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乐园(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文档属性

名称 儿童乐园(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1-02 20:1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儿童乐园》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儿童乐园》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内容。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与加法和减法教学一样,乘法教学也是从自然和非正式经验开始的,这些经验能帮助学生熟悉量以及量之间的关系。
相同加数的个数较多时,用加法算式表示会比较烦琐,这时就有了能否更为简便的记录这一过程的需要,那就是乘法。本节课是在上一节“有多少块糖”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时引入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在第一课时对于数数已经有比较充分的感知和体验,也有学习乘法的愿望。而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乘法,学习兴致高。在教学中要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图画,再提出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新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目标:
(1)经历把相同数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体会用乘法算式表示连加算式的简便性。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情境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法学习新知识。
(3)感受加法与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运算的便利之处,激发学习兴趣,乐于提出问题。
(4)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让学生的学习更直观,更好理解所学知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会乘法的意义以及乘法与加法的联系,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并运用乘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设计游戏、制作课件,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所学知识,降低学习难度,很好地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青蛙图片)孩子们请看,这是什么?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关于青蛙的儿歌,会唱的可以跟着唱。(播放儿歌)
2、儿歌中蕴藏着数学问题呢!
提问:一只青蛙有几只眼睛?两只青蛙有多少只眼睛,怎样列式?几个2相加?
3、3只青蛙有多少只眼睛?怎样列式?几个2相加?
4、10只青蛙有多少只眼睛?怎样列式?几个2相加?
5、100只青蛙有多少只眼睛?怎样列式?
师:为什么那样的表情,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预设:算式太长了,太麻烦了,要说好长时间。
师:那有没有简便的方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呢?学了这节课你就知道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多个相同加数相加计算很麻烦,从而自然引出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算法—乘法。通过质疑,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进而感受学习乘法的意义。)
二、结合“儿童乐园”的问题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1、下面,老师带大家到一个你们特别喜欢,特别开心的地方去。(出示课件)
板书课题《儿童乐园》
2、请你仔细观察图,注意观察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提问: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生回答。
3、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内交流。
4、小组代表汇报提出的问题。课件出示所以问题:
①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②有多少人坐小火车?
③有多少人划船?
④坐着椅子上的有多少人?
5、一一解决这些问题,列出算式。
2+2+2+2=4(人)
3+3+3=9(人)
3+3=6(人)
4+4+4+4+4+4=24(人)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儿童乐园这一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知到了相同加数相加的情况在生活中处处存在。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了很好的铺垫。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6、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四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说不出来的话,可以小组讨论。
预设:每个算式的加数相同。
7、提问:第一个算式的加数都是几?几个2相加?
板书:4个2相加。
提问:第二个算式的加数都是几?是几个3相加?
板书:3个3相加。
依次提问回答。
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像2+2+2+2这样4个2相加就可以用乘法表示为2×4或4×2。
介绍乘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追问:乘号前面的2,在加法中是什么数?加法中没有4,为什么乘法算式中有个4呢?
(设计意图:通过“4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计算相同加数的连加问题,列乘法算式比较简单,并理解其中的算理。)
预设:4是4个2相加,是数出来的。
11、6个2相加,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呢?8个2相加呢?
12、把前面列的其它的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并提问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
三、前后联系
1、刚才那个青蛙的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吗?
2、把这些乘法算式和连加算式进行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四、练习巩固
1、课本19页“练一练”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请你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设计解决遗留的练习,使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得以应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进一步强调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谈自己的收获,把学生的思维由分散引向聚集,使本节知识系统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遵循了二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构新知,并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思“儿童乐园”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不断创设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2、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连加算式解决这类问题相对烦琐,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进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运算的意义之后,让他们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把解决问题与学习乘法运算意义的过程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从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列乘法算式时,“4个2”中的4,“6个4”中的6和“3个3”中的第一个3是教学的关键,而对此学生往往容易疏忽。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列式过程中的想法,特别是从哪儿找到“4”“6”和“3”的,由学生讲给学生听,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1、教师的鼓励性语言还有待于加强、丰富。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理想,还要不断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