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5-31 06:2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授课者 欧阳丽芳主题剖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概览课标要求:⑴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⑵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
经验教训。诺夫斯基大叔的生活自白 1918年,诺夫斯基大叔说当时,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国土被敌人控制,反革命活动猖獗。经济凋敝,物资奇缺。家里的粮食上交了,老大的厂子收归国家了,老二的店关了。一切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在非常时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
思考1:“非常时期”指什么?
思考2:采取“非常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非常措施”有哪些?★ “非常时期”指的是:苏俄进入艰苦的三
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 目的:1、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2、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 ★ 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和实物配给制有什么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目的内容在国内战争期间,一位农民说他拿100卢布到粮店中购买了一百斤粮食,这是真的吗?依据是什么?慧眼识真假结合“学思之窗” 、“历史纵横”的
相关内容,试对“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作简要评价。巩固了苏维埃政权。(1)特殊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一项特殊政策。5、评价(2)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
生产关系的发展超过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为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列不属于这一政策内容的是( )
A、把大中小企业全部都收归国有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按国家规定价格征收农民余粮B诺夫斯基大叔的生活自白 好不容易挨到1921年,我们的红军部队终于消灭了国内外的敌人。大旱灾可饿死了不少人。听说邻村都起来造反了,水兵也闹起来了。 思考:这段话表明了俄国社会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出现了什么问题?俄国怎么样处理出现的问题?1、背景(1)根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直接: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 标志:
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诺夫斯基大叔的生活自白 政府终于管我们的死活了,说是让我们交粮食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了。老大的厂子恢复营业了,老二的店重新开张了,国家还把一些大项目交给外国人开发。美国来了个叫什么哈默的年轻人来开棉厂,听说工人有更多的生产积极性。
思考:这段话反映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里的哪些具体内容? 有什么意义?1、背景(1)根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直接: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2、内容3、意义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比较两个政策,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余粮收集制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 特点: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内容及特点、实质实质:后退生产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调整的实质是什么?
随堂检测二1、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春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主要依据是( )
A、1922年农民无偿获得了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农民享有优先支配农产品的权力
C、苏维埃政府免去农民的赋税
D、农民能够自由支配缴纳国家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D诺夫斯基大叔的生活自白 1924年莫斯科的雪花飞舞着,伟大领袖列宁同志离开了我们,我和儿子们都很伤心。由像钢铁一样的斯大林同志继任,看来国家政策又有大动作了。 为什么国家政策又有大动作?有哪些动作?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1.背景(1)苏联建立时间:1922年12月加盟共和国:(1924年) (2)列宁逝世(3)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国内工业生产还极其落后。2、定义——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3、主要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农业集体化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经济建设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所有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斯大林模式”特点:1928 年-1932年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1933年-1937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苏联的五年计划建设评价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的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吃米,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牺牲农民利益,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农业工业 突出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生活物资供应匮乏,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无法体现。比例失调的“恶果” (苏联)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积极(1)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4)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道:“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的
很苦。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
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苏联的这个办法是
( )
A、社会主义工业化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农业集体化
D、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化D 最能体现“斯大林模式”创新特点的是 (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牺牲农民利益
C、农业集体化方针 D、计划经济体制D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