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绿 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0绿 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2 21:5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选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四篇中外现代诗歌作品,有冰心的《短诗三首》,艾青的《绿》,苏联诗人叶赛宁的《白桦》和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虽然现代诗在教材中并非第一次出现,但以往都是以单篇课文的形式,此次以单元整组编排的形式呈现,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依托课文学习展开,与阅读教学相辅相成,分类推进。
《绿》创作于1979年,艾青用极富感染力的文字,描绘了春回大地,到处都是绿色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象。全诗以虚写实,诗人将自己的感觉与景象的描绘融为一体,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意象,却能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与想象:绿色的山林、绿色的原野、绿色的草地,还有被这绿色浸染的天空、阳光等。全诗表达极具特色,诗人没有刻意追求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但是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造成一种变化中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4.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认会写“挤、叉”等字。积累并拓展“墨绿、嫩绿”等描写绿色的词语。
2.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能仿照第三节写一写。
3.理解“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这句话的含义,感受“绿”所蕴含的生机、活力,体会作者对美好世界的热爱与赞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这句话的含义,感受“绿”所蕴含的生机、活力,体会作者对美好世界的热爱与赞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日积月累中的三句名言(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帮助学生回顾现代诗的一些基本特点,引出课题。
2.整体感知:读了课题之后,你会联想到生活中哪些绿色的画面呢
引导学生交流:仿佛看到了绿油油的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碧玉似的柳枝随风舞动…
二、感知“绿”意
1.出示学习任务一: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读出节奏。(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学生认读字词并正音: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交叉在一起。(3)师指名5位同学轮流读诗。生展示朗读,师分节指导。
(4)学生练习朗读全文,再全班齐读。
2.整体感知:每个小节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交流后梳理:第一小节写了到处都是绿的,第二小节写了绿的颜色很丰富,第三小节写了风、雨、水、阳光是绿的,第四小节写了“绿”集中起来的样子,第五小节写“绿”的动态美。
3.小结:读着读着便不自觉地走进了诗人艾青笔下的那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世界里。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再次回顾现代诗的一些特点,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绿”字脑海里浮现出的画面,唤起学生对绿色画面的感知,为进入诗歌做铺垫;接着采取多种形式读诗,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现代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很有节奏感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对整首诗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三、想象“绿”景
(一)学习第1节
1.诗引读:诗人的眼里绿意盎然,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浓浓的绿意中: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2.指名学生读这一节。
3.指名生评价前面几名学生的朗读,并随机提问:此时此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交流: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绿色的墨水就流向了各处,到处都是绿的。
(二)学习第2节
1.出示学习任务二:自由读第2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完后,同桌之间交流感受。
2.学生交流:这些不同颜色词背后是哪些绿色景物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指导并梳理:是啊,当我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就能发现,原来这深深浅浅、明明暗暗的绿色背后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呢!那墨绿的是远处的山峦吧,那浅绿的是山间的溪水吧,那嫩绿的是小草吧,而这翠绿的应该是竹子,淡绿的是草地,这粉绿的是草芽。更奇妙的是那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的景物你在生活中见过吗
3.链接宗璞的《西湖漫笔》,帮助学生想象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的是哪些绿景。
4.指导朗读第2小节。
(三))学习第3节
1.指名读第3节,思考:听完之后,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交流:一场风过总小树发芽了()雨60%植+那冲刷干净了;一池小溪倒映着水草;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在阳光的照耀下,长得更茂盛了﹔充满生机,绿得可爱。
2.根据学生发言展开画面的想象:
风拂过嫩绿的柳条,所以一刮的风是绿的。雨洒在翠绿的草地上,所以一下的雨是绿的。墨绿的大树倒映在湖水里,所以一流的水是绿的。阳光照耀在绿色的大森林里,所以一阳光也是绿的。
3.出示学习任务三:让我们拿出笔写一写生活中的“绿”。
假如你和诗人此时此刻都在这个绿色的世界里,你仿佛会看到哪些绿色的景象呢 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4.学生交流分享。
5.师小结:是啊,春天到了,到处都是绿的。
(四)学习第4、5小节
1.出示学习任务四:自主学习第4、5小节,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
(1)感受绿集中起来的样子。
(2)感受绿飘动起来的画面。一阵风吹来,
小草( ) ,柳条( ) ,树叶( )。
小结:你看,你们也有诗人的潜质,你刚才的这些表达就是诗人的表达呀!
3.指导朗读第4、5小节。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想象还原一系列绿色词语背后的自然世界,帮助学生明白作者真正歌颂赞美的不是各种各样的绿,而是这绿色背后美丽的大自然;然后,通过拓展,想象还原作者写作时的体验与感受;接着,以“当小诗人”的形式让学生能仿照第三小节写一写;最后以读贯穿,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唤醒身体认知,融入诗人的想象世界里。】
四、体悟“绿”情
1.这么美好的诗,我们一定要通过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去想象画面,体会美好的情感,想不想再练练 (师生合作配乐读诗。)
2.小结:此时此刻,这生机勃勃的“绿”已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3.布置作业。
(1)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请你找一找其他诗人笔下的“绿”,并把它抄写到摘抄本里。
(2)准备一首诗歌参加班级诗歌朗诵会。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配乐合作读等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独特表达和饱含着真挚的情感,层层深入,让学生通过一首诗,走近一位诗人,爱上读诗并尝试背诵,同时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比较阅读和拓展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和拓展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丰富诗人内心的情感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绿》这首诗,也跟着诗人艾青走进了那绿意盎然的世界里,也体会到了诗人蕴含其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补充资料。
引导:艾青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朝着共同目标努力:作为爱国诗人,艾青将个人的独特感受和对祖国的美好希望结合在一起,用“绿”这充满生机的颜色预示着祖国的美好未来,代表着国家的希望。
【设计意图:丰富诗人内心的情感,帮助学生多方位的理解诗歌。】
二、对比阅读名家的“绿”
对比:走进宗璞笔下的绿
1.不同作家笔下的绿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不同的感受,又有怎样不同的风格呢 (出示:宗璞的《西湖漫笔》)
2.感知画面:这段话写了哪些景物都是绿的呢 有古木,雨丝,树木,小径。
3.妙处寻踪:哪里写得特别传神呢
最后一句:“绿到了石头缝里”,把绿写成了一种动作。
4.思考对比:这两个作家笔下的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相同的是都写出了绿色的丰富和范围的广,都体现了对“绿”的喜爱之情。
不同的是,《绿》是诗歌,《西湖漫笔》是散文;《绿》表达的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和丰富的想象,《西湖漫笔》比较写实。
5.分别读一读两首作品,品一品异同之处。拓展:走进朱自清笔下的绿
(1)聆听配乐朗读。
(2)体会这段文字的妙处。
小结:巧妙的比喻,充分的对比,美好的联想,运用多种方式鲜活地写出了这处经典。
(3)读一读朱自清先生的经典之作,体会一下其高明的写法。
【设计意图:紧扣“绿”这个中心,另外选择了两篇精致小巧,易于对比和发散的名家之作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异同,既能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感受和学习不同作家的写作方法,也能加深学生对创作中的色彩运用的印象。】
三、多种形式练习背诵
组织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练习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课后学习作业
为你准备的诗歌选择一首合适的音乐作为配乐,参加诗歌朗诵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