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
第六单元 素养综合检测
(满分100分,限时90分钟)
一、读·书(8分)
1.(2023山西盐湖期末)关羽,一生对国以忠,待人以诚,处事以仁,作战以勇,备受历代官方的推崇和百姓的敬仰。关羽去世后,人们建庙以纪之。下面两块匾额均出自解州关帝庙,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块,用楷书准确、规范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2分)
2.将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书写在横线上。(6分)
(1)曲径通幽处,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 ,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3)知不足, ;知困, 。(《虽有嘉肴》)
(4)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用诗句“ ,寂寞沙洲冷”,表现内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5)《石壕吏》中,“一男附书至, ”,通过介绍三个参战儿子的情况揭露了战争的残酷。
二、读·思(43分)
(一)
八(1)班将围绕“以和为贵”这一主题开展演讲比赛活动,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14分)
3.【学科素养·语言运用】【设计开场】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要求在其中穿插一个“以和为贵”的概括性故事。(5分)
答:
4.【充实论据】下面是“以和为贵”演讲稿提纲,三则材料作为分论点的论据。请把对应材料的字母序号填在分论点后面的括号里。(3分)
A.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大道之行也》)
B.事父母者莫善于顺,宜兄弟者莫善于让。 (徐祯稷《耻言》)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礼记·大道之行也》)
中心论点:以和为贵,“和”是修身之道,是兴家之本,是强国之根。
分论点一:“和”体现修身正己,推己及人的道德观。( )
分论点二:“和”体现和睦孝顺,融洽和美的家庭观。( )
分论点三:“和”体现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的理想观。( )
5.【跨学科·美术】【制作海报】在制作宣传海报时,同学们搜集了两张图片选做封面,你认为哪一幅图效果更好 请结合选图阐述理由。要求:理由充分,语句通顺;80字左右。(6分)
图一 图二
答:
(二)
(2023山西晋中期末)先贤之文,明其文理,需夯实基础。请你和二组同学一起完成交流的读书笔记。(11分)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笔记一】辨其音。(1分)
(1)抟扶摇 _____________
(2)矜、寡、孤、独 __________
7.【笔记二】明其意。(2分)
(3)怒而飞
(4)讲信修睦
8.【笔记三】译其文。(4分)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翻译:
(6)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翻译: ,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7)【学科素养·文化自信】先贤之道,悟其义理,需用心揣摩。三组同学欲模拟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一生模拟当代读书人,一生扮演先贤,穿越古今,与古圣贤对话,以展示其阅读成果。请你完善对话脚本。 (4分)
对话脚本
当代读书人:先生,今读《北冥有鱼》和《大道之行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精深,古圣先贤之智慧,可否请教先生几个问题
先 贤:请讲。
当代读书人:先生,周室衰微,诸侯割据,礼坏乐崩,世人争名逐利,而孔子、庄子这些先贤,求的是什么
先 贤:孔子求的是天下大同:人人都能得到社会关爱,①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庄子追求天性,一生崇尚的是② 。
当代读书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血脉,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 ③ 正是于《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中汲取的丰富营养。
先 贤:寻文化之根,铸民族之魂,新时代青年,理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现个人的理想中彰显社会价值。
当代读书人:先生,请问当代青年应怎样理解 “④ ”
先 贤:这是一种敢于冲破羁绊,大胆追求理想境界的勇气。当代青年应树立远大的目标,坦然面对人生挫折,厚积薄发,做新时代栋梁之材。
当代读书人:是的,先生,多谢您的教诲。国家有信仰,人民有力量,我华夏儿女定将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①
②
③
④
【新考法·诗文联读】(2023山西洪洞期末改编)在班级举办的“善学精思”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12分)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9.辨其音·走进文本:与“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中“见”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图穷匕见 B.司空见惯
10.明其义·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3分)
①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翻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做什么 。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翻译: ,
11.悟其理·丰富思想:《马说》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请摘抄下面诗中用物作比以抒发情感的句子,并将诗句蕴含的情感批注在相应位置上。(3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 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诗句:
批注:
12.【学科素养·思维能力】取其精·学以致用:白居易和杜甫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请结合诗作内容,分析《卖炭翁》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情感的异同。(4分)
答:
(2023山西长治潞城中学期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6分)
商①太宰②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 ”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 ”曰:“请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太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 ”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夫南行者至于郢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 则去之远也。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选自《庄子·外篇·天运》,有删减)
[注] ①商:宋国。周朝封商的后代于宋,故宋国又称为商。②太宰:辅佐天子的官。③郢(yǐng):战国时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荆州。
13.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 (3分)
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
14.通读选文,请你谈谈庄子“至仁无亲”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3分)
答:
三、读·写(49分)
【学科素养·文化自信】(2023山西中考第三次模拟改编)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故事】
《论语·乡党》记述了这样一个经典故事:“厩(马棚)焚。子(孔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在马棚起火的情况下,孔子关心的是地位不高的仆人,而非马。
材料二 【记忆】
据(贞观政要)(卷一)记载,唐太宗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奉其身,犹割股以啖(喂)腹,腹饱而身毙。”
材料三 【发现】
材料四 【现场】
9月28日教育节,每年在山东省曲阜市孔庙举行“祭孔大典”。这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
1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这个故事所体现的孔子的思想主张。基于这种思想主张,孔子对统治者提出了怎样的政治建议 (2分)
答:
16.【跨学科·历史】结合所学知识,任举一例贞观时期的革新措施说明唐太宗治国“先存百姓”。并说说唐太宗的“为君之道”对唐朝社会发展有何影响。(4分)
答:
17.有西方学者认为“儒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请结合材料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8分)
答:
18.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深处常常会有很多的触动,从妈妈的唠叨中我们懂得了关爱,从老师的教诲中我们懂得了学习的重要,从同学的帮助中我们懂得了友谊的可贵……这一切的一切总会触动你的心灵。
请以“那一次,我读懂了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35分,含3分书写分)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说真话,抒真情;(3)不少于600字。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
万 世 人 极
忠 义 仁 勇
或
2.答案 (1)禅房花木深 (2)浮云游子意 (3)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也 (4)拣尽寒枝不肯栖 (5)二男新战死
3.答案 (示例)同学们,俗话说凡事“以和为贵”。自古以来,“和”的故事可谓层出不穷。战国时候,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上演了一场流芳百世的“将相和”。现在,“和”文化依然需要传承。我宣布,“以和为贵”演讲比赛现在开始。
解析 开场白要有称呼,语言要符合主题,注意题目要求:穿插一个“以和为贵”的概括性故事。
4.CBA A.是儒家对“大同”社会的设想,适合分论点三;B.由句中“父母”“兄弟”可知适合分论点二“家庭观”。C.“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推己及人,适合分论点一。
5.答案 (示例1)图一效果更好。图一主体部分是一位年轻的母亲,怀抱幸福的婴儿,手托展翅欲飞的和平鸽,反映了人们追求和平发展的心愿,与本次“以和为贵”的活动主题密切相关;画面生动形象,用它做封面,能更好地激发同学们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
(示例2)图二效果更好。这幅书法作品,以“以和为贵”为核心,重点凸显了“和”字,并对“和”主题进行了阐释——和善、和睦、和顺、和谐、和美、和平,与本次“以和为贵”的活动主题一致。画面直观,用它做封面,更能加强同学们对“以和为贵”这一主题的认识。
6.答案 (1)tuán (2)guān
7.答案 (3)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4)培养
8.答案 (5)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6)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
(7)①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②精神自由(或自由)
③和谐、诚信、友善等 ④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解析 (5)一要注意重点词的翻译,如: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去,离开;息,气息,此处指风。二要注意语序,“去以六月息者也”是状语后置,要按现在的语言习惯进行调整。
(6)注意重点词的翻译,如:故,所以;亲,第一个“亲”是“以……为亲”,第二个指“父母”。
(7)①根据《大道之行也》的课文内容判断,“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对应横线前的内容“人人都能得到社会关爱”,“货恶其弃于地也……”对应横线后的内容“货尽其用,人尽其力”,那么横线上应该对应“男有分,女有归”,可概括为“人人安居乐业”。②《北冥有鱼》出自《逍遥游》,旨在阐发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由此可得出答案。③“讲信修睦”的意思是“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由此可得出答案。④由先贤回答中的“冲破羁绊,大胆追求理想境界”“树立远大的目标”,可知当代读书人问的是对“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理解。
9.A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xiàn),显现。A.图穷匕见:见(xiàn),显现。B.司空见惯:见(jiàn),看见。
10.答案 ①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②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解析 ①注意结合语境,前句问“做什么”,后句翻译应该顺着前句: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②一要注意重点词的翻译,如:且,犹,尚且;安,怎么。二要注意翻译出反问语气。
11.答案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诗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将“雨”比作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侧面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凄苦。
解析 要根据题干中的“用物作比”来找句子,批注要点明怎么作比的,以及蕴含的情感。
12.答案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不同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侧重表达诗人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而《卖炭翁》更多的是表达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解析 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体会到诗人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由《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字里行间可体会到作者的同情之心。二者的情感重点有所不同,但关注点都在老百姓的生活上。
13.答案 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
解析 可以根据句意断句。句意为:没有亲人就不会有爱,没有爱
就不会孝顺。那么最高境界的仁爱就是不孝,可以这样说吗 也可以根据一定的技巧辅助断句,如“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结构一致,中间可断开,结尾的“可乎”往往会独立成句。
14.答案 (示例)对待万事万物一视同仁,没有亲疏的差别。
解析 太宰荡理解的“无亲”是没有亲人,后面庄子的解释是“没有亲疏之分”,对待天下人和对待亲人一样。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宋国的太宰荡向庄子请教关于仁爱的问题。庄子说:“虎和狼,也具有仁爱。”(太宰荡)问:“为什么这么说呢 ”庄子说:“虎狼也能父子相互亲爱,为什么不能称作仁爱呢 (太宰荡)又问:“请教最高境界的仁爱(是什么)。”庄子说:“仁爱到了最高境界就是没有亲人。”太宰荡说:“我听说,没有亲人就不会有爱,没有爱就不会孝顺。那么最高境界的仁爱就是不孝,可以这样说吗 ”庄子说:“不是这样的。最高境界的仁爱是高尚的,孝本来就不足以说明它……向南方走的人到了郢都,面朝北方也看不见冥山,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距离太远了。所以说:用恭敬的态度来行孝容易,用爱的本心来行孝困难;用爱的本心来行孝容易,但忘却双亲困难;忘却双亲容易,让双亲也能忘却我困难;让双亲忘却我容易,一并忘却天下人困难;一并忘却天下人容易,让天下人能一并忘却自我困难。”
15.答案 思想主张:仁。政治建议:为政以德。
解析 材料一中,孔子在马棚起火的情况下,关心的是仆人而不是马,可见其仁心。再结合所学的《论语》中的内容,可知孔子的“仁政”思想。
16.答案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或: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唐太宗的“为君之道”使唐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开创了唐朝的“贞观之治”,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解析 需要结合历史知识,紧扣“先存百姓”,即有利于百姓的举措作答。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要点出“贞观之治”,说出对唐朝盛世的影响。
17.答案 (示例)儒学起源于中国,影响了国人两千多年。同时,儒学的思想也传到了国外,成为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遗址中发现的《诗经》残片、日本长崎的孔庙都反映了儒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解析 结合材料四说明中国对儒学的重视;再结合材料三中的《诗经》残片、日本长崎的孔庙,说明儒学也是世界的。
18.【写作指导】 “那一次”,限定了时间、事件,甚至氛围。“读懂”,有一个从不懂到懂的过程,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要注意写清“读”的过程和“懂”的内容。懂不能是肤浅的,应有更深的感悟、体验、了解。
【例文】
那一次,我读懂了母亲
母亲给我的感觉,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她有时笑靥如花,对我和蔼可亲;有时严肃认真,对我非常严格。
9岁时,我考了全班第一,母亲兴奋地一把抱住我,含笑望着我。回到家,饭已做好,饭桌上她高兴地夹着鱼肉:“多吃点,正长身体呢!”她眉飞色舞地对父亲讲这件喜事,边说边摸我的头,脸上满是骄傲。
那一次,我觉得我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孩子,拥有最好的母亲。
可是后来,母亲对我越来越冷漠。上五年级时,母亲公司有事,不能接我回家。那天,秋风刺骨,我独自走在路上,老师讲过小孩被人贩子拐卖的事全部钻入我的脑海,我感到街上所有人的目光都盯在我的身上。我一路狂奔,“飞”回家里。母亲没有给我留晚饭,我打电话给她,她只是淡淡地说:“自己做吧,都上五年级了!”我战战兢兢地走进厨房,凑合着下了一碗面,鸡蛋煎煳了,盐加多了,很咸。楼道里传来其他孩子和母亲的对话和笑声,我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悲伤的泪水。那一次,我开始恨母亲。
后来,母亲对我的冷漠愈演愈烈:做错了一道题严厉批评我,遇到了困难拒绝帮助我,有伤心的事不安慰我……我更讨厌母亲了。
但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平时粗心的毛病竟然改了过来,遇到问题我也能独立解决了。那次军训,教官要求我们自己做菜,我大显身手,赢得了同学们的一片掌声。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母亲对我“无情”的结果。
后来,无意间看到一则小故事,狐狸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悉心照料,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为了让它们学会独立,会“无情”地把孩子赶出家门,无论孩子怎么哀求,坚决不开门。
那一刻,我泪如泉涌,母亲,我终于读懂了你,你为了让我学会自立,以这种无情的方式教育我,其实,在你冷漠的背后,是一颗深爱我的心!
【点评】 文中的“我”不理解母亲的冷漠,甚至恨母亲,讨厌母亲。军训时的大显身手,让“我”开始改变对母亲的看法;读到狐狸妈妈的故事,“我”恍然大悟。“不懂”到“懂”的过程比较漫长,但“懂”却是一刹那的事。文章紧扣题目,思路清晰,感情真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