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唐雎不辱使命
第二课时
新知导入
读课文,复习文言词汇。
句子翻译。
通假字
⑴秦王不悦。
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⑶仓鹰击于殿上。
(4)轻寡人与
说通“悦”,高兴。
错通“措”,在意。
仓通“苍”青色
“与”通“欤”,语气词“吗”
休祲降于天 古义:
今义:
长跪而谢 古义:
今义:
易安陵 古义:
今义:
使于秦 古义:
今义:
虽然 古义:
今义:
古
今
异
义
吉祥
休息
交换
容易
道歉
感谢
出使
使用
即使这样,但是
转折连词
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
2、轻寡人与
3、且秦灭韩亡魏
4、伏尸百万
5、天下缟素
扩充,形容词作动词
轻视,形容词作动词
使动用法,使……灭亡
使动用法,使……倒下
穿丧服,名词作动
一词多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秦王不说( )
请说之( )
高可二黍许( )
安陵君其许寡人( )
使
说
许
派
出使
同“悦”高兴
解释
多一点
听从
一词多义
徒
夫
免冠徒跣
(光着,动词)
徒以有先生也
(仅仅、只,虚词)
此庸夫之怒也
(……的人,名词)
夫专诸之刺王僚
(发语词无实义,虚词)
句子翻译: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道:“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道:“我还没有听说过啊。”秦王说道:“天子发怒,可以使尸体倒下上百万具,鲜血流满上千里的地方。”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说道:“大王曾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形吗?”秦王说道:“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把头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韩国、魏国灭亡了,可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4、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新知讲解
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
是唐雎。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 有辜负出使之命。
你如何评价唐雎?
忠于使命,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大义凛然
第一段分析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3、概括段意。
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愿终守先王之地,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 采取“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而不悦。交待唐雎使秦的原因,是故事的开端。
秦 王
安陵君
以五百里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秦王不悦
使人谓、寡人
轻慢
利诱之,盛气凌人
先设骗局,以强凌弱,以大欺小,首开祸端。
骄横
在第1段秦王与安陵君的交锋中,两人各有什么表现,看出两人什么特点?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言辞
婉和
受地于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陈理为据
无容置疑
婉辞坚拒,有理有利有节,不失明君风度。
使唐雎使于秦
果断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有恩于安陵君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粉饰欺诈让安陵君扩大土地及遭婉拒是逆寡人和轻寡人,是威。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4.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
不同点:地点、背景,面对的人物不同。使唐雎回答较安陵君更为坚定有力。
阅读第2段,回答如下问题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英气逼人,表现出他跟秦王拼命的决心。
阅读第3段,回答如下问题
1.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神色木然而道歉(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害怕,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阅读第4段,回答如下问题
秦 王
唐 雎
第一回合
第二回合
第三回合
不听寡人,何也?
逆、轻寡人?
为长者不错意 广
且秦灭韩亡魏
质问、施恩加惠、威胁
否,非若是也。
受地先王而守之,千里不易。
岂直五百里哉?
胸有成竹、洞若观火、立场严正、断然拒绝
怫然怒:天子之怒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布衣之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闻布衣之怒乎?
怒气冲冲、武力恫吓、逼其屈从
士之怒伏尸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三子,与臣将四,挺剑而起
沉着冷静、毫不示弱、奋力反击、以史为证、以死相拼。
色挠,长跪而谢:先生坐!安陵存徒以有先生也。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折服秦王,取得胜利
唐雎与秦王斗争的三个回合
不辱使命
探究:课文是如何刻画人物的?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
2.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秦王(虎狼之国的国君):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弱小之邦的使臣):从容镇定,据理力争——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伏虎英雄。
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读课文,体会下列句子语气。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岂直五百里哉?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与臣而将四矣。
以头抢地尔。
相当于“呢”,表疑问的语气。
相当于“吧”,表责备的语气。
相当于“呢”,表反问的语气。
相当于“吗”,表询问的语气。
相当于“了”,表陈述、肯定的语气。
相当于“罢了”,表轻蔑的语气。
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3)且秦灭韩亡魏
(4)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那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
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谅你们也不敢轻视我的军事势力
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
唐雎的说话技巧
言之有“节”
言之有“据”
言之有“力”
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
懂得一个道理:
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
培养一种能力:
要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启示:
你知道哪些关于说话能力和技巧的名言警句?你能举出古今中外的另一些不辱使命的人?
荀子: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刘勰: 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西方: 世界的三大战略武器:口才、美元、电脑。
《圣经》: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
蔺相如、荆轲、晏子、周恩来等。
课堂总结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唐雎确实不辱使命。我们要学习他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
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或意义
A徒以有先生也
B以君为长者
C以大易小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2、下列句子分别揭示了秦王的什么态度,将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前倨后恭 B.以势压人 C.恐吓威胁 D.不可一世 E.虚伪狡诈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安陵君其许寡人。”( )
(3)“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5)“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选择题:
对文章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其实是秦王出小饵钓大鱼,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为下文的情节做好了铺垫。
C.秦王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
D.秦王炫耀武力的目的并没有达成,进一步用战争恫吓,极力描绘“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唐雎以“士之怒”反驳,是这场斗争的发展部分。
对文章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唐雎断然拒绝了易地,使矛盾进一步发展。
B唐雎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并说“与臣而将四矣”意在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跟秦王斗争的决心。
C“长跪而谢之”一句,秦王一改盛气凌人的态度,彻底放弃了“易地”,说明唐雎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秦王彻底放弃了他的野心。
D秦王和唐雎的形象是相互衬托的,他们共同构成了正义和非正义拼死较量的一幕。
对文章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用一个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就是一定要安陵君服从他,不得违抗,表现了秦王十足的骄横。
B秦王称安陵君为“长者”说“不错意”是在麻痹对方,显得极其狡诈;“逆寡人”“轻寡人”是问罪之辞,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的态度。
C文章将两个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用对话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主要原因是安陵国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D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他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但他信任支持唐雎,二人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拓展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面的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四月丙子,光伏甲士①于窟室②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③。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④,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⑤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甲士:身穿铠甲的武士。②窟室:地下室。③长铍:长矛。④擘:拆,掰开。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有错的一项是( )
A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 派,派遣 )
B酒既酣( 喝酒尽兴 )
C详为足疾(详,同“佯”,假装。)
D而具酒请王僚(详细)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2)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
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请分别说说唐雎和专诸作为“士”,在“不辱君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作业布置
你知道哪些关于说话能力和技巧的名言警句?你能举出古今中外的另一些不辱使命的人?用一句话概括其中一人的主要事迹。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故事开端:秦王不悦(生气了)——唐雎使秦之因(受命)
故事发展:秦王施压(冒火了)——唐雎坚定回绝(力争)
故事高潮:天子之怒(愤怒了)——唐雎布衣之怒(拼命)
故事结局:秦王色挠(道歉了)——唐雎不辱使命(不辱)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掌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4、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学习难点】
1、掌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学习时间】2 课时
【教学进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句子翻译: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新课学习】
在第1段秦王与安陵君的交锋中,两人各有什么表现,看出两人什么特点?
第2段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阅读第3段,回答如下问题: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读课文,体会下列句子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岂直五百里哉?
4、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5、与臣而将四矣。
6、以头抢地尔。
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
【合作探究】
唐雎与秦王斗争的三个回合是怎样的?
课文是如何刻画人物的?
【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或意义
A徒以有先生也
B以君为长者
C以大易小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2、下列句子分别揭示了秦王的什么态度,将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前倨后恭 B.以势压人 C.恐吓威胁 D.不可一世 E.虚伪狡诈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安陵君其许寡人。”( )
(3)“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5)“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选择题:
对文章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其实是秦王出小饵钓大鱼,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为下文的情节做好了铺垫。
C.秦王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
D.秦王炫耀武力的目的并没有达成,进一步用战争恫吓,极力描绘“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唐雎以“士之怒”反驳,是这场斗争的发展部分。
对文章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唐雎断然拒绝了易地,使矛盾进一步发展。
B唐雎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并说“与臣而将四矣”意在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跟秦王斗争的决心。
C“长跪而谢之”一句,秦王一改盛气凌人的态度,彻底放弃了“易地”,说明唐雎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秦王彻底放弃了他的野心。
D秦王和唐雎的形象是相互衬托的,他们共同构成了正义和非正义拼死较量的一幕。
对文章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用一个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就是一定要安陵君服从他,不得违抗,表现了秦王十足的骄横。
B秦王称安陵君为“长者”说“不错意”是在麻痹对方,显得极其狡诈;“逆寡人”“轻寡人”是问罪之辞,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的态度。
C文章将两个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用对话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主要原因是安陵国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D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他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但他信任支持唐雎,二人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延深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面的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四月丙子,光伏甲士①于窟室②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③。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④,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⑤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甲士:身穿铠甲的武士。②窟室:地下室。③长铍:长矛。④擘:拆,掰开。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有错的一项是( )
A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 派,派遣 )
B酒既酣( 喝酒尽兴 )
C详为足疾(详,同“佯”,假装。)
D而具酒请王僚(详细)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2)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
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请分别说说唐雎和专诸作为“士”,在“不辱君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作业布置】
你知道哪些关于说话能力和技巧的名言警句?你能举出古今中外的另一些不辱使命的人?用一句话概括其中一人的主要事迹。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掌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4、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学习难点】
1、掌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学习时间】2 课时
【教学进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句子翻译: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答案】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
秦王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道:“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道:“我还没有听说过啊。”秦王说道:“天子发怒,可以使尸体倒下上百万具,鲜血流满上千里的地方。”
唐雎说道:“大王曾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形吗?”秦王说道:“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把头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新课学习】
在第1段秦王与安陵君的交锋中,两人各有什么表现,看出两人什么特点?
第2段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答案】
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阅读第3段,回答如下问题: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答案】
1.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2.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3.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4.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英气逼人,表现出他跟秦王拼命的决心。
读课文,体会下列句子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岂直五百里哉?
4、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5、与臣而将四矣。
6、以头抢地尔。
【答案】
1、相当于“呢”,表疑问的语气。
2、相当于“吧”,表责备的语气。
3、相当于“呢”,表反问的语气。
4、相当于“吗”,表询问的语气。
5、相当于“了”,表陈述、肯定的语气。
6、相当于“罢了”,表轻蔑的语气。
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
【答案】言辞委婉,言之有“节”
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是诈骗。当遭到安陵 君拒绝后,“秦王不悦”,于是当着唐睢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并盛气凌人地责备安陵君“轻寡人”。对 此,唐睢先用屈从的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 够继续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然后从容地说明安陵君不肯易地是因为“受地于先王而守 之”,并非故意地违背秦王的意愿。这一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节”,一个“守”字,含义 丰富:既说明愿忠于先王的遗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宁“守”不“易”,这是一种崇仰先 王,不为利诱的明显反映;又表明安陵国并无扩张之意,倒有御敌之心,这不仅婉言拒绝了秦王的易地 要求,还暗暗告诫秦王不要轻举妄动。“守”是一种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具体表现,显示出安陵国土 的神圣不可侵犯。“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一反语,十分有力,表明安陵国非但不想易 地,而且根本不愿意易地。因为安陵君明白秦王的“易”即是“抢”的同义语。可见,“守”是不畏强 暴、坚守国土的具体表现。由于唐睢坚持原则,言之有“节”,从“道义”方面暗刺了秦王的不义,触 犯了他的尊严,难怪他要“怫然怒”了。
针锋相对,言之有“据”
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 “天子之怒”进行威吓。唐睢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在这场围绕天子与布衣之“怒”的交锋中,唐睢很快就由被动而变为主动。当秦王以“亦……尔” 的口吻鄙视“布衣之怒”时,唐睢立即驳斥;“此庸夫之怒也,非土之怒也”,提醒秦王正视“士之怒”。接着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土之怒”加以渲染说明。这三个史实,犹如锃亮锋利的匕首,直刺贪生怕死的秦王心窝。又好似撼天动地的警钟, 警告秦王必须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自蹈死地。但是,这些有根有据的“士之怒”,毕竟是历史上的事, 已经过去了,它对秦王虽有所触动(威胁),但还不足以使利令智昏的秦王幡然悔悟。于是,唐睢又逼进一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这样就把血淋淋的史实,变成对秦王的直接威胁,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
以行证言,言之有“力”
倘若唐睢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势必会存侥幸心理,绝不会轻易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睢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总之,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
启示:
懂得一个道理: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
培养一种能力:要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合作探究】
唐雎与秦王斗争的三个回合是怎样的?
【答案】
课文是如何刻画人物的?
【答案】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
2.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秦王(虎狼之国的国君):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弱小之邦的使臣):从容镇定,据理力争——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伏虎英雄。
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或意义
A徒以有先生也
B以君为长者
C以大易小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答案】
A徒以有先生也 因为
B以君为长者 把
C以大易小 用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凭
2、下列句子分别揭示了秦王的什么态度,将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前倨后恭 B.以势压人 C.恐吓威胁 D.不可一世 E.虚伪狡诈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安陵君其许寡人。”( )
(3)“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5)“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答案】(1)E (2)D (3)B (4)C (5)A
选择题:
对文章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其实是秦王出小饵钓大鱼,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为下文的情节做好了铺垫。
C.秦王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
D.秦王炫耀武力的目的并没有达成,进一步用战争恫吓,极力描绘“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唐雎以“士之怒”反驳,是这场斗争的发展部分。
【答案】D
【解析】是高潮部分。
对文章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唐雎断然拒绝了易地,使矛盾进一步发展。
B唐雎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并说“与臣而将四矣”意在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跟秦王斗争的决心。
C“长跪而谢之”一句,秦王一改盛气凌人的态度,彻底放弃了“易地”,说明唐雎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秦王彻底放弃了他的野心。
D秦王和唐雎的形象是相互衬托的,他们共同构成了正义和非正义拼死较量的一幕。
【答案】C
【解析】文中没有说彻底放弃野心。
对文章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用一个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就是一定要安陵君服从他,不得违抗,表现了秦王十足的骄横。
B秦王称安陵君为“长者”说“不错意”是在麻痹对方,显得极其狡诈;“逆寡人”“轻寡人”是问罪之辞,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的态度。
C文章将两个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用对话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主要原因是安陵国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D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他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但他信任支持唐雎,二人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答案】C
【解析】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主要原因是唐雎大义凛然不畏强权的形象。
【延深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面的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四月丙子,光伏甲士①于窟室②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③。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④,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⑤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甲士:身穿铠甲的武士。②窟室:地下室。③长铍:长矛。④擘:拆,掰开。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有错的一项是( )
A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 派,派遣 )
B酒既酣( 喝酒尽兴 )
C详为足疾(详,同“佯”,假装。)
D而具酒请王僚(详细)
【答案】D
【解析】准备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2)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
【答案】
(1)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身穿铠甲的武士,然后准备酒席宴请王僚。
(2)趁势用匕首刺杀王僚,王僚当场毙命。
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请分别说说唐雎和专诸作为“士”,在“不辱君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答案】
唐雎面对强秦,不卑不亢,不畏强权,用机智的语言应对秦王胁迫,最终保全了国土,不辱君命;专诸在王僚排兵布阵的情况下,依然毫不畏惧,将刀藏在鱼腹中,刺死王僚,不辱君命。
【附译文】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伍子胥于是就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四月丙子这一天,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铠甲的武士,然后准备酒席,宴请吴王僚。吴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吴王僚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矛。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他让专诸把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上去。到吴王僚跟前,专诸掰开鱼,趁势用匕首刺杀吴王,王僚当场毙命。身边侍候的人也杀死了专诸,吴王僚手下的众人此时混乱不堪。公子光趁机放出埋伏的武士,诛杀吴王僚的部下,将他们全部歼灭。
【作业布置】
你知道哪些关于说话能力和技巧的名言警句?你能举出古今中外的另一些不辱使命的人?用一句话概括其中一人的主要事迹。
【答案】
荀子: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刘勰: 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西方: 世界的三大战略武器:口才、美元、电脑。
《圣经》: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
蔺相如、荆轲、晏子、周恩来等。
①蔺相如完璧归赵。②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③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④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等言之有据即可。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 单元 3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2、掌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4、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重点 1、掌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3、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 1、掌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句子翻译: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复习 巩固上课时所学
讲授新课 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是唐雎。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 有辜负出使之命。你如何评价唐雎?忠于使命,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大义凛然分析第一段: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 采取“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愿终守先王之地,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3、概括段意。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而不悦。交待唐雎使秦的原因,是故事的开端。在第1段秦王与安陵君的交锋中,两人各有什么表现,看出两人什么特点?阅读第2段,回答如下问题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有恩于安陵君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粉饰欺诈让安陵君扩大土地及遭婉拒是逆寡人和轻寡人,是威。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4.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 不同点:地点、背景,面对的人物不同。使唐雎回答较安陵君更为坚定有力。阅读第3段,回答如下问题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英气逼人,表现出他跟秦王拼命的决心。阅读第4段,回答如下问题1.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神色木然而道歉(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害怕,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与秦王斗争的三个回合探究:课文是如何刻画人物的?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2.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秦王(虎狼之国的国君):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唐雎(弱小之邦的使臣):从容镇定,据理力争——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伏虎英雄。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读课文,体会下列句子语气。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相当于“呢”,表疑问的语气。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相当于“吧”,表责备的语气。岂直五百里哉?相当于“呢”,表反问的语气。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相当于“吗”,表询问的语气。与臣而将四矣。相当于“了”,表陈述、肯定的语气。以头抢地尔。相当于“罢了”,表轻蔑的语气。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3)且秦灭韩亡魏 那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 (4)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谅你们也不敢轻视我的军事势力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言辞委婉,言之有“节”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是诈骗。当遭到安陵 君拒绝后,“秦王不悦”,于是当着唐睢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并盛气凌人地责备安陵君“轻寡人”。对 此,唐睢先用屈从的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 够继续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然后从容地说明安陵君不肯易地是因为“受地于先王而守 之”,并非故意地违背秦王的意愿。这一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节”,一个“守”字,含义 丰富:既说明愿忠于先王的遗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宁“守”不“易”,这是一种崇仰先 王,不为利诱的明显反映;又表明安陵国并无扩张之意,倒有御敌之心,这不仅婉言拒绝了秦王的易地 要求,还暗暗告诫秦王不要轻举妄动。“守”是一种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具体表现,显示出安陵国土 的神圣不可侵犯。“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一反语,十分有力,表明安陵国非但不想易 地,而且根本不愿意易地。因为安陵君明白秦王的“易”即是“抢”的同义语。可见,“守”是不畏强 暴、坚守国土的具体表现。由于唐睢坚持原则,言之有“节”,从“道义”方面暗刺了秦王的不义,触 犯了他的尊严,难怪他要“怫然怒”了。针锋相对,言之有“据”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 “天子之怒”进行威吓。唐睢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在这场围绕天子与布衣之“怒”的交锋中,唐睢很快就由被动而变为主动。当秦王以“亦……尔” 的口吻鄙视“布衣之怒”时,唐睢立即驳斥;“此庸夫之怒也,非土之怒也”,提醒秦王正视“士之怒”。接着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土之怒”加以渲染说明。这三个史实,犹如锃亮锋利的匕首,直刺贪生怕死的秦王心窝。又好似撼天动地的警钟, 警告秦王必须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自蹈死地。但是,这些有根有据的“士之怒”,毕竟是历史上的事, 已经过去了,它对秦王虽有所触动(威胁),但还不足以使利令智昏的秦王幡然悔悟。于是,唐睢又逼进一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这样就把血淋淋的史实,变成对秦王的直接威胁,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以行证言,言之有“力”倘若唐睢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势必会存侥幸心理,绝不会轻易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睢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总之,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启示:懂得一个道理: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培养一种能力:要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读复述说讨论注意用词首先、然后,最后读回答笔记读思考笔记讨论 目标2目标2目标3目标3目标2目标3目标3目标3目标2目标3目标2
1、解释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或意义A徒以有先生也B以君为长者 C以大易小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2、下列句子分别揭示了秦王的什么态度,将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A.前倨后恭 B.以势压人 C.恐吓威胁 D.不可一世 E.虚伪狡诈(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安陵君其许寡人。”( )(3)“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5)“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择题:对文章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其实是秦王出小饵钓大鱼,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为下文的情节做好了铺垫。C.秦王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D.秦王炫耀武力的目的并没有达成,进一步用战争恫吓,极力描绘“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唐雎以“士之怒”反驳,是这场斗争的发展部分。对文章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唐雎断然拒绝了易地,使矛盾进一步发展。B唐雎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并说“与臣而将四矣”意在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跟秦王斗争的决心。C“长跪而谢之”一句,秦王一改盛气凌人的态度,彻底放弃了“易地”,说明唐雎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秦王彻底放弃了他的野心。D秦王和唐雎的形象是相互衬托的,他们共同构成了正义和非正义拼死较量的一幕。对文章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用一个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就是一定要安陵君服从他,不得违抗,表现了秦王十足的骄横。B秦王称安陵君为“长者”说“不错意”是在麻痹对方,显得极其狡诈;“逆寡人”“轻寡人”是问罪之辞,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的态度。C文章将两个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用对话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主要原因是安陵国有强大的军事实力。D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他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但他信任支持唐雎,二人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延深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面的题。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四月丙子,光伏甲士①于窟室②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③。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④,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⑤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①甲士:身穿铠甲的武士。②窟室:地下室。③长铍:长矛。④擘:拆,掰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有错的一项是( )A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 派,派遣 )B酒既酣( 喝酒尽兴 )C详为足疾(详,同“佯”,假装。)D而具酒请王僚(详细)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2)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请分别说说唐雎和专诸作为“士”,在“不辱君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唐雎确实不辱使命。我们要学习他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