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阶段检测(三)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
材料二:
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总是要互助才能活下去。我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更多以市场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量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了,他们从小到大都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基本独立于扩大化的家庭。这种内卷化的社会生长环境,对于青少年而言,休闲生活被极大地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亲缘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
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化。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
最近几十年,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乃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亲兄弟妹之间也没法频繁交往。
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断亲”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随着00后世代的年龄增长,他们将成家生子,之后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我把这个称为“亲缘唤醒”效应,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唤醒。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
还有一个变化是,由于国家推行二孩三孩政策,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的现状会有很大变化。那么他们又有了兄弟姐妹了,下一代就会有二代的表兄弟姐妹。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
(摘编自何国盛《“断亲”青年,谁还在走亲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西洋,“家庭”是一个指向极其明确的概念,而在中国,它所包含的范围却很含糊。
B.中国人的亲属关系如同一个蜘蛛网,这张网以“自己”为中心、可能涉及无穷多的人。
C.材料二所谈及的“断亲”现象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心理意义上的,而非法律意义上的。
D.可以预期00后年轻人结婚成家后,必将唤起新的亲缘,传统的亲缘关系也会复原如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费孝通先生“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的比喻,形象地表明了西洋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即“团体格局”。
B.“家庭独立”的程度往往与社会的发展程度、人们的生活水平成正比,与对传统亲缘关系的依赖成反比。
C.当今社会教育的内卷严重挤占了青少年亲缘交往的时间,这是青少年中出现“断亲”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D.现实生活中,血缘、亲缘关系远远要比学缘、地缘关系重要得多,所以全社会都必须重视“亲缘唤醒”。
3.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相应结论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局长把众多微信群中的“工作群”置顶,然后才是“家族群”“同学群”等等。这种排序体现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提及的“差序格局”。
B.因为老宅拆迁,本来关系亲密的张甲和张乙两兄弟,因拆迁费用分割问题而导致关系恶化,亲情隔断,这也是一种“断亲”现象。
C.王同学和李同学的家长为教育孩子等问题而成为微信好友,关系密切,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
D.江浙一带有的地方在富裕后新建了大量祠堂,加强了大家族之间的亲缘交往。可见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富足会增强人们对传统亲缘关系的依赖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亲缘唤醒”是解决当前“断亲”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谈谈有哪些方法可以“唤醒”日渐疏远的亲缘关系。(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拦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她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选自《澎湃新闻》)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
B.流水声、鸟声象征自然,孩子吵闹声、女人洗衣声、男人饮酒声象征宁静质朴的生活。
C.“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但精神上仍是响当当的英雄。
D.文中“我”和周瑜的交谈内容在变化,“我”的感情在变化,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在变化。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我”在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枕着一片芦苇遇见周瑜,前后均出现,首尾呼应,借唯美的梦境表达了自己对“英雄”的理解。
B.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的氛围,为周瑜的出场做了铺垫。
C.第一人称适合直接表达人物情感,便于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本文第一人称的使用,将村妇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
D.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这一细节,营造“我”和周瑜相见的氛围,推动故事的发展;“艾”与“爱”谐音,象征友爱和睦。
8.文中“我”和周瑜之间存在多处巨大不同,请指出不同的方面并结合文本分别分析这些不同的作用效果。(4分)
9.文本二中评价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与周瑜相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文本一: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一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拜左拾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上颇不悦,谓李绎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绎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鄄。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十三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大中元年卒,时年七十六,谥号“文”。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文本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B.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C.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D.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拾遗,唐代官名,掌供奉、讽谏。武则天时始置,分左、右拾遗。左拾遗属门下省,右拾遗属中书省。
B.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平民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称号,都是好的评价。
C.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文中同指白居易贬官的词语还有“迁谪”,指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
D.贾人,“商”与“贾”在古代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行走贩卖货物为商,坐着出售货物为贾,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居易文才出众。顾况擅长写文章,后辈的文章他都没有中意的,但对居易的文章却十分赞赏,并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B.白居易擅长作诗。他写的众多诗歌都富有讽谏之意,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陷,当时的读书人收藏了他很多文章。
C.白居易积极进谏。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想为魏徵的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认为应由朝廷来做此事,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D.白居易坦率耿介。针对吐突承璀任招讨使一事,他进谏时言辞急切让皇帝很不高兴,幸亏李绎为他说情,才纾解了皇帝的不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4.请简要说明白居易被贬为江表刺史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减字木兰花
朱敦儒
刘郎①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②。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注释]①刘郎:指唐诗人刘禹锡。他曾被贬至南方连州、朗州等地,作者此时也因战乱而流浪南方,作此词时已是在南渡之后。②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有“桃花依旧笑春风”之句。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用刘郎和崔护典,时光流逝,词人暗自伤怀,抒发老来沧桑万事休的慨叹。
B.上片三四两句表达诗人意欲借助音乐声排遣苦闷,“觅”这一动作体现渴求的心理。
C.下片开头一句“曲终人醉”,接着上片的“听琵琶”而来,琵琶弹奏完了,人也醉了。
D.下片三四句,词人在伤心中想象着落日映照下的山河,隐喻国运衰微的迹象。
16.本词通过化用前人诗句来表达感情,达到言简而意丰的效果。请指出“多似浔阳江上泪”分别化用了哪两句诗句,并简要分析其与原诗句的情感异同。(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好战必亡,忘战必危。今天的我们不能忘记国耻,因为忘记意味着背叛。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达了对民众忘却国耻的担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借洒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嫁做商人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19、20题。
作物生育的一生从种子萌发破土而出, ① ,无不面临着病原微生物的威胁。
作物的根部、叶部、果实会遭受不同病原物的侵染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损伤。不仅如此,当雨水丰盈、温湿度适宜时,病原物往往更加猖狂。因此,阴雨连绵的秋天一直是农民高兴但又担忧的季节。2023年7月,“杜苏芮”台风冲击我国安徽、河南等主要粮食产区,大量玉米、大豆等主粮作物叶片和果实均有创伤。防止灾后病虫害的大肆爆发,国家农业农村部专门出台了相关治疗及预防政策,以减少经济损失。
针对发病如此迅速且危害严重的植物病害, ② ?
首先,可通过外源施加肥料增加植物营养吸收,从而增强对病原物的抗性。其次,一旦植物感染,便要及时鉴定,判断是细菌、真菌还是病毒攻击导致植物“生病”。接着,对症下药。 ③ ,往往佐以适当剂量的农药喷施,可以有效减缓病害毁灭性爆发,避免大幅减产。而对于病毒病害,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只能通过控制病毒的媒介昆虫传播来防治病毒病害的大规模爆发。当然,过度地依赖和使用农药对环境及人类自身健康有着较大的威胁,因此,科学家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防治病害的新型绿色方法。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杜苏芮”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C.他想,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老师们送给高三同学们的毕业纪念册上,“金榜题名”几个大字闪闪发光。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原句写在下面横线上,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我和沈燮元先生是忘年之交。我们之间的互动,是因为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而起的。记得那是1980年,他54岁,我33岁。当时《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的工作在北京启动,燮翁是子部主编。那时我们每天在分编室里接触的是八百多个图书馆上报的卡片。燮翁私下调侃道:我们这些人成天都和卡片打交道,都成了“骗子手”了。
在中山大学图书馆期间,我曾和同事一起举办过三次“中文古籍整理与版本目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三次研讨会,燮翁都参加了。燮翁是当今在世的最年高的重要版本目录学家。会议上,燮翁始终是正襟危坐、认真听讲的大方之家。
燮翁在南京图书馆工作了五十余年,告老归休后,却退而不息,不仅日日伏于几案,潜心典籍,还不时利用他广博的知识面为读者解疑释惑。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早已忘却自己的年龄,他不是什么大师、宗匠,只是一位平凡的普通的文弱老者,但正是书生本色成就了他成为图书馆学界、文献学界中的芝兰玉树,也是南图专业工作人员的骄傲和典范。
燮翁在图书馆学界中版本目录学领域的地位,是当仁不让的老法师级人物,无人可出其右,其阅历之资之深,令人意欲望其项背、见贤思齐。很多见过燮翁的朋友,都为老人的健康表现出欣羡之情。我亦以为待到山花烂漫时,老人期颐之年,约上一班忘年之交,好好作一次畅怀痛饮。如今只有叹之、憾之。
21.文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及对其使用情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忘年之交,指不拘年岁辈分而成为莫逆之交,用在此处,准确地表达了“我”与沈燮元先生之间的关系。
B.大方之家,指学问深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的人,文中以此词表现会上认真听讲的沈燮元在学问上的专精水平。
C.解疑释惑,意思是解答疑难问题,用在这里,表现沈燮元运用自己的知识,热心地为读者解答难题的做法。
D.望其项背,指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此处用以表现沈燮元的引领作用和影响力。
22.请结合材料,简要赏析第一段中画横线句的表达特色及效果。(4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60分)
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李大钊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