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五四制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 素养综合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五四制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 素养综合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3 09:1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五四制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
第三单元 素养综合检测
(满分100分,限时9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词语字形及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垂髫(tiáo)  阡陌  悄怆(qiāo)  叹惋
B.佁然(yǐ)   翕忽  俶尔(shū)  篁竹
C.幽邃(suì)   箬蓬  糁之(sǎn)  俨然
D.多髯(rán)   篆章  寤寐(mèi)  窈窕
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芳草鲜美(新鲜美味)   以其境过清(凄清)
B.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犬牙差互(狗牙)
C.因势象形(模仿)   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D.处处志之(做记号)   其长曾不盈寸(竟然)
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全石以为底
B.潭西南而望   启窗而观
C.忘路之远近   钟鼓乐之
D.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4.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例句一致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A.见渔人,乃大惊。  B.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C.斗折蛇行。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人就像在身边,抒发的情感是悲伤深沉的。
B.《关雎》中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C.《小石潭记》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两句侧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及游鱼在水中游动的姿态,正面烘托出潭水的清澈透明。
D.《核舟记》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6.填空。(4分)
(1)式微式微,            ,胡为乎泥中 (《式微》)
(2)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      !(《子衿》)
(3)      ,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关雎》)
(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蒹葭》)
7.(2023广东广州期中)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激发同学们读书的热情,八年级(1)班将要举办一次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这次活动,完成相关任务。(7分)
(1)为营造良好的读诗氛围,号召同学们多读诗,请你帮忙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答:                             
(2)你想选择一首和“花”有关的诗参加古诗词朗诵会,下列选项中最不恰当的诗句是(2分)(  )
A.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B.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C.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在古诗词朗诵会中,你将担任主持人,请你写一段富有诗意的开场白。(要求引用古诗句)(3分)
答:                             
二、阅读理解(34分)
(一)(2023山东海阳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8—9题。(5分)
游 溪
韦应物①
    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
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
落花飘旅衣,归流澹②清风。
缘源③不可极,远树但青葱。
[注] ①韦应物:唐代山水田园诗人。②澹:水波荡漾。③源:水流始出的地方。
8.颔联“绿蒲垂钓”,趣味盎然,突出了诗人         的心情。(2分)
9.【学科素养·审美创造】 “诗中有画”是本诗的特点,请描述首联所展现的画面。(3分)
答:                             
                              
(二)(2022重庆中考A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5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隔篁竹”中的“篁”,根据其偏旁是“?”,可推测其意与“竹”相关。
B.“空游无所依”中的“依”,运用组词法,可解释为“依傍”。
C.“不可知其源”中的“源”,以成语“源远流长”来印证,可知其意为“源头”。
D.“隶而从者”中的“从”,通过勾连“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2分)
译文:                          
(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2分)
译文: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
B.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如“蒙络摇缀”一句,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姿态。
C.作者停留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
D.本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巧妙而贴切。
13.下面的链接材料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一种观点,请简要概括。你是否赞同链接材料中画线部分对《小石潭记》的分析 请简要评析。(5分)
【链接材料】 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
(节选自清代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
柳州全集·卷三》)
概括:                          
评析:                          
                              
(三)(2022浙江宁波期中)【新考法·对比阅读】阅读文言文,完成14—17题。(14分)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仆去年①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②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余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垣,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
(节选自白居易《与元微之③书》)
[注] ①去年:指唐宪宗元和十一年,此时白居易已被贬为江州司马。②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③元微之:元稹,为白居易好友,当时被贬为通州司马。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便要还家  (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③流水周于舍下  (    )
④不能殚记  (    )
15.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3处)(3分)
每 一 独 往 动 弥 旬 日 平 生 所 好 者 尽 在 其 中。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分)
译文:                          
(2)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余株,修竹千余竿。(2分)
译文:                          
17.两文作者都表达了对所描写景色的喜爱,但这份“喜爱”是完全一致的吗 请结合两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三、写作(40分)
18.(2022河北中考)作文。
在生活中,一个场景、一处风景、一种境遇……往往可以让你触“境”生情。那“境”那“情”,常常可以引发你的联想和思考。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⑥不少于600字。
答案全解全析
1.D A.悄qiǎo。B.俶chù。C.蓬→篷。
2.D A.鲜美:新鲜美好。B.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C.因:顺着、就着。  
3.A A.都是动词,作为。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C.助词,的/代词,指淑女。D.介词,把/介词,因为。
4.D 例句是倒装句。“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A.省略句。省略主语“桃花源中人”。B.判断句。……也,表判断。C.省略句。句首省略主语“溪水”。D.倒装句。“修狭”是中心词“桃核”的后置定语。
5.D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颈联抒发的情感是乐观旷达的。B.“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的是男子。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两句正面写游鱼,侧面烘托出潭水的清澈透明。
6.答案 (1)胡不归 微君之躬
(2)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3)参差荇菜 琴瑟友之
(4)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7.答案 (1)(示例)汲取古诗营养,品味古诗芬芳。
(2)D
(3)(示例)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诗歌这片园地里,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清新。让我们在这清新、美丽的诗歌园地中尽情地徜徉吧!
解析 (1)切合“古诗苑漫步”这一主题的宣传标语都可以。注意语言要有鼓动性。
(2)A.出自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与杏花有关。B.出自李商隐的《菊花》,与菊花有关。C.出自林逋的《山园小梅》,与梅花有关。 D.出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写雨后春景,没有涉及“花”。
(3)拟写时,注意措辞和气氛的配合,注意要贴合主题,要引用古诗句,注意修辞的运用,让开场白富有文采。还要注意语言要有现场感,情感要真挚等。
8.答案 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闲适
解析 本诗清新淡雅,以“游”统摄全篇,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划舟游溪的所见之景。颔联“绿蒲垂钓”,趣味盎然,突出了诗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闲适之情。
9.答案 首联描绘了一幅迷蒙辽阔、淡泊闲适的画面。
解析 首联诗句的意思是:郊野的溪水上升起团团雾气,不时传出高昂的鹤鸣声。南国天高,云多雨密,空中一片迷蒙。结合下文“玩舟”“垂钓”等词语可知,首联描绘了一幅迷蒙辽阔、淡泊闲适的画面。
10.D “隶而从者”的意思是:跟随着同去的人。从,跟随。
11.答案 (1)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2)(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
解析 (1)重点词:取,开辟;尤,格外;清冽,清凉。(2)重点词: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忽然。
12.B A.“定点观察”与“移步换景”应交换位置。C.应把“闲适宁静”改为“孤凄悲凉”。D.“斗折蛇行”是写溪身,“犬牙差互”是写岸势。
13.答案 概括:不写尽不游尽(或:留白、言已尽而意无穷)。
评析:(示例1)赞同。遥望潭西南一段,所见之景极多,但作者只写了溪身和岸势(或:作者只写了潭西南方向之景,未写其他方向之景),这就是不写尽;潭上不久坐一段,作者游了小石潭之后,即无心再游,这就是不游尽。
(示例2)不赞同。遥望潭西南一段,见溪流却不知其源,这应是不游尽;潭上不久坐一段,只写了对环境的感受,未写内心的贬谪之愁,这应是不写尽。
解析 解答第一问时,要认真审读材料,抓住重点语句提取概括。根据“古人游记……便见余兴无穷”可知,链接材料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不写尽不游尽(或:留白、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观点。
解答第二问时,要围绕链接材料中“不写尽不游尽”的观点和“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的评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不论是否赞同,均应表明观点,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14.答案 ①同“邀”,邀请  ②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③环绕 ④尽,全
解析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现象。
15.答案 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
解析 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断句。句意为:每次我独自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故断句为: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
16.答案 ①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②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
解析 ①中重点词语有: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②中重点词语有:因,于是;置,建造。
17.答案 不一致。甲文中陶渊明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动乱生活的不满;乙文中白居易遭贬,寄情山水,信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两句不仅流露出他对山水的喜爱,更是朋友间的互相宽慰。
解析 抓住选文中描写景色的语句及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结合作者的遭遇进行分析。先表明观点,再阐述理由,阐述理由要写出作者的感情。
  [参考译文]
[乙] 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美景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像这样,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
18.[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此作文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作文只要写“景”或“境”,再加上自己的联想和思考即可。
  [例文] 
平凡的星星
夜空总能给人无限遐想,夜空中的星星也总是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时常引起人们的注意,让人们去思考和想象。没有月亮的黑夜,是谁给大地带来一片光明 是它们,一群眨着亮晶晶的眼睛的星星。
夜幕降临,黑色的幕布又成了星星的世界,白茫茫的银河犹若一条飘逸的丝带浮逸在天空中,灿烂的星群涌现在银河里,像无数漂在河上的航标灯。
闪闪的繁星或许并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它没有太阳的光芒万丈、朝气蓬勃;也没有月亮的清新皎洁、温馨可人。但它们从不自卑,从不自弃,坚守岗位,兢兢业业,才有了群星捧月,日月星辰的美景;才有了繁星密布,星斗满天的壮观景象。虽然它们都是平凡的……
是啊!正是因为拥有这么多的平凡,才能拥有我们的今天!农民是平凡的,但我们离不开他们的五谷杂粮;清洁工是平凡的,但我们离不开他们的努力劳动;人民教师是平凡的,但我们离不开他们的辛勤教育……
生活中平凡无时不在,生活中平凡无处不在。虽然我们也是平凡的,但是当我们在高贵及不屑面前时,我们应当流露出的是自信从容,大方得体;不应为胆怯懦弱,自卑自怜!星星会尽自己的身心之力为人间创造神秘,会竭尽全力地把人间变成一个奇异的世界,诱发着人们探索的欲望。而我们呢 也应当去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让我们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没有星星的夜空,天空总是没有神韵,生动不起来。正是有了这无数多的“小眼睛”,黑夜才插上灵动的翅膀,神采飞扬,有了感情,有了深度。
  [点评] 本文以“平凡的星星”为题,写了星星的平凡和不平凡。文中由星星的平凡这一情境联想到了平凡的农民、平凡的清洁工等,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正如星星一样虽然没有太阳的光芒万丈,没有月亮的清新皎洁,但是不自卑,不自弃,默默地发光发热。这样的联想使得文章有了深度,有了内涵。小作者能够挖掘出所给词语背后的含义,能够多角度地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可见平时的阅读积累不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