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五四制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
第一单元 素养综合检测
(满分100分,限时9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下列词语字形及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怠慢(dài) 燎原 恬静(tián) 震憾
B.纨绔(wán) 明晰 闭塞(sāi) 脑畔
C.冗杂(rǒnɡ) 欺侮 撺掇(cuān) 羁绊
D.棹船(zhào) 晦暗 蓦然(mù) 斡旋
2.【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
A. 丰子恺创作的漫画多为人们日常生活情境,又具有普遍的人情世故与动人情趣。
B.广播里播放的梅兰芳的京剧唱段,精彩绝伦处让人叹为观止!
C.当主持人迈着轻盈的步伐走上主席台时,台下观众的交谈声戛然而止。
D.春节期间,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呈现出浓浓的节日氛围。
3.(2023山东峄城匡衡中学月考)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共享单车具有快捷、方便、灵活,已成为广大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B.那真是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黑压压都是欢迎人群的欢呼。
C.由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突然渐渐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D.志愿者的数量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武汉市因注册志愿者超过45万人而被称为“志愿之城”。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都到齐了吗 同学们。”老师说,“到齐了我们就可以出发了。”
B.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C.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D.“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奋发有为。
5.【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
②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③因此弘扬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
⑤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世代创造并传承的民间文化。
A.⑤②④①③ B.③①⑤②④
C.⑤③②④① D.①②④⑤③
6.(2023山东平原月考)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社戏》中“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从孩子的视角表现出极富浪漫色彩的想象力,反映出“我”当时愉悦的心情。
B.《回延安》采用“信天游”的形式,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安塞腰鼓》句式多变,短句急促有力,长句酣畅淋漓,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形成一股排山倒海的气势。
D.吴伯箫在《灯笼》中,按照时间顺序,饶有趣味地对灯笼进行了说明,让我们充分了解到在没有电灯的时代,灯笼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7.【学科素养】学校举行以“走近戏曲”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9分)
(1)【语言运用】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2分)
答:
(2)【文化自信】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道题,请你回答。(4分)
①在“戏曲文化展厅”,大屏幕正在播放《社戏》中演戏场景的视频,视频里有一个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男子,还有一个咿咿呀呀唱戏的年轻女子。这两个角色分别是“小旦”“老生”中的哪一个 请你回答。(2分)
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男子是 ;咿咿呀呀唱戏的年轻女子是 。
②京剧脸谱通过色彩来展现人物的性格、身份等,其中红脸象征忠贞,黑脸象征莽撞,白脸象征奸诈,金脸用来表现各种神怪形象。请为下列人物选择与之相配的脸谱。(2分)
李逵: 曹操:
(3)【语言运用】本周五下午学校举办“走近戏曲”主题讲座,需推迟20分钟放学,阿德同学拟写了一条发给本班家长的短信。请你按提示帮他修改。(3分)
本周五下午学校举办“走近戏曲”主题讲座,需推迟一会儿放学,特此告知。请您合理安排接孩子的时间。谢谢!
①短信编辑过程中有一处未注意礼貌用语,请帮阿德指出来:
。
②短信中有一处信息交代不具体,应将“ ”改为“
”。
二、阅读理解(33分)
(一)(2022江苏连云港中考)文学作品阅读课,老师选择了徐则臣的一篇散文,请完成8—12题。(17分)
当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
家园是个美好的词,美好到可以独立地被抽象出来,作为游子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永远存在于内心。
在农业文明时代及其文学里,充满了此类坚实的叙述。这种叙述基本上成立,田园牧歌式的家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现实安稳,血脉相关,此心安处是吾乡,仅仅是想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你都是笃定的。中国有不少古话和俗语与此有关:出门靠墙,在家靠娘;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叶落归根;等等。家园乃是身之所系、心之所系、生之所系、根之所系。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可靠的厚土。
但是今天,很多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家园也不能幸免。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正在失去家园,因为家园正在被迫失去它自己。
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自认是一个情感上患有严重“古典病”的人,从不相信“家园”有朝一日也能崩塌。祖先的坟墓在那里,父母至今生活在那里,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在那里。判断这世上的一切,我都会以家园为最初也是最终的参照;它是我判别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标尺。但是这些年,我发现正在失去这些参照和这把标尺。
从二十多岁的某一年开始,每次回到故乡的村庄,我都发现它正在被简化。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一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它的简化源于被篡改。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不可逆的潮流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从来如此”不一定就对,但这制式的脸,肯定有问题。
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故乡正自外向内、从形式到内容、从细节至精神地逐渐变成一个新时代的村庄。物质生活当然变得更好,我不会矫情到无视父老乡亲的幸福生活,但我不得不说,当某一天我从村庄后面的一条路进入故乡,茫然地发现找不到自己家时,我以为走错了地方。当然也不会,不过是我在自己的故乡变成了一个异乡人。从那个时候起,一个最基本最朴素意义上的、古典情感中的家园,开始在我心中一点点溃散和消失。
我这个年龄的人,比我再小一些的年轻人,都在一茬茬地离开故乡,不仅是远离土地,远离修葺一新的房屋,也在远离“家园”。日渐稀薄的认同和归属感,已然经不起格式化般的简化和篡改了。
儿子生在北京,八岁了也没回过老家几次。上一次带他回去,街坊邻居逗他:你是哪里人呀 他说:北京人。又问他:那这是你的什么地方 他认真地答:是我的籍贯。
我悚然一惊。我确曾跟他简要地解释过何为“籍贯”:一般指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儿子的记忆力很好,回答也不能算太离谱,但答案还是让我心惊。惊的不是小东西胆敢忘了本,而是,震惊于他竟部分地说出了我的感受。我在那里出生、成长,我从那里开始认识这个世界,它是我的原点和出发地,是我生根发芽的地方,但这些年我的确无法遏制某种凶猛的感受节节生长:家园于我而言,很可能也只剩下一个籍贯。
(选自《无法返回的生活》
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6月)
8.文中所写的家园正在消失的表现有哪些 (3分)
答:
我自认是一个情感上患有严重“古典病”的人,从不相信“家园”
有朝一日也能崩塌。请结合上下文说出藏在作者心中的“家园”模样。(3分)
答:
10.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
答:
11.有人说“散文是一个时代真实的精神生存状态的投射,是醒着的心灵对于世相的观察”。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家园的情感。
(4分)
答:
12.“家园”是很多作家情感的原乡,创作的源泉,比如徐则臣小说里常有一条充满故事的“花街”、莫言小说的故事多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请你再写出一位这样的作家,说说他的文学创作与故土家园的关联。(4分)
答:
(二)(2023山东广饶月考)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6分)
带着风声的花
刘成章
①半世纪前的某年某月,有一批血气方刚的艺术家,把“山丹丹”这个口语里、民歌里才有的声音,从民间的唇上搬下来,让它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开放在中华民族的典籍里。那批艺术家是延安鲁艺的人。我那时年少,并不知道此事,不过我却知道,山丹丹是我们陕北一种极好看的野花。
②有一年夏天,我们几个七八岁的娃娃,大着胆子结伴上山。虽然山上山下不足十里的路程,但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一片一片的云,一湾一湾的水,糜谷风带着沁人肺腑的清香,哧溜溜地吹过重重山梁,我们的衣裳和头发也被吹得就像活了。我们在欢笑打闹中爬上跳下。跑了好久,到了一道不长庄稼的荒草坡,那儿烈日照不上,我们就坐下乘阴凉。忽然,我们中的一个娃娃大声喊叫:“山丹丹!”应着喊声,我们一双双眼睛倏忽一亮。啊,真的是山丹丹!在不远处的畔上,好红好红!我们就一起跑过去,看了又看。我们还一齐趴在那里,伸出各自的小黑爪子,拱成一个花盆儿,而山丹丹就像栽到里边了,在花盆里迎风迎雨,快乐地生长和开花。
③后来,有个同伴提议:咱们把这山丹丹挖回去栽上。我们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就捡了几块小石头当工具,把它连根儿挖了出来。我们第一次见到它的根,就像一疙瘩大蒜头。回家后,我们就把它栽到村前的一个石崖下了,并且浇了不少水。我们都心想,这下,山丹丹真的能在那儿迎风迎雨,快乐地生长和开花了。
④光阴飞逝,数十年之后,我在创作笔记里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在陕北的百花中,山丹丹最爱睡懒觉,开花最晚,但它是最有主意最沉稳的花。春二三月铁牛吼,黄牛也吼,它却翻个身又睡着了。四月五月六月,青蛙击鼓吵它,小河弹琴闹它,黄鹂梢头叫它快醒醒,千树万木大声呼唤,它也还是不醒不开。然而到了七月半,烈日猛地发威,炙烤得万物垂头打蔫,土地也往往干裂,这时候,山丹丹就赶紧起床,一听到雷电隆隆起身播雨,它就以开花回应,赶紧给雷电探寻着目标,哪一带需要雨,它就在哪一带摇摇自己的花朵。于是酷热的大夏天,往往就像打开了菩萨的甘露瓶儿,喜雨纷纷洒下。
⑤但在我幼时的那些日子、那个石崖下,隔了几天再去看时,我们栽下的山丹丹早已枯死了。山丹丹虽然死了,我们的心却不死。以后好多天,我们都会上山去挖山丹丹,挖来就栽,以至于一些大人都说,你们这几个小鬼真有恒心啊!
⑥我们挖了栽,栽了死,死了再挖,再栽再死再挖。但我们终未能栽活一棵!这下我们灰心了。那时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两句歌谣:我是小八路,生来爱自由。我们便认为山丹丹就像小八路,是最爱自由的花儿,只能让它生长在山野里,挖到家里是根本无法养活的。
⑦读大学时,我的知识增长了,知道山丹丹还有野百合、红百合、细叶百合等学名,但我只想继续叫它山丹丹。山丹丹是我们的祖先给它取的乳名。
⑧每逢暑假回到陕北,我感到最幸运的事,就是能看到山丹丹。而暑假之时,山丹丹也正好刚刚开放,朵朵新鲜炫目。啊,你看这边的山沟里,好像地心的一滴岩浆溅出来了!你看那边的背洼上,好像仙女的一点胭脂落下来了!啊,好红好红的花,又有绿叶衬着;红有红的鲜嫩,绿有绿的脆甜,让人爱得心颤。
⑨工作后,有一年在我乘车去榆林的路上,不意间看见一个正在行走的农村婆姨猛然停了下来,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那儿是一棵开得红亮的山丹丹。我看见那婆姨站定仔细地观赏起来,而在观赏的过程中,她就像得到了一种神启,或者得到了一种提醒:女人就是要俊要美!尽管她的穿着打扮可谓漂亮整洁,她还是捋了捋头发,又把衣襟再往好地拽了拽,然后才又迈步上路。这山丹丹,给了陕北人多少爱美的情愫!
⑩在无数次欣赏之后,我对扎根这片土地上的山丹丹产生了无比崇敬之意。山丹丹不避阴暗,不嫌低微,总是和杂草们混生在一起,往往越是苦焦的穷乡僻壤,越有它的身影。在往昔那漫漫的长夜里,它就像杨白劳买回的二尺红头绳,就像一杆红旗突然飘扬在高高的永宁山上!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它,我们陕北这块灾难频仍的土地,怎么能够撑持下来
直至现在,似乎猛然间我才醒悟,一般的花儿,模样大体都是婉约的、娴静的、秀气的,而山丹丹其状大异,它们虽然不失花的温柔,却又好像带着一股刚健的风声。你看它们的六片花瓣都向后反卷着,像一只只飞着的、双翅并拢的鸟儿,或者朝前射去,或者向下俯冲,力量遒劲,气势凌厉,直逼人心!它们以凝聚在花瓣上的勇气汗气血气昭示人们,明白无误地昭示:最美丽的姿态,是奋飞起来!一如今天这里挣脱精神羁绊焕发生命力量顽强奋进的陕北人!
我为我们陕北那么穷苦荒凉的土地上,居然能生出如此高雅如此绮丽如此奢华如此动人心旌——如此卓然不群的花而感动、骄傲和欣慰!
13.从全文看,“山丹丹”有哪些“卓然不群”的特点 (6分)
答:
14.同是表现“山丹丹”形貌特征,为什么不把第段紧接在第⑧段之后 (4分)
答:
15.试就本文语言的一种显著特点及表达效果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16.【学科素养·审美创造】本文在艺术表现上有“醉倒人的力量”,试任选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3分)
答:
三、写作(40分)
17.请以“那段 的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提示:题目横线上可填“温暖” “奋斗” “诗意” “幸福”……
答案全解全析
1.C A.憾→撼。B.塞sè。D.蓦mò。
2.B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而这里是“听”,不合语境。
3.D A.成分残缺,可在“灵活”后加“的特点”。B.搭配不当,可改为“黑压压都是欢呼的欢迎人群”。C.自相矛盾,可删去“渐渐地”。
4.A 倒装问句中的问号应放在句末,“同学们”后的句号换为问号,中间的问号换为逗号。
5.A 通读这几个句子可知,文段是按照由一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讲述了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弘扬。思路是“民俗—民俗文化—中国民俗文化”。⑤句讲了什么是民俗,应为第一句,排除B、D,②句讲了民俗文化的特点,紧接⑤句,应为第二句,排除C,故选A。
6.D 吴伯箫在《灯笼》中运用了散文的自由笔法,顺着自己的思绪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对灯笼进行说明。
7.答案 (1)(示例1)生旦净丑演百态,字正腔圆唱古今。(示例2)传承中华文化,品味戏曲风采。
(2)①老生 小旦 ②黑脸 白脸
(3)①开头加上“各位家长,你们好!” ②一会儿 20分钟
解析 (1)答题时,要以“走近戏曲”为主题,且拟写的宣传标语要具有简明扼要的特点。
(2)①老生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小旦扮演未出嫁的闺阁少女。由题干中“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男子”可知是老生;由“咿咿呀呀唱戏的年轻女子”可知是小旦。
②根据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来确定人物的脸谱。与李逵相匹配的脸谱应是“黑脸”,与曹操相匹配的脸谱应是“白脸”。
(3)①由题干提示“短信编辑过程中有一处未注意礼貌用语”可知,短信在编辑时缺少称呼语和问候语,应在开头加上“各位家长,你们好!”。
②结合“需推迟20分钟放学”可知,题干已给出具体时间,在编辑短信时应将具体时间告知家长。
8.答案 ①家园在去泥土化,被简化,河、路、庄稼、野草正在消失。②家园在水泥化、标准化,被篡改,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③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④年轻人一茬茬地离开家园,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⑤“家园”传统的精神内涵、古典情感在人的意识中逐渐淡薄、消失。(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由选文第5段“每次回到故乡的村庄,我都发现它正在被简化”“先是少一条河……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和第6段“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可知,家园在去泥土化,被简化,村庄的河、路、庄稼、野草正在逐渐消失;由第5段“它的简化源于被篡改……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可知,家园在水泥化、标准化、被篡改,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由第6段“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可知,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由第7段“我这个年龄的人,比我再小一些的年轻人,都在一茬茬地离开故乡,不仅是远离土地”“日渐稀薄的认同和归属感,已然经不起格式化般的简化和篡改了”可知,年轻人一茬茬地离开家园,人们对故乡的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由第6段“一个最基本最朴素意义上的、古典情感中的家园,开始在我心中一点点溃散和消失”可知,“家园”传统的精神内涵、古典情感在人的意识中逐渐淡薄、消失。
9.答案 ①古典朴素的。②个性独特的。③田园牧歌式的,清澈河流、田间小路、野草庄稼和谐共存。④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和伦理。⑤即使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所变化,也要尽量保有原生的或有特色的形态。(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第6段提到“一个最基本最朴素意义上的、古典情感中的家园,开始在我心中一点点溃散和消失”,由此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该是古典朴素的。第5段提到村庄“制式的脸”肯定有问题,由此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该是个性独特的。第2段中提到“田园牧歌式的家园”,第5段又写到“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一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由此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该是田园牧歌式的,清澈河流、田间小路、野草庄稼和谐共存。第6段提到“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由此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有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和伦理。由第5段“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是即使在现代化进程中有变化,也应尽量保有其原生的或有特色的形态的。
10.答案 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被篡改的村庄”比作“整过容的脸”(将村庄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村庄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格式化般篡改而僵化成千篇一律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失望和痛惜。
解析 本题提示“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这就先要判断出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句子内容具体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由“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可知,该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可知,被篡改后的村庄千篇一律,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失望和痛惜之情。
11.答案 ①对家园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格式化般简化和篡改的痛心与无奈。②对对心中“家园”的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的震惊和愧疚。③对迷失家园而产生的无措、迷惘。④对心中朴素古典的家园的强烈呼唤和挽留。⑤对家园在现代化进程中命运的思考。⑥家园是永远存在于作者内心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是作者永远的依恋。(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从第5段的“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制式的脸”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家园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格式化般简化和篡改的痛心与无奈。从第7段的“日渐稀薄的认同和归属感,已然经不起格式化般的简化和篡改了”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对心中“家园”的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的震惊和愧疚。从第9段的“但这些年我的确无法遏制……一个籍贯”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迷失家园而产生的无措、迷惘。从第2段的“家园乃是身之所系……可靠的厚土”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心中朴素古典的家园的强烈呼唤和挽留。从第6段的“故乡在水泥化……一个新时代的村庄”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家园在现代化进程中命运的思考。从第1段可以体会到家园是永远存在于作者内心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是作者永远的依恋。
12.答案 (示例1)鲁迅是浙江绍兴人,他的笔下人物活动的背景常带有江南水乡的特点,比如《社戏》《孔乙己》《五猖会》。(示例2)老舍是北京人,他的语言具有浓郁的北京味,比如《骆驼祥子》《茶馆》。(示例3)沈从文是湖南湘西人,他的笔下展现了湘西传统的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比如《边城》《湘行散记》。(孙犁与白洋淀、贾平凹与商州、刘绍棠与大运河、路遥与黄土高原等)
解析 此题提醒我们,阅读名著不能只局限于作品本身,还需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家情况等。如路遥,他是陕北人,其作品《平凡的世界》展现的就是普通农民的经历,极富黄土高原特色。
13.答案 自然属性:移栽难以成活;花时迟晚;鲜艳炫目,惹人喜爱;花瓣向后反卷,展翅凌空。精神属性:不受拘束,喜爱自由;最有主意,最沉稳,善良仁爱;高雅、奢华,甘于奉献,不惧恶劣环境,顽强抗争,坚守信念,给人带来希望;柔中带刚,凌厉遒劲,勇往直前。
解析 根据第⑥段“我们挖了栽……但我们终未能栽活一棵”、第④段“在陕北的百花中,山丹丹最爱睡懒觉,开花最晚”、第⑧段“山丹丹也正好刚刚开放……让人爱得心颤”、第段“你看它们的六片花瓣都向后反卷着,像一只只飞着的、双翅并拢的鸟儿”可以概括提炼出山丹丹的自然属性特点。根据第⑥段“我是小八路,生来爱自由……无法养活的”、第④段“但它是最有主意最沉稳的花”“哪一带需要雨……喜雨纷纷洒下”、第段“在无数次欣赏之后……怎么能够撑持下来”、第段“它们虽不失花的温柔……直逼人心”可以概括提炼出山丹丹的精神属性特点。
14.答案 从整体顺序看,文章按时间先后展开对“山丹丹”地叙写。第⑧段和第段分别写“大学时”和“现在”的所见所感,不是同一时间作者眼里和心中的“山丹丹”,所以不能放在一起。从观察角度和着笔侧重点看,第⑧段和第段分别为远景描写和近景特写,两者不必连在一起。从对“山丹丹”形象内涵表现的构思看,第⑧段侧重表现“山丹丹”外在自然特征,第段侧重对其精神品格的揭示,有逻辑层次的先后。从思想情感发展看,从第⑧段到第段作者对“山丹丹”形象的认识经历了由外到内的过程,情感也由无比喜爱升华为无比崇敬、由衷赞美。
解析 根据第⑧段“每逢暑假回到陕北”、第⑨段“工作后,有一年在我乘车去榆林的路上”和第段“直至现在,似乎猛然间我才醒悟”可以看出,文章按上大学—工作后—现在的时间先后展开对“山丹丹”地叙写。第⑧段是对山丹丹外在形象的远景描写;第段是多次看过山丹丹后对其印象升华后的描写,注重其精神品格。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5.答案 (示例)亦雅亦俗,多姿多彩。如“从民间的唇上搬下来”“开放在中华民族的典籍里”“小黑爪子”“一疙瘩大蒜头”等,雅俗尽显其妙。
解析 分析语言特点可从修辞的运用、词语的运用、句式的特点、语言的雅俗等方面入手。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16.答案 (示例1)(象征)“山丹丹”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它是美的化身,作者既把它当作自然美的象征去描写,又把它当作精神品格美的象征去表现。
(示例2)(借物抒怀)作者将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思想寄托在“山丹丹”这一艺术形象身上,在表现其自然特征及其精神内涵过程中,融入挚爱、崇敬、赞美之情。
(示例3)(渲染烘托)文章写小时候移栽“山丹丹”的故事和农村婆姨驻足凝望“山丹丹”的情景,不惜笔墨,渲染了人们对“山丹丹”的强烈喜爱之情,烘托出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巨大魅力。
解析 可以从象征、借物抒怀、渲染烘托、以形传神、叙述方式等角度入手。比如“象征”,根据第段“它们以凝聚在花瓣上的勇气汗气血气昭示人们,明白无误地昭示:最美丽的姿态,是奋飞起来!一如今天这里挣脱精神羁绊焕发生命力量顽强奋进的陕北人”可知,作者以山丹丹象征了陕北人民柔中带刚,凌厉遒劲,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
17.[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要求补题的词语是命题者所提供的“温暖”“奋斗”“诗意”“幸福”,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选择适当的词语。题目所给出的中心语“生活”,简洁易懂,审题的难度不大,但如果脱离自身生活选材,难免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题目的核心词“生活”,决定了选材的内容要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要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例文]
那段自由的生活
自由是每个人所向往的。
一只鸟,被主人无情地关在笼子里,供他(她)玩赏。它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属于它的天空。然而一次次的头破血流并不能换来主人的怜悯。它没有放弃,时刻准备着飞出笼子,实现在天空自由飞翔的梦想。
我,被书山题海无情地关在笼子里。外面的枷锁似乎是生命之重。然而,这一切我必须去承受,无论我往哪个方向逃,都是绝路。笼子外,贝多芬的交响曲让我向往,而我却不能出去。
有一天,主人喂完食忘记了关住笼子,它像一支离弦的箭飞出了笼子。那一刻,它的灵魂做了一次深呼吸,面对属于它的天空,它尽情地用白云擦拭它那缺少光泽的内心。它自由了,它的灵魂在那一刻得到了重生,它可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了。
我疲惫地躺在书山题海中,无力地张开双眼想看到希望。突然,妈妈打开“笼子”对我说:“累了吧,累了就休息休息。”听到这,我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出“笼子”。我看到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精彩,面对灿烂的阳光,我欣喜若狂。这一切来得太突然,我努力追寻着属于自己的梦想。
它无忧无虑地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它的梦想已完成,它缺陷的生命已完整。接下来,它应该做些什么呢 想着想着,一张巨大的网已把它网住,它知道发生了什么,它所有的挣扎都是徒劳,它终于放弃了。它的夙愿已完成。那段自由的日子带给它一束天堂里的圣光,它无憾。
我在跳跃的琴键上触摸蓬勃的梦想,突然琴的电源被拔掉。“该学习了”,这句冰冷的话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现实。我放下梦想,但我无悔。因为只要我用倔强的双手握紧梦想不放,下一站一定会到达我要的天堂。那段自由的日子成为我内心的慰藉和动力,为了梦想,我必须全力以赴。
一朵火苗在我内心深处无声地燃烧,一只鸟在笼子里仰望,一个人静静地徜徉于那段自由的生活……
[点评] 作者把自己比作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写出了自己被困“笼中”的烦躁,无奈,突出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文章主旨鲜明,思路清晰,用语简洁,直指当前中学生的困扰和家庭教育的误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