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华师大版七上期末专题复习:科学探究
一、单选题
1.小安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这说法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进行实验 D.获得结论
2.如图所示,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
A.雨后彩虹 B.火箭升天
C.流星划破夜空 D.大雁迁徙
3.“胜哥”所在的学校,定期会检查同学的视力和牙齿。其中“检查视力和牙齿”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4.为了探究温度对家蚕孵化率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记录表,你认为该实验设计中不合理的是( )
组别 蚕卵数/个 温度/℃ 湿度 光照情况 孵化率
1 100 15 40% 自然光
2 100 25 60% 自然光
3 100 35 75% 自然光
A.蚕卵数 B.温度不同 C.湿度不同 D.光照情况
5.生物分类等级越低,其相似特征就越多。对某珍稀树种的研究发现,该树种体内有一种治疗癌症特效药的原料。要在其他树种中也能大量提取这种原料,方法最恰当的是( )
A.先在同科植物中寻找 B.先在同目植物中寻找
C.先在同属植物中寻找 D.先在同纲植物中寻找
6.一位护士在忙碌中用已甩过的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有关三人的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人的体温都是39.5℃
B.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C.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低于39.5℃
D.乙、丙两人的体温都高于39.5℃
7.小海在食品包装中发现了一包脱氧剂,打开包装后发现里面是一些黑色的粉末,小海怀疑这些粉末是铁粉,于是他拿起磁铁靠近粉末,结果粉末被磁铁吸引了。“拿起磁铁靠近粉末”这属于探究环节里的( )
A.提出问题 B.设计实验方案
C.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D.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8.“胜哥”所在的学校里有大量的银杏树,中秋之后,树叶开始逐渐变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以下关于银杏提出的问题,其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中秋之后银杏叶为什么会变黄
B.中秋之后银杏树为什么会落叶
C.不同地点的银杏叶变黄的时间为何不同
D.哪个季节的银杏叶更具有观赏价值
9.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理由是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在经历190次失败之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成功发现,告诉我们在科学探究中应积极( )
A.调查 B.实验 C.观察 D.思考
10.小科为了检验防蓝光手机贴膜的效果,用蓝色光源对着手机贴膜照射进行测试。这一行为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属于( )
A.提出问题 B.建立猜想和假设
C.获取事实与证据 D.表达与交流
11.小龙家有一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今年却开出了紫色的花,小泉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他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是不符合的。对此,小泉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修改假设,重新实验
B.修改实验结果,使其与假设相符
C.宣告失败,停止实验
D.继续重复实验,直到与假设相符
12.为了研究蚂蚁对金合欢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请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金合欢幼苗的生长状况 ①没有蚂蚁的金合欢 ②有蚂蚁的金合欢
10个月的存活率% 43 72
幼苗生长的高度/厘米 5月25日至6月16日 0→6.2 0→31.0
6月17日至8月3日 6.2→10.2 31.0→72.9
A.该实验的变量是幼苗的高度和存活率
B.该实验的对照组是②号,实验组是①号
C.蚂蚁以金合欢嫩叶尖端的珠状小体为食,对其生长有害
D.实验表明,蚂蚁“侵食”金合欢,可提高幼苗存活率并能促进幼苗的生长
13.实验室中有一瓶无色液体,小明说它可能是酒精,小明提出打开瓶塞闻气味。对于“小明提出打开瓶塞闻气味”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方案 D.收集证据
14.市场上的防晒霜都宣称可以防晒。暑假期间,舟山某校初中学生外出徒步旅游,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关于某品牌防晒霜的实验,看它是否有效。其中四位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表:你认为最为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
实验人 实验方案
A.小科 一只手背上涂上防晒霜,另一只手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的灼烧程度。
B.小英 第一天手背涂上防晒霜,第二天不涂。比较这二天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C.小玲 在同学的手背上涂上防晒霜,自己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手背与同学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D.小红 手心上涂上防晒霜,手背上不涂。一天后,比较手心与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A.A B.B C.C D.D
15.HUAWEIMate60是华为公司于2023年8月29日上市的高端旗舰手机,该手机集多项黑科技于一身,惊艳了全球。其中,它具有的卫星通话功能特别引人注目,技术上做到了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手机是如何实现与卫星进行信号连接的呢 小科认为:可能是手机中有小型化的卫星接收天线能直接接收人造卫星信号。小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证据 D.做出解释
16.某研究人员对不同类型口罩的过滤效率进行检测,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是过滤效率
B.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口罩的过滤效率与口罩种类是否有关
C.为了减少误差,图中的过滤效率是多次检测后所得数据的平均值
D.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防护能力最强的是N95口罩
17.小科同学在森林公园游玩时,发现小松鼠在竹林里出现。松鼠是吃松果的,应该在松树上,怎么会在这里出现呢?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一段时间后还真发现松鼠抱着竹笋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就“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猜测和假设
C.制定计划 D.获得事实与证据
18.在检查火车轨道是否有裂缝时,我们习惯用工具来"敲打铁轨,再用耳朵来听”,然后根据发出的声音来判断轨道悬否有裂缝。就“敲打铁轨,再用耳朵来听”这个环节,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得出结论 D.收集事实证据
19.实验室中有一瓶无色液体,小明说它可能是酒精,于是打开瓶塞闻气味。对于“打开瓶塞闻气味”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方案 D.获取事实与证据
20.秋天是吃螃蟹的最好季节,我们在购买螃蟹时,往往看蟹壳、肚脐和螯足来挑选优质的螃蟹,这里“看螃蟹壳、肚脐和螯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获取事实与证据 D.得出结论
21.《科学》课程带我们进入科学的世界,下列关于科学学习的做法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B.用心观察,认真思考
C.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D.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永远是正确的
22.小米做了如下实验来研究温度、光照和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编号 环境条件
1 室温(2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2 室温(20℃),黑暗中,适量浇水
3 低温(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4 低温(0℃),黑暗中,适量浇水
5 室温(20℃),光照充足,不浇水
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比较1号和3号,可研究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B.比较1号和2号,可研究光照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C.比较1号和5号,可研究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D.比较2号和5号,可研究光照和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23.本学期同学们要学习“科学”课程,要进入科学世界,这就需要留心观察,从发现周围的问题着手。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西湖中哪种鱼脂肪含量最低
B.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哪几种植物在冬季开花
C.杭州太子湾公园内哪种花卉最漂亮
D.自然保护区内哪种植物自然生长速度最快
二、填空题
24.科学研究是从 开始的。因此,我们要留心观察,从发现周围的问题着手,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5.科学研究是以 为基础的。在实验室要遵守安全手则,不能用 接触实验室电源,不能将小刀、螺丝刀等物品插入电源插孔,以免发生触电事故。
三、实验探究题
26.过年了,小龙同学帮父母载着米去年糕厂做年糕。年糕运回家里后先摊开放置一两天再浸到水里,这样能放很长时间,但到第二年春季,小龙同学发现年糕发霉并有酸臭味。小泉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帮小龙找出年糕发霉的原因:
将质量、大小、形状相同的一块年糕分别放入三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中,高温处理后待用。
第一步材料处理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二步实验操作 将玻璃瓶敞口放置 将玻璃瓶瓶口塞紧 将玻璃瓶敞口放置
第三步恒温培养(1周) 25℃ 25℃ 5℃
第四步实验结果 年糕出现大量菌落 年糕无菌落 年糕出现少量菌落
请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分析并回答
下列问题:
(1)实验第一步中高温处理的目的是
(2)其中 两组实验基于的假设是使年糕发霉的微生物可能来自于空气。
(3)分析第1组与第3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27.小安站在窗前看到对面人字形屋面上雨水在不停地流淌。她想:雨水在屋面流淌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她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雨水流淌的时间可能与雨水的质量有关;②雨水流淌的时间可能与屋面的倾角有关。
猜想是否正确呢?为此,她设计了一个如图1的装置(斜面光滑且较长,倾角a可调),用小球模拟雨滴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1)保持斜面的倾角α不变,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让它们分别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测出小球下滑的时间如表一。小安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
表一
质量m(g) 3 6 7 12 20
时间t(s) 1.7 1.7 1.7 1.7 1.7
表二
倾角α 15° 30° 45° 60° 75°
时间t(s) 1.9 1.6 1.2 1.6 1.9
(2)不改变底边的长度,多次改变倾角。让同一小球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如图2),测出每次下滑的时间如表二。小安对上述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3)根据实验可知,为了减少雨水在屋面上流淌的时间。在建造人字形屋面时,屋面的倾角应该以 为宜;但实际建造房屋时,屋面倾角通常小于这个角,其原因之一可能是 。
28.金鱼是大家熟悉的小动物,饲养金鱼时,控制好水温是很重要的。安高生物兴趣小组想通过观察不同温度下金鱼的呼吸频率来探究温度对金鱼生活的影响,实施如下探究。
饲养1条金鱼,用7个同样的鱼缸,分别加入等量的不同温度的水,然后依次将该金鱼放置在不同水温的鱼缸内,10分钟后数其每分钟鳃盖张合的次数,连数3次,求平均值。
实验结果如下:
水温(℃) 5 10 15 20 25 30 35
鳃盖张合次数(次/分) 10 40 60 110 150 180 200
(1)该实验的假设是: 会影响金鱼的呼吸频率。
(2)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
(3)评价实验方案:本实验设计中有一项明显的不足,请指出: 。
29.为探究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把自己的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这个问题,某同学模拟环境做了一个实验,如图所示,并测得以下数据:
干细沙的温度 湿泥土的温度
表 面 26℃ 24℃
2cm深处 24℃ 23℃
4cm深处 22℃ 22℃
6cm深处 20℃ 21℃
(1)该实验中,电灯光模拟沙漠中的 。
(2)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写出其中的一条结论: 。
(3)根据所测数据,你能对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把自己藏在数厘米深的沙子里的问题作出解释吗? 。
30.甘草是中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中药材,资料显示甘草的酒精浸出液对细菌生长起抑制作用。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浓度的甘草酒精浸出液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①选用一定量的甘草,将其干燥粉碎,再加入酒精,室温浸泡三天,过滤,得到甘草酒精浸出液,并配制浓度分别为1%,2%,4%,8%,16%,32%的甘草酒精浸出液;
②取5个灭菌后的养培皿,编号后先放入相同体积的106个/毫升的大肠杆菌培养基,再在培养皿中滴入0.1毫升的不同浓度的甘草酒精浸出液。将它们放在37℃的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结果记录如下:根据以上实验,请回答:
培养皿编号 1 2 3 4 5 6 7
甘草酒精浸出液的浓度 0 1% 2% 4% 8% 16% 32%
抑菌圈直径(mm) 0 2.88 4.25 6.01 5.99 6.00 6.01
查阅资料:酒精露置在空气中很容易挥发:酒精对某些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 来说明甘草的抑菌作用。
(2)实验中有盛有不同浓度的甘草酒精浸出液的培养皿必须加盖,为了防止 。
(3)实中设置第1组对照实验的目的是 。
(4)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31.流感高发季,班级的卫生委员小延负责使用红外测温仪测量同学们的体温,在测量过程中发现同学们之间的体温相差较大,同一位同学连续三次体温测量值不相同。为了能够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小延提出猜想:体温的测量值可能与测温的部位、测温的距离有关,并进行了下面的探究活动。
(1)探究与测温部位的关系,保持测温仪与人体的 相同。小延对四位同学的额头与手腕分别进行了测量,数据记录如表:
部位 t甲/℃ t乙/℃ t丙/℃ t丁/℃
额头 36.6 37.0 36.8 36.8
手腕 36.4 36.4 36.2 36.3
实验数据表明,小延的猜想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小延建议 (填“要”或“不要”)考虑不同部位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探究与测温距离的关系时,保持 相同,实验数据如表:
间距/cm 1 2 3 4 5
温度/℃ 36.5 36.5 36.5 36.4 36.3
间距/cm 10 15 20 25 30
温度/℃ 36.1 35.7 35.1 34.7 34.1
由数据可知,在有效测温距离内,所测体温值与测温距离 (填“有关”或“无关”),小明建议这种型号测温仪的有效测温距离在 厘米以内。
32.经常熬夜会导致人体“生物钟”紊乱,“生物钟”紊乱的人记忆力是否会下降呢?带着这个问题,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探究:①将32只健康老鼠(年龄、大小等条件均相似)随机平均分成两组,饲养在两个相同的鼠笼中,分别标上A组、B组;②利用遮光布和灯光等方法打乱A组老鼠的“生物钟”,B组老鼠保持自然昼夜规律不变,保持其他条件都相同;③饲养四个星期后,让A、B两组老鼠走同一迷宫,记录老鼠从入口到达出口所用的时间,5小时后让A、B两组老鼠第二次走原来的迷宫。
获得数据如下表:
将32只健康老鼠(年龄、大小等条件均相似)随机平均分成两组 老鼠走迷宫所用平均时间/秒
第一次 第二次
A 90.22 83.53
B 32.40 20.25
(1)B组实验的作用是 。
(2)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 (填“A”或“B")组老鼠记忆力较差。
(3)受该实验的启发,请你对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出一条建议: 。
33. 2022年10月9日进行的世界女排锦标赛第二阶段(16强)小组赛中,中国女排3:0战胜比利时队,以全部小组赛7胜2负的战绩挺进世锦赛八强。女排姑娘们热身训练刚开始时用的是普通排球,后改用气排球,弹性更好,不易伤人。经查阅资料可知,普通排球和气排球的信息如下:
排球种类 材料 质量/g 圆周/cm
普通排球 羊皮、人造革、橡胶 约 220~270 约 60
气排球 软塑料 约 120 约 75
(1)由此引起了小科的疑问:排球的弹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经科学兴趣小组讨论,提出了以下几个猜想。
猜想1:排球的弹性可能与球的型号有关;
猜想2:排球的弹性可能与球的质量有关;
猜想3: 。
(2)小科设计了一个探究影响排球弹性因素的实验活动,如图所示,她在设计实验时需 要用到的科学方法是 。
(3)该探究实验中是通过 来说明弹性的大小。
(4)上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 设计研究方案→ ( )→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答案解析部分
1.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根据科学探究基本环节的认识判断。
小安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这说法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建立假设,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 自然现象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影响。如月有阴晴圆缺,四季变化,气候的冷暖,刮风下雨,白天黑夜等。主要有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命现象三大类。
A.雨后彩虹属于自然现象;
B.火箭飞天不属于自然现象;
C.流行划破夜空,属于自然现象;
D.大雁迁徙属于自然现象;
故答案为:B.
3.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科学探究的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收集事实与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反思与总结。
“检查视力和牙齿”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收集事实与证据,故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4.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在探究温度对家蚕孵化率的影响时,采用的控制变量的方法,只使温度不同,其它的因素都应该是相同的。
在此实验中用到控制变量法,因此只需控制温度不同,其他的条件都应该相同,而在表格中,除了温度不同之外,湿度也不同,因此湿度设计不合理,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亲缘关系越近。
选项中的科、目、属中属最小,因此先在同属植物中寻找.我们要爱护各类物种,不能大量砍伐。
故选C。
6.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体温计中的示数只能往上涨,示数会增加,不会自行回落。
甲的体温等于39.5℃,因为甲测体温前用的是甩好的体温计,所以,结果准确。给乙和丙测量时没甩体温计,结果不一定准确,可能等于、也可能小于39.5℃。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科学探究包括收集证据、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等。
“拿起磁铁靠近粉末”这属于探究环节里的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故选C。
8.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科学问题是针对各种科学现象提出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A、秋天气温降低,很多树的树叶出现变黄现象,入冬之后银杏叶为什么会变黄,有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科学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
B、想知道入冬之后银杏会落叶的原因,有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科学问题,故B不符合题意;
C、不同地点的银杏叶变黄时间为何不同,有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科学问题, 故C不符合题意;
D、哪个季节的银杏叶更有观赏价值,与审美有关,不属于科学问题,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
9.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实验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量等方法。
实验法: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者验证科学结论。 在经历190次失败之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成功积极应用实验的方法。
故答案为:B。
10.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根据科学探究基本环节的知识分析判断。
小科为了检验防蓝光手机贴膜的效果,用蓝色光源对着手机贴膜照射进行测试。这一行为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属于获取实验事实和证据,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1.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科学要求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如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
小龙家有一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今年却开出了紫色的花,小泉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他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是不符合的。对此,小泉最好的处理方法是修改假设,实事求是;
故答案为:A.
12.D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 对照实验方法是根据事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而揭示其属性的一种科学实验方法。 具体做法是:将实验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群,其中一个是“对照组”,做为比较的标准;另一个或几个是“实验组”。 两组的主要区别在于,除了给“实验组”以某种特殊的条件外,其他的条件均一样。
A. 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蚂蚁,A错误;
B.对照组是指不做任何处理的一组,所以该实验的对照组是①号,实验组是②号,B错误;
C. 蚂蚁以金合欢嫩叶尖端的珠状小体为食,对其生长有利,因为10个月的存活率更高,C错误;
D.实验表明,蚂蚁“侵食”金合欢,可提高幼苗存活率并能促进幼苗的生长,D正确;
故答案为:D。
13.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或者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分享交流。每个环节的语言表述都比较有针对性,考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辨析记忆。
A、提出问题的具体表述是疑问句或者是带有疑问意思的,所以A选项不正确
B、建立假设的具体表述是“可能是.......”一般是肯定或者否定句式,题干中“小明说它可能是酒精”就属于建立假设。所以B选项错误。
D、收集证据是指具体实施设计方案,例如进行观察、进行实验,假如题目改成“小明打开瓶塞味道酒精的刺激性气味”,这就属于收集证据。所以D选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C
14.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A、小科,采取两只手背一只涂抹、一只不涂抹防晒霜进行对比实验,对比实验的影响因素基本一致,因此所获得的实验结果比较科学.这样的实验方案是最为合理的,A符合题意。
B、小英, 第一天手背涂上防晒霜,第二天不涂。因为不同时间涂抹,时间因素控制不了天气的变化,这会成为对比实验中的不同因素,故该实验结果不具有科学性,实验方案不合理,B不符合题意。
C、小玲,因为采取不同实验者,由于个人的体质因素不同,从而让对比实验会因影响因素不同,导致不具有科学性,故该实验方案不合理,C不符合题意。
D、小红,由于采取不同部位的皮肤进行对比实验,使对比实验的影响因素不同,而让对比实验会因影响因素的不同,不具有科学性.该实验方案不合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5.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根据对科学探究各个环节的认识判断即可。
手机是如何实现与卫星进行信号连接的呢 小科认为:可能是手机中有小型化的卫星接收天线能直接接收人造卫星信号。小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建立假设,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6.A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如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
A. 该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是口罩的种类,因变量是过滤效率,A错误;
B. 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口罩的过滤效率与口罩种类是否有关 ,B正确;
C. 为了减少误差,图中的过滤效率是多次检测后所得数据的平均值 ,C正确;
D.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防护能力最强的是N95口罩 ,D正确;
故答案为:A.
17.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解释与结论、评价与结论。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的获得事实与证据。
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可以判断松鼠是不是也吃竹笋,所以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的获得事实与证据。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18.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根据对科学探究环节的认识判断。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等。“敲打铁轨,再用耳朵来听”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收集证据环节,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9.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A、提出问题应该是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这瓶试剂成分是什么,故A错误;
B、建立假设应该是它可能是酒精,故B错误;
C、提出打开瓶塞闻气味属于设计方案,故C错误;
D、“打开瓶塞闻气味”是为了确定瓶内液体是否是酒精,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收集证据。故D正确。
故选:D。
20.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这里“看螃蟹壳、肚脐和螯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获取事实与证据;
故答案为:C.
21.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根据对科学学习的认识判断。
我们进行科学学习是,要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用心观察,认真思考 ,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故A、B、C正确不会题意;
书本上的知识不一定是正确的,可以质疑,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2.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在探究影响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条件时,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对比实验及实验的现象得出哪些因素会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发育。
A.1号和3号,光照及水分均相同,只是温度不同,因此研究的是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1号和2号,温度及水分相同,只是光照不同,研究的是光照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1号和5号,温度和光照相同,只是水分不同,研究的是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2号和5号,变量不唯一,不能研究光照和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3.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科学探究的对象及探究过程: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再制定出科学探究计划,再按计划 进行探究,得出结果,在分析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A.太湖中哪种鱼脂肪含量最低,属于科学问题,故A不合题意;
B.图影湿地公园内哪几种植物在冬季开花,属于科学问题,故B不合题意;
C.西溪湿地公园内哪种花卉最漂亮,不属于科学问题,故C符合题意;
D.和平城山沟哪种植物自然生长速度最快,属于科学问题,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4.疑问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根据对科学探究的认识解答。
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我们要留心观察,从发现周围的问题着手,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5.实验;湿手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①根据对科学研究的认识解答;
②根据实验室安全守则的知识解答。
①科学研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2)在实验室要遵守安全手则,不能用湿手接触实验室电源,不能将小刀、螺丝刀等物品插入电源插孔,以免发生触电事故。
26.(1)杀死原有微生物,防止对实验产生干扰
(2)1和2
(3)年糕在适宜温度下更容易发霉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1)根据高温杀菌的原理分析解答;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实验1、3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1)实验第一步中高温处理的目的是:杀死原有微生物,防止对实验产生干扰;
(2)根据表格可知,第1组敞口放置,第2组塞紧瓶口,即隔绝空气,那么二者比较可以探究使年糕发霉的微生物可能来自空气。
(3)第1组和第3组实验中其它条件相同,只有温度不同,那么得到结论:年糕在适宜温度下更容易发霉 。
27.(1)斜面倾角α不变时,小球下滑时间与小球质量无关
(2)质量一定时,小球下滑时间与斜面倾角α有关。倾角为45℃,下滑时间最短
(3)45℃;防止瓦片下滑/节省材料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
(1) 从表一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斜面倾角α不变时,小球下滑时间与小球质量无关 ;
(2)分析表二的数据可知:质量一定时,小球下滑时间与斜面倾角α有关。倾角为45℃,下滑时间最短;
(3)根据实验可知,为了减少雨水在屋面上流淌的时间。在建造人字形屋面时,屋面的倾角应该以45°为宜;但实际建造房屋时,屋面倾角通常小于这个角,其原因之一可能是 防止瓦片下滑/节省材料 ;
故答案为:(1) 斜面倾角α不变时,小球下滑时间与小球质量无关 (2) 质量一定时,小球下滑时间与斜面倾角α有关。倾角为45℃,下滑时间最短 (3)45℃、防止瓦片下滑/节省材料
28.(1)水温
(2)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频率有影响/在5-35℃范围内,水温越高,金鱼呼吸频率越快
(3)1只金鱼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如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
(1) 该实验的假设是:水温会影响金鱼的呼吸频率。
(2)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频率有影响/在5-35℃范围内,水温越高,金鱼呼吸频率越快;
(3)本实验明显的不足是:1只金鱼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 ;
故答案为:(1)水温(2) 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频率有影响/在5-35℃范围内,水温越高,金鱼呼吸频率越快 (3) 1只金鱼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
29.(1)太阳光
(2)相同深度,湿泥土的温度变化小于干细砂的
(3)沙漠中沙下的温度比表面温度低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 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有以下八个要素: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4、进行实验5、收集证据、6、解释和结论 7、反思与评价、8、表达与交流
(1)该实验中,电灯光模拟沙漠中的太阳光;
(2)相同深度,湿泥土的温度变化小于干细砂的 ;
(3)沙漠中沙下的温度比表面温度低,所以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把自己藏在数厘米深的沙子里;
故答案为:(1)太阳光(2)相同深度,湿泥土的温度变化小于干细砂的 (3) 沙漠中沙下的温度比表面温度低
30.(1)抑菌圈的直径
(2)避免酒精挥发,引起酒精浸出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化
(3)排除酒精自身的抑菌作用
(4)甘草酒精浸出液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先增大,后保持基本稳定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 对照实验方法是根据事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而揭示其属性的一种科学实验方法。 具体做法是:将实验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群,其中一个是“对照组”,做为比较的标准;另一个或几个是“实验组”。 两组的主要区别在于,除了给“实验组”以某种特殊的条件外,其他的条件均一样。
(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抑菌圈的直径来说明甘草的抑菌作用。
(2) 实验中有盛有不同浓度的甘草酒精浸出液的培养皿必须加盖,为了防止避免酒精挥发,引起酒精浸出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化;
(3)实中设置第1组对照实验的目的是排除酒精自身的抑菌作用;
(4)从实验的数据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甘草酒精浸出液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先增大,后保持基本稳定;
故答案为:(1) 抑菌圈的直径 (2) 避免酒精挥发,引起酒精浸出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化 (3) 排除酒精自身的抑菌作用 (4) 甘草酒精浸出液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先增大,后保持基本稳定
31.(1)距离;正确;要
(2)测温的部位;无关;3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如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
(1) 小延提出猜想:体温的测量值可能与测温的部位、测温的距离有关,所以探究与测温部位的挂细腻,保持测温仪与人体的距离相同;从表格的数据可以分析得出小延的猜想是正确的,建议要考虑不同部位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探究与测温距离的关系时,保持测温的部位相同, 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的得出,在有效测温距离内,所测体温值与测温距离无关,应建议测温距离在3厘米以内;
故答案为:(1)距离;正确;要(2)测温的部位;无关;3
32.(1)对照
(2)A
(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要熬夜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 对照实验方法是根据事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而揭示其属性的一种科学实验方法。 具体做法是:将实验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群,其中一个是“对照组”,做为比较的标准;另一个或几个是“实验组”。 两组的主要区别在于,除了给“实验组”以某种特殊的条件外,其他的条件均一样。
(1)B组不做任何的处理,其对照作用;
(2)从实验的结果,我么可以发现A组老鼠记忆力较差;
(3)该实验说明生物钟紊乱的人记忆力是会下降的,所以建议青少年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要熬夜;
故答案为:(1)对照(2)A(3)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要熬夜
33.(1)排球的弹性可能与球的材料有关
(2)控制变量法
(3)弹起的高度
(4)收集事实与证据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1)根据表格数据进行猜想;
(2)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变这个探究的因素,这就是控制变量法。
(3)排球触地后弹起的高度越大,说明排球的弹性越大。
(4)根据科学探究环节的知识分析解答。
(1)根据表格可知,羊皮做的普通排球和软塑料做的气排球弹性不同,那么得到猜想3:排球的弹性可能与球的材料有关。
(2)探究排球弹性与球的型号是否有关时,必须控制球的质量和材料等相同,即使用了控制变量法。
(3)该探究实验中是通过弹起的高度来说明弹性的大小。
(4)上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 设计研究方案→ 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82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46.0(56.1%)
主观题(占比) 36.0(43.9%)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23(69.7%)
主观题(占比) 10(30.3%)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填空题 2(6.1%) 6.0(7.3%)
实验探究题 8(24.2%) 30.0(36.6%)
单选题 23(69.7%) 46.0(56.1%)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75.8%)
2 容易 (24.2%)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27.0(32.9%) 12,16,26,27,28,29,30,31
2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82.0(100.0%)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