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慰藉”等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
3.随文字与作者一同想象,能“虚里见实”“无中生有”。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同频展开想象。
课前暖场:
想法1:设计一个和想象相关的游戏,比如,看,墙上有个点,你能想到它可能是什么?它怎么会在这里呢?(先引导来一点“虚里见实”“无中生有”,为后面的想象做一个回环设计。)
想法2:黑,有多黑…………启发想象
想法3:本课的朗读基调是一个人在回忆,深情,可爱,活泼……
初读难度并不大,可随文识字。同频想象。
教学过程
一、两种窗
1.引导:这节课,我们继续在文字里徜徉于纯朴的乡村,欣赏它独特的风景。板书:窗。
配乐:出示课文1-3自然段。(指生朗读)
2.交流:这几段文字里,写了几种窗?
梳理:文中写了两种窗——木板窗、天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俩有什么不同。
位置不同:木板窗有前面,天窗在屋顶;
材料不同:木板窗是木板,天窗是玻璃;
功能不同:木板窗带来黑暗,天窗带来光明。
引导读好第2自然段: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似的。(教学点:看不见太阳了,看不见白云了,看不见…………)
【第一个关键语句,“像地洞似的屋里”,这个写法出现了两次,越黑,越需要天窗,这也是渴望产生的原由。】
4.引导读:于是就在屋顶上开一个小方洞,再装一块玻璃,就有了天窗。
二、两种慰藉
1.自由读文,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测,生读生评:三星评价,声音响亮、字音正确、句子顺畅
(1)第4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为一组
第4自然段读完后,指生读第6自然段,评价完毕后,
师引导:
好像有一句话在第4自然段出现过。(像这样作者反复写的句子,可能很重要,听到了的时候可以标记出来,用——划出来。)
分组读:
组1: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组2: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读好“慰藉”,完成随文识字。加重音符号,读好重音“又”“唯一”。)
(2)第5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为一组
第5自然段:指生读后评价。(重点读好“卜落卜落跳”。)
引导:有个词又重复了,圈出来
师引生读:你想象到……你想象……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
第6自然段:指生读,其他学生应该知道把重复出现的词语圈出来了。
师引生读: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去,想象到……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
总之,夜的美丽神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
3.引导:课文读得很顺畅了,(指板书)刚刚读到的1+1个慰藉和3+3个想象,我们要先学哪一个呢?
(板书:慰藉 想象 想象 想象
慰藉 想象 想象 想象)
默读课文,说说理由。
4.品读第4自然段: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1)齐读,读好重音:唯一。
(2)哪时候?(夏天阵雨来了时;正在雨里跑跳被大人叫进屋里时;木板窗关闭时;屋子里像地洞一样黑时)
(3)再读:孩子们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
此刻,光线一点也没有了,我的周围,黑得——(像地洞似的);
不能在雨里跑跳了,我的周围,黑得——(像地洞似的);
闪电也看不到了,我的周围,黑得——(像地洞似的)
启发:我真想……我真想……我真想……
引导:在这地洞似的黑暗里,我渴望出去玩暴雨、赏闪电、在雨中狂奔——可是你出得去吗?不能。
幸好有——天窗。
齐读: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我唯一的慰藉。
再读: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再读: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4)交流小结:看到天窗上的雨就产生了丰富的想象。
读好:看到的,想到的。
拓展想象: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小结:看到了一点点雨脚就想到……是补充,是具体化,是“虚”里见“实”。有时候,完全就没有这么个引子,我们也能想象出若干精彩的事物来,就是“无中生有”了。
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6、7自然段吗?(学习单呈现:什么情况下成为慰藉?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能跟着一起想到了什么。)
三、一种思乡情
1.引发思考:到底是天窗安慰了我,还是我的想象安慰了我?
天窗给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我由此进行了想象。
2.补充资料:1928年,茅盾32岁,写下了《天窗》,
3.读好最后一段: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写这篇文章时,他想起了那开在屋顶的小小的天窗,想起了………………(生补充:童年的趣事、那些大人、那时的景、那时的人……)
结语:两种窗、两种黑、两种慰藉、若干种想象……都是一种思乡之情——忆童年,思念那装满童年记忆的可爱的他的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