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七上期末专题复习: 地月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科学七上期末专题复习: 地月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1-04 10:3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华师大版七上期末专题复习: 地月系
一、单选题
1.下列四幅图中,阴影表示夜晚,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图中最外圈表示赤道,小虚线圈纬度为66.5%。则能表示北半球的夏至日这一天的地球光照图的是 (  )
A. B. C. D.
2.第22届世界杯足球赛于当地时间2022年11月20日19:00在中东的卡塔尔举行,届时中国的球迷观看时,已经午夜时分了。造成这种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
A.地球的形状 B.地球的大小 C.地球的自转 D.地球的公转
3.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一半,自转轴倾角、自转方向、自转周期均与地球相近,公转一周约为地球公转时间的两倍。火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十分稀薄,密度仅为地球大气密度的1%。根据以上信息,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火星上也有季节变化
B.火星表面昼夜温差大
C.在火星上也能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
D.火星的一天比地球的一天约长一倍大
4.下面四幅图是东西南北四个半球,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一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5.2014年2月8日,中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如图是我国南极科长城站,考站分布图,若我国科学家从“泰山站”前往“昆仑站”进行沿途考察,则行进的方向大致是(  )
A.向东 B.向南 C.向西 D.向北
6.在地球上,一年中正午物体的影子始终朝南的是(  )
A.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 B.北回归线以北
C.南、北回归线之间 D.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7.小科同学在赤道O点根据某日看到的太阳位置画了一个示意图(如图),A、B、C分别表示一天内不同时间太阳的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日我们宁波处于夏季
B.小科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为C﹣B﹣A
C.当太阳在C点时,你学校旗杆影子的方向为西南方向
D.当天宁波夜长昼短
8.下列现象与地球自转无关的是(  )
A.一日之内某地竿影长短的变化
B.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C.一年中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D.昼夜交替
9.家住慈溪的小科,在自家的飘窗上做“观竿测影”的实验,实验中用铅笔代替竿子,如图是其上午某时刻的实验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时小科面对的方向偏北
B.一天内,杆影移动是由地球自转造成的
C.正午小科得到的竿影长度不为零
D.一天内,竿影的长度和方向都会发生变化
10.古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其中记载着许多与科学相关的知识。下列诗句描述的现象中,和地球公转有关的是(  )
A.昼出耘田夜绩麻(《四时田园杂兴(其一)》范成大)
B.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观刈麦》白居易)
C.黑夜山魈语,黄昏海燕归(《题海盐南馆》张祜)
D.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陶渊明)
11.如图是“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比较甲乙丙丁四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地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2.家在宁波的某同学感觉近段时间的天一天比天寒冷,夜色也一天比一天更早的降临,那么这段时间地球运行的位置变化是图中的(图中涂黑部分表示黑夜)(  )
A.a→b B.b→c C.c→d D.d→a
13.北京冬奥会开幕当天(2022年2月4日),恰逢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开幕式倒计时别出心裁用二十四节气,将这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命名为春天的起点,是因为中国人认为,极寒中常常孕育着新的生机。二十四节气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更替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这说明古人很早就了解了(  )
A.地球公转规律 B.地球自转规律
C.月球自转规律 D.大海潮汐规律
14.如图是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中①②③依次表示我国法定节假日正确的是(  )
A.国庆节、元旦、劳动节 B.劳动节、国庆节、元旦
C.元旦、国庆节、劳动节 D.元旦、劳动节、国庆节
15.如图是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折线图,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规律,判断该地点可能位于(  )
A.25°N B.18°N C.18°s D.25°S
16.小明到黑龙江漠河去旅游,他观察到:这一天太阳挂在空中的时间很短,只有不足 7 个小时,这一天最有可能是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17.下列生活现象中,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是(  )
A.正午时,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在不同季节长短不同
B.宁波四季较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
C.小明凌晨从床上爬起来观看在欧洲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现场直播
D.学校在冬季和夏季采用不同的作息时间,夏季起床时间要比冬季早
18.电影《独行月球》中孤独月与金刚鼠被遗忘在月球上,开启了一段特殊的生活,也让观众更加了解月球。下列对关于月球的科学知识错误的是(  )
A.地球上的人可以看到月球背面
B.月球表面凹凸不平主要是由于陨星的撞击
C.月球上昼夜温差很大
D.月球本身不发光
19.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自然现象蕴涵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来自地幔中的软流圈
B.地球的昼夜现象是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C.在月球上可以听到陨石撞击月面的巨大声音
D.在太阳的照射下,早晨的树影很长,中午树影很短是由地球的公转造成的
20.2022 年诸多罕见的天象奇观排成队让不少人眼花缭乱。在经历了流星雨,“五星合月”“七星连珠”、日食等天象大戏后,11月8日,出现了月全食的超级血月!如图表示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其中数字表示月球绕地球运动时的不同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天肯定是农历初一
B.这天月球所处的位置是1
C.如某日月球运行在位置4时,月相是下弦月
D.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月食,否则会危害眼睛健康
21.如图是观察月相的模拟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小球应沿A→H逆时针方向移动.
B.在移动小球的同时,灯光也要随之转动
C.记录的是观察到小球光亮部分的形状
D.若没有灯光,可用一半黑一半白的小球代替
22.2020 年最后一个“超级月亮”在 5 月 7 日(农历四月十五)晚上上演,当天月相最接近图中的(  )
A. B. C. D.
23.如图是日环食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直接用双筒望远镜进行观察
B.太阳是一颗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恒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C.太阳表面有许多较暗的区域,是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
D.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4.下列观测日食的方法错误的是(  )
A.用带滤镜的天文望远镜观察 B.用日食观测护目镜观察
C.视力好的可用肉眼直接观察 D.在倒有黑墨水的水盆里观察
25.2021年11月19日,宁波上空上演本世纪最长月偏食。下列关于该现象判断正确的是(  )
A. 此时月球正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B.这天是农历的初一
C.其原因是月球发出的光线被地球挡住
D.其原因是太阳发出的光线被地球挡住
二、填空题
26.在“制作地球仪”的活动中,同学们兴趣浓厚,用乒乓球、铁丝、量角器等制作了小地球仪,并运用它和手电筒配合演示地球自转,观察昼夜交替等现象。
(1)下面是四位同学交上来的地球仪作品,综合评估分数最高的是   。
(2)在制作正确的地球仪上,地轴和底座应该呈   (填夹角度数) 的交角。
(3)演示地球自转时,面对赤道,应该   (选填“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拨动地球仪转动。
27.2022年9月5日(农历八月初十)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地震发生后,四川消防救援总队赶赴甘孜州泸定县开展地震救援。
(1)我国四川省地震频发,主要是因为亚欧板块和   板块的相互挤压。
(2)这一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所处位置大概在如图所示的   之间。此后,太阳直射点将向   (填“南”或“北”)移动。
28.2022年1月14日和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发生火山喷发,一座小岛在短短两天时间里被炸飞,消失在太平洋上,大自然的巨大力量再一次震撼了全世界。
(1)汤加多火山和地震,是因为它位于    火山地震带上。
(2)汤加发生火山喷发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所处的位置大概在如图所示的    之间。此后,太阳直射点将向    (填“南”或“北”)移动。
29.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表面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月球的运动对地球具有重要的影响。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 1 是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所拍摄的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月球表 面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布满   ,其形成原因可能是   。
(2)月球总是只有一面对着我们,人们在地球上看不见月球的背面,原因是   。
(3)1969 年 7 月 20 日(农历六月初七),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 踏上月球。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这一天,月相的名称为   。该脚印在月球上存留了 很长时间,这是因为与地球相比,月球上既没有水和   ,也没有生物。
(4)2021 年 11 月 19 日下午,宁波人民欣赏了一次约 3 小时 29 分钟的月偏食。据科学家们预测, 这将是本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月偏食。这一天,月球位于图 2 中   (填字母) 位置。
30.2021年11月19日傍晚,我国大部分地区观测到了600年间持续时间最长的接近全食的月偏食。
(1)月食发生当天的月相是图甲中的   。(填字母)
(2)这一天,地球大致运行到图乙中的   。(填序号)
31.下图中实线表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圆形虚线表示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地球以每天约1°的速度在轨道上自西向东运行。当地球从A 运行至B时,月球正好自M1至M2绕地球公转了一周。
(1)根据天文观察,月球每24小时在其公转轨道上运行约13.2°。这样,月球完成绕地球一周的周期大约是   天。同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向东移动了    度。
(2)地球运行到图中B位置时。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是   。如果在清晨观察天空。从时间先后比较,该月相的出现比太阳升起的时刻要   。
(3)当地球先后运行到A与C两个位置时,地球上人们看到的月相都是   ,这段时间间隔被称为   月。
32.如图表示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其中数字表示月球绕地球运动时的不同位置。
(1)月球在图中 1 位置时的月相是   。中秋节月球出现在图中的   位置(填相应数字);此时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是   (填日食或月食)
(2)月球表面有许多环形山,它主要由小天体撞击形成,这是因为月球表面没有   。
33.第19届亚运会将于2022年9月10日(中秋节)在杭州开幕。
(1)如图(1)是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这天地球位置最接近图(1)中的   。
(2)当晚的月相最接近于图(2)中的   。
(3)当天有可能出现的天文现象是   。
三、解答题
34.小宁用手电简的光模拟太阳光,演示地球运动及产生的现象,如图所示。
(1)保持手电筒静止,按图中所示方向转动地球仪,可以演示地球的   (填“自转”或“公转”),以及该运动产生的   现象。
(2)为了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小宁在实验时应尽量让周围环境   (填“亮”或“暗”)一些。
35.2022年11月8日天宇出现月全食,余姚天气晴好,观测条件甚佳。科学兴趣小组为观测本次月全食做了充分准备并进行了全程观测记录。
小组成员查阅资料了解到,月全食主要分五个阶段:
①初亏:月球刚接触地球本影;②食既:月球刚好全部进入地球本影;
③食甚:月球中心与地球本影中心最近;④生光:月球从地球本影冒出的刹那
⑤复圆:月球刚好完全离开地球本影
本次月全食过程及时刻如图甲所示:
小组成员的主要观测记录:月全食是从月球东边进入地球本影开始,至月球西边离开地球本影结束;地球本影在月球上的弧形轮廓模糊,没有平时见到的月相明暗界线清晰;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后,直至全食阶段结束开始生光,始终能看到暗红色的月亮。
请根据资料、小组观测记录及你所拥有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本次月食发生时我国农历日期是今年十月   (选填“初一”或“十五”)。
(2)图乙是小组成员观察月食和月相变化过程时绘制的两幅图,其中   (选填“图一”或“图二”)是同学们绘制的月食图,另一幅是月相图。请你说出月相变化过程与月全食过程有哪些不同:   (至少说出两点)。
(3)本次月全食的全食阶段(即月球全部在地球本影内的时段)经历的时间为   分钟。
答案解析部分
1.C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内呈现极夜现象;从北极的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转动,从南极的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转动;太阳一年四季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为冬至日;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内呈现极夜现象;从北极的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转动,从南极的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转动,所以C正确;C描述的是从南极上空看北半球夏至日这一天的地球光照图 ;
故答案为:C.
2.C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
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在不停的自转,造成地球在自转的时候,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每个经度所在的点的日出时间都不一样,就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间的差异。故 C 符合题意, AB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D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
解析:
结合火星的自转轴倾角、自转方向、自转周期均与地球相近,则说明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在火星上也能出现。但火星空气稀薄,所以昼夜温差大。火星公转周期是地球的两倍,所以火星上的“一年”约等于地球上的“两年”。
A.火星自转倾角与地球相近,也绕日公转,所以推测火星上有季节变化,A符合题意;
B.火星上大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差,故而昼夜温差大,B符合题意;
C.火星自转方向与地球相近,也是自西向东,所以能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C符合题意;
D.火星自转周期与地球相近,所以一天也与地球相近,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4.D
知识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解析: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点上方看是逆时针方向,从南极点上方观察是顺时针。
根据分析可知,①是自西向东,正确;②是自东向西,错误;③从北极点上方观察是顺时针,错误;④从南极点上方观察是顺时针,正确。故①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B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解析:泰山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距离中山站约520公里,海拔高度约2621米,是一座南极内陆考察的度夏站,年平均温度-36.6度,可满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总建筑面积1000㎡,使用寿命15年,配有固定翼飞机冰雪跑道。
南极点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昆仑站的纬度位置比泰山站的纬度高,经度位置接近,我国科学家若从“泰山站”前往“昆仑站”进行沿途考察,则行进的方向大致是向南。
故选B。
6.D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一年中正午影子始终朝南,即该位置始终在太阳的南方,故该位置在南回归线以南。但每年的夏至日,南极圈以南地区会发生极夜现象,故正午影子始终朝南的范围是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
A.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始终在太阳直射点的北方,一年中,正午影子始终朝北,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始终在太阳直射点的北方,一年中,正午影子始终朝北,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C.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故此范围一年中正午影子朝向不能始终朝南,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D.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始终在太阳直射点的南方,一年中,正午影子始终朝南,符合题意,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7.D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交替
解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规律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南半球的人昼长夜短,北半球的人昼短夜长;
A.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一整天都在赤道的南面,即太阳在直射在南半球,所以北半球的宁波肯定不是夏季。A错误;
B. 太阳是东升西落的,所以小科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为A-B-C,B错误;
C. 当太阳在C点时,即太阳在西南方向,那么你学校旗杆影子的方向为东北方向,C错误;
D.当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所以北半球的地区昼短夜长,南半球的地区昼长夜短,所以当天宁波夜长昼短,正确;
故答案为:D.
8.C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解析: 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现象,南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引起各种运动旋转现象,东西部地区的时间差现象,生物作息规律现象。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根据太阳高度的差异,划分出五带,北寒、北温、热带、南温、南寒,根据获得热量多少的时间差异,划分出四季,春、夏、秋、冬,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天象位置的变化,生物生长规律现象。
A. 一日之内某地竿影长短的变化,属于地球自转,正确;
B.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属于地球自转,正确;
C.一年中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属于地球公转,错误;
D. 昼夜交替,属于地球自转,正确;
故答案为:C.
9.A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交替
解析: 地球自转: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有: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一天中竿影的变化;时差等;
A.对于北半球的慈溪而言,太阳一年四季在他的南面,所以此时小科面对的方向偏南,A错误;
B.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转动,所以一天中的竿影会发生变化,正确;
C. 因为只有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才可以被太阳直射到,慈溪在北回归线以北,所以正午小科得到的竿影长度不为零,正确;
D.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转动,所以一天内,竿影的长度和方向都会发生变化,正确;
故答案为:A.
10.B
知识点:昼夜交替;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
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有昼夜交替现象、时间差、水的漩涡、一天中影子长短变化等;地球绕日公转引起的现象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正午影长变化、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划分等。
A.A属于昼夜交替现象,由地球自转引起的,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夏日长”,说明夏季昼长夜短,由地球公转引起的,符合题意,故B正确;
C.C属于昼夜交替现象,由地球自转引起的,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D.D属于昼夜交替现象,由地球自转引起的,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1.D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
从地球自转方向可知,图上是北半球地区。其中甲位于60°N,乙位于北回归线,丙位于30°N,丁位于赤道。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A.甲位于60°N,接近北极圈,北半球冬至日近乎极夜,北半球夏至日近乎极昼,故A不符合题意;
B.乙位于北回归线,春分日到秋分日,昼长夜短,秋分日到来年春分日昼短夜长,故B不符合题意;
C.丙位于30°N,春分日到秋分日,昼长夜短,秋分日到来年春分日昼短夜长,故B不符合题意;
D.丁位于赤道,全年昼夜等长,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12.B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是和我们密切联系。是常见节气。
一天比天寒冷,夜色也一天比一天更早的降临 。越接近冬天或者冬至。a点直射北回归线,所以为夏至。b为秋分,c为冬至.
故选C。
13.A
知识点: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
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有昼夜交替现象、时间差、水的漩涡、一天中影子长短变化等;地球绕日公转引起的现象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正午影长变化、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划分等。月球自转周期与绕地公转的周期相同,故地球上始终只能见到月球的同一面。
根据分析可知,四季更替是由于地球绕日公转引起的,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4.D
知识点: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如图①为12月22日左右,②为6月22日,③为9月23日。
元旦为1月1日、劳动节为5月1日、国庆节为10月1日。
故选D。
15.C
知识点: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由图像时间与太阳高度关系可得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一年中6.22前后太阳高度角最矮,可知是南半球。由于有太阳直射机会,所以在南北回归线以内。
故选C。
16.D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绕日公转导致的,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这北半球昼大于夜;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视,北半球,昼小于夜。当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时,全球昼夜等长。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也最短,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白天时间7个小时,说明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则秋分-冬至-次年春分之间,可能在南回归线上,此时的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故答案为:D.
17.C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交替;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地球自转导致的现象有时差、一天中竿影的变化,太阳的东升西落等;地球绕日公转导致的现象有一年中竿影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
A.正午时,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在不同季节长短不同,是地球绕日公转导致的;所以A错误;
B.宁波四季叫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四季变化是由于地球绕地公转导致的;故B错误;
C.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以我们国家与足球杯的举办方存在着时差,所以小明凌晨爬起来观看欧洲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C正确;
D.地球绕日公转,从而使得昼夜长短变化,在北半球的我们,冬天昼短于夜,夏天昼长于夜,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C.
18.A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
解析: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生命,只有矿物质颗粒;月球上有很多的环形山, 主要是因为没有大气层的保护,被陨石撞击而成;月球的引力是地球引力的1/6;月球上面昼夜温差很大,温差达到300摄氏度;月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A. 月球绕着地球公转,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月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相近,所以月球永远是用同一面对着地球,因此地球上的人不可以看到月球的背面,A错误;
B. 月球表面凹凸不平主要是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所以被陨星的撞击而成,正确;
C. 月球上没有大气,所以月球上昼夜温差很大,正确;
D. 月球本身不发光,而是靠反射太阳的光,正确;
故答案为:A.
19.A
知识点:火山;月球的概况;地球自转
解析:
①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地慢的软流层。
②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白昼,称为昼半球;而背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太阳照不到,是黑夜,称为夜半球。这就使地球上有了昼夜之分。
③地球自转的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水的旋涡、一日中的影长变化等。
A.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来自地幔中的软流圈,故A正确;
B.地球上的昼夜现象的成因是地球本身不透明、不发光,只能被太阳照亮一半,故B错误;
C.月球上无大气,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故C错误;
D.一日中影子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0.C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农历初一左右形成的月相为新月,之后形成的是峨眉月,初七初八形成是上弦月,之后形成的是凸月,农历十五、十六形成的是满月,之后形成的是凸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形成的是下弦月,之后形成的是残月。当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中间的位置时,此时的月相是满月;
A.根据材料,该日出现的是月全食,此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中间,出现的月相是满月,农历的十五或十六,A错误;
B.满月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的中间,所以在月球在3号位置,B错误;
C.如某日月球运行在位置4时,月相是下弦月,对应的农历日期是农历的二十二和二十三,C正确;
D. 月食一般发生在夜晚,此时的亮度较小,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月食,D错误;
故答案为:C.
21.B
知识点:月相
解析:本题主要运用模拟实验来探究月相的变化过程。
A:小球应沿A→H逆时针方向移动,该小球模拟月球,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A不符合题意;
B:在移动小球的同时,灯光并不会随之转动,B符合题意;
C:观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月相亮面大小的变化,亮面的方向是怎样的,并且记录的是观察到小球光亮部分的形状,能形象模拟月相的变化现象,C不符合题意;
D:若没有灯光,可用一半黑一半白的小球代替,该方法也能形象模拟月相的变化特征,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D
知识点: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月相的变化依次为 新月(也称“朔”)(初一)→蛾眉月→上弦月(初七、初八)→凸月(渐盈凸月)→满月(也称“望”)(十五,十六)→凸月(渐亏凸月)→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廿二、廿三))→残月→新月(初一)。
由分析可知满月出现在十五、十六,而2020 年最后一个“超级月亮”在 5 月 7 日(农历四月十五)晚上上演,因此当天月相最接近图中的D,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3.C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就看不到太阳,这就是“日食”现象。
A:直接用双筒望远镜进行观察,会损伤眼睛,A错误。
B:太阳是一颗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恒星,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B错误。
C:太阳表面有许多较暗的区域,是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C正确。
D:太阳大气层由内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D错误。
故选C。
24.C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正确观测方法:佩戴日食眼镜观测,注意佩戴日食眼镜后除太阳外将看不清周围事物。同时,日食眼镜将禁止与其他光学器材,如望远镜、相机一同使用。即使佩戴眼镜,持续观看2~3分钟后,也要让眼睛适度休息,勿长时间观看。
A:用带滤镜的天文望远镜观察,正确。
B:用日食观测护目镜观察,正确。
C:视力好的可用肉眼直接观察,会伤害眼睛,错误。
D:在倒有黑墨水的水盆里观察,正确。
故选C。
25.D
知识点: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月偏食是月食的一种,是月亮绕地球公转过程中,部分被地球本影遮住的一种特殊天文现象。当日、地、月三者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且地球位于中间,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区(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一般发生在农历十五(晚上)。
A:此时地球位于中间,A错误。
B:月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十五(晚上),B错误。
C:其原因是太阳发出的光线被地球挡住,C错误。
D:其原因是太阳发出的光线被地球挡住,D正确。
故选D。
26.(1)丙同学
(2)66.5°
(3)从左往右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解析:地球自转: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 ,从南极点上空呈顺时针转动; 地球在自转时同时公转,自转一周需用23小时56分4秒,公转了约0.986度,按地球自转速度折合3分56秒,时间,自转加上公转用的时间共24小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顺时针旋转。看呈顺时针旋转。
(1)地轴,即为地球斜轴,又称地球自转轴,是指地球自转所绕的轴,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北极,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南极。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丙同学正确;
(2)在制作正确的地球仪上,地轴和底座应该呈66.5°的交角。
(3)演示地球自转时,面对赤道,应该从左往右拨动地球仪转动。
故答案为:(1)丙同学;(2) 66.5°;(3)从左往右;
27.(1)印度洋板块
(2)DC;南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地球公转
解析:
①全球由六大板,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②春分日,每年的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这一天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秋分日,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冬至日,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这一天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由②可知,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从秋分日到来年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
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从冬至日到来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分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1)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我国西南地区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
(2)图中A、B、C、D四个位置分别表示春分日、冬至日、秋分日、夏至日,这一天(9月5日)处于夏至日至秋分日之间,即CD之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28.(1)环太平洋
(2)D﹣A;北
知识点: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火山地震带由两条,分别是环太平洋地区的陆地和海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太阳直射点直射在赤道时,是春分和秋分,时间分别为3月22日左右和9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为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为冬至日,时间为12月22日左右;
(1)火山地震带由两条,分别是环太平洋地区的陆地和海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所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发生火山喷发,它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2)太阳直射点直射在赤道时,是春分和秋分,分别对应了图中的A和C,时间分别为3月22日左右和9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为夏至日,为图中的B,时间为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为冬至日,为图中的D,时间为12月22日左右;所以2022年1月14日和15日,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移向赤道,在D-A之间; 此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北移动。
故答案为:(1)环太平洋(2)D-A;北
29.(1)环形山;外来星体的撞击
(2)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等
(3)上弦月;空气
(4)D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1.月球正面大量分布着由暗色的火山喷出的玄武岩熔岩流充填的巨大撞击坑,形成了广阔的平原,称为“月海”,实际上“月海”中一滴水也没有。
2.月相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月球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的光;二是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还随地球绕日运转,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因此,在地球上所见到的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月分析月球圆缺(盈亏)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月食,又称月蚀, 是一种当月球运行进入地球的阴影(阴影又分本影和半影两部分)时,原本可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有部分或全部不能被直射阳光照亮,使得位于地球的观测者无法看到普通的月相的天文现象。月食发生时,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
(1)从图中可以看出月球表 面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布满环形山,其形成原因可能是外来星体的撞击。
(2)月球总是只有一面对着我们,人们在地球上看不见月球的背面,原因是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等。
(3)农历六月初七为上弦月,故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这一天,月相的名称为上弦月;
脚印在月球上存留了 很长时间,这是因为与地球相比,月球上既没有水和空气,也没有生物。
(4)月食发生时,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月球位于图 2 中D 位置。
30.(1)C
(2)③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从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以看出,当地球位于乙位置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当地球位于丙位置时,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是赤道,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是9月23日前后;当地球位于丁位置时,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是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当地球位于甲位置时,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是赤道,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是3月21日前后;
月相就是月亮的各种形状它的变化是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只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日地月三者位置不断变化的结果。
(1)农历十五、十六,当月亮、地球、太阳完全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地球在中间,到达月球的太阳辐射可能被地球遮挡住,可能产生月食现象,当天晚上月相为满月,图甲中C为满月。
(2)2021年11月19日位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和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之间,即图乙中的③。
31.(1)27.3;27.3
(2)峨眉月;早
(3)新月;朔望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1)一周转过角度为360度,用360除以每天转过角度即得周期。
(2) 蛾眉月是农历月底和月初的月相。
(3)AC位置三者排成直线,是新月。
(1)360除以13.2度,结果为27.3天。 地球以每天约1°的速度在轨道上自西向东运行,所以一个月球周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向东移动了27.3度。
(2) 地球运行到图中B位置时。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是峨眉月, 蛾眉月是农历月底和月初的月相,形状如同眉毛。分为新月蛾眉月和残月蛾眉月。 残月蛾眉月是出现在月末的黎明,出现比太阳升起的时刻要早。
(3)太阳地球月亮排成一条直线,月亮在中间形成新月月相。这段时间间隔被称为朔望月。
32.(1)新月;3;月食
(2)大气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当不发光的月球转到太阳与地球之间,不透明的月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地球上看不到太阳的现象是日食。月食的发生是因为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地球挡住了太阳的光线,月面上的阴影就是地球的影子。1位置月相为新月,2位置月相为上弦月,3位置月相为满月,4位置月相为下弦月。
(2)月球表面没有大气,月球表面有许多陨石坑。
(1)月球在图中1位置,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直线,月球在中间,因此此时的月相是新月。中秋节月球出现在图中的位置3;此时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是月食。
(2)地球有大气层,陨石经过地球大气层就会摩擦燃烧,小的陨石等到撞击到地面时已经烧尽了。大一点的陨石经过大气层也会被摩擦燃烧得很小了,撞击地面威力很小,而月球上是没有大气层的,陨石来临,毫无阻挡,直接撞上去了,陨石坑数量自然也就多了。
故答案为:(1)新月;3;满月(2)大气
33.(1)④
(2)D
(3)月食
知识点:地球公转;阴历与月相的关系;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②(3月21日前后)或秋分日④(9月23日前后);
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③(6月22日前后);
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①(12月22日前后)
(1)该天是9月10日,所以在 ③④之间。地球位置最接近图(1)中的④。
(2)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所以月相是D满月。
(3)当天有可能出现的天文现象是月食。
34.(1)自转;昼夜交替
(2)暗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解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1)保持手电筒静止,按图中所示方向转动地球仪,可以演示地球的自转,以及该运动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为了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小宁在实验时应尽量让周围环境暗一些。
35.(1)十五
(2)图二;月相变化经历时间长,月食过程时间短;月食时明暗界面模糊,月相明 暗界面清晰;(新月完全不可见,月全食时月亮不会完全隐没,会出现红月亮;其 它合理情况也可)
(3)86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月食,又称月蚀,是一种当月球运行进入地球的阴影(阴影又分本影和半影两部分)时,原本可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有部分或全部不能被直射阳光照亮,使得位于地球的观测者无法看到普通的月相的天文现象。月食发生时,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月食必定发生在满月的晚上(农历十五、十六、或十七);月食的种类有月全食,月偏食和半影月食,不存在月偏食;
(1) 本次月食发生时我国农历日期是今年十月十五;
(2)图二是同学绘制的月食图,图二是月相图;请你说出月相变化过程与月全食过程有哪些不同:月相变化经历时间长,月食过程时间短;月食时明暗界面模糊,月相明 暗界面清晰;新月完全不可见,月全食时月亮不会完全隐没,会出现红月亮;其 它合理情况也可;
(3)本次月全食的全食阶段(即月球全部在地球本影内的时段)经历的时段是从18时16分到19时42分,一共是86分钟;
故答案为:(1)十五(2) 图二;月相变化经历时间长,月食过程时间短;月食时明暗界面模糊,月相明 暗界面清晰;(新月完全不可见,月全食时月亮不会完全隐没,会出现红月亮;其 它合理情况也可)(3) 86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87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50.0(57.5%)
主观题(占比) 37.0(42.5%)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25(71.4%)
主观题(占比) 10(28.6%)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填空题 8(22.9%) 30.0(34.5%)
解答题 2(5.7%) 7.0(8.0%)
单选题 25(71.4%) 50.0(57.5%)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85.7%)
2 容易 (8.6%)
3 困难 (5.7%)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10.0(11.5%) 12,13,15,16,17
2 昼夜长短变化 10.0(11.5%) 10,11,12,16,17
3 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9.0(10.3%) 13,14,15,28
4 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19.0(21.8%) 20,22,30,31,33,35
5 昼夜交替 10.0(11.5%) 7,8,9,10,17
6 火山 2.0(2.3%) 19
7 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3.0(3.4%) 28
8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19.0(21.8%) 23,24,25,29,32,33
9 地球自转 24.0(27.6%) 1,2,3,5,7,8,9,17,19,26,34
10 月球的概况 14.0(16.1%) 18,19,29,32
11 地球公转 23.0(26.4%) 3,6,10,14,15,16,17,27,28,33
12 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3.0(3.4%) 27
13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7.0(8.0%) 6,17,28
14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18.0(20.7%) 3,4,5,7,9,17,26,34
15 月相 28.0(32.2%) 20,21,25,29,30,31,32,35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