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练习生物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去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离不开运动员的科学训练。训练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尿糖 C.血小板 D.睾酮
2、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会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内流
B.轴突末梢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C.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后,经胞吐作用到达突触后膜,最终被降解或回收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3、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NE-β受体复合物可使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
B.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减少
C.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负反馈
D.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4、奋战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被誉为最美逆行者。长时间穿防护服工作,医护人员汗流浃背,饮水受限,尿量减少。下列关于尿液生成及排放的调节,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CI的重吸收
B.医护人员紧张工作后适量饮用淡盐水有利于快速恢复水—盐平衡
C.医护人员工作时高度紧张,排尿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排尿减少
D.医护人员工作时汗流浃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
5、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全球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为更有效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我国政府大力实施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计划,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爱。目前接种的新冠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通过理化方法灭活病原体制成的疫苗安全可靠
②二次接种可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体的免疫防卫功能
③接种后抗原会迅速在机体的内环境中大量增殖
④接种后可以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体液免疫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6、天津市津南区国家会展中心附近的咸水沽湾栽种了千亩稻田,成为许多市民的休闲打卡之地。水稻种植过程中,植株在中后期易倒伏是常见问题。在适宜时期喷施适量的调环酸钙溶液,能缩短水稻基部节间长度,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环酸钙是一种植物激素
B.若调环酸钙喷施不足,应尽快喷施赤霉素进行补救
C.喷施调环酸钙的关键之一是控制施用浓度
D.在水稻基部节间伸长初期喷施调环酸钙可促进其伸长
7、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历程,成功建立野生种群。2020年,我国麋鹿分布点已从最初的2处发展至81处,数量超过8000只,基本覆盖麋鹿野外灭绝前的栖息地,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结果是使种群呈“J”型增长
B.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斗争最小
C.减小环境阻力可以提高环境容纳量,利于保护麋鹿种群
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8、如图表示甲、乙两种群先后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种群迁入的某生态系统可能存在甲种群的天敌
B.甲种群的出生率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在K值时降为0
C.乙种群和甲种群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其中甲种群是被捕食者
D.乙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使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小
9、烟粉虱为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种植模式 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数量/(头。叶-1) 若虫 天敌昆虫多样性指数
上部叶 中部叶 下部叶 (头。叶-1)
番茄单作 22.7 3.2 0.8 16.5 1.2
番茄玫瑰邻作 1.4 0.4 0.1 1.8 2.2
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变
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
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变
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
1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
A.a、b是生产者 B.d、e是肉食动物 C.f是分解者 D.c是植食动物
11、如下图为养殖大闸蟹的阳澄湖某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的英文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流经阳澄湖该养殖区域的总能量可能大于a+2+5
B.大闸蟹的同化量为b-h
C.图中c代表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D.大闸蟹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5)/(b+2)×100%
12、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湿地类型 典型湿地 季节性湿地 中度退化湿地 严重退化湿地
湿地特征 常年积水 季节性积水 无积水 完全干涸,鼠害严重
生物多样性指数 2.7 2.4 2.1 1.5
鸟类丰富度 25 17 12 9
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
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简单
B.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生物多样性水平减小
C.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影响最大
二、读图填空题
13、八段锦是我国的传统运动项目,其松紧结合,动静相交的动作是通过神经系统对肢体和躯干各肌群的精巧调控及各肌群间相互协调而完成。其伸肘动作,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如图为伸肘动作在脊髓水平反射弧基本结构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___________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_________。
(2)若肌梭受到适宜刺激,兴奋传至a处时,a处膜内电位为___________。据图若在屈肌运动神经元给予刺激,a处___________(有/无)电位变化。
(3)伸肘时,图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是释放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被抑制,使屈肌舒张。
14、下图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途径示意图,其中甲~丁代表器官或细胞,①~⑤代表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饭后,正常人胰静脉的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___________(填序号)。
(2)由图可知,③的分泌调节要经过甲→乙→甲状腺这一途径,这种激素的分泌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___调节。
(3)甲代表的器官是___________,①代表___________激素,它能特异性作用于乙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从调节方式角度分析,甲对乙的调节与对丙、丁的调节的不同点是甲对乙的调节为___________,对丙、丁的调节为___________。
15、迄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在肆虐全球,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和动态清零的防疫总方针。下图表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特异性免疫___________(已/尚未)被激活,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曲线①②上升部分)。
(2)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图中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是T细胞分泌___________,刺激___________细胞增殖、___________成___________细胞,并由其分泌产生抗体。此外,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___________免疫过程。
(3)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是实现动态清零的前提。目前除了核酸检测还可以使用抗原检测法,因其方便快捷可作为补充检测手段。据图分析,抗原检测在___________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判断的依据是此阶段___________,因此可知抗原检测的敏感性相对较___________(低/高)。
16、全球气候变暖主要与碳循环平衡被破坏有关,我国基于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宣布了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愿景。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请分析并回答:
(1)图甲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共同构成生物群落,其中生产者是___________。
(2)碳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___________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碳循环的平衡是由于①与___________的速率相同(用图中数字序号表示)。
(3)导致这一平衡被打破出现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短期内___________大量释放而造成的。请你据此提出为实现我国的“双碳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自己需要做出哪些努力?___________。
三、填空题
17、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幼年个体数较少、中年个体数适中、老年个体数较多,则其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___。
(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青蛙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
(3)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是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4)一个物种在群落中地位或作用称为这个物种的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不符合题意;
B、尿糖属于尿液成分,不在于内环境中,B不符合题意;
C、血小板属于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不符合题意;
D、睾酮属于雄激素,可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C
解析:A、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引起钠离子内流,使突触前膜兴奋,A正确;
B、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B正确;
C、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最终被降解或回收,C错误;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包括膜电位的反转,也包括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D正确。
故选C。
3、答案:B
解析:A、由图可知:药物甲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从而阻止NE被灭活,A正确;B、由图可知:正常情况下,突触前膜释放的NE,与a受体特异性结合,进一步促进突触前膜释放NE,这属于正反馈调节;而药物乙抑制a受体的活性,可能导致突触前膜NE不能与a受体特异性结合,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负反馈,B错误;C、由图可知:药物丙抑制突触前膜上的NE通道,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C正确;D、突触前膜释放的NE能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故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D正确。
4、答案:A
解析:A、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A错误;
B、医护工作者因长时间穿防护服工作,他们汗流浃背,饮水受限,这个过程丢失了水分和无机盐,故医护人员紧张工作后应适量饮用淡盐水有利于快速恢复水—盐平衡,B正确;
C、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排尿反射中枢属于低级中枢,受控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当医护人员工作时高度紧张,排尿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使排尿减少,C正确;
D、医护人员工作时汗流浃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增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多,水的重吸收增加,排尿减少,D正确。
故选A。
5、答案:D
解析:①疫苗为灭活的活病毒,在人体细胞内失去增殖能力,保留抗原成分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安全可靠,①正确;
②接种后通过特异性免疫,在体内产生记忆细胞,并可长时间保留;二次接种记忆细胞快速做出反应,可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的免疫防卫功能,②正确;
③目前新冠疫苗主要是灭活病毒疫苗,不会迅速在机体的内环境中大量增殖,③错误;
④接种疫苗后可以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产生体液免疫,④错误。
综上所述,①②正确,故选D。
6、答案:C
解析: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调环酸钙是人工合成的,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植物激素,A错误;
B、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促进茎秆生长,环酸钙溶液能缩短水稻基部节间长度,若调环酸钙喷施不足,不能喷施赤霉素进行补救,B错误;
C、调环酸钙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使用生长调节剂时,要综合考虑施用目的、施用浓度、药物效果、药物残留、药物毒性等,C正确;
D、环酸钙溶液能缩短水稻基部节间长度,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故在水稻基部节间伸长初期喷施调环酸钙可抑制其伸长,D错误。
故选C。
7、答案:C
解析:A、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使物种的数量维持在一个合理、稳定的范围内,而不是使种群呈“J”型增长,A错误;
B、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K/2,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条件下,种群数量最少时,种内斗争最小,B错误;
C、环境阻力是指生存空间、食物的限制、天敌的捕食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因素,减小环境阻力可以提高K值(环境容纳量),有利于保护麋鹿种群,C正确;
D、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易地保护,D错误。
故选C。
8、答案:B
解析:A、甲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数量增长呈S型,可知可能存在甲种群的天敌,A正确;
B、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在K值时降为0,此时的出生率=死亡率,甲种群的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故出生率不会降为0,B错误;
C、根据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变化趋势,可知乙种群和甲种群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其中甲种群是被捕食者,C正确;
D、乙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作为甲的天敌,使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小,D正确。
故选B。
9、答案:D
解析: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的若虫与成虫的比值由16.5:26.7变为1.8:1.9,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所占比例不同,因此,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改变,A错误;
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在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比例并无变化,仍然是上部叶最多,中部叶次之,下部叶最少,因此其空间分布类型没有改变,B错误;
C、由单作转为邻作,增加了玫瑰,因此水平结构发生改变,C错误;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D正确。
故选D。
10、答案:A
解析:A、a、b在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A正确;
B、d捕食a是植食动物,e捕食d是肉食动物,B错误;
C、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f是消费者,C正确;
D、c能捕食生产者a、b,也都能捕食消费者e,所以c属于杂食动物,D错误。
故选A。
11、答案:A
解析:A、流经阳澄湖该养殖区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可能还有除了植物以外的生物,如硝化细菌,所以流经阳澄湖该养殖区域的总能量可能大于a+2+5,A正确;
B、大闸蟹的同化量为c(b+2-h),B错误;
C、图中c代表大闸的同化量,d是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错误;
D、根据题图无法得知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因此不能计算出大闸蟹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A。
12、答案:B
解析: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变得复杂,A错误;
B、据表可知,湿地退化导致鸟类丰富度下降,生物多样性水平减少,B正确;
C、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错误;
D、湿地具有可以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因此湿地的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D错误。
故选B。
13、答案:(1)反射;伸肌、屈肌
(2)正电位;无
(3)抑制性神经递质;屈肌运动神经元
解析:(1)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伸肌、屈肌。
(2)若肌梭受到适宜刺激,兴奋传至a处时,a处兴奋,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因此a处膜内电位为正电位。据图若在屈肌运动神经元给予刺激,兴奋在突触是单向传递的,所以a处无电位变化。
(3)伸肘动作,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因此图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是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屈肌运动神经元兴奋被抑制,使屈肌舒张。
14、答案:(1)⑤
(2)分级
(3)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乙细胞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
(4)体液调节/激素调节;神经调节
解析:(1)饭后,由于食物被消化吸收,血糖浓度升高,则胰岛B细胞分泌的⑤胰岛素增加,使血糖浓度降低。
(2)下丘脑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进而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即③的分泌调节要经过“甲→乙→甲状腺”这一途径,该调节方式为分级调节。
(3)甲代表下丘脑,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起作用,乙(垂体)细胞上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特异性受体,因此①能够特异性作用于乙细胞。
(4)甲为下丘脑,甲通过释放促激素释放激素对乙进行调节,该过程为激素调节(体液调节),甲(下丘脑)通过分泌神经递质参与丙和丁的调节,故甲对丙、丁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
15、答案:(1)尚未
(2)细胞因子;B细胞;分化;浆细胞
(3)乙;被感染者体内才出现病毒抗原;低
解析:(1)从图a可以看到,T细胞和抗体都是在乙阶段后期才出现的,并且T细胞和抗体参与的是特异性免疫,所以可判断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特异性免疫尚未被激活。
(2)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而T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的作用是: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刺激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所以能看到抗体的产生与辅助性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细胞免疫过程,即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与被病毒侵染的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破裂,病毒暴露,进而被抗体识别,最终被消灭。
(3)据图a分析,抗原检测在乙时间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因为此阶段被感染者体内才出现较多的病毒抗原,然后在丙阶段,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因此可知抗原检测的敏感性相对较低。
16、答案:(1)A、B、C;A
(2)①;②⑥⑦
(3)二氧化碳(或CO2);离开教室、卧室等随手关灯(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不包括无机环境。根据分析,图甲生态系统中,A、B、C共同组成生物群落,其中A是生产者。
(2)碳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在图中,①是光合作用。碳平衡是由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速率相同,图中②⑥⑦表示呼吸作用。
(3)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释放二氧化碳造成的,因此为实现“双碳目标”,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两方面:减少二氧化碳来路、增加二氧化碳去路来实现,言之有理即可。
17、答案:(1)衰退型
(2)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3)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4)生态位
解析:(1)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某种哺乳动物种群幼年个体数较少、中年个体数适中、老年个体数较多,未来该种群数量会减少,其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青蛙种群包括幼体(卵和蝌蚪)和成体(青蛙)的种群密度,卵和蝌蚪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所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而青蛙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3)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4)一个物种在种群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