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3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必修3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共5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5-31 07:1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3张PPT。
第2课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1.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及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诸子百家的
代表人物及主张
学习目标百家争鸣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
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
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
儒、道、墨、法、兵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
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
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思想文化自由活跃)。历史规律: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
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的思想家。
1、经济:2、政治:一、背景铁器与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失去天下
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战争3、阶级关系:士的活跃和受重用生产力进步
井田制开始瓦解春秋五霸二、儒家: 孟子 荀子1、孟子:⑴ 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⑵ 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亚圣孟子《孟子》:①唐代以后,被当做经典
②南宋,朱熹列其为四书之一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⑶ 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孟子》一书中
材料一: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心
中悦而诚服也。以德行仁政者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儒家: 孟子 荀子仁政 → 民本性本善义利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材料二: “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材料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大丈夫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思想:
二、儒家: 孟子 荀子1、孟子主要思想:
(1)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
(2)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3)义利观:“养浩然之气”
亚圣孟子 根据 2007年12月18日《参考消息》的报道:12月1日出生的日本皇太子公主起名为爱子,称号敬宫,这是出自儒家经典《孟子》中“仁者爱人,人恒爱之;有礼者敬人,人恒敬之”一语。二、儒家: 孟子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
先秦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现存《荀子》保存了其主要思想2、荀子:☉韩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
晚年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二、儒家: 孟子 荀子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
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荀子· 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天论》荀子思想--自然观:朴素唯物思想
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
二、儒家: 孟子 荀子荀子思想--人性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 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 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 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荀子·性恶》“性恶论”---人性本恶二、儒家: 孟子 荀子荀子思想--政治观:
材料二: “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
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 “礼者,法之大分也,类(法之律例)之纲纪也。” ——《荀子·修身》礼法并施,以礼教为主材料一:治之经(要点),礼与刑。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阅读延伸】“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二、儒家: 孟子 荀子主要思想:
自然观:“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人性本恶政治观: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朴素的唯物论特点:荀子思想取诸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但基本上继承儒家思想,同时吸收法家的思想。
影响: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荀子思想的特点与影响人性观:2、荀子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爱人 礼法并施 性善论 仁政 为政以德民贵君轻 性恶论三、墨家:墨子 ☉“世之显学,儒、墨也。” ——《韩非子·显学》
墨家和儒家在战国时并称“显学”,墨家对儒家的批评及儒墨之争,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存于《墨子》
☉相传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放弃儒学,自创墨家学派三、墨家:墨子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墨子·兼爱中》 材料三: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墨子·兼爱中》兼爱非攻非攻三、墨家:墨子 墨子思想:(1)“兼爱”=“仁”(与儒家不同)(2)“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4) “节用”、“节葬”:反对铺张浪费(3) “尚力”:生产劳动 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庄子》:“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生也勤,其死也
薄,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荀子》:“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则不
威,不威则罚不行。” 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思想?墨子的观点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其“兼爱”“非攻”等主张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和平。但无等级的爱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三、墨家:墨子 三、墨家:墨子 墨子思想的地位:墨子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曾一度成为当时的显学,被各派吸收征引。在战国以后就不被重视了。(1)战国时,一度成为显学,
(2)战国后,不再受人们重视。想一想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呢?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地位的上升。当堂检测1.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推崇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A当堂检测2.有学者赞扬孟子“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该学者赞扬孟子的主要依据是(  )
A.提出“民贵君轻”和“仁政”
B.被尊称为“亚圣”
C.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D.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A3、关于墨子及其思想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创立了严密组织,他是墨者团体第一个巨子 
C、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D、战国以后其思想继续备受人们重视B、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当堂检测D4.“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段言论反映的是(  )
A.道家的思想 B.法家的思想
C.儒家的思想 D.墨家的思想当堂检测D当堂检测5.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  )
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C.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D.“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D四、道家:庄子 ☉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战国时道家的主要代表
与老子合称“老庄”。☉《庄子》,亦称《南华经》
道家经典之一。其文章汪洋恣肆,
并多采用寓言故事 形式,想像丰富,
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四、道家:庄子 庄子的主要思想(1)“齐物”:
即万物齐一,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没有区别。
(2)逍遥的人生态度 (方法:“无所恃”):
即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3)天与人“不相胜” (课本故事)
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人必须顺应自然四、道家:庄子 朝三暮四 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他对猴子说:每天早晨给你们三个橡子,晚上给你们四个橡子,怎么样?猴子听了,都怒气冲冲。老人改口说:那么早晨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怎么样?猴子听了,都很高兴。四、道家:庄子 庄周梦蝶有一天夜里,庄周梦见自己变成
一只蝴蝶,那蝴蝶翩翩飞舞遨游各处,愉快舒
适的样子。醒来后,已分不出自己是蝴蝶还是
庄周了,这使他很纳闷,心想:究竟是我庄周
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我庄周呢?
其实蝴蝶就是庄周,庄周也就是蝴蝶呀。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
厚葬他。庄子说:“天地就是我的棺
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陪葬的玉石珠
宝,世上万物都是上天送给我的东西
,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齐备吗?”
弟子担心地说:“可我怕老鹰、乌鸦
吃了你呀!”庄子却说:“露天会让乌
鸦吃掉,埋在土里也会被蚂蚁吃掉,
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这
么偏心呢?”
战国末期的一位思想家
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的思想成为秦治理国家的
指导思想。韩非五、法家:韩非 他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韩非子》
法家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以法制代替礼制“循名责实”法术势相结合君主集权理论什么是法、术、势?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战国时期的法家五、法家:韩非 五、法家:韩非 1、法治观: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
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改革观: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
主张变法革新韩非的主要思想法后王(法家) VS 法先王(儒家)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此臣民
之所师也。”“术者,因任而授官,循
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
者也。”
——《韩非子 ·定法 》 “势者,胜众之资也。”
——《韩非子 ·八经 》 韩非子说法、术、势法:官府制定的法律 术:任免、考核臣下的方法势:君主的权威处理政事的基本君主控御群臣的工具君主的“筋力”五、法家:韩非 韩非的主要思想臣下必须遵守的(起规范作用)君主不能离开的前提(具有惩罚作用的权威)1、秦朝统一后在中央建立 和 制度,在地方建立 制度
2、为维持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的发挥应用效能,秦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3、秦朝制定的 十分细密、严苛,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皇帝三公九卿郡县法律考考你法术势
五、法家:韩非 韩非思想的影响(2)在当时,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
治的需要;
(3)对后世(西汉以后),它与儒家思想互为
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1)韩非的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六、兵家:孙膑 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齐国人
著作:《孙膑兵法》 受《孙子兵法》(孙武著)影响,
吸收法家及其他各家的思想军事思想: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七、百 家 争 鸣 的 意 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七、百 家 争 鸣 的 意 义 (1)儒家: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
和道德准则(礼)
(2)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辩证法)
(3)法家:其变法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
家 改革图志的理论武器孔子 仁、礼、政治观、教育观 创始人孟子 仁政、义利观、性善论 亚 圣荀子 天行有常;性恶论;礼法并施 百家集大成者老子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 创始人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
法家——
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道家——
如何遏制学生早操缺勤行为儒家:道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法家:1、(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A当堂检测2、(2010·上海单科·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当堂检测B◆阅读与思考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并非偶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 ◆阅读与思考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畅所欲言。 ◆阅读与思考 (3)在阶级关系上,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文化上,经济、政治的变动造成文化下移。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王室衰微,政局变化,“学在官府”有所变化。由于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出现了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解析与探究儒家思想所讨论的哲学命题主要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在社会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儒学成为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