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射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阶段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阶段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4 19:0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射阳县2023年秋学期高二年级第二阶段测试 历史(选修)试卷
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 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时,注意到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东部地区的河谷平原适合 发展农业;长江黄河总流域面积大,两河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多样化的气候和生态环
境;两河的中下游没有不可逾越的地理障碍。这些特征可以共同用来解释中华文明( )
A. “满天星斗”的特征 B. “多元一体”的特征
C. “连绵不断”的特征 D. “农业文明”的特征
2. 如表为秦汉至隋唐多级政区户籍统计表,从表可知中国古代基层治理( )
秦汉至隋唐多级政区户籍统计表
A. 组织划分趋于精细B. 治理成效日益降低
C. 官方渗透逐渐减弱D. 政局变动影响突出
3. 两宋时期,代表民间舆论的谣谚文化盛行。前期君主大都能从谏如流,把“观政听谣” 作为一种政治手段;两宋末期具有煽动意味的谣谚大量出现,朝廷采取了高压政策禁止其传播。这一现象反映了
A. 两宋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B. 宋廷管控民间舆论维护统治
C. 官民在政治上进行良性互动 D. 民间对政治的认识趋于理性
4.1896年《时务报》发行后,孙诒让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统计阅报人数以敝里为最多, 而敝里阅报之人,弟率稔知其人。盖慨时事之危迫,爱玩钦服者十之一二;而闻有科举变法之说,假此揣摩为场屋怀挟之者十之七八;其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者,无一也。”从材料中可以得出( )
A. 清末知识分子阅读新式报纸蔚然成风 B. 体现了维新思想在社会底层广泛传播
C. 当时阅读新报主要是从功利角度出发 D. 社会底层人民关心时事挽救民族危亡
5. 漫画《愿人人以此自绳》,发表于1916年7月4日《新闻报》。画面中, 一群不同阶层
的人被一根绳索约束在一起,而绳索勾勒出“约”字样。该漫画表达的时代诉求是( )
A. 建设民主政治 B.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 冲破礼教束缚 D. 废除列强在华特权
6. 下图为1941年莫朴创作的版画《我们活跃在苏北》,画面中间位置, 一头水牛正在田间劳作,新四军战士正和农民亲切交谈,展现出军民的鱼水深情。画面保留了大片空白空间,
表现一望无垠的天空与广阔的水田。这幅画体现出中共( )
A.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B. 在边区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
C. 实行普遍、自由的选举制度 D. 推行精兵简政政策卓有成效
7. 如表是1956年陈云提出的经济政策建议。这些建议( )
A.吸取了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B.开启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C. 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框架 D. 促进了国家工业建设的迅速发展
8. 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情况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创办乡镇企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B. 家庭联产承包的推广缩小了城乡差距
C. 农村经济发展深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D.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农民收入多元化
9. 有学者说:“东方民族的阿拉伯数字、指南针、火药和纸等,曾给西方文明以决定性的影响;伊斯兰文明与西方长达数世纪的交流,给中世纪欧洲在数学、科学、医药和农业方面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不同类型的文明,既有其独到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又有许多人类共同的东西。”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文明碰撞促进区域间文化的交流 B. 人类文明统一性和多元性并行不悖
C. 古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同源性 D. 地中海阻隔导致南北两岸文化差异
10.13世纪,长期的聚居、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经验使城市居民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共同意识。他们要求像封建王公在他们领土上所做的那样来执行自己的司法、征税、铸币、市场管理等等;而且在有关自己切身利益的地方事务上,他们不再愿意服从封建主的权力。但他们愿意继续负担服役和缴纳赋税。上述现象( )
A. 有利于庄园经济快速发展 B. 说明城市自治有社会基础
C. 为民族国家形成创造条件 D. 体现出欧洲专制王权衰落
11.1609年,格劳秀斯出版了《海上自由论》一书,最先提出海洋不应成为任何国家财产的主张。他认为:“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不可占领的,应向所有国家和人民开放,
供他们自由使用。”这些主张旨在( )
A. 确定国际法的主体 B. 争夺亚洲新航路的主导权
C. 打击西葡垄断地位 D. 服务于荷兰商业贸易扩张
12.1698-1700年,英王威廉运用外交特权与法国国王签订了两份瓜分西班牙帝国的条约,引发英国贵族阶层普遍不满。为此,在1701年初召开的议会中,规定英王仍享有外交特权,
但须在内阁建议下进行决策,且最终外交决议应交付议会核准。这说明,此时英国( )
A. 议会主权原则遭破坏 B. 国王保留部分外交权
C. 内阁权势进一步膨胀 D. 国家权力被贵族控制
13.1907年3月18日,法国社会主义活动家饶勒斯发表文章称“即使巴黎公社成功了也不可能从本质上改变社会。”他指出,社会主义者现在必须考虑两个主要事实:普选和总罢工。这一思想( )
A. 否定了巴黎公社的历史地位 B. 找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
C. 反映了政治环境的重大改变 D. 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14.1920年9月,甘地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在他起草的国大党新党章中,提出“国大党的目标是印度人民用一切合法的的手段,以争取实现自治”。随后,国大党改组,吸收工人、农民和手工业者入党,党员很快发展到1000万人。这表明( )
A. 一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B. 列强重新瓜分刺激了民族意识觉醒
C. 资产阶级抵制非暴力不合作的主张 D. 国大党利用一切手段争取民族独立
15. 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主张民族自决和人权自由的一方取得的胜利,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连同此前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这一观点( )
A. 强调交战各国战后的社会变化 B. 否定了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
C. 表达了对欧洲国际地位的担忧 D. 表明二战冲击了旧有的国际秩序
16.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掀起国有经济私有化浪潮;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出台了包括《广播电台法》《运输法》《渔业法》《电讯法》《石油天然气法》《能源法》等涉及各行各业的相关法律和法规。这表明英国政府
A. 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开创了“知识经济”发展模式
C. 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 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钱庄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约在明朝中叶以后)出现的一种商业信用机构。它起源于银钱兑换,其后逐渐发展为办理存放款项和汇兑的机构。清代钱庄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东南各大城市。设在北京、天津、沈阳、济南、郑州等地的银号,其性质与钱庄相同。票号是清代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的信用机构。道光初年山西平遥县日升昌票庄是最早的一家票号。其后,平遥、祁县、太谷三县商人相继设立票号,形成山西人独占的一大新兴行业,通称山西票号。外国人称之为山西银行。
摘编自沈泓《民国纸币收藏与投资》
材料二 法国人让·里瓦尔在《银行史》中说:“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被认为是近代中央银行的鼻祖。”18世纪后半叶,英国的银行组织被所有的欧洲观察家视为样板。亚当·斯密于1776年在《国富论》中就写道:“英格兰银行同政府本身一样稳固。”英国银行业在当时领先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银行”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英国银行业在17—18世纪“领先世界”的因素。(4分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地方州县是上层政权机构或正规官僚行政机构的最低一级,州县官因之 称为“亲民之官”。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 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 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 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
材料二 十七世纪英国的基层社会管理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他们主要通过民众选举推选出合适的民警人员,与当地的教会管理相互交织。地方政府与居民的关系并非完全的“按章办事”,而是时刻地变换着的。换言之,在教区的社会管理中,他们的裁决大多是依照约定俗成的习惯来进行的,教区民警和地方官吏都受到传统文化习俗和行为规范的约束。在这个地方共同体中,最有效的约束并非是来自帝国的条文章程,而是“睦邻关系”的传统,法律相比而言屈服于这种观念,而不是凌驾之上。这种管理机制能够充分地体现人性,而不是冰冷的事实。这种闪烁着自由的管理机制,虽然在处理问题方面没有严格的刻度作为标准,但是他在英国十七世纪的基层管理上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直到后来英国建立起规范化的近代的官僚体制,才逐渐取代这种“乡绅自治”的管理体制。
——摘编自许洁明《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十七世纪英国与清代基层社会管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 8 分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经济发展中心是指某一时期内经济发展较为活跃,同时能影响和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国家或地区,即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和动力源。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世界经济 发展中心并非永恒不变,在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旧的衰落的经济中心被新的繁盛的经济中心所取代,并不断重复这一过程。
——摘编自李振福《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与“北冰洋——太平洋时代”到来》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世界经济发展中心的变迁”的整体、部分或某一阶段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3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近代铁路交通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到19世纪 40年代,英国国内的铁路干线已基本建成。美国铁路从50年代起开始迅速发展,并出现铁路建设的一体化趋势,重点发展客货联运线路,以便于远距离地运送货物和旅客。到1870年,美国的铁路体系已不再是地方性的,而是地区性的,甚至是全国性。然而,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最具有重大影响的是国际铁路联运形成体系和亚、非、拉美各洲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铁路的迅速发展。在印度,主要铁路线的修筑都是从各大海港通向内地原料产地。在拉丁美洲,铁路大都是通向近海的商埠,内地交通不发达,并且铁路建设几乎完全操纵在外国资本家手里,铁路成了外国资本进行扩张和掠夺的工具。
——摘编自赵景峰《科技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中的作用》
材料二 清朝后期至民国,中国铁路筑路里程统计表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以沟通西南、西北为重点,修建了大量铁路线路和枢纽,
成渝、天兰、兰新等大批铁路干线陆续建成。到1978年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增至5.2万公里。改革开放后,铁路网规模进一步扩大,路网质量显著提升。到2018年末,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3.2万公里,较1949年增长5倍。2008年,京津高铁开通运营,标志着我国铁路开始迈入高铁时代。到2018年末,高铁营业里程3万公里,是2008年的44.5倍,
高铁营业里程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居世界第一位。
——摘编自《辉煌70年: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1949-20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近代铁路运输发展的主要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相比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铁路发展的重要变
化并分析其原因。 (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