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级第四单元检测题
(考试用时: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淤滩(yū) 恣睢(suī) 诘难(jié) 锲而不舍(qì)
B.慰藉(jiè) 拂晓(fó) 炽热(chì) 吹毛求疵(cī)
C.瘠薄(jǐ) 狡黠(xiá) 颓唐(túi) 引颈受戮(jǐng)
D.公爵(jué) 迸射(bèng) 挑衅(xìn) 十恶不赦(sh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怡然自得 惊慌失措 戛然而止 略胜一筹
B.不可名状 一泄千里 沧海桑田 断壁残垣
C.怒不可遏 五彩斑斓 根深缔固 骇人听闻
D.因地置宜 通霄达旦 睡眼惺忪 义愤填膺
3.按课文原句默写。(共7分,每小题1分)
①可怜后主还祠庙, 。(杜甫《登楼》)
②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③足蒸暑土气, 。(白居易《观刈麦》)
④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⑦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4.永远的战士——朱彦夫的事迹感人至深,2014年3月31日,国家授予朱彦夫“时代楷模”称号。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参考示例为他拟一则颁奖词。(60字左右)(4分)
1947年,朱彦夫入伍,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斗。战争中,他十次负伤,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右眼视力只有0.3。1957年至1982年,他主动放弃休养所的特护待遇,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长达25年,带领乡亲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1982年,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后,他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历时七年,七易其稿,创作完成了震撼人心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
颁奖词示例: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2012年度“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无臂钢琴师刘伟的颁奖词)
5.名著阅读。(共5分)
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A.“这孺子”指的是 ;请简述“几损我一员大将”这一情节。(3分)
B.从简述的故事情节中可以看出这员“大将”是一个 的人。(2分)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一)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下面关于本诗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诗是一首写送别的七言绝句。
B.一二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劳歌一曲,缆解舟行。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呈现出欢快轻松的气氛。
C.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并不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以暮色苍茫,风雨凄迷之景表现孤寂落寞的离愁。
D.这首诗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更富含蕴味,更有感染力。[]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红叶青山水急流”的画面。(30字左右)(2分)
(二)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年且九十 ②甚矣,汝之不惠
2.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面山而居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B.汝心之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河曲智叟亡以应 以衾拥覆 D.其如土石何 蹲其身,始与台齐[]
3.“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里借“孀妻遗男”表现了人们对愚公(四字短语) 精神的感动和支持,这种写法是 。(2分)
(三)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①,叶细而条长,离奇而高耸,潇洒而扶疏,鬖髿②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雍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听之可以解烦忧,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③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反也。 (节选自刘基《松风阁记》)
【注释】①樛:弯曲向下。②鬖髿(sān suō):比喻草木枝叶下垂貌。③宜乎:怪不得。
1.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一处停顿。(2分) 听之可以解烦忧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反也。
3.本文描绘了松风阁的独特风声,抒发了作者的 情感。(2分)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花事(17分)
文文6岁那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一棵小树开满了粉红的花朵,小而密,那俏丽的花枝还多情地探出墙外,引来了不少小蜜蜂和白蝴蝶,过路的行人无不驻足观望。
文文不知道那是什么花,问妈妈。妈妈说是桃花。
过了半个来月,那树上的花朵落光了,枝上长出了绿叶。文文慢慢把这事忘了。
第二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小树又开满了粉红的花朵。
文文和爸爸路过院墙外,文文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桃花啊!
爸爸说,那不是桃花,桃花开得更大,开得更稀,颜色更红。
文文问,那是什么花
爸爸说他见得少,不大清楚,也许是樱花。
文文一定要问个明白。爸爸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它又不能当饭吃!
过了十来天,那树上的花朵全都凋谢了。文文又慢慢忘了这事。
第三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小树又开满了花。[]
文文叩开王大伯的院门,问他那树上开的是什么花
王大伯说是一个远方亲戚给的树苗,他也不清楚,不过看样子像是海棠花。
文文从没有见过海棠花,但他似乎听人说过海棠是在秋天开的。于是又继续问下去。王大伯很不耐烦地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它又不能当钱花。
后来花落了,文文又慢慢把这事忘了。
第四年春天,王大伯院子的花如期开放,又唤起了文文的好奇心。
文文特意找来邻居家的一个读中学的大哥,问他那是什么花
那大哥睁大眼睛,看了大半天也说不出花的名字。
文文急了,问,你不是上了生物课吗!怎么会不知道?
大哥说,甭提了,生物课是副课,全被主课老师占用了。不过看花样子像是桑树花。
文文不信,说他见过桑树花,不是这样子的。
大哥很丢面子,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考试又不考它!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几度花开花落。不知不觉,文文已经中学了,这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那棵小树悄悄长成了大树,树上的花越开越多,煞是壮观。可他仍不知道那是什么花。
一次,文文问生物老师,生物老师却说课本上也找不到,文文便说您教生物课,肯定知道。生物老师很生气,说,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还多着呢!知道又有什么用,你还是先把课本上的知识学好!
直到l6岁那年,文文读高中,他看了很多课外书,他在读契诃夫的戏剧《樱桃园》时,从书页间看到了一幅彩色插图,图中樱桃树上的花与王大伯院子里的树上开的花竟一模一样。
文文终于知道王大伯院子里开的是樱桃花了。更可喜的是,他在这年夏天还意外地看到树枝上结满了长柄小个的红樱桃。不会错。他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他要把这个重大发现告诉每一个人。他告诉了爸爸妈妈,也告诉了王大伯等人。可是他们对此一点兴趣也没有,都说知道那是樱桃树又有什么用!
不过,文文觉得挺有用。
等到来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樱桃树再次开花时,文文总自豪地对围在墙外看花的小朋友说,你们都看清楚,这树上开的可是樱桃花呀!好美的花!
1.请用简洁的语言填上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1)王大伯院子里的小树开满了花;
(2) ;
(3) ;
(4)文文自豪地告诉看花的小朋友这是樱桃花。
2.从修辞角度品味“那俏丽的花枝还多情地探出墙外”一句中加点词的妙处。(4分)
3.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说说文文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5分)
4.小说中文文的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你在学习或生活中是否有遇到类似的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5分)
(二) 阅读安宁《轻放》。(17分)
①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②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③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感叹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
④我笑:“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⑤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思。
⑥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⑦几日后,翻起账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当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账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⑧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账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⑨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⑩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⑾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1.文章写了父亲哪四件事?请简要概括。(4 分)
第一件: ;第二件: ;
第三件: ;第四件: 。
2.语段②③中两次出现“光明使者”,一语双关,一指“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 请结合上下文说说又指 (3分)
3.理解第(11)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2分)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5.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父亲却劝“我”不必催促,你认同父亲的这种做法吗?说说你的看法。(4 分)
四、 作文(50分)
按要求作文。请以“目光因你而停留”为题,写一篇文章。
(考试用时: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淤滩(yū) 恣睢(suī) 诘难(jié) 锲而不舍(qì)
B.慰藉(jiè) 拂晓(fó) 炽热(chì) 吹毛求疵(cī)
C.瘠薄(jǐ) 狡黠(xiá) 颓唐(túi) 引颈受戮(jǐng)
D.公爵(jué) 迸射(bèng) 挑衅(xìn) 十恶不赦(sh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准拼音,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A.锲而不舍(qiè) B.拂晓(fú) C.瘠薄(jí)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怡然自得 惊慌失措 戛然而止 略胜一筹
B.不可名状 一泄千里 沧海桑田 断壁残垣
C.怒不可遏 五彩斑斓 根深缔固 骇人听闻
D.因地置宜 通霄达旦 睡眼惺忪 义愤填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词语辨析能力,考查等级为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多查工具书,注意形近字、易错字。B:一泻千里 C:根深蒂固 D:因地制宜 通宵达旦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按课文原句默写。(共7分,每小题1分)
①可怜后主还祠庙, 。(杜甫《登楼》)
②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③足蒸暑土气, 。(白居易《观刈麦》)
④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⑦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答案】①日暮聊为《梁甫吟》,②老骥伏枥,③背灼炎天光,④日暮乡关何处是,⑤留取丹心照汗青, ⑥入则无法家拂士,⑦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4.永远的战士——朱彦夫的事迹感人至深,2014年3月31日,国家授予朱彦夫“时代楷模”称号。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参考示例为他拟一则颁奖词。(60字左右)(4分)
1947年,朱彦夫入伍,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斗。战争中,他十次负伤,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右眼视力只有0.3。1957年至1982年,他主动放弃休养所的特护待遇,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长达25年,带领乡亲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1982年,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后,他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历时七年,七易其稿,创作完成了震撼人心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
颁奖词示例: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2012年度“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无臂钢琴师刘伟的颁奖词)
【答案】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精神,铮铮铁骨,于天地间成就“大写的人”。生命的强者,奉献的楷模,极限人生撑起了民族的脊梁!
【解析】
试题解析:仿写句的类型看,大致可分为三种:以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从句式词性角度去仿写、以修辞为主的仿写。本题仿写属于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应注意仿写句要注意内容是朱彦夫的事迹和精神。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名著阅读。(共5分)
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A.“这孺子”指的是 ;请简述“几损我一员大将”这一情节。(3分)
B.从简述的故事情节中可以看出这员“大将”是一个 的人。(2分)
【答案】A阿斗(刘禅) 为寻找失散的阿斗,赵云多次杀入曹军,护佑阿斗,四下厮杀,血满战袍,突出重围。忠肝义胆,骁勇善战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及故事情节的了解,并分析出人物性格特点。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识记其相关的故事情节。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一)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下面关于本诗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诗是一首写送别的七言绝句。
B.一二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劳歌一曲,缆解舟行。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呈现出欢快轻松的气氛。
C.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并不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以暮色苍茫,风雨凄迷之景表现孤寂落寞的离愁。
D.这首诗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更富含蕴味,更有感染力。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红叶青山水急流”的画面。(30字左右)(2分)
【答案】1.B 2.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潺潺西流。
【解析】
1.试题分析:送别时,一般都是感伤的气氛。故B项错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能够把“红叶青山水急流”扩写,注意语言生动。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年且九十 ②甚矣,汝之不惠
2.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面山而居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B.汝心之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河曲智叟亡以应 以衾拥覆 D.其如土石何 蹲其身,始与台齐
3.“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里借“孀妻遗男”表现了人们对愚公(四字短语) 精神的感动和支持,这种写法是 。(2分)
【答案】1.将近 通慧,聪明2.B 3.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坚持不懈、不畏艰辛;侧面描写(衬托)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惠”的通假。“且”字常考。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A项中的“而”分别解释为:表承接;然而。B项中的“之”都解释为: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中的“以”字分别解释为:用来;拿。D项中的“而”字分别解释为:“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指示代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愚公精神的理解,能够用四字词语写出他的精神即可。这种写法叫侧面描写。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①,叶细而条长,离奇而高耸,潇洒而扶疏,鬖髿②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雍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听之可以解烦忧,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③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反也。 (节选自刘基《松风阁记》)
【注释】①樛:弯曲向下。②鬖髿(sān suō):比喻草木枝叶下垂貌。③宜乎:怪不得。
1.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一处停顿。(2分) 听之可以解烦忧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反也。
3.本文描绘了松风阁的独特风声,抒发了作者的 情感。(2分)
【答案】
1.听之/可以解烦忧
2.怪不得钟情山林的雅士(在山林中寻求快意的人),以听松风为乐而不愿离去。
3.热爱山林,闲适归隐(隐逸林泉)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 “宜乎”“乐之”“反”的意思。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花事(17分)
文文6岁那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一棵小树开满了粉红的花朵,小而密,那俏丽的花枝还多情地探出墙外,引来了不少小蜜蜂和白蝴蝶,过路的行人无不驻足观望。
文文不知道那是什么花,问妈妈。妈妈说是桃花。
过了半个来月,那树上的花朵落光了,枝上长出了绿叶。文文慢慢把这事忘了。
第二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小树又开满了粉红的花朵。
文文和爸爸路过院墙外,文文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桃花啊!
爸爸说,那不是桃花,桃花开得更大,开得更稀,颜色更红。
文文问,那是什么花
爸爸说他见得少,不大清楚,也许是樱花。
文文一定要问个明白。爸爸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它又不能当饭吃!
过了十来天,那树上的花朵全都凋谢了。文文又慢慢忘了这事。
第三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小树又开满了花。
文文叩开王大伯的院门,问他那树上开的是什么花
王大伯说是一个远方亲戚给的树苗,他也不清楚,不过看样子像是海棠花。
文文从没有见过海棠花,但他似乎听人说过海棠是在秋天开的。于是又继续问下去。王大伯很不耐烦地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它又不能当钱花。
后来花落了,文文又慢慢把这事忘了。
第四年春天,王大伯院子的花如期开放,又唤起了文文的好奇心。
文文特意找来邻居家的一个读中学的大哥,问他那是什么花
那大哥睁大眼睛,看了大半天也说不出花的名字。
文文急了,问,你不是上了生物课吗!怎么会不知道?
大哥说,甭提了,生物课是副课,全被主课老师占用了。不过看花样子像是桑树花。
文文不信,说他见过桑树花,不是这样子的。
大哥很丢面子,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考试又不考它!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几度花开花落。不知不觉,文文已经中学了,这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那棵小树悄悄长成了大树,树上的花越开越多,煞是壮观。可他仍不知道那是什么花。
一次,文文问生物老师,生物老师却说课本上也找不到,文文便说您教生物课,肯定知道。生物老师很生气,说,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还多着呢!知道又有什么用,你还是先把课本上的知识学好!
直到l6岁那年,文文读高中,他看了很多课外书,他在读契诃夫的戏剧《樱桃园》时,从书页间看到了一幅彩色插图,图中樱桃树上的花与王大伯院子里的树上开的花竟一模一样。[]
文文终于知道王大伯院子里开的是樱桃花了。更可喜的是,他在这年夏天还意外地看到树枝上结满了长柄小个的红樱桃。不会错。他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他要把这个重大发现告诉每一个人。他告诉了爸爸妈妈,也告诉了王大伯等人。可是他们对此一点兴趣也没有,都说知道那是樱桃树又有什么用!
不过,文文觉得挺有用。
等到来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樱桃树再次开花时,文文总自豪地对围在墙外看花的小朋友说,你们都看清楚,这树上开的可是樱桃花呀!好美的花!
1.请用简洁的语言填上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1)王大伯院子里的小树开满了花;
(2) ;
(3) ;
(4)文文自豪地告诉看花的小朋友这是樱桃花。
2.从修辞角度品味“那俏丽的花枝还多情地探出墙外”一句中加点词的妙处。(4分)
3.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说说文文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5分)
4.小说中文文的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你在学习或生活中是否有遇到类似的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5分)
【答案】
1.(2)文文多次询问那是什么花;(3)文文从书上懂得那是樱桃花(每一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美丽的花枝伸出墙外的情景和惹人喜爱的神态,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3分)。
3.文文在王大伯院子里看到小树上的粉红花朵,就问是什么花,当爸爸、王大伯等人认为知道什么花也“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时,文文还是坚持不懈的探求问题的答案;当他在书上看到了答案时,觉得自己长大了(2分)。可见文文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探索并坚持不懈的年轻人(2分)。[]
4.第一问示例:持之以恒,可获成功。要善于发现问题。要敢于刨根问底。(答对一点,言之有理即可。2分)第二问:(写出类似问题(1分),写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并言之有理(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归纳小说的故事情节,我们须认真阅读全文之后,抓住主要观点来分析归纳。本文的故事情节,可以归纳为王大伯院子里的小树开满了花;文文多次询问那是什么花;文文从书上懂得那是樱桃花;文文自豪地告诉看花的小朋友这是樱桃花。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赏析句子,我们要先找到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看对于表现人物性格和中心有什么作用。文中“那俏丽的花枝还多情地探出墙外”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美丽的花枝伸出墙外的情景和惹人喜爱的神态,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分析作者的形象的题型,我们要根据文章中相关的内容来分析,特别是能表现作者性格特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句子。文中的作者文文在王大伯院子里看到小树上的粉红花朵,就问是什么花,当爸爸、王大伯等人认为知道什么花也“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时,文文还是坚持不懈的探求问题的答案;当他在书上看到了答案时,觉得自己长大了。可见文文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探索并坚持不懈的年轻人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文章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和哲理,合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比如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持之以恒,可获成功;要善于发现问题。要敢于刨根问底等,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假如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可以再写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即可。比如,现在科技发达,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电脑上搜索相关的内容与图片,也可以向朋友、老师等求助,一起来解决碰到的问题。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二) 阅读安宁《轻放》。(17分)
①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②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③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感叹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
④我笑:“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⑤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思。
⑥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⑦几日后,翻起账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当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账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⑧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账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⑨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⑩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⑾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1.文章写了父亲哪四件事?请简要概括。(4 分)
第一件: ;第二件: ;
第三件: ;第四件: 。
2.语段②③中两次出现“光明使者”,一语双关,一指“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 请结合上下文说说又指 (3分)
3.理解第(11)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2分)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5.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父亲却劝“我”不必催促,你认同父亲的这种做法吗?说说你的看法。(4 分)
【答案】
1.(其4分,答对一点得1分)(I)父亲为公其走廊换灯泡;(2)父亲打扫公其楼梯;(3)父亲主动与陌生人点头微笑; (4)父亲劝我不要催促朋友还钱。
2.(3分)指父亲的行为照出了人们内心的自私与晦暗。
3.(2分)因为我虽然学到了很多知识,但与父亲相比,缺少宽容、友善等待人处世方面的品质。(答到“宽容、友善等词”,并句意明确即可)
4.勤劳、乐于助人、宽容等。结合文章内容略。(每答父亲一个特点并结合内容得2分,共4分)
5.(4 分 表明态度1分,理由3分,光答态度不答理由,不给分,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 1:认同。理由如:友情比金钱更重要;钱能测出一个人的品行优劣;钱能测出真假朋友。 示例2:不认同。理由如:人要守信用,不能纵容欠钱不还的不诚信行为,否则会有损社会公德。
【解析】
1.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给出信息提示,阅读全文,划分故事情节,以人物活动为中心,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这个方面概括情节点,语言要简洁,不必叙述细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抓住第三段中父亲所说的话“何必每次总是感叹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即可理解“光明的使者”即指心中有关爱他人的思想并付出行动的人。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阅读全文,抓住文中父亲所言所行,感知父亲的思想品质,再比照“我”的行为表现,即可理解作者所说的这句话指“精神思想”方面父亲比“我”富有得多。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赏析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言行描写具体举例,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分析概括。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试题分析:根据文中有关父亲为人的情节内容,理解其思想情感,从尊重人际情感或提倡信用的角度来表达自己赞同或不赞同的理由。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四、 作文(50分)
按要求作文。请以“目光因你而停留”为题,写一篇文章。
【答案】参考例文[]
目光因你而停留
所有的目光,停留在光芒上,所有的光芒,都在你的身上散发。
那是艳阳高照的一天,你随着学校的机器人队去参加比赛。在火车上,你认真听取所有人 对于比赛的策略。当你发言时,我的目光停留在你身上,听着你把大家的想法汇总,并提出修改意见,因为你不仅尊重大家,认真倾听,而且,你身上的智慧,散发着光芒。
到达目的地时,天上下起了小雨,火车站的露天电梯关闭了,当大家都不所措,你率先拿起一个箱子向楼梯走去,其他同学也跟着你向上走。你看到小王和小刘拿着最重的箱子,两个人都青筋暴露,气喘吁吁,你不顾手上已有的重量,赶忙上去搭把手。当你们把箱子抬上来,我的目光又停留在你身上,因为你身上散发着乐于助人和力量的光芒。
吃过饭后,你和同学们检修机器人,很快就完成了,正当别人打算去休息时,你叫住他们,因为你机敏地发现马达好像出了问题。另一个同学打开开关,调试每个马达,当他复位马达的时候,你发现马达旁边的一个细小的零件被弹了出来,看到这些,其他同学都有些泄气,而你,却鼓励他们重整旗鼓,不要放弃。你带领着其他同学将机器人仔细拆开,每个人都更加认真。你将耳朵紧贴在马达上,两手缓慢地推着遥控器,听着马达中每个细小的声音。我能看到因为你的仔细,你脸颊上渗出的细密的汗珠。当你完成手中的任务,你又去帮助别人整理线路,你将眼睁得很大,双手将电线一根根分开,将同一线路扎好。外面的天渐渐晴了,在你与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你们也犹如这太阳,冲破阴霾放出光芒。我的目光再一次停留在你身上,因为你身上善于思考和信心的光芒,最为耀眼。
在比赛中,你鼓励别人自己调整心态,和大家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当大家上台领奖时,你没有去,但是我将目光停留在你身上,因为你散发的光芒,早已覆盖了奖状的光芒。
你,就是我们的老师,不论何时,你身上的光芒永远会使我的目光停留。[]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命题作文。
一、审题:“目光”从写作者角度说 文中的“你”应被自己关注,相关的人与事应是现场目睹,有具体可感的场景,这样,目光一词融合才更自然。
“你”――这是全文的灵魂所在。 “你”最好是一个人物,如写别的事物,并非不可,但在语言表达上提高了难度。在这里,参照大多数同学的选材方向,只分析写人这个方向。“你”――应该被人注目,而之所以被注目并打动别人,自应有其光辉或亮点。
“停留”――并非关键词,但需在结尾恰如其分地点题。可以是表义,注目于某人某情境,会显得令人回味;也可以是象征义,直接点出核心品格,深化主题,会显得中心突出,更有力度。 经过对这三个词语的深入思考,大家会发现,这题目跟很多常见文题其实相通。诸如“最美的风景”“魅力”“谢谢你”,以及任何一篇表现人物风采与亮色的文章――当然,这人物不能是自己。
二、立意可以确定为因为“你”,“我”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我们可以写励志类、情感类、生活感悟类都可以,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类型。
三、选材方面范围较为宽泛,学生可以选择亲情、生活小事、自己的励志小事等素材,都可以作为本次作文的写作内容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