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2 21:4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的国家与社会变革
一、单选题
1.香港某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中提到:“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材料中的“诸侯”产生于( )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奴隶制
2.巨大的商代司母大戊方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
A. 畜牧业发达 B. 原始农耕出现
C. 铁器开始使用 D. 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3.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 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有学问的人增多 B. 读书人吵吵闹闹,各自著书立说
C. 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封建制度 D.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
4.为什么说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
A. 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B. 用甲骨文能够记载的内容已经十分丰富
C. 是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文字 D. 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
5.商朝时,人们把刻在龟甲、兽骨上文字叫( )
A. 金文 B. 象形文字 C. 楔形文字 D. 甲骨文
6.“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其中“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 )
A. 甲骨文 B. 大篆 C. 小篆 D. 隶书
7.西周的第一位国王是(  )
A. 周文王 B. 周厉王 C. 周平王 D. 周武王
8.下列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战役是(  )
A. 城濮大战 B. 桂陵之战 C. 马陵之战 D. 长平之战
9.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雄战争空前激烈,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战争特点的是( )
A. 铁兵器出现 B. 不再使用青铜兵器 C. 修筑坚固的城防工事 D. 战争规模很大
10.“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在美国西点军校受到学员的追捧。此思想属于以下哪个学派(  )
A. 墨家 B. 兵家 C. 法家 D. 道家
11.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上述文字出自《三字经》。下列不属于春秋霸主的是( )
A. 晋文公 B. 齐桓公 C. 楚庄王 D. 秦孝公
12.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周王室衰微,下列能够体现这一现象的是
①“尊王攘夷”
②“问鼎中原”
③“春秋五霸”
④国人暴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13. 战国初期,一些因实施改革新政而强大的卿大夫逐渐瓜分、取代原诸侯权位,执掌国政。其中韩、赵、魏瓜分的诸侯国是 (  )
A. 晋 B. 秦 C. 齐 D. 楚
14. 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的封建土地制度影响最深远的一项是 (  )
A. 废除井田制 B. 奖励军功
C. 鼓励耕织 D. 建立县制
15. 根据商鞅制定的法令,秦国有很多人获得国君奖赏的爵位和土地。这些人获得奖赏时的身份应该是( )。
A. 农民 B. 军人 C. 商人 D. 铁匠
16.春秋战国时期,使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B. 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广泛提高
C. 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D. 诸侯国掀起了改革的风潮
1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B.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 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D. 庄子提出“仁”的学说
18.春秋以来,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的原因是 ( )
A.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 分封制的瓦解
C. 战争频繁 D. 井田制瓦解
19.《国语·晋语》曰:“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材料中的现象体现的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应该是( )
A. 井田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20.“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故事发生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
A. 夏商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三国时期
二、非选择题
21.观察下面两幅著名的青铜器代表作品,回答问题。
请回答:
(1)我国青铜文化最灿烂的时期是哪个朝代?
(2)请按顺序写出图A和图B青铜器的名称。
(3)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回顾这一时期还有什么重要的文明成果?它的地位如何?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儒、法、道、墨、阴阳的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争,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卫灵公》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韩非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
(2)据材料二,指出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援引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说明如何来实现这一主张?
(3)材料三中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的主张后来在哪个国家实现?
23. 中国古代制度不断革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 秦策》
(1)图一中①②处对应填写的制度和人物分别是什么?
(2)图二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图二中A、B代表的等级身份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实行这种制度起到的作用。
(3)材料二中的“商君”是谁? “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4)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24.阅读下列材料:
子(孔子)曰:“桓公九合(会盟)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日:“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材料中
“桓公九合诸侯”最重要的是哪一次?
(2)“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
(3)为什么说“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孔子对“管仲相桓公”持何态度?根据材料说明他为何持这一态度。
答案
1-5BDDAD 6-10ADABB 11-15DAAAB 16-20ADABB
21.(1)商朝。
(2)图A:四羊方尊;图B:司母戊鼎。
(3)甲骨文;它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22.(1)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如何治理国家。
(2)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重视严刑重罚 (重视法律、法治); 秦国
23、(1①禅让制;②启。
(2)分封制;A——天子;B——诸侯;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商鞅;教民耕战:①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4、(1)春秋时期。葵丘会盟。
(2)齐国富国强兵,增强了国力,齐桓公首先称霸。
(3)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开展对外活动,壮大齐国势力,首先称霸。持肯定态度。原因:管仲改革使齐桓公做了霸主,并且没有大规模的战争,使人民免受战争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