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4.1常见地貌类型同步测试(基础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4.1常见地貌类型同步测试(基础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04 23:09:07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4.1常见地貌类型同步测试(基础卷)
一、选择题
(2021高一上·金台期末)下图为渭河平原及渭河某段河曲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能正确反映沿EF断面河床横剖面的是(  )
A. B.
C. D.
2.与图中渭河平原在成因上相似的是(  )
A.汾河谷地 B.洞庭湖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黄土高原
3.有关渭河水参与水循环特点,正确的是(  )
A.只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B.既参与海陆间循环,又参与内陆循环
C.只参与海上内循环
D.只参与内陆循环
4.就水循环而言,渭河属于水循环环节中的(  )
A.蒸发 B.降水 C.水汽输送 D.地表径流
5.下列有关水循环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促使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
B.塑造地表形态
C.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
D.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021高一上·钦州期末)帕图斯湖(下图)为一潟湖,与大西洋之间有一北宽南窄的沙坝,湖泊南端有宽约1.6千米的水道连通大西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形成沙坝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风化作用 C.风力堆积 D.海水堆积
7.下列关于沙坝的推测,最合理的是(  )
A.沙坝的高度不断增加 B.沙坝向海洋方向扩展
C.沙坝向潟湖方向扩展 D.沙坝的面积在不断萎缩
8.(2021高一上·吉林期末)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
(2021高一上·百色期末)下面四幅地貌景观图片是某旅游爱好者在世界不同地点拍摄的。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9.丁地貌(  )
①为新月形沙丘②迎风坡缓,背风坡陡③为海岸沙坝④迎风坡陡,背风坡缓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下列有关四幅图片拍摄地的推测,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拍摄于新疆 B.乙可能拍摄于内蒙古
C.丙可能拍摄于青藏高原 D.丁可能拍摄于海南
(2021高一上·遵义期末)近日,南京林业大学在《科学》杂志上发文,呼吁人们重视对喀斯特洞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受到了科学界关注。有研究者在某喀斯特地区部分洞穴发现15种稀有的洞穴生物类群。喀斯特洞穴内生境特殊,又相对隔离,所以大多数典型洞穴生物仅仅局限存在于某个独立山丘或单一洞穴。如今,当地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开展自然体验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喀斯特洞穴内环境特征的是(  )
A.光线昏暗 B.湿度大
C.食物供给充足 D.温度波动小
12.下列体验活动所观赏到的景观中,成因与其他三类不同的是(  )
A.石钟乳 B.暗河 C.石柱 D.石笋
(2021高一上·葫芦岛期末)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地貌景观照片,照片中的骆驼向北而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该地貌类型是(  )
A.喀斯特地貌 B.河流地貌 C.海岸地貌 D.风沙地貌
14.该类地貌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  )
A.大兴安岭地区 B.内蒙古地区
C.广西桂林地区 D.长江三角洲
15.(2021高一上·乾安期末)近年来,台湾地区已成为大陆游客的旅游热点地区。到野柳地质公园游览的游客,多去欣赏海边奇岩怪石的自然景观,最著名的有女王头、烛台石、龙头石等。形成这些奇岩怪石的主要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风力堆积 C.内力侵蚀 D.海浪侵蚀
二、综合题
16.(2020高一上·河西期末)阅读考察报告,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野外考察是提升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北京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野外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
(1)考察记录单中①处最可能记录的是________(双项选择题)。
A.奇峰林立 B.冰川广布 C.地势平坦 D.地表崎岖
(2)除记录单中所列项目之外,地貌景观的描述角度还有   、   等。
(3)根据地貌形成条件判断,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________(双项选择题)。
A.植被 B.土壤 C.岩石 D.水文
(4)阅读考察报告,概括此次考察活动的主要任务。
(5)对“拓展学习”四幅景观图中的地貌进行分类,并说出理由。
17.(2022高一上·松原月考)读下面四幅地貌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地貌的形成原因(例如:乙流水堆积):
甲   ,丙   ,丁   。
(2)图丙为流动性沙丘,下列有关该沙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粒在C坡一侧被搬运,在D坡一侧沉积
B.C坡风力大于D坡
C.此地的风向是西北风
D.D坡一侧为迎风坡
(3)乙图地貌一般形成于河流   处,图中自A到B沉积物颗粒逐渐   ,原因是   。
18.(2022高一上·江西月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A地貌名称是   ;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填“西北”或“西南”)地区,是由   作用形成的。
(2)甲图中F为流动沙丘,图乙是F处沙丘图。该沙丘判断当地风向为   。
(3)图甲中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   地貌。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A
3.B
4.D
5.C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
(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
(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会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
1.从左图可以看出E位于河流凹岸,受流水侵蚀作用较强,水深较深;F位于河流凸岸,受流水堆积作用较强,水深较浅,D选项正确。故排除A、B、C。
2.渭河平原由于岩层断裂下陷而形成的,与其形成原因相似的为汾河谷地,A选项正确;洞庭湖平原和珠江三角洲主要是流水沉积形成,B、C错误;黄土高原为风力堆积形成,D选项错误。
3.渭河是黄河的支流,黄河最终注入海洋,因此既参与海陆间循环,又参与内陆循环,B选项正确;故排除A、C、D。
4.渭河是地球表面流动的河流,在水循环环节中属于地表径流,D选项正确;排除A、B、C。
5.水通过各环节在地表各圈层中进行循环运动,促使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描述正确,排除A选项;水循环促进地表不断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从而影响全球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描述正确,B选项排除;人类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水循环许多环节,如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降水等,但对水汽输送、海洋蒸发、海洋降水等环节影响不明显,因此人类活动并不能深刻地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描述错误,C选项正确;通过水在各环节的循环运动,可以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不断更新,描述正确,D选项排除。
【答案】6.D
7.C
【知识点】海岸地貌
【解析】【点评】在海的边缘地区,由于海水受不完全隔绝或周期性隔绝,从而引起水介质的咸化或淡化,即可形成不同水体性质的潟湖。能起隔离作用的可以是障壁岛、沙坝、沙滩、沙丘、鲕滩等。潟湖最大特点是盐度不正常,在潮湿地区因河水大量注入而发生淡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强烈蒸发而发生咸化;尤其在小潮差条件下,这种盐度变化可相当大。因此,可分为淡化潟湖和咸化潟湖两个亚相。当盐度>3.5%时为咸化潟湖,<3.5%时为淡化潟湖,它们在沉积物成分、生物特征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不同。
6.读图可知,图中的帕图斯湖为潟湖,原为大西洋的一部分,由于海潮上涨时速度慢,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形成高出海水面的离岸坝,坝体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潟湖,所以沙坝形成的外力作用为海水堆积,D正确。流水堆积一般在中游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为三角洲,A错误。风力堆积地貌一般为沙垄、沙丘,C错误。风化作用是在外力作用下,将物质破碎为碎屑物的过程,不会形成沙坝,B错误。故答案为:D。
7.由于沙坝的阻隔,当海水涨潮时,海水超过坝顶,对沙坝产生侵蚀作用,沙坝高度不会增加,A错误;进入潟湖,退潮时部分海水留在湖内,由于湖内的海水基本为静水,随着泥沙沉积,沙坝向潟湖方向扩展,B错误,C正确;沙坝内侧有新的堆积体生成,面积增加,D错误。故答案为:C。
8.【答案】D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分析】黄土高原被称为“风吹来的大高原”,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
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 山间河流流出山谷: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
风力 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 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
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
波浪 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 沙滩、潟湖
冰川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 冰碛地貌、冰碛湖等
【答案】9.A
10.A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点评】新月形沙丘是横向沙丘的一种,形态非常简单,因平面呈新月形而得名。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凸出而平缓,一般在5~20°, 背风(落沙)坡凹而陡一般28~34°,高度3~8米,沙粒在风力作用下不断顺迎风坡跳跃和滚动,向丘顶运动,然后在重力作用下堆积于落沙坡而使丘体不断前移 。若干个新月形沙丘横向连接成链状,形成新月形沙丘链,高度可达90米。
9.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丁地貌为新月形沙丘,受风力作用的影响迎风坡缓,背风坡陡,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答案为:A。
10.甲、丁两地貌主要存在于风力作用较强的干旱地区,海南为湿润气候区,而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以风力作用为主;内蒙古深居内陆,不存在海浪侵蚀景观;石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多形成于暖湿的环境中,我国以云贵高原分布最为广泛,青藏高原气候高寒,难以形成喀斯特地貌。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1.C
12.B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点评】 喀斯特地形(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karst topography)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为辅,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喀斯特地形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11.喀斯特洞穴内光线昏暗,岩溶作用较强,湿度较大,受外界气温影响较小,温度波动小,ABD正确;洞穴内生物数量少,食物供给不足,C错误。本题选择不符合的,故答案为:C。
12.石钟乳、石柱、石笋是由于淀积作用形成的;暗河是由于溶蚀作用形成的。所以成因与其他三类不同的是暗河,ACD错误,B正确。故答案为:B。
【答案】13.D
14.B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点评】风沙地貌指在风力作用下对地表泥沙、碎屑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地貌。一般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两种类型。风蚀地貌在地表处最为明显。其主要类型有风蚀谷、风蚀残丘、风域、风蚀蘑菇等。风积地貌主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沙丘,尤其在干旱地区风沙地貌最为普遍,发育最完好。在半干旱地区,大陆冰川边缘,植被稀少的沙质海岸、湖岸等风力强大的地方也发育了不少风沙地貌。
13.由图示信息并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图中有大面积的沙堆积,且有骆驼行走,可判断出此地为风沙地貌,D正确。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河流地貌是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海岸地貌海岸在构造运动 、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均不符合题意,ABC错误。故答案为:D。
14.由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我国西北地区也有较大面积的风沙地貌分布,选项中内蒙古地区分布最为广泛,B正确;大兴安岭地区森林广布,风沙地貌分布少,A错误;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湿润,植被广泛分布,难以形成风沙地貌,CD错误。故答案为:B。
15.【答案】D
【知识点】海岸地貌
【解析】【分析】由材料可知,图中这些奇特的自然景观分布在沿海地区,主要由海浪侵蚀作用形成,D正确;流水堆积地貌分布在河流中下游,主要包括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扇等地貌,A错误;风力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如沙丘、沙垄等,B错误;侵蚀作用是外力作用的表现,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塑造海岸侵蚀地貌的主要动力因素是波浪和潮流﹐但高纬度地带的海岸还受到冰冻的侵蚀﹐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岸则受到丰富的地表水和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的侵蚀。海岸侵蚀地貌的发育过程﹐除与沿岸海水动力的强弱和海岸的纬度地带性有关以外﹐还受组成海岸的岩性的抗蚀能力所制约。结构致密﹑坚硬岩石海岸﹐抗蚀能力较强﹐但因裂隙和节理发育﹐多海蚀洞﹑海蚀拱﹑海蚀柱﹑海蚀崖。松软岩石海岸﹐抗蚀能力较差﹐海蚀崖后退较快﹐易形成海蚀平台。石灰岩海岸﹐在海水溶蚀下具有独特的蜂窝状海蚀地貌形态。
16.【答案】(1)A;D
(2)规模;分布(质地、地表植被等)
(3)C;D
(4)观察、识别、描述喀斯特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探究其成因
(5)分类并说出理由,合理即可。例如:分两类。峰林、洪积扇为一类,属于流水地貌;风蚀蘑菇、沙丘为一类,属于风成地貌。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
【解析】【分析】(1)由考察报告可知,①处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奇峰林立。故AD正确,C错误。图中信息未见冰川发育,而且房山地区纬度、山体海拔高度较低,因此现阶段无冰川发育,故B错误。(2)地貌景观的描述内容主要包括:形态、物质组成、色彩、规模、分布、植被等。(3)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碳酸钙+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溶洞形成并逐步扩大。因此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岩石和水文,故C、D正确。(4)分析考查报告可知,此次考察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观察、识别、描述喀斯特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探究其成因。(5)四幅景观图中的地貌均为外力作用而成,塑造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有:流水、风、海浪和冰川作用。峰林为流水化学溶蚀而成、洪积扇发育在河流出山口,因流水沉积而成,二者属于流水地貌;风蚀蘑菇因风力侵蚀而成,沙丘因风力堆积而成,二者属于风成地貌。
【点评】(1)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2)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较广,如广西、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征体现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现象。
17.【答案】(1)流水溶蚀;风力堆积;海浪侵蚀
(2)D
(3)出山口;减小;河流出山口后,流速逐渐降低,颗粒大的沉积物先沉积,颗粒小的沉积物后沉积。
【知识点】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
【解析】【分析】(1)甲为桂林山水景观,属于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丙为沙丘景观,属于风积地貌,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丁为海蚀拱桥,属于海岸地貌,主要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
(2)新月形沙丘,缓坡一侧为迎风坡。图示D坡和缓,为迎风坡,A错误,D正确;根据指向标,此地风向为东北风,C错误;D坡为迎风坡,D坡风力大于C坡,B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3)乙为山麓冲积扇景观,属于流水堆积地貌,一般,在出山口的位置,由于流水速度减慢,流水携带泥沙在此沉积形成;流速与携带粒径大小成正相关,当流水速度变慢时,先沉积颗粒大的,后沉积颗粒小的,因此自A到B沉积物颗粒逐渐减小。
【点评】1、河流地貌: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
2、风力地貌: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
3、海岸地貌:海岸在构造运动 、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
18.【答案】(1)风蚀蘑菇;西北;风力侵蚀
(2)东北
(3)喀斯特(岩溶)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风沙地貌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图甲中A地貌呈现蘑菇状,图中有沙丘,可判断A地貌应为风蚀蘑菇,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是由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2)流动沙丘是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流动沙丘的地表植被稀少,可在风力作用下顺风向移动。流迎风坡即是风出来的方向,受风的影响,沙子渐渐堆积,坡度较缓;在背风坡,坡度较陡。结合图中指向标和沙丘判断,当地风向为东北风。
(3)结合图例可知,D岩石为石灰岩。石灰岩属于可溶性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当水中含二氧化碳时,水对石灰岩的溶解能力很强,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喀斯特地貌。
【点评】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绚丽,奇峰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
1 / 1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4.1常见地貌类型同步测试(基础卷)
一、选择题
(2021高一上·金台期末)下图为渭河平原及渭河某段河曲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能正确反映沿EF断面河床横剖面的是(  )
A. B.
C. D.
2.与图中渭河平原在成因上相似的是(  )
A.汾河谷地 B.洞庭湖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黄土高原
3.有关渭河水参与水循环特点,正确的是(  )
A.只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B.既参与海陆间循环,又参与内陆循环
C.只参与海上内循环
D.只参与内陆循环
4.就水循环而言,渭河属于水循环环节中的(  )
A.蒸发 B.降水 C.水汽输送 D.地表径流
5.下列有关水循环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促使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
B.塑造地表形态
C.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
D.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答案】1.D
2.A
3.B
4.D
5.C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
(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
(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会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
1.从左图可以看出E位于河流凹岸,受流水侵蚀作用较强,水深较深;F位于河流凸岸,受流水堆积作用较强,水深较浅,D选项正确。故排除A、B、C。
2.渭河平原由于岩层断裂下陷而形成的,与其形成原因相似的为汾河谷地,A选项正确;洞庭湖平原和珠江三角洲主要是流水沉积形成,B、C错误;黄土高原为风力堆积形成,D选项错误。
3.渭河是黄河的支流,黄河最终注入海洋,因此既参与海陆间循环,又参与内陆循环,B选项正确;故排除A、C、D。
4.渭河是地球表面流动的河流,在水循环环节中属于地表径流,D选项正确;排除A、B、C。
5.水通过各环节在地表各圈层中进行循环运动,促使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描述正确,排除A选项;水循环促进地表不断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从而影响全球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描述正确,B选项排除;人类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水循环许多环节,如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降水等,但对水汽输送、海洋蒸发、海洋降水等环节影响不明显,因此人类活动并不能深刻地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描述错误,C选项正确;通过水在各环节的循环运动,可以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不断更新,描述正确,D选项排除。
(2021高一上·钦州期末)帕图斯湖(下图)为一潟湖,与大西洋之间有一北宽南窄的沙坝,湖泊南端有宽约1.6千米的水道连通大西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形成沙坝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风化作用 C.风力堆积 D.海水堆积
7.下列关于沙坝的推测,最合理的是(  )
A.沙坝的高度不断增加 B.沙坝向海洋方向扩展
C.沙坝向潟湖方向扩展 D.沙坝的面积在不断萎缩
【答案】6.D
7.C
【知识点】海岸地貌
【解析】【点评】在海的边缘地区,由于海水受不完全隔绝或周期性隔绝,从而引起水介质的咸化或淡化,即可形成不同水体性质的潟湖。能起隔离作用的可以是障壁岛、沙坝、沙滩、沙丘、鲕滩等。潟湖最大特点是盐度不正常,在潮湿地区因河水大量注入而发生淡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强烈蒸发而发生咸化;尤其在小潮差条件下,这种盐度变化可相当大。因此,可分为淡化潟湖和咸化潟湖两个亚相。当盐度>3.5%时为咸化潟湖,<3.5%时为淡化潟湖,它们在沉积物成分、生物特征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不同。
6.读图可知,图中的帕图斯湖为潟湖,原为大西洋的一部分,由于海潮上涨时速度慢,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形成高出海水面的离岸坝,坝体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潟湖,所以沙坝形成的外力作用为海水堆积,D正确。流水堆积一般在中游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为三角洲,A错误。风力堆积地貌一般为沙垄、沙丘,C错误。风化作用是在外力作用下,将物质破碎为碎屑物的过程,不会形成沙坝,B错误。故答案为:D。
7.由于沙坝的阻隔,当海水涨潮时,海水超过坝顶,对沙坝产生侵蚀作用,沙坝高度不会增加,A错误;进入潟湖,退潮时部分海水留在湖内,由于湖内的海水基本为静水,随着泥沙沉积,沙坝向潟湖方向扩展,B错误,C正确;沙坝内侧有新的堆积体生成,面积增加,D错误。故答案为:C。
8.(2021高一上·吉林期末)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
【答案】D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分析】黄土高原被称为“风吹来的大高原”,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
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 山间河流流出山谷: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
风力 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 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
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
波浪 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 沙滩、潟湖
冰川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 冰碛地貌、冰碛湖等
(2021高一上·百色期末)下面四幅地貌景观图片是某旅游爱好者在世界不同地点拍摄的。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9.丁地貌(  )
①为新月形沙丘②迎风坡缓,背风坡陡③为海岸沙坝④迎风坡陡,背风坡缓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下列有关四幅图片拍摄地的推测,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拍摄于新疆 B.乙可能拍摄于内蒙古
C.丙可能拍摄于青藏高原 D.丁可能拍摄于海南
【答案】9.A
10.A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点评】新月形沙丘是横向沙丘的一种,形态非常简单,因平面呈新月形而得名。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凸出而平缓,一般在5~20°, 背风(落沙)坡凹而陡一般28~34°,高度3~8米,沙粒在风力作用下不断顺迎风坡跳跃和滚动,向丘顶运动,然后在重力作用下堆积于落沙坡而使丘体不断前移 。若干个新月形沙丘横向连接成链状,形成新月形沙丘链,高度可达90米。
9.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丁地貌为新月形沙丘,受风力作用的影响迎风坡缓,背风坡陡,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答案为:A。
10.甲、丁两地貌主要存在于风力作用较强的干旱地区,海南为湿润气候区,而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以风力作用为主;内蒙古深居内陆,不存在海浪侵蚀景观;石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多形成于暖湿的环境中,我国以云贵高原分布最为广泛,青藏高原气候高寒,难以形成喀斯特地貌。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上·遵义期末)近日,南京林业大学在《科学》杂志上发文,呼吁人们重视对喀斯特洞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受到了科学界关注。有研究者在某喀斯特地区部分洞穴发现15种稀有的洞穴生物类群。喀斯特洞穴内生境特殊,又相对隔离,所以大多数典型洞穴生物仅仅局限存在于某个独立山丘或单一洞穴。如今,当地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开展自然体验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喀斯特洞穴内环境特征的是(  )
A.光线昏暗 B.湿度大
C.食物供给充足 D.温度波动小
12.下列体验活动所观赏到的景观中,成因与其他三类不同的是(  )
A.石钟乳 B.暗河 C.石柱 D.石笋
【答案】11.C
12.B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点评】 喀斯特地形(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karst topography)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为辅,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喀斯特地形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11.喀斯特洞穴内光线昏暗,岩溶作用较强,湿度较大,受外界气温影响较小,温度波动小,ABD正确;洞穴内生物数量少,食物供给不足,C错误。本题选择不符合的,故答案为:C。
12.石钟乳、石柱、石笋是由于淀积作用形成的;暗河是由于溶蚀作用形成的。所以成因与其他三类不同的是暗河,ACD错误,B正确。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上·葫芦岛期末)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地貌景观照片,照片中的骆驼向北而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该地貌类型是(  )
A.喀斯特地貌 B.河流地貌 C.海岸地貌 D.风沙地貌
14.该类地貌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  )
A.大兴安岭地区 B.内蒙古地区
C.广西桂林地区 D.长江三角洲
【答案】13.D
14.B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点评】风沙地貌指在风力作用下对地表泥沙、碎屑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地貌。一般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两种类型。风蚀地貌在地表处最为明显。其主要类型有风蚀谷、风蚀残丘、风域、风蚀蘑菇等。风积地貌主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沙丘,尤其在干旱地区风沙地貌最为普遍,发育最完好。在半干旱地区,大陆冰川边缘,植被稀少的沙质海岸、湖岸等风力强大的地方也发育了不少风沙地貌。
13.由图示信息并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图中有大面积的沙堆积,且有骆驼行走,可判断出此地为风沙地貌,D正确。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河流地貌是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海岸地貌海岸在构造运动 、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均不符合题意,ABC错误。故答案为:D。
14.由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我国西北地区也有较大面积的风沙地貌分布,选项中内蒙古地区分布最为广泛,B正确;大兴安岭地区森林广布,风沙地貌分布少,A错误;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湿润,植被广泛分布,难以形成风沙地貌,CD错误。故答案为:B。
15.(2021高一上·乾安期末)近年来,台湾地区已成为大陆游客的旅游热点地区。到野柳地质公园游览的游客,多去欣赏海边奇岩怪石的自然景观,最著名的有女王头、烛台石、龙头石等。形成这些奇岩怪石的主要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风力堆积 C.内力侵蚀 D.海浪侵蚀
【答案】D
【知识点】海岸地貌
【解析】【分析】由材料可知,图中这些奇特的自然景观分布在沿海地区,主要由海浪侵蚀作用形成,D正确;流水堆积地貌分布在河流中下游,主要包括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扇等地貌,A错误;风力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如沙丘、沙垄等,B错误;侵蚀作用是外力作用的表现,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塑造海岸侵蚀地貌的主要动力因素是波浪和潮流﹐但高纬度地带的海岸还受到冰冻的侵蚀﹐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岸则受到丰富的地表水和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的侵蚀。海岸侵蚀地貌的发育过程﹐除与沿岸海水动力的强弱和海岸的纬度地带性有关以外﹐还受组成海岸的岩性的抗蚀能力所制约。结构致密﹑坚硬岩石海岸﹐抗蚀能力较强﹐但因裂隙和节理发育﹐多海蚀洞﹑海蚀拱﹑海蚀柱﹑海蚀崖。松软岩石海岸﹐抗蚀能力较差﹐海蚀崖后退较快﹐易形成海蚀平台。石灰岩海岸﹐在海水溶蚀下具有独特的蜂窝状海蚀地貌形态。
二、综合题
16.(2020高一上·河西期末)阅读考察报告,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野外考察是提升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北京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野外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
(1)考察记录单中①处最可能记录的是________(双项选择题)。
A.奇峰林立 B.冰川广布 C.地势平坦 D.地表崎岖
(2)除记录单中所列项目之外,地貌景观的描述角度还有   、   等。
(3)根据地貌形成条件判断,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________(双项选择题)。
A.植被 B.土壤 C.岩石 D.水文
(4)阅读考察报告,概括此次考察活动的主要任务。
(5)对“拓展学习”四幅景观图中的地貌进行分类,并说出理由。
【答案】(1)A;D
(2)规模;分布(质地、地表植被等)
(3)C;D
(4)观察、识别、描述喀斯特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探究其成因
(5)分类并说出理由,合理即可。例如:分两类。峰林、洪积扇为一类,属于流水地貌;风蚀蘑菇、沙丘为一类,属于风成地貌。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
【解析】【分析】(1)由考察报告可知,①处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奇峰林立。故AD正确,C错误。图中信息未见冰川发育,而且房山地区纬度、山体海拔高度较低,因此现阶段无冰川发育,故B错误。(2)地貌景观的描述内容主要包括:形态、物质组成、色彩、规模、分布、植被等。(3)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碳酸钙+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溶洞形成并逐步扩大。因此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岩石和水文,故C、D正确。(4)分析考查报告可知,此次考察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观察、识别、描述喀斯特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探究其成因。(5)四幅景观图中的地貌均为外力作用而成,塑造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有:流水、风、海浪和冰川作用。峰林为流水化学溶蚀而成、洪积扇发育在河流出山口,因流水沉积而成,二者属于流水地貌;风蚀蘑菇因风力侵蚀而成,沙丘因风力堆积而成,二者属于风成地貌。
【点评】(1)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2)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较广,如广西、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征体现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现象。
17.(2022高一上·松原月考)读下面四幅地貌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地貌的形成原因(例如:乙流水堆积):
甲   ,丙   ,丁   。
(2)图丙为流动性沙丘,下列有关该沙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粒在C坡一侧被搬运,在D坡一侧沉积
B.C坡风力大于D坡
C.此地的风向是西北风
D.D坡一侧为迎风坡
(3)乙图地貌一般形成于河流   处,图中自A到B沉积物颗粒逐渐   ,原因是   。
【答案】(1)流水溶蚀;风力堆积;海浪侵蚀
(2)D
(3)出山口;减小;河流出山口后,流速逐渐降低,颗粒大的沉积物先沉积,颗粒小的沉积物后沉积。
【知识点】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
【解析】【分析】(1)甲为桂林山水景观,属于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丙为沙丘景观,属于风积地貌,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丁为海蚀拱桥,属于海岸地貌,主要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
(2)新月形沙丘,缓坡一侧为迎风坡。图示D坡和缓,为迎风坡,A错误,D正确;根据指向标,此地风向为东北风,C错误;D坡为迎风坡,D坡风力大于C坡,B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3)乙为山麓冲积扇景观,属于流水堆积地貌,一般,在出山口的位置,由于流水速度减慢,流水携带泥沙在此沉积形成;流速与携带粒径大小成正相关,当流水速度变慢时,先沉积颗粒大的,后沉积颗粒小的,因此自A到B沉积物颗粒逐渐减小。
【点评】1、河流地貌: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
2、风力地貌: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
3、海岸地貌:海岸在构造运动 、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
18.(2022高一上·江西月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A地貌名称是   ;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填“西北”或“西南”)地区,是由   作用形成的。
(2)甲图中F为流动沙丘,图乙是F处沙丘图。该沙丘判断当地风向为   。
(3)图甲中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   地貌。
【答案】(1)风蚀蘑菇;西北;风力侵蚀
(2)东北
(3)喀斯特(岩溶)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风沙地貌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图甲中A地貌呈现蘑菇状,图中有沙丘,可判断A地貌应为风蚀蘑菇,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是由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2)流动沙丘是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流动沙丘的地表植被稀少,可在风力作用下顺风向移动。流迎风坡即是风出来的方向,受风的影响,沙子渐渐堆积,坡度较缓;在背风坡,坡度较陡。结合图中指向标和沙丘判断,当地风向为东北风。
(3)结合图例可知,D岩石为石灰岩。石灰岩属于可溶性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当水中含二氧化碳时,水对石灰岩的溶解能力很强,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喀斯特地貌。
【点评】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绚丽,奇峰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