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冲刺卷(一)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出现于(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2.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柳宗元的观点是( )
A.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 B.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
3.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不及时治疗,就不可医治了,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
A.秦朝旧臣 B.匈奴威胁 C.王国问题 D.官员腐败
4.唐太宗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心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如割百姓的肉供养自身,腹饱而身毙。下列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A.整顿吏洽,裁减冗员 B.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C.重用贤才,知人善任 D.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5.《贞观政要》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赦,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皆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分散宰相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集权
6.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表中户数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
朝代 地区 西汉(2年) 西晋 唐代 宋代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A.民族融合加强 B.政治统治开明 C.城市经济活跃 D.经济重心南移
7.在唐代很难做到“读书破万卷”,到了宋代就容易多……宋人对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也可以比较顺利地展开,从而迅速提升文化水准。这主要得益于
A.重文轻武的政策 B.政权并立的局面 C.印刷技术的发展 D.中外交流的加强
8.“九锡”即“九赐”,是君王赐给大臣的九种器物。“九锡”之礼并不是一个象征性的礼遇,而是君王赋予大臣以实权甚至专权、独权。“九锡”之礼在宋明以后慢慢退出了国家的政治生活。这说明
A.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世家大族逐渐衰落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9.雍正皇帝在位13年(1723年---1735年),推行了多方面的改革,进一步加强皇权。雍正统治时期是一个励精图治、锐意改革的时代。下列史实是雍正实施的改革措施是
A.设立锦衣卫 B.设置军机处
C.册封“达赖” D.派郑和下西洋
10.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下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C.西方列强瓜分狂潮与中国人民反抗 D.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1.日本学者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一书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12.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表示,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要求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是把哪一事件作为抗日战争的开端 ( )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13.下表是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时期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年 473 0 77 396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发展
C.社会性质变化导致离乡人口增长 D.社会动荡不安加剧人口流动
14.《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成为民众了解党和国家政策的风向标。下列社论发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是( )
A.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
B.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
C.将革命进行到底
D.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15.有学者评价:“邓小平开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他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努力从经济上改造这个国家。”“全新的道路”指的是( )
A.农村包围城市 B.推行计划经济 C.实行改革开放 D.坚持一国两制
16.1949年10月~1950年10月,新中国同苏联、保加利亚、朝鲜、瑞典、丹麦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表明,新中国在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下( )
A.只注重与近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C.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D.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7.“他不仅把绚丽夺目的希腊文明的火种播撒在东方的膏腴之地,而且还将沉积于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印度河上的智慧载向欧洲,希腊因此达到外部极盛。”这段话赞颂的是( )
A.伯里克利 B.亚历山大 C.屋大维 D.查士丁尼
18.14-16世纪的西欧,开始冲破神学的黑暗桎梏,肯定人性;挑战大海的惊涛骇浪,寻找出路。“肯定人性”与“寻找出路”分别指( )
A.“光荣革命”和大化改新 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 D.“光荣革命”和新航路开辟
19.19世纪,由于排泄物、工业废水和垃圾的倾倒,泰晤士河臭气熏天,伦敦霍乱爆发导致15000 人死亡,英国女王下令在伦敦和全国推广抽水马桶,重建伦敦城地下排水排污工程。多年后,泰晤士河恢复清澈。据此可知
A.英国女王掌握着立法权 B.早期工厂建在河流旁边
C.工业化带来环境的变化 D.环境污染导致了传染病
20.《后美国世纪》: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历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导致三次权力转变的因素分别是
A.新航路开辟——第二次科技革命——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两次工业革命——美国南北战争——美日欧三足鼎立
C.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D.英国、荷兰的殖民扩张——美国南北战争——两极格局彻底瓦解
21.1941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去25年来,没有谁比我更彻底地反对共产主义……进攻苏联,只不过是企图进攻不列颠岛的前奏。因此,苏联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是美国的危难。”这反映出
A.丘吉尔不再反对共产主义 B.英美已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C.苏联存亡事关英美的命运 D.苏联欲拉拢英美抵御德国
22.下图漫画说明了
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图示
A.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 B.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
C.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D.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
23.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同一时期,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30%下降到13%;而从事服务业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这种现象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
A.使科学技术各领域相互渗透 B.促使大量的农民、工人失业
C.促进了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 D.科技转化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4.作为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它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该国际组织是( )
A.世界贸易组织 B.不结盟运动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联合国
25.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主要是为了应对当前世界面临的( )
A.货币金融危机 B.生态环境危机 C.网络安全问题 D.地区冲突问题
二、综合题
26.中央和地方、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一直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基本矛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材料二:《史记》记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汉书》
材料三:《元史》载:“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废除的地方政治制度又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武帝实行的哪一历史措施?并分析这一措施的高明之处。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元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
(4)概括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制度和措施的共同作用。
27.体育运动自古至今深受世界各地人们喜爱。
材料一 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实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图像史料包括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与文书等。
(汉武帝)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摔跤)戏,三百里内皆观。
①摘自《汉书·武帝本纪》 ②唐代打马球俑唐代女子打马球时穿上各样服饰,甚至作男子和胡人装扮,作各种打球姿态。 ③(清)黄慎《蹴鞠图》图中的人物轻轻地抬脚, 就把鞠恰到好处地给控制住了。
(1)将材料一中的史料进行分类。(写序号,多选、错选不得分)
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
属于文献史料的是 。
属于图像史料的是 。
材料二 汉唐间丝绸之路的发展,使中国接触到不少来自波斯的物产与文化,唐朝流行的马球就是从波斯传入的。中国在借鉴波斯马球运动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创造,使马球运动兼具东西文化特色。在外来体育运动影响唐朝的同时,我国本土体育运动也向外传播,如唐朝时围棋传入印度、朝鲜半岛和日本。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学生博物之旅·古代中国》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体育交流的特点。
材料三 如果你想培养你的学生的智慧,就应当先培养受他的智慧所支配的体力。不断地锻炼他的身体,使他健壮起来,以便他长得既聪明又有理性……为了要学会思想,就需要锻炼我们的四肢、我们的感觉和各种类型器官,因为它们就是我们的智慧工具;为了尽量地利用这些工具,就必须使提供这些工具的身体十分强健。
——摘自卢梭《爱弥儿》
(3)依据材料三,概括卢梭体育教育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理解。
材料四 大约从1300年始,足球运动在英国很多村镇作为庆典时的一种娱乐活动展起来。活动没有成文规定,双方手脚并用,甚至故意殴打对手。由于玩法粗野,被称为“野蛮足球”。到了18世纪,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至城市,古足球运动由乡镇居民带入了城市的工厂与街道。1863年英格兰足球协会在伦敦成立,统一足球规则,现代足球诞生。19世纪,足球运动在工人间流传,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加入,并始从英国的工业城市向其余城市发展。
——摘编自陈静姝《英国足球运动对城市文化影响的研究》
(4)依据材料四,概括英国足球运动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五 冰墩墩,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吉祥物。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特点。头部外壳造型灵感源自于北京冬奥会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着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G高科技。左手掌心的心形图案,代表着中国对全世界朋友的热情欢迎。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
(5)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口号是“一起向未来”。依据材料五,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谈谈举办冬奥会的意义。
28.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各国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后,由于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英国爆发了圈地运动,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后涌入城市,成为雇佣劳动者,在城市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贫困人口,这客观上要求国家力量的积极介入。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该法案强制征收济贫税,法案的颁布也是英国社会救助观念形成的典型标志。
——摘自张军《西方福利文化学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物质产品严重短缺,整个社会民怨沸腾,资本主义面临着全面崩溃的命运……战后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变了以往的选择性,对象已不仅仅局限。于“穷人”这一范围,而是覆盖了社会上所有的公民;社会保险制度以统一的标准发放津贴或救济,而不问领取者从前的收入多少;各国战前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战后各国普遍建立了“福利国家”;二战前推行社会保障的主要是西欧、北欧各国,战后已扩大到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西方所有工业化国家。
——摘自李传柱《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启示》
材料三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主要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缓慢,经济发展的缓慢使得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面临严重压力。因此,对于社会保障制度,西方人存在褒贬不一的评价。西方社会民主党人认为,他们的福利国家政策消灭了阶级,工人也不再是无产者了,因此,福利国家就是社会主义。而保守党人则认为福利国家导致穷人懒惰,影响了效率的提高,只有不平等才能推动西方的发展,因此,必须祛除福利国家这枚“定时炸弹”。
——摘自丁建定《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知识,分析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并概括社会保障制度在二战后所呈现的特点。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三中西方社会民主党人的观点或保守党人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经知道在低洼处挖掘水井,也会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故选D。
2.C
【详解】依据题文信息可知,这段话的意思是郡县制就像人的肩膀,臂膀上的手指要服从身体的指挥,这里的“身体”是指皇权;“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指通过郡县制,皇帝能够控制四方。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应选C。
3.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实行分封诸侯国,但是后来却成了威胁君主统治的因素,贾谊把人的小腿和脚趾比作腰和大腿,将西汉比作人体,反映的就是分封诸侯国的势力膨胀,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内容无关,排除;故选C。
4.D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存百姓……”可知,这就要求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故D符合题意;整顿吏洽,裁减冗员,这是政治上的清明,故A不符合题意; 唐太宗重用魏征体现了勤于政事、虚心纳谏,故B不符合题意;唐太宗使用房玄龄、杜如晦体现了重用贤才、知人善任,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C
【详解】依据题干“自今诏疑有不稳便,皆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意思是从今以后,对诏敕疑有不稳妥、不便施行的,都必须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得妄自畏惧,知道不对也保持沉默。结合课本所学,唐太宗认为,通过三省六部制,皇帝可以将自己不确定的事情,召集百官商量,做出正确的决定,可以减少决策失误,C正确;AB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排除;故选C。
6.D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从西汉到宋朝,我国北方人口不断减少,南方人口不断增多,且在宋朝时期,南方人口远远多于北方。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D项正确;民族融合加强、政治统治开明、城市经济活跃与题干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7.C
【详解】宋代,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泥活字既经济又便捷,是印刷术的一次大革新,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制效率,推进了文化的传播,故C项正确;重文轻武的政策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政权并立的局面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文化发展,排除B项;中外交流的加强与“读书破万卷”无关,排除D项。故选择C项。
8.D
【详解】依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中所说的“九赐”、并不是皇帝给与某个大臣的象征性礼遇,给与“九赐”则是给与大权,专权。因为皇帝为了加强皇权,所以采取“九赐”的方法,任用自己信得过的大臣,作为自己的助手,帮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所以是专制主义皇权加强的表现,故D符合题意;礼乐制度与题意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是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产生的,与题意也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世家大族的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9.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雍正时期,在中央设置军机处,它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发生在明朝时期,不符合题意;C项是顺治帝时期,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B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英国走私鸦片、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可知都属于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信息“林则徐虎门销烟、陈化成督战吴淞、邓世昌黄海海战、义和团廊坊阻击战”可知是中国的抗争史。故上图反映的主题英概括为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B正确;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者半封建社会的是鸦片战争,排除A;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内容,排除D。故选B。
11.D
【详解】根据“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福泽谕吉主张应该先进行思想启蒙,再进行政治变革,最后进行经济变革,所以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D项正确;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不是进行思想启蒙,和福泽谕吉的观点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是1945年,十四年抗战就1945-14=1931年,所以题干“十四年抗战概念”是把九一八事变作为抗日战争的开端,BCD时间不符合题干要求,所以答案选择A
13.D
【详解】根据题干“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可知,近代以来该乡居民迁居到城镇、国外的人数快速增加,其主要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在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之下,自然经济逐步瓦解而商品经济有了较快发展,这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居民的职业变化,体现了社会动荡不安加剧了人口流动,D正确,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不是开始,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B;社会性质变化与题干离乡人口增长无关,排除C。故选D。
14.A
【详解】《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发表于1951年,主要讨论抗美援朝事件,属于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论,A项正确;《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发表于1956年,主要讨论一五计划完成,排除B项;1948年12月,毛泽东亲自为新华社撰写了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1949年新年献词,《人民日报》于1949年1月1日发表,排除C项;《迎接新世纪的曙光》发表于2000年,主要是对中国2000年以后的展望,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由题干中的“他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努力从经济上改造这个国家”,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所以C项符合题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当时推行市场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16.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保加利亚、朝鲜、瑞典、丹麦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所以B项符合题意。AC项表述不正确,D项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做法。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7.B
【详解】根据题干“他不仅把绚丽夺目的希腊文明的火种播撒在东方的膏腴之地,而且还将沉积于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印度河上的智慧载向欧洲,希腊因此达到外部极盛。”可知,他传播希腊文化,融合东方文化,使希腊达到外部极盛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时代。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地跨亚非欧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许多希腊人移民到了西亚,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西方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经过这一途径,希腊和与东方文化获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的机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因此,这段话赞颂的是亚历山大,故B项正确;伯里克利时期,雅典的民主政治高度繁荣,是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与题干“达到外部极盛”不符,排除A项;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整理罗马法,均与题干“希腊”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根据题意中的肯定人性和挑战大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16世纪西欧先后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和海外探索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宣扬个性解放核心是人文主义,海外探索主要是航海家开辟到达美洲、非洲、亚洲的新航线,C项正确;大化改新发生在日本与题意中的西欧不符,排除A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冲破神学的黑暗桎梏,但无法体现挑战大海的惊涛骇浪寻找出路,排除B项;英国的光荣革命发生在1688年是17世纪的事情与题意中的14-16世纪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详解】依据“由于排泄物、工业废水和垃圾的倾倒,泰晤士河臭气熏天,伦敦霍乱爆发导致15000人死亡……”,可知由于19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造成了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促使英国政府重视改善生态环境,C项正确;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掌握立法权,排除A项;题干并没有体现早期工厂的选址,排除B项;环境污染也是由于工业化造成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0.A
【详解】依据材料“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历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为了扩大海外市场,欧洲人开始探寻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是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德两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列。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排在首位,此后美国成为权力的中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日本、中国、俄罗斯、欧盟等国家或国家集团群雄竟起,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A正确;第一次权力的转变开始于15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B排除;第二次权力的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年(20世纪初),C排除;英国17世纪以后,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与第一次权力转变时间不符,D排除;故选A。
2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6月,德国集结了550多万大军、几千辆坦克和几千架飞机,在约1500千米的战线上,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面对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为了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法西斯侵略势力,丘吉尔希望通过援助苏联增大战胜法西斯国家的胜算,所以苏联存亡事关英美的命运。选项C符合题意;丘吉尔不再反对共产主义,不符合史实,A排除;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才建立,B排除;苏联欲拉拢英美抵御德国,不符合史实,D排除。故选C。
22.D
【详解】依据漫画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作为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模式在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得到推广。在欧洲,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等。1945年,由铁托任主席,成立了南斯拉夫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所以漫画说明了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3.C
【详解】依据材料“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同一时期,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 口总数的30%下降到13%;而从事服务业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可以看出,农业人口下降,制造业人口下降,从事服务业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上升。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产业(经济)结构的变化。C正确;ABD排除,故选C。
2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主要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D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是为了推动自由贸易,A项排除;不结盟运动标志着第三世界登上历史舞台,B项排除;北约属于政治军事组织,与材料无关,C项排除。故选D。
2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减少碳排放数量主要是为了应对生态环境危机,B项正确;货币金融危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地区冲突等均与材料无关,ACD项排除。故选B。
26.(1)实行制度:郡县制;废除制度:分封制.
(2)事件:颁布推恩令;高明: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
(3)行省制度
(4)作用:巩固统治(或:巩固了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详解】(1)据材料一的“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结合所学知识,秦朝首创中央集权制,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是郡县制。秦朝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依据材料二的“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可以看出材料二反映的是武帝的措施: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这一措施的高明之处是: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
(3)从材料三的“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可以看出元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行省制度。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秦朝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为了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因此,这些制度的共同作用是:巩固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
27.(1) ② ① ③
(2)特点:中外互相交流:马球从波斯传入唐朝,唐朝的围棋等也传到国外。有交流有创新:中国在借鉴的同时还融入自己的创造。
(3)观点:体育使人聪明:体育让人理性:体育是智慧的工具。(任意两点即可) 理解: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4)变化:从乡村到城市;规则越来越明确: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运动的影响不断扩大。(任意两点即可)
原因:工业革命的影响:城市化的发展:工人数量的增加;足球运动自身的魅力。(任意两点即可)
(5)意义:从体育与科技、体育与外交、体育与未来等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实物历史资料是指各类文物、遗址、古迹、碑刻、雕塑、绘画等,②是实物史料;文献是与研究时间相近的人所写的历史书籍,①是文献史料;图像史料主要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③是图像史料。
(2)依据材料“汉唐间丝绸之路的发展,使中国接触到不少来自波斯的物产与文化,唐朝流行的马球就是从波斯传入的……在外来体育运动影响唐朝的同时,我国本土体育运动也向外传播,如唐朝时围棋传入印度、朝鲜半岛和日本”可知,唐朝体育交流特点是中外互相交流,马球从波斯传入唐朝,唐朝的围棋等也传到国外;依据材料“中国在借鉴波斯马球运动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创造,使马球运动兼具东西文化特色”可知,唐朝体育交流还有创新,中国在借鉴的同时还融入自己的创造。
(3)依据材料“不断地锻炼他的身体,使他健壮起来,以便他长得既聪明又有理性”、“为了要学会思想,就需要锻炼我们的四肢、我们的感觉和各种类型器官,因为它们就是我们的智慧工具”可知,卢梭认为,体育使人聪明;体育让人理性;体育是智慧的工具。(任意两点即可) 结合生活实际谈理解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体育使人聪明;体育让人理性;体育是智慧的工具等观点或其他正确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4)依据材料“到了18世纪,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至城市,古足球运动由乡镇居民带入了城市的工厂与街道”说明英国足球运动从乡村到城市;依据材料“活动没有成文规定,双方手脚并用,甚至故意殴打对手……1863年英格兰足球协会在伦敦成立,统一足球规则,现代足球诞生”说明足球规则越来越明确;依据材料“19世纪,足球运动在工人间流传,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加入,并始从英国的工业城市向其余城市发展”说明足球运动中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运动的影响不断扩大(任意两点即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人数量大大增加,另外还有足球运动自身的魅力也使足球运动越来越广泛,规则越来越完善。(任意两点即可)
(5)本题为开放性题目,从体育与科技、体育与外交、体育与未来等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
28.(1)圈地运动促使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贫困人口增加,客观上要求国家力量的积极介入。
(2)目的: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特点:覆盖面广;受益人群多;西方所有工业化国家建立了“福利国家”制度。
(3)民主党人观点及认识:福利国家政策消灭了阶级,福利国家就是社会主义。认识:福利国家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并没有消除阶级,不属于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保守党人观点及认识:福利国家导致穷人懒惰,影响了效率的提高,应该废除福利国家制度。认识:福利国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有其积极作用,保守党人观点过分夸大了福利国家制度的消极影响。
【详解】(1)根据“英国爆发了圈地运动,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后涌入城市”得出圈地运动促使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根据“在城市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贫困人口,这客观上要求国家力量的积极介入”得出城市贫困人口增加,客观上要求国家力量的积极介入。
(2)目的:根据“整个社会民怨沸腾,资本主义面临着全面崩溃的命运”,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特点:根据“覆盖了社会上所有的公民”得出覆盖面广;受益人群多;根据“战后已扩大到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西方所有工业化国家”得出西方所有工业化国家建立了“福利国家”制度。
(3)民主党人观点及认识:根据“西方社会民主党人认为,他们的福利国家政策消灭了阶级……福利国家就是社会主义”,得出福利国家政策消灭了阶级,福利国家就是社会主义。认识:根据所学可知,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并没有消除阶级,不属于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保守党人观点及认识:根据“保守党人则认为福利国家导致穷人懒惰……必须祛除福利国家这枚‘定时炸弹’”得出福利国家导致穷人懒惰,影响了效率的提高,应该废除福利国家制度。认识:根据所学,可从福利国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有其积极作用,保守党人观点过分夸大了福利国家制度的消极影响等总结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