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球的运动--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知识点过关测试(B卷)( 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知识点过关测试(B卷)( 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28 15:29:31

文档简介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知识点过关测试(B卷)( 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1)
一、选择题
(2023高二上·临川月考)对日影和太阳高度变化的观测可以判断地理位置、地方时等要素。左图为甲地某日日出至日落期间标杆的日影变化示意图,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右图为乙地同一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示意图。图中时间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观测当日(  )
A.甲地昼长夜短 B.乙地昼短夜长
C.甲地昼长大于乙地 D.甲乙两地昼夜等长
2.甲地位于乙地(  )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答案】1.D
2.A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太阳直射点一年当中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1.由图可知,在观测当日,甲地正东日出,正西日落,反映了当日昼夜平分,并且甲地正午日影朝北,说明太阳直射点没有位于甲地,当天节气应该是春分日或者秋分日,在这两天全球昼夜平分。所以乙地也是昼夜等长。
故答案为:D。
2.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甲地北京时间5:40日影朝正西,正值日出,因此可推知甲地位于125°E,乙地日影朝正北方向时为正午12:00,对应北京时间12:20,可知乙地位于115°E,因此甲地位于乙地偏东方。甲乙两地该日正午日影均朝北,说明两地位于北半球。甲地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说明其正午太阳高度为45°,而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30°,小于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因此甲地纬度更低位于乙地偏南方。综上所述,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南方。
故答案为:A。
(2023高二上·农安期末)读亚欧大陆与太平洋由热力作用形成的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甲、乙、丙、丁四地之间气压高低与气流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B.甲地气压高于丙地
C.甲、丙之间气流下沉 D.丙、丁之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4.下列地理事象的出现与图示季节相符的是(  )
①塔里木河出现断流
②长江处在汛期
③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上等温线明显向北凸
④北半球中纬度海洋上等温线明显向高纬凸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3.A
4.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热的上升,冷的下降)→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3.图中显示,甲处等压面向上凸,表示同一水平面上甲处气压高,乙处等压面向下凹,表示同一水平面上乙处气压低,A正确;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故甲、乙的气压低于丙、丁,B错误;同一地点的高空等压面与低空等压面往往对称相反,故丙为低气压,丁处为高气压,风从丁处(海洋)吹向丙处(陆地),D错误;材料信息表明,图中等压面为热力作用形成,因此丙处应受热上升,形成低气压,C错误。故答案为:A。
4.根据上一题分析可知,图示陆地近地面的气压低于海洋,陆地近地面的气温较海洋高,由此判断,图示季节为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夏季,塔里木河流域冰雪融水量大,河水丰富,断流的可能性小,①不符合题意;北半球夏季,长江流域受夏季风影响明显,水汽丰富,降水丰富,雨水补给量大,长江处在汛期,②符合题意;北半球夏季,北半球中纬度大陆升温快,气温高于两侧同纬度的海洋,中纬大陆上等温线向低温处弯曲,即向北凸,③符合题意;北半球中纬海洋上等温线都明显向高纬凸,表明中纬海洋上气温比同纬度大陆高,应为北半球冬季,与图示季节不相符,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答案为:B。
(2022高二上·连城期中)下图示意我国某地质剖面,图中河流平直并与该剖面垂直,太阳光线为该地正午太阳光线。此日我国各地达到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据图推断该地位置和河流流向(  )
A.该地位于38°34′N,河流自东向西流
B.该地位于38°34′N,河流自西向东流
C.该地位于48°34′N,河流自东向西流
D.该地位于48°34′N,河流自西向东流
6.关于图示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①河流发育于向斜谷地②岩层丁形成在岩层乙之后③河流出现于岩层丙形成之前④岩层戊形成年代比岩层丁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5.B
6.D
【知识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的偏转;褶皱;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地质过程先后顺序判断:沉积岩层中上部岩层晚于下部岩层;褶皱晚于弯曲的沉积岩;断层晚于断裂的岩层;侵入作用晚于被侵入的岩层;变质作用晚于侵入作用;侵蚀作用晚于被侵蚀的岩层。一般后发生的地质作用,要对原来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地形或岩石进行破坏(或覆盖)。判断时,要特别注意看交界面(或接触面)。
5.根据材料,太阳光线为该地正午太阳光线。此日我国各地达到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可知此日为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为28°,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试算公式28°=90°-(x+23°26′)可得出当地纬度x为38°34′N,图中标注太阳光线的为河流的北岸,河床水下坡度缓,南岸水下坡度陡,说明水流向南岸偏,根据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说明河流自西向东流。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6.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①错误;丁岩层为侵入岩,侵入乙岩层,说明岩层丁形成在岩层乙之后,②正确;丙岩层被河流侵蚀,说明河流出现于岩层丙形成之后,③错误;岩层丁和戊都为侵入岩,由图中信息可知,丁侵入了戊,说明岩层戊形成年代比岩层丁早,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2022高二上·林州开学考)地处长江入海口处的崇明岛,是我国最大的沙岛,主要由长江的冲积作用而成。下图为崇明岛及某时刻该地区等压线(单位:hPa)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小题。
7.该时刻崇明岛的主导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8.晴朗的夜晚,在崇明岛上观看北极星的方向和仰角(大约)分别是(  )
A.正北、31.5° B.正北、58.5°
C.西北、31.5° D.东北、58.5°
9.游客在崇明岛上看到手表上显示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5时,则纽约(40°N,74°W)此时(  )
A.旭日东升 B.艳阳高照 C.夕阳西下 D.午夜深深
【答案】7.C
8.A
9.D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地球仪与经纬网;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
【解析】【点评】求区时的方法: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若所求地在已知地东面,则用“+”,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时刻总比西边时刻早。反之,若所求地在已知地西面,则用“-”,(即:“东加西减”)
7.根据图中等压线及所学知识可知,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为西南风,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8.由所学知识可知,晴朗的夜晚,在崇明岛上观看北极星位于正北方向,CD错误。北极星的仰角为当地的地理纬度,所以大约为31.5°,A正确,B错误。故答案为:A。
9.由所学知识可知,崇明岛上北京时间指东八区的区时15时,纽约74°W位于西五区,两者相差13个时区,所以纽约为15-13=2时,此时正值午夜深深,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2022高二上·金华期末)某研学小组利用立杆测影的方法在北半球四个地点观测影子的变化。下图为夏至日甲、乙、丙、丁四地日影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四地纬度从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丙、乙、丁 B.甲、丁、丙、乙
C.丙、丁、乙、甲 D.丁、丙、甲、乙
11.在甲地垂直上空俯看,甲地经纬线与赤道的形态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10.D
11.C
【知识点】地球仪与经纬网;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解析】【点评】日出日落方位:
1、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的日出日落方位除了南北两极点外均为从正东方向升起、从正西方向落下。
2、 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都是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
3、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都是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落下。
10.根据材料,该日是夏至,图中甲地影长正午时是0,因此甲地出现太阳直射现象,位于北回归线上;乙地正午影子朝南,说明太阳位于正北方向,可判断乙地位于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丙地正午影子朝北,太阳位于正南方向,且不是一整天都有影子,可判断丙地位于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丁地该日一整天都有影子,说明出现极昼现象,应位于北极圈以北。因此四地纬度纬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丁、丙、甲、乙,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1.读图可知,夏至日甲地正午影长为0,判断甲地位于北回归线上,在甲地垂直上空俯看,甲地所在经纬线与赤道都向南弯曲,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2021高二上·温州月考)下图所示照片是我国某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图中a星为北极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这些有规律的弧线的形成,说明了(  )
A.太阳运动 B.地球自转 C.地球公转 D.月球公转
13.摄影师拍摄a星的仰角为28°,据此推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  )
A.长白山区 B.黄土高原 C.江南丘陵 D.山东丘陵
【答案】12.B
13.C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
【解析】【点评】地球的自转轴为地轴,地轴指向北极星。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北极星一昼夜的视运动不动,而北极星附近的恒星一昼夜运动轨迹是以补给为中心的圆圈。
12.根据材料信息,下图所示照片是我国某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可知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夜晚看到众多恒星围绕北极星旋转,每颗恒星在照片上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有规律的弧线,B正确;此图为摄影师在地球上拍摄,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些有规律的弧线的形成与太阳运动和月球公转无关,AD错误;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并不会导致几个小时发生这样的变化,且地球公转主要形成昼夜变化、太阳高度及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等详细,C错误。故选B。
13.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在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北极星高度角(仰角)等于当地的所在的纬度,摄影师拍摄a星的仰角为28°,则该地的纬度为28°N,与江南丘陵地区的纬度差不多,C正确;长白山区纬度约为45°N,A错误;黄土高原的纬度约为36°N,B错误;山东丘陵的纬度约为37°N,D错误。故选C。
(2021高二上·东莞期中)中法德领导人气候视频峰会于2021年4月16日举行,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巴黎(48°52′N,2°17′E)、柏林(52°31′N,13°2′E)、北京(40°N,116°E)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就应对气候变化、中欧关系、抗疫合作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从工作时间考虑,4月16日视频峰会最适合举办的时段是北京时间(  )
A.8:00~10:00 B.10:00~12:00
C.14:00~16:00 D.16:00~18:00
15.视频峰会举行当日,三地(  )
A.昼长:北京>巴黎>柏林
B.正午太阳高度:柏林>巴黎>北京
C.日落旗杆影子朝向东南
D.地球自转线速度:北京<巴黎<柏林
【答案】14.D
15.C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
1、在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出现极小值。其中除赤道两个极小值都是最小值外,其它地区以太阳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2、在回归线之上的地区,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机会,分别是夏至和冬至。
3、在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可含南北回归线,在太阳直射本半球回归线时最大,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例如,北京约在北纬40°,在北半球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这里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约为73.5°;在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这里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约为26.5°。
14.结合各地经度信息可知,巴黎位于中时区,柏林位于东1区,北京位于东8区。北京时间16:00~18:00(北京当地处于上班期间),中时区区时为8:00~10:00(当地上班时间),东1区区时为9:00~11:00(当地处于上班时间),D正确。北京时间8:00~10:00(北京当地处于上班期间),中时区区时为0点~02:00(当地非上班时间),东1区区时为1:00~03:00(当地处于非上班时间),A错。北京时间10:00~12:00(北京当地处于上班期间),中时区区时为2点~4点(当地非上班时间),东1区区时为3点~5点(当地处于非上班时间),B错。北京时间14:00~16:00(北京当地处于上班期间),中时区区时为6点~8点(当地非上班时间),东1区区时为7点~9点(当地处于非上班时间,一般9点~12点为上班时间),C错。故选D。
15.4月16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所以昼长柏林>巴黎>北京,A错。正午太阳高度角北京>巴黎>柏林,B错。日落西北方向,旗杆影子朝向东南,C正确。地球自转线速度北京>巴黎>柏林,D错。故选C。
二、综合题
16.(2021高二上·浙江月考)下图为北京时间16时太阳直射A点时的光照图,A点的纬度是23.5°N,此时F点的地方时为6时。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判断C点的地理坐标是   。
(2)等值线①②③中,昼长最短的是   。估算A、E两点之间的实地最短距离大约是   千米。
(3)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的地区是   ,A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为   。
(4)该日,C点的昼长是   小时,E点的昼长是   小时。
(5)A、B、C、D四点中线速度最大是   ,此日过后一个月内,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
【答案】(1)120°W,66.5°N
(2)③;6660
(3)北回归线以北地区(23.5°N以北地区);47°
(4)24;12
(5)D;先变慢后变快
【知识点】地球仪与经纬网;地球公转及其特征;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某时刻全球太阳高度应从太阳直射点向四周呈同心圆递减,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所以C位于晨昏圈上,且C为晨昏圈与纬线圈①(同纬度的昼长相等,所以等昼长线①即是纬线圈)的切点,该日太阳直射的纬度为23.5°N,结合图示信息可知,C点为该日(夏至日)晨昏圈与纬线圈的切点,且C点应位于北半球,所以C点的纬度应为66.5°N(注意图中C和G同纬度,B点应为北极点)。图示时刻,A点所在经线为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应为12点,而此时北京时间为16点,所以A点的经度为60°E。C点所在经线与A点所在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经度符号相反,经度度数之和为180°,所以C点的经度为120°W。所以C点的地理坐标是(120°W,66.5°N)。
(2)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该日为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所以等值线①②③中,①出现极昼现象,昼最长。②③相比而言,②所在纬度位于直射点所在纬度以北,其昼长较③更长,所以昼长最短的是③。该日,赤道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6.5°,结合图示信息可知,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66.5°,所以等昼长线③应位于赤道,E点应位于赤道,而等太阳高度差与经度差大致相似,A太阳高度为90°,E太阳高度为30°,AE之间的太阳高度差60°,所以经度差约为60°,AE位于低纬地区,经度差1°对应的实际距离约为111km,所以A、E两点之间的实地最短距离大约是6660km。
(3)该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A地位于北回归线,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为90°-(23.5°×2),所以A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为47°。
(4)该日,C点出现极昼现象,昼长为24小时;该日,赤道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6.5°,结合图示信息可知,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66.5°,所以等昼长线③应位于赤道,E点位于赤道,所以E点的昼长应为12小时。
(5)结合前面分析可知,A、B、C、D四点中,D点位于赤道,其纬度最低,所以线速度最大。此日过后一个月内,地球公转先靠近远日点(7月初到达远日点附近),后远离远日点,由于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最小,所以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情况是先变慢后变快。
【点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考点,对其规律的把握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3)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地区白昼越长,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情况相反。
(2)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反之减小(简记为“来增去减”)。
3.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1)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26′增大至46°52′),赤道上为23°26′,回归线上为46°52′。
(3)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和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6°52′)。
(3)南极圈以南和北极圈以北: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46°52′减小至23°26′),极圈上为46°52′,极点上为23°26′。
(4)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
赤道地区为23°26′,热带地区为(当地纬度+23°26′);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地区为46°52′。
4.太阳直射点的确定方法
(1)纬度的确定
方法一:“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晨昏圈与纬线相切点的纬度(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方法二:通过节气来判断。夏至,太阳直射23°26′N;冬至,太阳直射23°26′S;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
方法三:根据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两地纬度差计算。
方法四:“赤道处晨昏线与经线的交角(锐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经度的确定
基本原则: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经线。
方法一:晨线和赤道的交点(经度)向东90°或昏线和赤道的交点(经度)向西90°,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方法二: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判断太阳直射的经线。
17.(2019高二上·天津期中)如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光照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4
(1)这是以   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A、B、D三点线速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
(2)此时D点是   时,A、B、C三点中白昼最长的是   ,昼长是   小时。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
(4)这个季节我国东部盛行   风,气候特征是   。
【答案】(1)北;A>B>D
(2)0;B;18
(3)(23°26′N,45°W);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东南;高温多雨(气温高,降水多)
【知识点】光照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因此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因此三点线速度由大到小顺序是A>B>D。(2)图中D点所在经线将夜弧等分,因此地方时为0点。图中显示北半球昼长夜短,因此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故A、B、C三点中白昼最长的是B。做出过B点的纬线,昼弧所占比例为3/4,故昼长是18小时。(3)图中北极圈出现极昼,因此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纬度为23°26′N,读图可知D经度数为135°E,地方时为0点,因此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45°W。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图中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4)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为夏季,我国东部盛行东南风,夏季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高温多雨。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光照图的判读。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1 / 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知识点过关测试(B卷)( 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1)
一、选择题
(2023高二上·临川月考)对日影和太阳高度变化的观测可以判断地理位置、地方时等要素。左图为甲地某日日出至日落期间标杆的日影变化示意图,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右图为乙地同一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示意图。图中时间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观测当日(  )
A.甲地昼长夜短 B.乙地昼短夜长
C.甲地昼长大于乙地 D.甲乙两地昼夜等长
2.甲地位于乙地(  )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2023高二上·农安期末)读亚欧大陆与太平洋由热力作用形成的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甲、乙、丙、丁四地之间气压高低与气流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B.甲地气压高于丙地
C.甲、丙之间气流下沉 D.丙、丁之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4.下列地理事象的出现与图示季节相符的是(  )
①塔里木河出现断流
②长江处在汛期
③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上等温线明显向北凸
④北半球中纬度海洋上等温线明显向高纬凸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22高二上·连城期中)下图示意我国某地质剖面,图中河流平直并与该剖面垂直,太阳光线为该地正午太阳光线。此日我国各地达到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据图推断该地位置和河流流向(  )
A.该地位于38°34′N,河流自东向西流
B.该地位于38°34′N,河流自西向东流
C.该地位于48°34′N,河流自东向西流
D.该地位于48°34′N,河流自西向东流
6.关于图示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①河流发育于向斜谷地②岩层丁形成在岩层乙之后③河流出现于岩层丙形成之前④岩层戊形成年代比岩层丁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22高二上·林州开学考)地处长江入海口处的崇明岛,是我国最大的沙岛,主要由长江的冲积作用而成。下图为崇明岛及某时刻该地区等压线(单位:hPa)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小题。
7.该时刻崇明岛的主导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8.晴朗的夜晚,在崇明岛上观看北极星的方向和仰角(大约)分别是(  )
A.正北、31.5° B.正北、58.5°
C.西北、31.5° D.东北、58.5°
9.游客在崇明岛上看到手表上显示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5时,则纽约(40°N,74°W)此时(  )
A.旭日东升 B.艳阳高照 C.夕阳西下 D.午夜深深
(2022高二上·金华期末)某研学小组利用立杆测影的方法在北半球四个地点观测影子的变化。下图为夏至日甲、乙、丙、丁四地日影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四地纬度从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丙、乙、丁 B.甲、丁、丙、乙
C.丙、丁、乙、甲 D.丁、丙、甲、乙
11.在甲地垂直上空俯看,甲地经纬线与赤道的形态正确的是(  )
A. B.
C. D.
(2021高二上·温州月考)下图所示照片是我国某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图中a星为北极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这些有规律的弧线的形成,说明了(  )
A.太阳运动 B.地球自转 C.地球公转 D.月球公转
13.摄影师拍摄a星的仰角为28°,据此推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  )
A.长白山区 B.黄土高原 C.江南丘陵 D.山东丘陵
(2021高二上·东莞期中)中法德领导人气候视频峰会于2021年4月16日举行,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巴黎(48°52′N,2°17′E)、柏林(52°31′N,13°2′E)、北京(40°N,116°E)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就应对气候变化、中欧关系、抗疫合作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从工作时间考虑,4月16日视频峰会最适合举办的时段是北京时间(  )
A.8:00~10:00 B.10:00~12:00
C.14:00~16:00 D.16:00~18:00
15.视频峰会举行当日,三地(  )
A.昼长:北京>巴黎>柏林
B.正午太阳高度:柏林>巴黎>北京
C.日落旗杆影子朝向东南
D.地球自转线速度:北京<巴黎<柏林
二、综合题
16.(2021高二上·浙江月考)下图为北京时间16时太阳直射A点时的光照图,A点的纬度是23.5°N,此时F点的地方时为6时。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判断C点的地理坐标是   。
(2)等值线①②③中,昼长最短的是   。估算A、E两点之间的实地最短距离大约是   千米。
(3)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的地区是   ,A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为   。
(4)该日,C点的昼长是   小时,E点的昼长是   小时。
(5)A、B、C、D四点中线速度最大是   ,此日过后一个月内,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
17.(2019高二上·天津期中)如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光照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4
(1)这是以   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A、B、D三点线速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
(2)此时D点是   时,A、B、C三点中白昼最长的是   ,昼长是   小时。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
(4)这个季节我国东部盛行   风,气候特征是   。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A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太阳直射点一年当中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1.由图可知,在观测当日,甲地正东日出,正西日落,反映了当日昼夜平分,并且甲地正午日影朝北,说明太阳直射点没有位于甲地,当天节气应该是春分日或者秋分日,在这两天全球昼夜平分。所以乙地也是昼夜等长。
故答案为:D。
2.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甲地北京时间5:40日影朝正西,正值日出,因此可推知甲地位于125°E,乙地日影朝正北方向时为正午12:00,对应北京时间12:20,可知乙地位于115°E,因此甲地位于乙地偏东方。甲乙两地该日正午日影均朝北,说明两地位于北半球。甲地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说明其正午太阳高度为45°,而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30°,小于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因此甲地纬度更低位于乙地偏南方。综上所述,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南方。
故答案为:A。
【答案】3.A
4.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热的上升,冷的下降)→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3.图中显示,甲处等压面向上凸,表示同一水平面上甲处气压高,乙处等压面向下凹,表示同一水平面上乙处气压低,A正确;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故甲、乙的气压低于丙、丁,B错误;同一地点的高空等压面与低空等压面往往对称相反,故丙为低气压,丁处为高气压,风从丁处(海洋)吹向丙处(陆地),D错误;材料信息表明,图中等压面为热力作用形成,因此丙处应受热上升,形成低气压,C错误。故答案为:A。
4.根据上一题分析可知,图示陆地近地面的气压低于海洋,陆地近地面的气温较海洋高,由此判断,图示季节为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夏季,塔里木河流域冰雪融水量大,河水丰富,断流的可能性小,①不符合题意;北半球夏季,长江流域受夏季风影响明显,水汽丰富,降水丰富,雨水补给量大,长江处在汛期,②符合题意;北半球夏季,北半球中纬度大陆升温快,气温高于两侧同纬度的海洋,中纬大陆上等温线向低温处弯曲,即向北凸,③符合题意;北半球中纬海洋上等温线都明显向高纬凸,表明中纬海洋上气温比同纬度大陆高,应为北半球冬季,与图示季节不相符,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答案为:B。
【答案】5.B
6.D
【知识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的偏转;褶皱;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地质过程先后顺序判断:沉积岩层中上部岩层晚于下部岩层;褶皱晚于弯曲的沉积岩;断层晚于断裂的岩层;侵入作用晚于被侵入的岩层;变质作用晚于侵入作用;侵蚀作用晚于被侵蚀的岩层。一般后发生的地质作用,要对原来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地形或岩石进行破坏(或覆盖)。判断时,要特别注意看交界面(或接触面)。
5.根据材料,太阳光线为该地正午太阳光线。此日我国各地达到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可知此日为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为28°,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试算公式28°=90°-(x+23°26′)可得出当地纬度x为38°34′N,图中标注太阳光线的为河流的北岸,河床水下坡度缓,南岸水下坡度陡,说明水流向南岸偏,根据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说明河流自西向东流。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6.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①错误;丁岩层为侵入岩,侵入乙岩层,说明岩层丁形成在岩层乙之后,②正确;丙岩层被河流侵蚀,说明河流出现于岩层丙形成之后,③错误;岩层丁和戊都为侵入岩,由图中信息可知,丁侵入了戊,说明岩层戊形成年代比岩层丁早,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7.C
8.A
9.D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地球仪与经纬网;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
【解析】【点评】求区时的方法: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若所求地在已知地东面,则用“+”,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时刻总比西边时刻早。反之,若所求地在已知地西面,则用“-”,(即:“东加西减”)
7.根据图中等压线及所学知识可知,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为西南风,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8.由所学知识可知,晴朗的夜晚,在崇明岛上观看北极星位于正北方向,CD错误。北极星的仰角为当地的地理纬度,所以大约为31.5°,A正确,B错误。故答案为:A。
9.由所学知识可知,崇明岛上北京时间指东八区的区时15时,纽约74°W位于西五区,两者相差13个时区,所以纽约为15-13=2时,此时正值午夜深深,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10.D
11.C
【知识点】地球仪与经纬网;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解析】【点评】日出日落方位:
1、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的日出日落方位除了南北两极点外均为从正东方向升起、从正西方向落下。
2、 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都是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
3、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都是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落下。
10.根据材料,该日是夏至,图中甲地影长正午时是0,因此甲地出现太阳直射现象,位于北回归线上;乙地正午影子朝南,说明太阳位于正北方向,可判断乙地位于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丙地正午影子朝北,太阳位于正南方向,且不是一整天都有影子,可判断丙地位于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丁地该日一整天都有影子,说明出现极昼现象,应位于北极圈以北。因此四地纬度纬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丁、丙、甲、乙,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1.读图可知,夏至日甲地正午影长为0,判断甲地位于北回归线上,在甲地垂直上空俯看,甲地所在经纬线与赤道都向南弯曲,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12.B
13.C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
【解析】【点评】地球的自转轴为地轴,地轴指向北极星。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北极星一昼夜的视运动不动,而北极星附近的恒星一昼夜运动轨迹是以补给为中心的圆圈。
12.根据材料信息,下图所示照片是我国某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可知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夜晚看到众多恒星围绕北极星旋转,每颗恒星在照片上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有规律的弧线,B正确;此图为摄影师在地球上拍摄,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些有规律的弧线的形成与太阳运动和月球公转无关,AD错误;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并不会导致几个小时发生这样的变化,且地球公转主要形成昼夜变化、太阳高度及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等详细,C错误。故选B。
13.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在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北极星高度角(仰角)等于当地的所在的纬度,摄影师拍摄a星的仰角为28°,则该地的纬度为28°N,与江南丘陵地区的纬度差不多,C正确;长白山区纬度约为45°N,A错误;黄土高原的纬度约为36°N,B错误;山东丘陵的纬度约为37°N,D错误。故选C。
【答案】14.D
15.C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
1、在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出现极小值。其中除赤道两个极小值都是最小值外,其它地区以太阳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2、在回归线之上的地区,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机会,分别是夏至和冬至。
3、在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可含南北回归线,在太阳直射本半球回归线时最大,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例如,北京约在北纬40°,在北半球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这里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约为73.5°;在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这里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约为26.5°。
14.结合各地经度信息可知,巴黎位于中时区,柏林位于东1区,北京位于东8区。北京时间16:00~18:00(北京当地处于上班期间),中时区区时为8:00~10:00(当地上班时间),东1区区时为9:00~11:00(当地处于上班时间),D正确。北京时间8:00~10:00(北京当地处于上班期间),中时区区时为0点~02:00(当地非上班时间),东1区区时为1:00~03:00(当地处于非上班时间),A错。北京时间10:00~12:00(北京当地处于上班期间),中时区区时为2点~4点(当地非上班时间),东1区区时为3点~5点(当地处于非上班时间),B错。北京时间14:00~16:00(北京当地处于上班期间),中时区区时为6点~8点(当地非上班时间),东1区区时为7点~9点(当地处于非上班时间,一般9点~12点为上班时间),C错。故选D。
15.4月16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所以昼长柏林>巴黎>北京,A错。正午太阳高度角北京>巴黎>柏林,B错。日落西北方向,旗杆影子朝向东南,C正确。地球自转线速度北京>巴黎>柏林,D错。故选C。
16.【答案】(1)120°W,66.5°N
(2)③;6660
(3)北回归线以北地区(23.5°N以北地区);47°
(4)24;12
(5)D;先变慢后变快
【知识点】地球仪与经纬网;地球公转及其特征;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某时刻全球太阳高度应从太阳直射点向四周呈同心圆递减,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所以C位于晨昏圈上,且C为晨昏圈与纬线圈①(同纬度的昼长相等,所以等昼长线①即是纬线圈)的切点,该日太阳直射的纬度为23.5°N,结合图示信息可知,C点为该日(夏至日)晨昏圈与纬线圈的切点,且C点应位于北半球,所以C点的纬度应为66.5°N(注意图中C和G同纬度,B点应为北极点)。图示时刻,A点所在经线为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应为12点,而此时北京时间为16点,所以A点的经度为60°E。C点所在经线与A点所在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经度符号相反,经度度数之和为180°,所以C点的经度为120°W。所以C点的地理坐标是(120°W,66.5°N)。
(2)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该日为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所以等值线①②③中,①出现极昼现象,昼最长。②③相比而言,②所在纬度位于直射点所在纬度以北,其昼长较③更长,所以昼长最短的是③。该日,赤道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6.5°,结合图示信息可知,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66.5°,所以等昼长线③应位于赤道,E点应位于赤道,而等太阳高度差与经度差大致相似,A太阳高度为90°,E太阳高度为30°,AE之间的太阳高度差60°,所以经度差约为60°,AE位于低纬地区,经度差1°对应的实际距离约为111km,所以A、E两点之间的实地最短距离大约是6660km。
(3)该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A地位于北回归线,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为90°-(23.5°×2),所以A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为47°。
(4)该日,C点出现极昼现象,昼长为24小时;该日,赤道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6.5°,结合图示信息可知,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66.5°,所以等昼长线③应位于赤道,E点位于赤道,所以E点的昼长应为12小时。
(5)结合前面分析可知,A、B、C、D四点中,D点位于赤道,其纬度最低,所以线速度最大。此日过后一个月内,地球公转先靠近远日点(7月初到达远日点附近),后远离远日点,由于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最小,所以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情况是先变慢后变快。
【点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考点,对其规律的把握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3)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地区白昼越长,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情况相反。
(2)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反之减小(简记为“来增去减”)。
3.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1)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26′增大至46°52′),赤道上为23°26′,回归线上为46°52′。
(3)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和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6°52′)。
(3)南极圈以南和北极圈以北: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46°52′减小至23°26′),极圈上为46°52′,极点上为23°26′。
(4)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
赤道地区为23°26′,热带地区为(当地纬度+23°26′);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地区为46°52′。
4.太阳直射点的确定方法
(1)纬度的确定
方法一:“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晨昏圈与纬线相切点的纬度(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方法二:通过节气来判断。夏至,太阳直射23°26′N;冬至,太阳直射23°26′S;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
方法三:根据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两地纬度差计算。
方法四:“赤道处晨昏线与经线的交角(锐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经度的确定
基本原则: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经线。
方法一:晨线和赤道的交点(经度)向东90°或昏线和赤道的交点(经度)向西90°,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方法二: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判断太阳直射的经线。
17.【答案】(1)北;A>B>D
(2)0;B;18
(3)(23°26′N,45°W);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东南;高温多雨(气温高,降水多)
【知识点】光照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因此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因此三点线速度由大到小顺序是A>B>D。(2)图中D点所在经线将夜弧等分,因此地方时为0点。图中显示北半球昼长夜短,因此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故A、B、C三点中白昼最长的是B。做出过B点的纬线,昼弧所占比例为3/4,故昼长是18小时。(3)图中北极圈出现极昼,因此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纬度为23°26′N,读图可知D经度数为135°E,地方时为0点,因此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45°W。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图中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4)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为夏季,我国东部盛行东南风,夏季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高温多雨。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光照图的判读。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