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0 16:00:49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一、单选题
1.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
A.牛顿经典力学 B.珍妮机
C.蒸汽机 D.达尔文进化论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实现了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得煤炭开始成为主要的燃料和动力来源,不再主要依赖动植物作为动力,C项正确;
A项是科学革命成果,不能直接推动动力转变,错误;
珍妮机是机器,主要依靠人力,而非矿物能源转化而来的动力,B项错误;
D项是科学理论,不能直接推动动力转变,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实现了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结合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据学者统计,城市人口方面,大城市曼彻斯特在18世纪早期只有9000人,而到了1831年则增加到14万人;苏格兰工业中心格拉斯哥的人口1755年只有2300人,到1831年则有202000人。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 B.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
C.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D.议会改革影响城乡人口结构
【答案】A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 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明显体现出城市化的发展,结合时间“18世纪早期”可知主要原因是工业化的推动,故选A;
B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
3.从英国的外贸出口额来看,1784—1786年,英国的年外贸出口额为1361.4万英镑,1804—1806年间增长到4124.1万英镑,1834—1836年为4619.3万英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扩张的影响 B.新航路的开辟
C.垄断组织的形成 D.工业革命的推动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从1784年到1836年,英国对外贸易出口额逐步增加。结合材料时间和所学可知,当时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英国对外贸易出口额增加,D项正确;
A项是英国出口额增加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错误;
新航路开辟发生在15—1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
垄断组织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2019高二下·汕头期末)19世纪,英国政府在各工业城市建立城市学院,推行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这些城市学院紧扣当地人民生活,教授有助于他们工作的知识。不少的城市学院在20世纪发展为完全大学。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产业革命扩大了教育需求 B.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优势
C.政府极力调节劳资矛盾 D.经济发展导致劳动力不足
【答案】A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世纪”、“业城市建立城市学院”、“教授有助于他们工作的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扩大了教育的需求,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故A正确;
B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工业革命后对工人的素质要求提高,所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5.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到19世纪中叶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原工业的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这表明英国(  )
A.实现全行业机器生产 B.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
C.由工业资产阶级掌权 D.垄断了世界棉布生产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原工业的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可知,19世纪中叶,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说明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这表明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B项错误;
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并等于实现全行业机器生产,A项错误;
材料与工业资产阶级掌权关系不大,C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棉布生产,而且“垄断” 的说法绝对化,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与工厂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原工业的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2023高二下·伊美月考)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平均寿命只有17岁。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人们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材料旨在说明英国(  )
A.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背景 B.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
C.工业革命中存在的问题 D.社会发展呈现衰退迹象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关键信息“社会下层平均寿命只有17岁”“ 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 人们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出现下层公民平均寿命短、犯罪率增加、阶级矛盾激化等社会问题。这体现了工业革命中存在的问题,C项正确;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64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1832年议会改革是指工业革命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而进行的改革,而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存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B项错误;
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暴露出的社会问题,而不是体现社会呈现衰退现象,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时间、“社会下层平均寿命只有17岁”“ 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 人们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7.(2019高二下·杭州期末)始建于1837年的英国国会大厦大本钟是伦敦地标,重达13吨,1859年重铸。它的著名之处在于准确报时。大本钟的出现传递了一种崭新的.更为严格的时间观念——标准时。与这观念形成相关的有(  )
①工厂制度确立的要求 ②交通工具改进的必然
③民主政治完善的需要 ④展示钢铁工业新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可看出。英国在完成工业革命之后安装了大本钟,大本钟传达了标准时的时间观念,而工厂制度确立,及交通工具改进恰恰能推动上述现象的发生。故本题A项符合题意。
③④与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没有密切的关系,故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结合工业革命的在生产领域及生产关系方面的成就便可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8.“这次经济危机。是首先从货币危机开始的……到1826年初,股票跌价造成的损失约达一千四百完英镑……有七十多家银行破产……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达到三千五百多家”“这次经济危机”发生在(  )
A.美国 B.法国 C.德国 D.英国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826年初”、“英镑”并结合所学可知,1825年,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发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因此材料中的经济危机发生在英国,D项正确;
当时美国尚未开始工业革命,并没有发生经济危机,A项错误;
1826年的法国尚未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政局动荡,没有发生经济危机,B项错误;
1826年的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尚未统一,不利于其工业革命的开展,没有发生经济危机,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826年初”、“英镑”,结合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18世纪下半叶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在这样一个新的工作场所中,工人们必须听从机器指挥,遵守纪律,养成集体劳动的习惯。这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是(  )
A.贸易公司 B.垄断组织 C.工厂制 D.手工工场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8世纪下半叶”可知,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依据材料“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工人们必须听从机器指挥,遵守纪律,养成集体劳动的习惯”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产生了新的工业组织形式,即工厂制,工厂制下一方面工人受到严格的纪律约束,另一方面又受到机器支配,成为机器的附属品,C项正确;
贸易公司在新航路开辟后就已经出现,A项错误;
垄断组织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B项错误;
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组织形式,使用手工劳动,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与工厂制,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和关键信息“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工人们必须听从机器指挥,遵守纪律,养成集体劳动的习惯”,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制及其特点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0.19世纪末,美国大部分州已经制定了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但各州规定不一致,难以应用于州际间的食品贸易。随着铁路的延伸,统一市场的建立,1906年国会通过了《联邦食品与药品法》。这表明(  )
A.分权传统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B.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矛盾
C.州政府在食品立法中占主导地位
D.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各州自行制定食品安全的法律,不利于州际间的食品贸易和经济发展,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统一市场的建立,国会通过了《联邦食品与药品法》,这有利于促进贸易和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因此材料表明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D项正确;
A项只是材料反映的部分信息,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矛盾,B项错误;
州政府拥有食品立法的权利,不等同于在食品立法中占主导地位,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1.在19世纪的英国,人们普遍认为那些在工业革命中发家致富的工业家们大多数是“自我塑造之人”。据学者统计发现,资本家的出身大多是中等阶层或者至少是下层社会的中层,但也有部分工匠经过努力最终转化为资本家。由此可知,工业革命(  )
A.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掩盖了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
C.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 D.促进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答案】A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中部分社会中下层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资本家,这说明工业革命促进社会阶层流动,A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社会矛盾的加剧,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工人条件的改善,C项错误;
D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材料不能体现,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结合工业革命对阶级关系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1904年,美国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约有1900个,占企业总数的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25.6%,产值占总产值的38%。这一现象(  )
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C.开启了近代化历程 D.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垄断组织的形成。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资本和生产高度集中的结果,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D项正确;
垄断组织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AB两项错误;
第一次工业革命就已经开启了近代化历程,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垄断组织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13.【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
材料一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工业革命可以不要前提,但是英国例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指出:“在英国工业化之初,能够压倒潜在对手的有利条件之中,没有一个条件是绝对突出的,但是这些有利条件合在一起,却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星座.”
材料二 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正是这种利弊共存的双重特性,激发着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反思.一些精英努力制定一些法律,规范工厂主与工人间的关系.在这一方面,改革派在各国都越来越成功……还有一些人,他们也看到了冒烟的大烟囱,他们就想到他们能否改变事物的现有秩序,摒弃竞争秩序.
——据王顺义《简明科学神话》、房龙《人类的故事》等整理
材料三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工人开始参加各邦议会、市镇委员会以及工商仲裁法庭的选举;他们开始同资产阶级争夺每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职位.
——1895年恩格斯《く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是什么?英国通过哪些方式或途径获得了进行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19世纪欧洲社会针对工业革命弊端进行的探索.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无产阶级“崭新的斗争方式”的时代背景.
【答案】(1)前提: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
有利条件: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获得海外市场、原料和资金);圈地运动(获得劳动力、国内市场和原料);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技术和经验);黑奴贸易(资金)
(2)探索: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改革派进行立法规范,调和矛盾;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探索;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3)时代背景:欧洲经济发展状况未达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改革和代议制的完善,无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无产阶级生活改善,阶级矛盾缓和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前提: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是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有利条件,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从市场、资金、原料、技术以及劳动力等角度分析,即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获得海外市场、原料和资金;圈地运动获得劳动力、国内市场和原料;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技术和经验;黑奴贸易提供了资金。
(2)探索:依据材料“一些精英努力制定一些法律,规范工厂主与工人间的关系.在这一方面,改革派在各国都越来越成功”可知,改革派进行立法规范,调和矛盾;依据“他们也看到了冒烟的大烟囱,他们就想到他们能否改变事物的现有秩序,摒弃竞争秩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探索;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3)时代背景:依据材料“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可知,欧洲经济发展状况未达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依据“1848年”、“工人开始参加各邦议会、市镇委员会以及工商仲裁法庭的选举;他们开始同资产阶级争夺每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职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改革和代议制的完善,无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无产阶级生活改善,阶级矛盾缓和。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第一问,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和条件解答;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工人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阶层的探索史实解答;第三问,依据材料三,结合马克思主义产生并发展的原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4.(2022高一下·马龙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1870—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
(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
(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答案】(1)垄断组织。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
(2)特点: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了英、法老牌殖民国家;1913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原因:德国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德国殖民地少,所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相对较小。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生产组织:根据材料一“管理的集中…消除竞争…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可知卡特尔化实现了管理、市场、生产上的集中,体现了垄断经济组织的特点。部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垄断经济组织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故可从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进行举例即可。
(2)特点:根据材料二从国民生产总值及世界工业总产值的发展进行概括。原因:根据材料二“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并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国际市场因素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垄断组织。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
(2)特点: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了英、法老牌殖民国家;1913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原因:德国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德国殖民地少,所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相对较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问,需根据材料“管理的集中…消除竞争…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主要成就进行分析;第二问,需根据材料“1870—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 / 1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一、单选题
1.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
A.牛顿经典力学 B.珍妮机
C.蒸汽机 D.达尔文进化论
2.据学者统计,城市人口方面,大城市曼彻斯特在18世纪早期只有9000人,而到了1831年则增加到14万人;苏格兰工业中心格拉斯哥的人口1755年只有2300人,到1831年则有202000人。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 B.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
C.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D.议会改革影响城乡人口结构
3.从英国的外贸出口额来看,1784—1786年,英国的年外贸出口额为1361.4万英镑,1804—1806年间增长到4124.1万英镑,1834—1836年为4619.3万英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扩张的影响 B.新航路的开辟
C.垄断组织的形成 D.工业革命的推动
4.(2019高二下·汕头期末)19世纪,英国政府在各工业城市建立城市学院,推行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这些城市学院紧扣当地人民生活,教授有助于他们工作的知识。不少的城市学院在20世纪发展为完全大学。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产业革命扩大了教育需求 B.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优势
C.政府极力调节劳资矛盾 D.经济发展导致劳动力不足
5.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到19世纪中叶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原工业的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这表明英国(  )
A.实现全行业机器生产 B.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
C.由工业资产阶级掌权 D.垄断了世界棉布生产
6.(2023高二下·伊美月考)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平均寿命只有17岁。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人们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材料旨在说明英国(  )
A.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背景 B.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
C.工业革命中存在的问题 D.社会发展呈现衰退迹象
7.(2019高二下·杭州期末)始建于1837年的英国国会大厦大本钟是伦敦地标,重达13吨,1859年重铸。它的著名之处在于准确报时。大本钟的出现传递了一种崭新的.更为严格的时间观念——标准时。与这观念形成相关的有(  )
①工厂制度确立的要求 ②交通工具改进的必然
③民主政治完善的需要 ④展示钢铁工业新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8.“这次经济危机。是首先从货币危机开始的……到1826年初,股票跌价造成的损失约达一千四百完英镑……有七十多家银行破产……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达到三千五百多家”“这次经济危机”发生在(  )
A.美国 B.法国 C.德国 D.英国
9.18世纪下半叶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在这样一个新的工作场所中,工人们必须听从机器指挥,遵守纪律,养成集体劳动的习惯。这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是(  )
A.贸易公司 B.垄断组织 C.工厂制 D.手工工场
10.19世纪末,美国大部分州已经制定了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但各州规定不一致,难以应用于州际间的食品贸易。随着铁路的延伸,统一市场的建立,1906年国会通过了《联邦食品与药品法》。这表明(  )
A.分权传统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B.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矛盾
C.州政府在食品立法中占主导地位
D.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11.在19世纪的英国,人们普遍认为那些在工业革命中发家致富的工业家们大多数是“自我塑造之人”。据学者统计发现,资本家的出身大多是中等阶层或者至少是下层社会的中层,但也有部分工匠经过努力最终转化为资本家。由此可知,工业革命(  )
A.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掩盖了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
C.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 D.促进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12.1904年,美国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约有1900个,占企业总数的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25.6%,产值占总产值的38%。这一现象(  )
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C.开启了近代化历程 D.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
二、材料分析题
13.【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
材料一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工业革命可以不要前提,但是英国例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指出:“在英国工业化之初,能够压倒潜在对手的有利条件之中,没有一个条件是绝对突出的,但是这些有利条件合在一起,却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星座.”
材料二 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正是这种利弊共存的双重特性,激发着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反思.一些精英努力制定一些法律,规范工厂主与工人间的关系.在这一方面,改革派在各国都越来越成功……还有一些人,他们也看到了冒烟的大烟囱,他们就想到他们能否改变事物的现有秩序,摒弃竞争秩序.
——据王顺义《简明科学神话》、房龙《人类的故事》等整理
材料三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工人开始参加各邦议会、市镇委员会以及工商仲裁法庭的选举;他们开始同资产阶级争夺每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职位.
——1895年恩格斯《く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是什么?英国通过哪些方式或途径获得了进行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19世纪欧洲社会针对工业革命弊端进行的探索.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无产阶级“崭新的斗争方式”的时代背景.
14.(2022高一下·马龙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1870—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
(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
(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实现了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得煤炭开始成为主要的燃料和动力来源,不再主要依赖动植物作为动力,C项正确;
A项是科学革命成果,不能直接推动动力转变,错误;
珍妮机是机器,主要依靠人力,而非矿物能源转化而来的动力,B项错误;
D项是科学理论,不能直接推动动力转变,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实现了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结合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 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明显体现出城市化的发展,结合时间“18世纪早期”可知主要原因是工业化的推动,故选A;
B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
3.【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从1784年到1836年,英国对外贸易出口额逐步增加。结合材料时间和所学可知,当时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英国对外贸易出口额增加,D项正确;
A项是英国出口额增加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错误;
新航路开辟发生在15—1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
垄断组织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世纪”、“业城市建立城市学院”、“教授有助于他们工作的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扩大了教育的需求,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故A正确;
B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工业革命后对工人的素质要求提高,所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5.【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原工业的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可知,19世纪中叶,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说明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这表明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B项错误;
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并等于实现全行业机器生产,A项错误;
材料与工业资产阶级掌权关系不大,C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棉布生产,而且“垄断” 的说法绝对化,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与工厂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原工业的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关键信息“社会下层平均寿命只有17岁”“ 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 人们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出现下层公民平均寿命短、犯罪率增加、阶级矛盾激化等社会问题。这体现了工业革命中存在的问题,C项正确;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64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1832年议会改革是指工业革命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而进行的改革,而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存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B项错误;
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暴露出的社会问题,而不是体现社会呈现衰退现象,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时间、“社会下层平均寿命只有17岁”“ 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 人们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7.【答案】A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可看出。英国在完成工业革命之后安装了大本钟,大本钟传达了标准时的时间观念,而工厂制度确立,及交通工具改进恰恰能推动上述现象的发生。故本题A项符合题意。
③④与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没有密切的关系,故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结合工业革命的在生产领域及生产关系方面的成就便可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8.【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826年初”、“英镑”并结合所学可知,1825年,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发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因此材料中的经济危机发生在英国,D项正确;
当时美国尚未开始工业革命,并没有发生经济危机,A项错误;
1826年的法国尚未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政局动荡,没有发生经济危机,B项错误;
1826年的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尚未统一,不利于其工业革命的开展,没有发生经济危机,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826年初”、“英镑”,结合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8世纪下半叶”可知,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依据材料“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工人们必须听从机器指挥,遵守纪律,养成集体劳动的习惯”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产生了新的工业组织形式,即工厂制,工厂制下一方面工人受到严格的纪律约束,另一方面又受到机器支配,成为机器的附属品,C项正确;
贸易公司在新航路开辟后就已经出现,A项错误;
垄断组织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B项错误;
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组织形式,使用手工劳动,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与工厂制,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和关键信息“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工人们必须听从机器指挥,遵守纪律,养成集体劳动的习惯”,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制及其特点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各州自行制定食品安全的法律,不利于州际间的食品贸易和经济发展,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统一市场的建立,国会通过了《联邦食品与药品法》,这有利于促进贸易和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因此材料表明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D项正确;
A项只是材料反映的部分信息,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矛盾,B项错误;
州政府拥有食品立法的权利,不等同于在食品立法中占主导地位,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1.【答案】A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中部分社会中下层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资本家,这说明工业革命促进社会阶层流动,A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社会矛盾的加剧,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工人条件的改善,C项错误;
D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材料不能体现,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结合工业革命对阶级关系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垄断组织的形成。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资本和生产高度集中的结果,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D项正确;
垄断组织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AB两项错误;
第一次工业革命就已经开启了近代化历程,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垄断组织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3.【答案】(1)前提: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
有利条件: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获得海外市场、原料和资金);圈地运动(获得劳动力、国内市场和原料);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技术和经验);黑奴贸易(资金)
(2)探索: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改革派进行立法规范,调和矛盾;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探索;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3)时代背景:欧洲经济发展状况未达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改革和代议制的完善,无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无产阶级生活改善,阶级矛盾缓和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前提: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是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有利条件,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从市场、资金、原料、技术以及劳动力等角度分析,即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获得海外市场、原料和资金;圈地运动获得劳动力、国内市场和原料;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技术和经验;黑奴贸易提供了资金。
(2)探索:依据材料“一些精英努力制定一些法律,规范工厂主与工人间的关系.在这一方面,改革派在各国都越来越成功”可知,改革派进行立法规范,调和矛盾;依据“他们也看到了冒烟的大烟囱,他们就想到他们能否改变事物的现有秩序,摒弃竞争秩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探索;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3)时代背景:依据材料“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可知,欧洲经济发展状况未达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依据“1848年”、“工人开始参加各邦议会、市镇委员会以及工商仲裁法庭的选举;他们开始同资产阶级争夺每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职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改革和代议制的完善,无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无产阶级生活改善,阶级矛盾缓和。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第一问,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和条件解答;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工人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阶层的探索史实解答;第三问,依据材料三,结合马克思主义产生并发展的原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4.【答案】(1)垄断组织。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
(2)特点: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了英、法老牌殖民国家;1913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原因:德国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德国殖民地少,所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相对较小。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生产组织:根据材料一“管理的集中…消除竞争…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可知卡特尔化实现了管理、市场、生产上的集中,体现了垄断经济组织的特点。部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垄断经济组织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故可从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进行举例即可。
(2)特点:根据材料二从国民生产总值及世界工业总产值的发展进行概括。原因:根据材料二“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并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国际市场因素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垄断组织。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
(2)特点: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了英、法老牌殖民国家;1913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原因:德国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德国殖民地少,所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相对较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问,需根据材料“管理的集中…消除竞争…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主要成就进行分析;第二问,需根据材料“1870—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