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人口、交通、城市与城市化——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六 人口、交通、城市与城市化——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03 07:52:19

文档简介

专题六 人口、交通、城市与城市化——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模块精练 【新教材新高考】
人口零增长是人口增减处于平衡状态的指标。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含预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有关我国“人口零增长”叙述,正确的是( )
A.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密不可分 B.经济发达地区早于欠发达地区
C.意味着人口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导致就业压力加大
2.针对我国“人口零增长”可能引发的人口问题,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A.继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B.大量吸纳移民,弥补劳动力的不足
C.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D.加大资源开发力度,提高人口容量
3.北京和河北进入“零增长”的时间明显不同,主要原因是( )
A.北京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小 B.河北省有人口大量迁出
C.城市化水平不同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老龄化是指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7%,达到10%为严重老龄化。下图示意某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镇和农村65岁及其以上人口各自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省级行政区老龄化最严重的是( )
A.重庆市 B.上海市 C.四川省 D.辽宁省
5.四川省、青海省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交通便捷程度 C.传统文化习俗 D.地方生育政策
6.为了应对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的老龄化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产能力,最可行的是( )
A.延迟退休年龄 B.推广终身学习 C.延长劳动时间 D.挖掘消费潜力
城市土地出让是指城市政府土地主管部门依法将城市土地的使用权出让给用地单位,是联系城市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纽带。土地出让空间区位选择与诸多社会经济因素有关,其中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对土地出让具有重要影响。下图示意黄山市城市土地出让区位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Ⅴ区虽位于城市外围,但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规模大,主要原因是( )
A.位于城市外围,土地租金廉价 B.人口规模较市中心大,商业服务需求高
C.中心城区环境差,商业服务外迁 D.位于旅游景区,经济发展水平高
8.黄山市城市用地的分布特点是( )
A.分布均衡,集聚程度较低 B.住宅用地分布在近郊和旅游区
C.集中度高,成多中心状态 D.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率较外围低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式,夜晚是“地摊经济”最为繁荣的时间段。自2020年5月以来,我国许多城市鼓励发展“夜间地摊经济”。规范化管理下的地摊经济让生活“烟火气”更加浓郁。下图为某大型都市公园地摊空间布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2020年后地摊经济迅速兴起的原因在于( )
①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②经营风险小,产品质量高
③创业门槛较低,投资成本少
④疫情冲击,国家政策的支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图中顺应广场和顺应桦树大道地摊空间布局差异的原因是( )
A.地理空间大小 B.集聚效应影响
C.人流量的大小 D.空间形态差异
11.图示大型都市公园地摊空间布局会( )
A.导致空间的混乱 B.降低地摊经营对都市公园环境的影响
C.严重破坏两处场所的原有功能 D.使两处场所都有长时间摆地摊的空间
每年10月老张从北京飞来,次年4月再从海口飞回。他背后有上百万这种“候鸟”养老模式的老人群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与材料中人口流动原因相似的是( )
A.三峡库区的百万大移民 B.我国60年代知青上山下乡
C.我国每年的春节返乡潮 D.美国东北部老年人向南迁移
13.海南省的“候鸟老人”集中居住于海口、三亚两地,会促使当地( )
A.人口合理容量增加 B.第三产业发展
C.环境承载力提高 D.资源消耗降低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人口统计表(数据截止2019年12月)。
地级市 银川市 石嘴山市 中卫市 固原市 吴忠市
面积(平方千米) 9025.4 5310 17441.6 10541.4 21400
人口(万人) 229.31 80.59 117.46 125.05 142.25
材料二:“西海固”是西吉、海原和固原首字的简称,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该区域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仅300mm,蒸发量却在200mm以上。1972年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1982年宁夏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居住在西海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地区的居民,分期分批迁移到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相对良好的宁夏北部。2020年11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宣布固原市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曾有“苦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全部“摘帽”,从此告别绝对贫困。下图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区图和宁夏北部水系图。
(1)说出宁夏人口的空间分布特点。
(2)说明西海固“生态移民”迁入地应具备的条件。
(3)从人口容量、生态环境角度,说明部分居民外迁对西海固地区脱贫的积极意义。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河西走廊是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必经之路。
材料二 祁连山平均海拔4000~6000m。2000—2011年间祁连山东部植被覆盖面积减少了22865km2,占总面积的11%。下图为河西走廊主要城镇分布图。
(1)列举河流对河西走廊地区城镇空间发展特征影响的方面。
(2)简述祁连山植被的变化对石羊河上、中、下游地区(注:上游为河流出山口以上区域,中游主要在绿洲地区,下游主要在绿洲以下区域)的影响。
(3)从中国特有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特征、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河西走廊是中国历史上对外联系的重要窗口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广东为经济发达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经济欠发达,但是广东人口零增长出现的时间要比辽宁、吉林、黑龙江晚,B错误;人口零增长出现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影响,A正确;人口零增长是指人口增减处于平衡状态,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有关,并不能说明人口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错误;“人口零增长”出现的早晚与人口数量无关,人口零增长,就业机会会增多,就业压力减小,D错误。故选A。
2.答案:A
解析:“人口零增长”说明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严重。由于我国人口总量大,人口老龄化严重,因此应继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A正确。吸纳移民和鼓励生育都会加大人口数量,使社会资源压力加大,BC错,加大资源开发力度,会导致资源枯竭,不利于可持续发展,D错误,故选A。
3.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北京人口零增长出现的时间要比河北早,主要是因为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受教育程度高,思想观念的转变及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导致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人口出现零增长的时间比河北早,D正确。北京平均年龄小,会使出生率增加,零增长推迟,A错误;河北省人口迁出不会导致其零增长推迟,B错误;城市化水平不同不会直接影响零增长的时间,C错误,故选D。
4.答案:A
解析:由题意可知,老龄化是指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7%,达到10%为严重老龄化,既包括城镇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也包括农村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据图计算可知,重庆市的老龄化约为12%,上海市的老龄化约为10%,四川省的老龄化约为11%,辽宁省的老龄化约为10%,即重庆市的老龄化最严重,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四川省的老龄化达到11%,为严重老龄化,青海省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约为6.5%,未出现老龄化,主要是因为在我国经济较落后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为了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而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如四川省,但青海省以藏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人口总量少,受传统文化习俗影响大,外迁人口较少,使得该省级行政区未出现老龄化,C正确,A错误。交通便捷程度、地方生育政策不是形成差异的主导因素,BD错误。故选:C。
6.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我国大部分省级行政区都出现老龄化,部分省级行政区甚至出现严重老龄化,因此,可以通过推广终身学习,来提高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提升老年人的生产能力,让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服务,创造社会价值,B正确。延长退休年龄、延长劳动时间会加重老年人的身体负担,不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产能力,AC错误。挖掘消费潜力,能提高老年人消费水平,发展银色经济,但与提高老年人的生产能力无关,D错误。故选:B。
7.答案:D
解析:黄山市为旅游业发达的城市,V区可能为旅游区,虽然与市中心距离较远,但旅游业的发展使其土地租金并不廉价,A错误;V区位于城市外围,人口规模并不如市中心大,B错误;没有信息说明中心城区环境质量差,C错误;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发展,该地经济发展水平高,商业和度假旅居型、疗养等服务业的发展,使得V区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规模较大,D正确。故选D。
8.答案:C
解析:据图及上题可知,黄山市三类用地区域位置差异较大,A错误;住宅用地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重要旅游区附近,B错误;商业服务用地分布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城市商业集聚区、大型公共设施和旅游景区周围、重要交通设施附近,因此,黄山市各类用地集中程度高,呈多中心状态,C正确;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率较外围高,D错误。故选C。
9.答案:C
解析:结合生活和所学知识可知,自2020年以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很多企业停工停产,导致有人失业,生活压力巨大,故政府为了减轻疫情对人们的影响,鼓励人们摆摊,增加收入,从而缓解大环境下的就业压力,①④对;加之摆地摊不用门面等费用,资金投入较少,适合普通人创业,③对;由于摊主的水平不一样,故产品质量也有高有低,②错。综上,本题①③④对,选C。
10.答案:D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桦树大道呈长方形,广场为圆形,故顺应街道和广场地摊空间布局会出现明显差异,D对;由图可以看出两地地理空间都较大,A错;据图可知,两地的地摊数量都可以体现出集聚效应,B错;人流量的大小与公园地摊空间布局形态关系不大,与公园的位置和交通联系更加紧密,C错。综上,本题选D。
11.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图中公园地摊的布局规划清晰,秩序井然,组合多样,能够降低地摊对公园的影响,B对、A错;由材料可知,城市发展的是“夜间地摊”,故公园晚上经营,白天仍然以休闲为主,并未破坏原有功能,C错;在有序的规划下,摆地摊的时间都在晚上,两处场所并不会长时间摆摊,D错。综上,本题选B。
12.答案:D
解析:冬季,我国北方纬度较高、受冬季风影响大,气候寒冷,许多北方老人为了避寒南下至处于热带地区的海南省,形成特殊的人口迁移,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然环境。美国东北部属于冷湿地区,许多老年人向阳光地带的南部迁移,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然环境,与材料中的人口流动原因相似,D符合题意;我国60年代知青上山下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政策,我国每年的春节返乡潮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因素,三峡库区的百万大移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大工程建设,属于经济因素,这些人口流动和迁移与材料中的人口流动原因不同,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答案:B
解析:海南省的“候鸟老人”集中居住于海口、三亚两地,会促使当地第三产业发展,B正确。短期人口流动不会导致人口合理容量增加、环境承载力提高;短期人口流动会加速资源消耗,ACD错误。故选B。
14.答案:(1)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南部人口相对稀疏,北部人口相对稠密。
(2)水资源较丰富;土地资源较丰富;人口密度较小;就业机会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风俗习惯相近。
(3)使人口容量趋于合理;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生态系统得以修复。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表格和材料二的图片,可以看出宁夏整体人口分布不均,人口稠密区集中分布在北部地区,南部人口相对稀疏。
(2)由材料可得,西海固的生态移民要规避迁出地“山大沟深、降水少”的地理环境,所以迁入地应该具备“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耕作业,人口密度小,就业机会多且风俗习惯接近”。生态移民迁入地要自然和社会环境良好,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口的地方。
(3)西海固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数量减少后,人口容量恢复到合理水平,有利于西海固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脱贫致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从而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生态系统得以修复。
15.答案:(1)位置、数量、密度、形态、规模等。
(2)上游地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减少,冰川面积缩小,雪线上升,草场退化,水土流失;中游的绿洲地区,农田盐渍化、荒漠化,水源短缺,水质污染,古城址废弃;下游地区,植被枯萎,物种减少,沙尘暴肆虐。
(3)向东:广阔的海洋,海运不发达(或受制于航海、造船技术和气候条件,大海成为当时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向西南:高寒的青藏高原,翻越困难。向东北:气候寒凉,受到限制。向北方:茫茫沙漠,不易通行。
东边朝鲜、日本、越南等邻国,与中国文化差异小,西边的中亚、中东、欧洲地区与中国属于不同文明,相互交流更能取长补短。丝绸之路途经河西走廊,成为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纽带。
解析:(1)河西走廊地处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由图可知,河西走廊城镇主要分布在河流出山口的绿洲地区,水资源是主要的制约因素。河流会影响沿线城镇的位置、数量、密度、形态、规模等空间发展特征。
(2)祁连山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物种质资源库和野生动物迁徙的重要廊道,其生态保护事关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植被遭到破坏后,石羊河上游地区水源涵养林减少,冰川面积缩小,雪线上升,草场退化,水土流失;中游的绿洲地区,农田盐渍化、荒漠化,水源短缺,水质污染,古城址废弃;下游地区,植被枯萎,物种减少,沙尘暴肆虐。
(3)从地理位置角度,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部,向东为广阔的海洋,历史上受制于航海、造船技术和气候条件,大海成为当时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从中国地理环境特征角度,向西南为高寒的青藏高原,翻越困难;东北气候寒凉,对外联系受到限制;北方为沙漠,不易通行。从文化差异的角度,东边朝鲜、日本、越南等邻国与中国文化差异小,西边的中亚、中东、欧洲地区与中国属于不同文明,相互交流更能取长补短。丝绸之路途经河西走廊,成为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纽带。(共98张PPT)
专题六 人口、交通、城市与城市化
目录
CONTENTS
01
考情分析
05
高考真题分析
03
知识内容扩展
02
专题思维疏导
06
答题思维模板
04
重难知识点拨
Part01:考情分析
核心考点 真题展示 核心素养 备考建议
1.人口的分布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人口问题及对策 4.人口的空间变化 2022.全国乙1~3 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 1.了解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掌握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学会分析不同地区的人口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
2.了解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和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3.山东3~5 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2.江苏21~23 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1.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区分、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2.掌握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概况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和地区差异。
2023.广东15~16 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 1.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2022.湖北4~6 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 1.重点掌握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并能正确地根据交通特征进行判断
2.学会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23海南9~11 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 Part02:专题思维疏导
Part03:知识内容扩展
考点一 人口的分布
1. 世界人口的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北半球中低纬度规律 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20°~60°地带最为集中
近海岸规律 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低海拔规律 8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2)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人口稠密区 包括地区 特点
东亚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南部等地 这两个地区有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
南亚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 欧洲西部 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 这两个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大多聚居在城市
北美东部 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2.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1)人口数量多、密度大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
(2)人口分布不均
最显著的特点: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此外,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3)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
人口地理分界线 人口分布状况 原因
黑河—腾冲线(“胡焕庸线”) 此线西北部 人口稀少。面积占当时国土面积的64%,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4% 气候干旱、降水少,有大面积的荒漠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第二级阶梯,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交通不便
此线东南部 人口稠密。面积占当时国土面积的36%,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6% 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第三级阶梯,地形平坦,生态环境良好,发展历史悠久,经济文化相对发达,交通便利
1.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举例
气候 气温 温暖的气候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 ①高纬度地带,由于严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人口稀少。②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世界上约60%的人口居住在这一地带
降水 降水主要通过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降水适中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人口分布往往较为集中 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由于降水量极少,生存环境恶劣,往往成为无人区或人口稀少区
地形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自然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举例
水源 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密集 北美五大湖地区,人口稠密
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 我国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土壤 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大多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在我国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分布区农业比较发达,人口密度也较大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从而影响人口分布 大型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使原本荒芜人烟的地区崛起一座座新城市
(2)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 影响及实例
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和欧洲西部地区
历史因素 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
政治因素 战争 有时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如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分布
政策 鼓励或限制政策能够影响人口的流动和增长,进而影响人口分布。如二战后,日本的先后制定了5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有计划地开发落后地区和疏散过密的城市人口和产业,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分布
文化因素 婚育习俗等影响人口增长,进而影响人口分布。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普遍盛行早婚早育,增加了出生人口,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盛行晚婚晚育甚至不育,减少了出生人口
考点二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1)自然增长率>0(A一B段):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2)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减小到0(B点):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3)自然增长率<0(B一C段):人口数量不断减小。
(4)自然增长率由负值增大到0(C点):人口数量达到最小值。
2.解决人口数量计算的方法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的计算
出生率=出生人口数/人口总×100%
死亡率=死亡人口数/人口总数×100%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一年内人口数量增加的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数=该年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
(3)n年后人口总数的计算(自然增长)
n年后人口总数=该年人口数×(1+自然增长率) (n为年数)
3.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判断方法
(1)世界人口的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 基本特征 人口增长速度 原因 典型代表 备注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缓慢 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卫生条件差 极少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又称“高—高—低”模式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迅速 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印度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又称“高—低—高”模式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缓慢,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受经济、文化等的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不强 英国等发达国家 又称“低—低—低”模式
(2)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①从时空分布规律判断
a.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时间)
b.根据国家类型(空间)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韩国、新加坡等属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属于现代型。
原始型是“高—高—低”模式;传统型是“高—低—高”模式;现代型是“低—低—低”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4%左右 4%左右 1%以下,接近于0,甚至是负值
传统型 3%左右 1%左右 2%左右
现代型 1%左右 1%左右 1%以下,接近于0,甚至是负值
②从人口增长特征判断
b.定量描述
a.定性描述
【拓展】
人口统计图判读的一般步骤:读图名→读作标(或图例)→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进行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技巧
考点三 人口问题及对策
1. 人口结构的变化
人口结构可以分为:自然结构,指人口的性别和年龄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指人口的婚姻、家庭、民族、职业、教育程度等;人口的地域结构,指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口的数数量变化、素质的提高都会反映在人口结构的变化上。总体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2.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问题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原因 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经济落后,现代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进步
影响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粮食供给不足;教育、就业问题突出;人民生活贫困化;人口素质偏低;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趋势 人口数量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
3. 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人口素质偏低 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日趋活跃 积极发展交通,积极发展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考点四 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概述
(1)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概念 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流动现象 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人口的移动现象
共同点 空间上发生位移 不同点 ①空间位移:必须改变定居地;②居住地变更: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③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①没有改变定居地;②短期流动;③不变更户籍
(2)人口迁移的分类
分类标准 人口迁移类型
按地理范围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的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J、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迁移的现象)
按聚落迁移方向(国内人口迁移) 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主要类型)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逆城市化,部分发达国家新趋势
按迁移方式 自发性迁移与计划性迁移、有组织的迁移与无组织的迁移、自愿性迁移与强迫性迁移、个人迁移与集体迁移等
按迁移时间 永久性迁移和、非永久性迁移
2.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自然因素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37°N以南)迁移
淡水 其分布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如早期的逐水草而居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的人口为寻找肥沃的土地而迁移
矿产资源 随其开发利用而发生人口迁移和流动,如大庆、攀枝花等矿产业城市的形成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而迫使人们迁移
环境 环境优美,气质宜人,资源丰富吸引人定居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人文因素 经济因素 主要的、经常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调整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交通、通信 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使了人口迁移,如近几个世纪的人口迁移高潮
文化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对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
婚姻、家庭和年龄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的迁移起重要作用
民族和种族歧视 民族冲突、民族和种族歧视等原因造成大批人口流亡异国他乡
政策 尤其是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有重要影响,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政治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如历史上我国的都城变换和朝代更替引起的人口迁移;巴西迁都巴西利亚引发80万的迁移
政治迫害 如受诬陷的人被流放所带来的人口迁移
军事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如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二战引起3000万欧洲人口迁移
迁移动机 迁入区的拉力和迁出区的推力随个人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生活、职业要求 价值观 【拓展】
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
要素 推力因素 拉力因素
土壤(土地) 人多地少;土地退化 地广人稀;土壤肥沃
矿产、经济 资源枯竭;经济水平低,产业衰落 资源丰富;经济水平高,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
交通 距离近,交通便利 距离远,交通不发达
教育 教育水平低 高等院校多,教育水平高
战争 战争频发 政局稳定
3.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流向 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旧大陆→新大陆已开发国家→未开发国家 欧洲→美洲非洲→美洲中国、日本、印度等国→东南亚、美洲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的发达国家及西亚等石油产区 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性
【拓展】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即劳务输出。输入国家集中在西欧、北美和西亚地区。这种世界范围的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当代人口迁移的主流
国际难民数量增加,且长期存在。由于战争、政治、宗教、民族、环境等原因而被迫逃离家园的国际难民增多。
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科技移民)。经济发达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以优厚的经济待遇、良好的科研条件以及便捷的移民手段吸引了大量的发展中国家人才,其中菲律宾、巴基斯坦、埃及、印度等国人才外流较多。
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了一些变化。欧洲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人口净迁出区。
(1)国内人口迁移
①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②闯关东是世界上时间最长、迁徙人口最多的国内人口迁移。
③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由城镇化和国土开发造成的。
(3)我国外来务工人员问题
内容 迁移规模 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方向 总特点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主要迁移地 四川、广西、河南、河北、江西、安徽等省区 主要迁入地 广东、上海、北京、新疆等 类型 主要方式 自发流动为主
主要目的 务工和经商
主要原因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的刺余劳动力;②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③固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影响 积极影响 ①给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需矛盾;②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贡献;③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财政收入;④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⑤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⑥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消极影响 ①增加了城市交通、卫生、教育、环保等方面的压力;②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些问题 4.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人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镇化的发展。
(2)人口迁移对城镇化的影响
伴随着人口迁移,新的职业不断出现。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数量。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4)当代国际人口的迁移的影响
迁移形式 科技移民 劳务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
迁移人口类型 高素质人才 外国廉价劳动力 战争难民、政治难民
特点 迁移的原因 寻找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力不足;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战乱、种族冲突、政治迫害
迁移的方向 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人口稠密国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 流向和平国家、能为难民提供避难需要的国家
产生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和经济上蒙受双重损失 缓解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赚取外汇 给迁入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许多问题
考点五 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项目 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
强调点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 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 土地、淡水、森林等资源能够供给的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承载量最小的因素成为该地发展限制性因素
实质 警戒值 合理值 警戒值
体现 生存 发展 共存
共同点 不确定性: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会发生变化,使人口容易具有不确定性。相对确定性:在具体历史时期且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估计 【拓展】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因素 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资源丰富程度 首要因素,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 正相关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负相关
考点六 城市空间结构
1. 城镇形态
团块状 组团装 条带装或放射状
形态
影响因素 平原地形、市中心吸引作用 城镇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以及规划控制 沿交通线分布或沿河流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团块状 组团装 条带装或放射状
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城一片 城镇由几个片区组成,每片区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各片区之间以河流、山岭阻隔 城镇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河流延伸
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较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镇扩大规模,有利于城镇环境保护 城镇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镇环境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区联系不方便,建设投资大 城镇交通主要集中某一方向,运距很长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 被迫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延伸
2.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
同心圆模式
多核心模式
3.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做法 意义
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 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 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考点七 城市功能区
1. 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功能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主要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住宅区主要分布在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达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干线两侧
2.主体功能区的布局要求
原则 布局要求
市场最优 位于市中心或主干道两侧,多位于人口密集的地方
交通最优 布局于交通便利处,如火车站、汽车站、港口等附近
配套服务设施 多分布在旅游地、学校、政府机关、大型企业等附近
(1)商业区布局要求
(2)住宅区布局要求
因素 具体要求
自然环境的适宜性 住宅区选址必须考虑地形、地质、水质、空气质量、风向、植被等自然因素,满足人们对住宅区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
社会环境的完善性 交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等设施要较为完善
消费者区位选择的心理趋向 不同人群的经济状况和消费习惯不同,对住宅区的选择也不同
①运输量大的企业应布局在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方。
②处理好工业区与住宅区的关系。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方便工人上下班,同时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应布置适当的卫生防护带。
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住宅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对水体有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河流下游地带或远离河流布局。
(3)工业区布局要求
地租
(1)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地租高低的影响
【拓展】
①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好,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
②市中心附近远离主干道的地区:通达度差,地租较低。
③城市主要道路与环线交会处:地租较高,形成地租次高峰。
(2)交通通达度对地租高低的影响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
因素 影响 举例
经济因素 交通便捷程度 市中心交通通达度好,租金最高;公路两旁和公路交会处,租金较高;远离公路,租金较低
距离城镇中心远近 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区的影响最大,对住宅区的影响次之,对工业区的影响最小
社会因素 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主要原因 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形成
知名度可以提高身份与地位,是一种强大的集聚力量 美国的好莱坞
种族或宗教信仰可以形成聚居区 北美和欧洲的唐人街和黑人社区
因素 影响 举例
文化因素 早期的土地利用有深远影响 上海现代化中心商务区是外滩
昔日土地利用也可能完全改变 西方国家有些大城市中心边缘的住宅区变成贫民区
政策因素 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经济的发展 新兴工业园区的建设
【拓展】
“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考点八 城市区位与等级体系
1.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2. 城市等级体系的特点
3. 影响城市等级及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服务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服务范围,如上海市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如粮食、副食品)条件、丰富的劳动力条件、丰富的城市用地等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门槛人口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
考点九 城镇化
1. 城镇化进程
阶段 特点 问题 趋势 分布 城镇化进程图示
初级阶段 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较少 ——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 劳动力过剩、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 出现郊区城镇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后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例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出现衰落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1)城镇化的时间差异
(2)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镇化起步 早(英国最早,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 晚(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
目前水平 目前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例在70%以上 目前城市化水平较低,许多国家城市人口比例不足40%
发展趋势 城镇化速度放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城镇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拉丁美洲地区出现过度(虚假)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水平),南亚地区出现滞后城市化(城市化显著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合理性问题 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相对合理 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拓展】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异同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相同点 都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不同点 成因 城市发展、规模扩大 城市中心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居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结果 城市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城市中心区衰落
所处阶段 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
所在国家 目前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1.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辩证分析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镇化过程产生的问题
问题 成因 措施
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减小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最大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防治水污染
地面沉降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 较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问题 成因 措施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量烟尘、废弃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垃圾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绿化隔离带
问题 成因 措施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3.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 主要功能 举例说明
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 主要向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工作与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 提供旅游经典分布与详情、商业网点的布局及各自特色、城市道路与建筑物的空间分布
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 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和规划 规划部门可以把有用的资料记录到数据库里,随时查询和统计,并用三维影响显示城市;还可以把城市地下管网的分布输入系统中,进行有效管理
应用 主要功能 举例说明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显示有关道路的路况、交通流量、沿线环境等空间和属性信息,可以提供多种类型的查询 查询空间信息:某个加油站、立交桥的坐标位置;查询时间信息:某辆车某一时间处于什么位置及某时间某地的车流量等;查询路面质量、沿路环境、居民分布情况等;发布交通信息:及时把交通拥挤情况、车流量、交通事故、交通环境情况发给驾驶员,显示在车内显示屏幕上,帮助驾驶员找出最佳行车路线
城市抗灾减灾 实现跟踪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对灾害进行快速分析、评价和模拟,并辅助开展灾后的应急和恢复工作 为了提高火灾防救工作的针对性,可以建立各防火区的火灾信息系统,并建立相应的救护路线模型和灾后损失评估模型
城市化境管理 环境规划与决策、监测、评价、预测与模拟 对城市多种信息如大气、水、土地、噪声等进行管理和处理
考点十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是人类 活动的产物。如图所示:
2. 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
3.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布局 美国城市 市中心多是高层的摩天大楼,离开中心区,建筑物高度积极下降,然后缓缓地向郊区递减 美国发展历史短虽然早期移民大部分来自欧洲,但美国人发扬了欧洲居民自由的精神传统,再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欧洲城市 市中心有市民集会的广场、大教堂以及工商组织的事务所,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建筑,高层建筑大都建在城市中心以外的地区 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多著名建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其历史建筑的风采
建筑结构 中国建筑 围墙是主要景观,城有城墙,园有园墙,宅有宅墙,庙有庙墙;园林讲究含蓄,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西地域文化存在差异,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美国建筑 绝少围墙;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建筑风格 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殿、阁与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明显不同;中国民居四合院与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明显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
1.地域联系方式
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
(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包括公路、铁路、航空、管道和水路,具有高速化、大型化、产业化、网络化等发展趋势。
(2)通信指把实物和信息从一地传到另一地,包括邮政和电信,邮政通信主要是指传递信函等实物,电信主要传递声音等信息。
(3)商业指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出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在我国,一般对内商务称商业,对外商务称贸易。
考点十一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方式 项目 水路 铁路 公路 航空 管道
运量 大 小 运量大、损耗小、平稳安全、易管理
运速 最慢 最快 较慢 最快 运价 低 高 灵活性 差 较差 最好 好 最差
连续性 最差 好 较好 差 最好
成本 投资少 投资多 居中 投资多 投资多
交通运输方式特点
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
趋势 含义 例证
高速化 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输速度,缩短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高速公路、磁悬浮列车、高速公路
大型化 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 巨型油轮、巨型运矿船、重载列车、重载汽车等
专业化 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减少中转环节,提高运输效率,保证安全,降低成本 集装箱运输、游轮、运矿船、装卸机械化、管道运输
网络化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内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海陆空运输的转换
考点十二 区域发展对交通布局的影响
1.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1)依据运输需求
运输方式和交通线、站的选择、标准,以及交通运输网的密度等,都应依据运输需求而定。
(2)适度超前
设计标准要满足今后一定时期的运输需求,但标准过高会造成浪费。
(3)因地制宜
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站的选址及设计标准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
(4)尽量少占土地
交通线、站布局应尽量少占土地,尤其是耕地。
(5)发挥综合运输优势
利用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做好转运和衔接,形成立体、系统的交通运输网。
(6)其他
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等。
2.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和选址原则
(1)交通运输中的“点”的区位因素
项目 港口 汽车站 航空港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水域条件要利于航行、停泊;筑港条件影响港口的规划建设;平原地形利于港口平面布置,但航道容易出现泥沙淤积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形平坦开阔,位置适宜 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较大
社会经济因素 腹地范围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港口兴衰;城市为港口建设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 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
选址原则 河港要求河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要求有良好的避风条件,港阔水深,与其他交通干线系统联系方便 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的直接联系的地点 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云、雾、暴雨较少;风速较小;地势较高,地质条件较好;距离城市较远的地方
(2)交通运输中的“线”的区位因素(以南昆铁路为例)
【拓展】
交通选线要遵循“低、高、大、小”原则
成本要低
山区线路起伏要小,隧道要少平原线路要直,桥梁要少。
安全性要高
山区线路不能太陡,平原线路不宜经过沼泽区。
经济效益要大
地方性公路尽量多经过居民点,国道和高速公路以直达为主。
环境破坏要小
在平原要注意少占耕地,尽量少拆迁居民住房和公共设施在山区要注意植被保护。
02
01
03
04
某地交通运输发展条件的评价思路
评价某地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一般使从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的。
1.区位条件
某事物的区位有两层含义:该事物的空间位置和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某地交通建设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战略区位等方面。
2.自然条件
某地交通建设的自然条件可从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等方面来分析。
(1)地质条件: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区,多斯层,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交通建设难度大,安全性差,应尽量避开。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地下水的运动等方面来考虑,在背斜和向斜两种地质构造中应选择青斜,避开向斜。
(2)地形条件:平原地形对交通线路的保制较小,工程造价较低,选线时要注意少占好地、处理好交通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对交通线路的限制很大,工程造价高,应尽量避开沼泽地、陡坡,无法避开陡坡、山地的地方可修建盘山公路和隧道。
(3)气候条件:湿润地区应注意排水,干旱地区应注意防风固沙,高寒地区应注意克服冻土和泉氧带来的不利影响。教空适应选择能见度比较好的地区。
3.资源条件
丰富的资源对交通运输具有很大的潜在需求。资源的开发需要便利的交通作保障。
4.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运输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5.科学技术条件
科技水平比较低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最主要的;科技水平比较高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因素。
Part04:重难知识点拨
交通是运输和邮电的总称。
运输是人和物借助交通工具的载运,产生有目的的空间位移,邮电则是邮政和电信的总称。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先决条件,现代社会的生存基础和文明标志,社会经济的基础设施和重要纽带,现代工业的先驱和国民经济的先行部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国土开发、城市和经济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对促进社会分工、大工业发展和规模经济的形成,巩固国家的政治统一和加强国防建设,扩大国际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交通运输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国防意义。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江苏港口资源条件得天独厚,滨江临海,河港海港兼备。海港主要有连云港港、盐城港,河港主要有南京港、镇江港、苏州港、南通港、扬州港、无锡(江阴)港、泰州港、常州港等。2021年,江苏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39973.75万吨,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280861.71万吨。
材料二:为缩小省内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自2006年起江苏开始制定苏南、苏北共建产业园建设,将苏南地区园区建设先进管理理念、良好产业基础、优秀人才团队与苏北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对接互补,引导推动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和集聚,围绕全产业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材料三:上海市是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唯一的超大城市,是长三角区域交通枢纽、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如图为江苏省区域示意图。
(1)分析江苏省内河航运竞争力强于海运的自然原因。
(2)简析共建产业园对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从区域空间组织角度阐释上海对周边区域辐射功能强的主要原因。
(1)答案:长江下游从南部横穿而过,江阔水深,通航能力强;京杭运河纵贯南北,联接区域多,河运条件好;沿海滩涂广布,多淤泥质海岸,海域浅;海岸线平直,缺少优良避风港。
解析:由材料可知,江苏省的河港数量远远多于海港数量,内河航运竞争力强于海运。主要原因有,读图可知,江苏省的沿海地区多是淤泥质海岸,沿海泥沙淤积严重,水深较浅,而且沿海地区海岸线较平直,少有海湾,缺少优良避风港口。长江中下游具有黄金水道之称,江阔水深,通航能力较强,沿线人口和城市密集,运输量较大:京杭运河贯通南北,与长江贯通东西相衔接,连接区域更多,河运条件较好。
(2)答案: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节省资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相关产业发展;集群发展,扩大产业链,形成规模效益。
解析:苏南地区将园区建设先进管理理念、良好产业基础、优秀人才团队与苏北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对接互补,引导推动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和集聚,围绕全产业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苏北地区承接了苏南地区园区建设先进管理理念、良好产业基础、优秀人才团队,促进了苏北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苏北地区产业升级,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节省资金和管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集聚的工业地域,产生集聚效益,取得规模效益。
(3)答案:地理位置优越;城市等级高,经济水平高;产业众多,综合服务能力强,交通线路密集,方式多样,海陆交通发达;通信、物流网络发达,联通效率高,强度强。
解析:上海在长江经济带中辐射带动功能最强的主要原因,从地理位置来看,地处长江入海口及我国海岸线中点,地理位置优越,且处于长江黄金水道与海洋运输的重要交汇点,是全国最大的港口,水运、陆运、航空等交通形成网络化、系统化、通信和物流网络发达,对于全国的影响大;从产业发展来看,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产业门类齐全,经济发达,输入原料、燃料,输出工业产品,产业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强;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是最大的商业中心,重要的金融中心等,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强;上海对外开发程度高,科技教育发达,科技研发创新功能强。
Part05:高考真题分析
高考真题分析
(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近四十年来,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形态、土地利用、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下图为“网商集聚的某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从阶段I演变到阶段III,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逐步( )
A.多元化 B.内向化 C.等级化 D.中心化
2.根据发展过程推断,该村落属于( )
A.城市近郊型 B.边远山区型 C.搬迁撤并型 D.特色保护型
3.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 )
A.历史文化传承 B.工业与信息化 C.自然环境变迁 D.交通区位变化
A
A
B
【解析】1.从图中可知,阶段I属于本村居民内部联系,阶段II本村居民、外来人口与服装工厂形成新的社会关系网,阶段III本村居民、外来人口以及网上商铺、服装工厂互相联系,形成更加多元化的社会关系, A选项正确。从阶段I到阶段III,可以看到本村居民逐步加强向外联系,并非社会关系内向化发展,B选项错误。从阶段III的社会关系来看,本村居民、外来人口、服装工厂、网上商铺彼此之间均属平等关系,并未出现等级化趋势,C选项错误。阶段III村落社会主体之间互相联系,多元主体结构明显,未呈现出中心化趋势,D选项错误。故选A。
2.从图中可以看到阶段I为本村居民为主;阶段II村落出现了服装工厂,而随着服装工厂的出现,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使该地区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从阶段III可以看到随着服装工厂和网上商铺的逐渐增多,其社会主体数量进一步增加,工业化促进了城镇的发展,使得城市不断向外扩张,而本题中的村落在工厂建立后逐渐发展壮大,城市近郊型乡村受工业化推动和城市化推动较为明显,符合本题村落的变化发展规律,A选项正确。边远山区型一般由于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受限,外来人口难以迁入,B选项错误。搬迁撤并型一般村落人口大量外流,并不会出现村落壮大发展的趋势,C选项错误。该村落在服装工厂的带动下不断发展壮大,从本题中并未看到该村落有独特的文化传承,或自然特色, D选项排除。故选A。
3.从图中三个阶段发展来看,阶段II由于服装工厂的出现促进了外来人口大量进入,而在阶段III由于网上商铺的大量发展,使得村落逐渐发展壮大,该村落受工业及信息产业的带动较为明显, B选项正确。从材料和图示发展来看,并未发现该村落传统产业,并不存在历史文化传承,A选项错误。从材料和图表中无法获知该地自然环境的变化,C选项排除。从材料可知该村落得以发展壮大,得益于工业的推动及信息产业的发展并非交通区位变化, D选项错误。故选B。
(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下面小题。
4.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
A.老年人口比重大 B.老年人口数量大
C.劳动人口比重大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
6.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
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 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
A
C
B
【解析】
4.读图对比2020年和2010年的市辖区人口和其他县级行政区常住人口数量,可知市辖区人口增加,但增幅较小,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减少,减幅较大,总人口明显减少。因此人口流动情况为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少部分流向市辖区,较多人口人口流出该地级市。而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应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图中箭头粗细可以表示人口流动量的大小,①图符合题意,A正确;②图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多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会造成市辖区人口减少,不符题意,B错误;③和④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流入市辖区的人口远高于流出地级市的人口,不符题意,CD错误。故选A。
5.我国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人口迁移为主。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为人口净迁入区,青壮年人口的迁入会降低老年人口比重和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增加劳动人口比重,AD错误,C正确;其他县级行政区总人口远大于市辖区人口,市辖区老年人口数量应小于其他县级行政区,B错误。故选C。
6.当今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因此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趋势,B正确,ACD错误,故选B。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墨西哥是拉美地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国内资金缺乏,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墨西哥大量吸引外资,现已发展成为拉美地区重要的外国投资目的地和贸易大国。汽车产业是墨西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通过进口零部件,在国内装配后出口,其中80%的汽车出口到美国,形成特色显著的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墨西哥拟利用本国丰富的锂矿资源发展电动汽车产业,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材料二 下图为墨西哥略图。
(1)说出制约该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地形条件。
(2)简述该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的劣势。
(3)分析该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1、(1)答案: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崎岖不平;沿海狭窄平原上多河谷。
解析:本题考查地形对交通建设的影响。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墨西哥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大,高速公路修建难度较大;沿海平原地区河流较多,修建高速公路需要跨越的河谷数量较多,工程难度较大,投资成本较高。
(2)答案:依赖美国市场,出口市场单一;产业链短,吸纳就业少;附加值低。
解析:本题考查产业发展模式评价。根据材料信息“汽车产业是墨西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通过进口零部件,在国内装配后出口,其中80%的汽车出口到美国”可知,墨西哥汽车产业对美国的依赖程度较大,市场相对单一,易受两国贸易冲突的冲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墨西哥汽车制造业产业链较短,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少,吸纳的劳动力较少;进口零部件后在国内进行装配,附加值较低,经济效益较低。
(3)答案:吸引外资;开采锂矿,提炼锂;研发技术,制造零部件,装配整车;出口市场多元化。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产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图文信息 结论
墨西哥拟利用本国丰富的锂矿资源发展电动汽车产业 锂矿资源丰富,应开采锂矿,发展锂电产业
通过进口零部件,在国内装配后出口 传统汽车工业零部件主要依靠进口,应该加大科技投入,研发零部件,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汽车产业是墨西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且80%的汽车出口到美国 传统汽车产业市场单一,应该拓宽市场,使市场多元化
墨西哥是拉美地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国内资金缺乏 发展水平较低,应该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促进本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Part06:答题思维模板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的影响
经济因素: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 政治因素:政治破坏、战争、支边 (1)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但也会导致人才外流,劳动力短缺。
②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但也会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管理难度: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①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
②影响人口年龄结构
③影响经济、文化的发展
④改变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环境人口容量,进而影响人口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地理分布
⑤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促进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
⑥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社会文化因素:宗教、民族 生态环境因素:灾变 分析角度 相关要点
有利影响 人口转化 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 带动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科技 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思想观念 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不利影响 资源问题 导致大量土地被占用,耕地面积减小
造成城市及周围地区水资源短缺
生态问题 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地面下沉
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
植被破坏,物种减少
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染、城市地面径流
固体废弃物污染: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噪声污染:交通污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社会问题 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城镇化问题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交通综合题的答题思路
答案角度 常用术语
交通布局 交通网密集(稀疏);以铁路(公路)运输为主;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化(单一);连接××地区和××地区;××地交通网密集,××地交通网稀疏
交通运输方式评价 速度快(慢);运量大(小);成本高(低);灵活性好(差);连接性好(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小)
交通线区位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崎岖),地质条件复杂;受自然条件(自然灾害)影响大(小);自然资源丰富,促进资源开发;港阔水深,风平浪静
社会经济条件:连接××和××地区,带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
答案角度 常用术语
对人口的影响 交通便利(不便),人口稠密(稀少),有(不)利于人口迁移
对城市的影响 交通便利(不便),城市众多(稀少);交通条件的变化,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沿交通线往往形成城市带
对资源开发的影响 交通条件改善,促进矿场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对农业的影响 交通便利,有利于农产品的运输,促进商品农业的形成和发展,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答案角度 常用术语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交通建设带动相关产业,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繁荣与稳定;加强地区间的交流和合作;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落后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带的形成;促进物资运输,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不利影响 不合理的交通建设,会破坏地表结构,造成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生物性减少;占用耕地
感谢观看
THANK FOR YOU WATCHING
同课章节目录