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调查“生活垃圾”》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调查“生活垃圾”》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1-02 21:2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调查“生活垃圾”》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使用教材版本 北师大版
课题 《调查“生活垃圾”》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将围绕小数除法来展开,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学生基本掌握了整数除法的基本方法,在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小数除法的初步经验。
2.本课时学习内容分析
《调查“生活垃圾”》是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6节,这节内容在学生学习了小数四则运算的计算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借助调查“生活垃圾”这一具体情境,通过解答两个具体问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字,为今后继续学习小数的运算提供基础。同时借助调查“生活垃圾”这一具体情境内容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倡导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教师教育学生学会节俭,俭以养德,从一点一滴做起,比如不浪费饭菜,不随意撕纸张。
3.学习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小数的加减法、乘除法,而且已经掌握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同时,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分析问题、小组讨论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能力基础。
4.学习目标确定
1.学习目标描述:通过解决调查“生活垃圾”中的问题,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说出其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之后, 学生已经能够通过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分析数量关系,从而列出除法算式进行准确的计算,所以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应该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多个数量关系来分析还是有一定难度。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借情景内容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垃圾对环境的危害,教育学生学会节俭,俭以养德。
5.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运用小数混合运算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运用小数混合运算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地球优美的风景图片。 师配乐描述:我们生活在这美丽的地球上,是地球妈妈孕育了一切生命。看看我们的周围多美!小鸟在歌唱,花儿在微笑,小朋友们在欢快地做游戏。。。但是有些人只顾着为自己,不顾对地球妈妈的保护,导致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2.课件播放有关环境污染垃圾成堆的图片。 师描述:看到街道上,小区里垃级成堆,校园里纸片飞扬,工厂前浓烟滚滚,这一幅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怎能不让我们心痛!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又怎么能忍心看到她备受摧残呢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行动起来,爱护我们的地球妈妈吧! 3.今天的课就是,调查“生活垃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要生产多少垃圾吗 师:五(1)班和五(2)班课前做了一个小调查,我们一起去看看吗 板书课题:调查“生活垃圾” 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 ,从这个调查汇报情况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 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教师予以肯定,并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学生先独自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学生。 2.解决问题 (1)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①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自思考,然后自由说说:每周有七天。 ②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③指名说一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④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⑤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解答方法,教书板书。 学生1:我先算四周共有多少天,再算每天产生多少千克? 学生2:我先算每周产生垃圾多少千克?然后再算每天产生多少千克? (2)观察比较 ①方法一和方法二有什么不同点?方法三和方法四呢?(学生观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 ②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小结:方法一和方法三是分步计算,方法二和方法四小是综合算式,即小数混合运算(板书) (3)出示问题: 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①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列分步算式的同学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②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归纳总结 说一说小数混合运算运算顺序 小组内说一说。 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其余学生进行补充。 得出结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师教育1:同学们,我们每一天就能产生这么多的垃圾,这些垃圾对我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请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师教育2:那么谁能给我们大家想想办法,这么大的危害,在生活中,我们能做点什么呢,来保护我们的环境。 师教育3: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节俭,俭以养德,从一点一滴做起,比如不浪费饭菜,不随意撕纸张。 三、巩固练习 内化应用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9.6÷1.2+0.4     0.75÷0.3÷0.5 9.6÷(1.2+0.4)    10.5÷(5.2-3.7) 2.淘气家 9 月每天预订 3 袋纯牛奶,按批发价共付 85.5 元,这样每袋比零售价便宜多少元? 3.独立完成课本17页的第4题。 四、梳理小结 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说说吧! 五、布置作业 1.调查你们家每周产生多少垃圾,是否做到了垃圾分类放? 2.教育学生学会节俭,俭以养德。“小手拉大手”共同创建美好家园。 通过谈话,让学生感受垃圾的危害,同时让学生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独自思考,然后自由说说:每周有七天。 学生先独自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学生。 我们先算四周共有多少天再算,每天产生多少千克。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结合数量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观察分析能力。 学生:我先算。每周产生垃圾多少千克?然后再算每天产生多少千克? 学生自由说说,学生,独自观察,然后自由说说。通过观察交流,初步感受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借情景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各抒己见,认识到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倡导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学生可能会想到垃圾分类不乱扔垃圾等等。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活动意图说明:在小数除以整数中,教材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除以整数进行探究,呈现了元、角、分的换算与小数的关系,将小数除以整数转化为整数除法来计算的方法,通过与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的对比,使学生看到两种方法的联系。其次组织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比如在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时,被除数位数不够怎么办 商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时,为什么要写“0” 通过对这些关键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次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都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计算内容更是如此,因此教材注意从现实情景中引出计算内容,在计算练习中,也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借情景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各抒己见,认识到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倡导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学生可能会想到垃圾分类不乱扔垃圾等等。
7.板书和PPT等媒体设计
板书设计 调查“生活垃圾” 方法一: 方法二: 30.8÷4=7.7(千克) 30.8÷4÷7 7.7÷7=1.1(千克) =7.7÷7 = 1.1(千克) 方法三: 方法四: 4×7 =28(天) 30.8÷(4×7) 30.8÷28=1.1(天) =30.8÷28 =1.1(千克)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调查你们家每周产生多少垃圾,是否做到了垃圾分类放? 2.教育学生学会节俭,俭以养德。“小手拉大手”共同创建美好家园。
9.教学反思与改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未能得到有效激发,参与学习和交流的欲望未能得到有效调动。整节课下来,预设的目标初步得到了实践。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垃圾,引领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树立科学的研究观。
教学设计评价(作业提交形式:教学设计文稿)
维度 评价要素 权重 评价等级 (请在适合的层级画√) 得分
欠缺 达到 优秀
教学内容分析 1.恰当提出单元主题,界定单元内容框架; √
2.能够把单元目标和核心素养培训紧密结合,设计培养路径和层次; √
3.本节课的内容定位和组织指向单元素养培养目标,明确本节课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 √
4.分析本节课内容要素,建立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
学情 分析 5.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判断学生学习本内容难易情况; √
6.对以往学习难点和学生学习需求开展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由此提出教学对策; √
教学目标制定 7.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实际获得、学生应能够做到的事情; √
8.描述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进阶的目标; √
教学方法与策略 9.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设计有效的学生学习活动; √
10.学习资料准备充分、鲜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
教学过程设计 11.教学环节分解合理,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合理; √
12.学习活动,动手动脑结合,预设学生活动情况和提供学习支架; √
板书与信息技术应用 13.结构化板书符合教学内容需要,帮助理解内容; √
14.演示课件制作图文并茂,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
15.整合多种学习资源和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学习过程; √
教学评价设计 16.课后的及时练习题设计符合目标,且有预设达标情况; √
17.任务性作业设计,有完成任务过程的支架; √
18.对重、难点内容学习过程有课堂观察的预设。 √
9.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9.目标、学习过程与作业具有一致性; √
20.设计利于强化、迁移应用所学知识; √
课后说课 22.清晰阐述本节课设计的背景; 23.描述教学过程观察到的学生学习情况; 24.分析学习效果的检测情况; 25.提出同类课的改进设想。 √
其他 (针对项目的特殊要求) 26.能够看到有本项目学习内容的尝试实践过程痕迹 √
注:1.本评价标准可以用于教授教学设计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专家评价;2.可以根据项目要求赋予评价的权重;3.可以根据项目的特殊要求在“其他”处添加评价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