东部沿海工业大量内迁 D.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34.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以下史实能证明此结论的有( )
①十几万中国华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承担战勤任务
②1942 年,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③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与谋划和指挥
④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总兵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试卷第 5页,共 7页
{#{QQABAYYQggigAAJAARgCEQFoCAIQkAEAAAoOBFAIsAABAAFABAA=}#}
35.中共某次会议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随后,大会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该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八大
36.抗日战争的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取得这一地位的主要原
因是( )
A.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B.世界友好国家给予鼎力相助
C.国民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D.中国在欧亚非战场勇猛出击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第 37 题 14 分,第 38 题 14 分,共 28 分。)
37.2023 年 12 月 13 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日上午,全国各
地同胞为 30万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致哀,在追忆与悼念中感受和平来之不易,唤
醒家国情怀,坚定“勿忘国耻、立志报国”的决心。
(1)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除南京大屠杀之外请另举两例。
(4分)
(2)抗日战争历时十四年,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才换来这场战争的胜
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10 分)
试卷第 6页,共 7页
{#{QQABAYYQggigAAJAARgCEQFoCAIQkAEAAAoOBFAIsAABAAFABAA=}#}
38.经济政策和现象反映出社会形势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公元 780 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
“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
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
两李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
增入,版籍(户口册)不造而得其虚实,贫吏不该而好无所取,自是轻重之
权,始归于朝廷”。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在 1912 年到 1919 年 8 年间,建成厂
矿 470 多个,投资 9500 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大于 1.3 亿
元,8年超过了过去的 40 多年。
——摘编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辑》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两税法的特点,指出两税法的实施有何作用。(6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8分)
试卷第 7页,共 7页
{#{QQABAYYQggigAAJAARgCEQFoCAIQkAEAAAoOBFAIsAABAA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